在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李子乡爱心小学的操场上,伴随着一首《感恩的心》,阿尔五各和学生们一起做操。从建校那年进入一年级的教室起,她成了这所民办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如今,她已回到母校,当了三年的民办教师。
2003年,画面里的罗承业校长多方贷款,建起了这所民办小学。他带我们来到离现在的校舍几百米外的山坡,指着坡上的两幢平房,“这就是2003年的教室。”
阿尔五各走过她当年读书的小学课堂。她说:“以前我们读书是老师去家里请,然后家里的父母会给老师脸色看,现在的家长都愿意自己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
罗承业校长走在课间休息时间的操场上。成立16年的这所民办小学,从阿尔五各最初进校的两间民房教室,发展到了现在的19间教室;从2003年的2名教师73名学生,发展到了现在的35名教师1119名学生。
阿尔五各是三年级二班的语文老师。在这里,老师都是包班制的,每班两位老师,一位教语文,一位教数学。专业的美术、音乐老师很缺乏,只能由其他老师兼任。
阿尔五各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孩子们。李子乡爱心小学是民办非盈利学校,全校都是彝族学生。每个学生一学期只象征性地收取200元钱,贫困生分文不取。
阿尔五各说自己其实是个孩子王。“在课堂上讲课时,我是十足的老师样子。课间我其实不像个老师,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活动板房教室里,潘吐哈莫在给二年级三班上数学课。学校有8间教室是砖混结构,其它11间教室都是砖木结构和活动板房。因学生多、教室紧缺,70多人的大班额现象突出。
学前班的王琼老师在和孩子们打乒乓球。学校里这张唯一的一张由慈善机构捐赠的乒乓球台,总是被孩子围住抢着打球。
29岁的安强和孩子们在操场上谈笑。他是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也同时带着五年级的课。安强的叔叔安瑞,是当年建校时的两位老师之一,教了一年后外出打工了。
放学后在校门口结伴回家的孩子。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属贫困家庭户,留守儿童达360余人,单亲72人,孤儿13人。大多数孩子没有家长接送,都是自己结伴回家。
准备去家访的阿尔五各和几个孩子一同走在放学路上。学校里很多学生的家和阿尔五各当年一样,仍然在深山里。每天翻山越岭、徒步上学,一些孩子上学的单程需要两三个小时。
阿尔五各说,和这些孩子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能想起自己小时候,放学时总是从日暮走到天黑。“孩子们都知道我很怕狗,因为小时候上学被狗抓过。每次家访,孩子们都一边笑话我怕狗,一边走在四周帮我赶狗。”
阿尔五各准备去家访的孩子名叫吉克五各。怕黑的这个彝族小姑娘,每天总是小跑着上学放学。从她家到学校,要翻过三座山头,单程两小时。她拿着手电筒走在前边,一路小跑,远处则是山下的万家灯火。
阿尔五各和赶回家过彝族新年的吉克五各的妈妈交谈。吉克五各的父亲因病离世,妈妈在广东惠州的电子加工厂打工,每月拿着2000-3000元的收入。平时则是外公外婆照顾着阿尔五各四个兄弟姐妹的起居。家里只有一盏昏暗的吊灯。由于电压不稳,这盏灯时明时暗。每天晚上,她需要在这盏灯下写好作业。
阿尔五各讲台上的语文课文。她说,看到这些只有文字上能看到的画面,孩子们都渴望认识外面的世界。阿尔五各说,除了凉山州和省会成都,她只去过广东的深圳和惠州,都是上师专的时候暑假去打工。她也希望自己更多走出去,增长自己的见识,把自己增长的见识教给孩子们。
在公益机构捐建的电教室里,阿尔五各用投影仪带孩子们看外面的世界。没有专业的自然、科学、地理教师,阿尔五各和其他老师们也是边学边教。
这是从西昌起飞的航班上拍摄到的李子乡爱心小学。学校很好辨认,因为旁边就是圆形的砖厂。
为解决学校缺教室的问题,罗承业校长和砖厂协商,筹资100万买下了学校西边这块原属于砖厂的地,砖厂则向南挪了50米。
做操的孩子们。阿尔五各说,自己见证了这所民办爱心小学的艰辛却笃定的发展路。这段路虽然困难很多,她愿意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