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習俗有哪些?

營養師小王老師


“節日”在世界各國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每逢節日將至,人們便會早早做好準備,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度過。在中國,因為地大物博和歷史悠久,傳統節日可謂是數不勝數,且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它代表著舊年的結束、新年的開始,於是因其特殊寓意成為了最隆重和受歡迎的節日。

中國人在過節時,往往會伴隨著許多的習俗,如上文所說的春節到來時,人們便穿新衣、貼春聯、放鞭炮等。除了春節,中國人還會在許許多多的節日中踐行獨特的習俗,如端午節時的賽龍舟、吃粽子,重陽節時的登高、插茱萸,冬至時吃餃子、喝羊肉湯,正月十五猜燈謎、吃元宵等等。那麼,在度過同樣作為重要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時,人們又有著怎樣的習俗呢?

早在成書於西漢初年的《禮記》中,便已經有了“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的記載,此外,《禮記》裡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文字,說的是天子會在秋天時祭祀月亮,大概是秋高氣爽時節月亮顯得更加皎潔和神聖之故,可見,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人們在過中秋節時會食用肉粥,天子更是要舉行祭祀活動。

到了漢朝,辭賦家枚乘在作品《七發》中寫道:“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遊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所謂的“八月之望”,也就是十五、十六號,這與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日期相吻合。因為這一天月亮最圓,其對地球潮汐的影響也達到最高點,所以沿海地區的人們常常選擇觀潮娛樂,這一點在歷代的文人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宋人賞月時往往還要舉行拜月活動。所謂拜月,就是在庭院中焚杳祭拜月神,說出自己的心願,以求得保佑。如中等人家,男子則求“早步蟾宮,高攀仙桂”,所以當時詩人有“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嫦娥愛少年”之句;而女子則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醉翁談錄》卷四曰:“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中秋之夕放水燈也是宋代風俗之一。《武林舊事》卷三《中秋》載道:“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其意或是迎接潮神生日的到來,或是以此取媚於潮神,請求他不要給人們帶來災難。另從蘇軾《和黃門韻》詩中“何人蟻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及其自注中“是夜賈客舟中放水燈”來看,其俗也見於故都開封。

明代的宮廷中,一進入八月,宮中開始賞海棠、玉簪花。至十五日,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吃月餅,其席竟夜始散。八月蟹始肥,宮中舉行蟹會。宮眷、內臣吃蟹,活時洗淨,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將指甲挑剔,蘸醋蒜,用來佐酒。有人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之式,互相比巧。

今天人們提到中秋節,最先想到的或許還是幾乎只在過節時被人們製作和採購的特色點心——月餅。現在廣泛的觀點認為,月餅一詞最早被記錄是在宋末元初文人吳自牧所撰寫的《夢粱錄》中,因為月餅形狀渾圓,和月亮相似,便因此得名。不過,最初的月餅和中秋節並沒有聯繫在一起,這一習俗是後來逐漸才形成的。

關於月餅的誕生,人們傳說是曾任唐朝宰相的裴寂在早年隨軍征戰時,為解決軍糧問題而發明的。它最初是在唐軍中流傳,北宋時成為宮中名點,隨後逐漸傳入民間,到明朝時成為了被人們普遍接受並喜愛的點心,也演化成了中秋節的“保留項目”。

與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相似,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一般也是月明星稀、月光朗照,於是人們便充分利用秋夜涼爽宜人的夜晚,仿照元宵節習俗在街上掛起燈籠猜謎。此外,中秋節處在秋季,也正是桂花盛放的時節,於是人們也會在這時賞桂花,並將桂花做成桂花糕、桂花酒,和著明月一同品嚐。

中秋節時,既有大眾普遍接受的習俗,如賞月、吃月餅等,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習俗,如沿海地區的觀潮、廣東福建一帶的“燒塔”、潮汕地區的拜月、吃芋頭等等。儘管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人們在這一天都會讚美明月,並思念故人和故鄉,一如蘇軾所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鄧海春


中秋得名於”三秋恰半”,其起源於唐,興盛於宋,宋太宗趙光義曾把中秋與新年、端午列為三大節日。每逢三秋桂子,宋人都會進行盛大的慶祝,主要有賞月、賞桂、賞燈、觀潮、吃月餅、飲酒賦詩等形式,其中多種月餅口味都是宋人所獨創。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在宋朝之前,很多地方其實並沒有月餅這一說法,以前的“月餅”乃是皇室祭品。《周禮》曾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天子祭拜月神時,祭臺上的糕點就是最早的“月餅”。自宋朝起每逢中秋佳節,皇帝都要在宮中舉辦盛大晚宴,京畿地區所有六品以上官員都要出席。祭祀月神後,君臣於席間同樂、賞月賦詩。那時,中秋宮宴上獨特的點心名為“宮餅”,民間則把其俗稱為“小餅”或者“月團”。

▲精緻的月餅

大才子蘇東坡曾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可見連以“吃貨”自稱的蘇軾都認為中秋吃食“小餅”最為恰當,酥油和糖作餡的小餅,最是配得上天上明月。“月餅”一詞首見於南宋文人吳自牧所作《夢梁錄》,身為錢塘人的吳自牧,自南宋滅亡後為表哀思,專門撰寫《夢梁錄》以回憶南宋都城臨安及家鄉錢塘的城市面貌及繁華盛景。書中曾載,南宋時,權貴家中所做月餅為菱花型,名叫紅菱餅,類似的月餅還有芙蓉餅、菊花餅和梅花餅等,這種月餅在平時作為點心也是可以吃的,不只限於中秋節食用。不過這些都是宮廷和權貴家中的景象,全民中秋食用月餅的盛況就要等到明朝了。

▲中秋圓月

中秋賞月習俗,大約始於魏晉時期,風雅的魏晉文人常常於中秋滿月之時,邀請同伴相聚,共抒心中所想。唐宋時期,中秋賞月已經非常興盛,逐漸擴展到了民間。《水滸傳》第三十回裡,張都監就曾攜宅眷在鴛鴦樓安排筵宴,慶賞中秋,邀武松飲酒時,還叫上了心愛的養娘玉蘭唱個“中秋對月時景的曲兒”助興,這首曲子的調正是蘇東坡學士的“中秋水調歌”。宋人金盈之所作《醉翁談錄》也記載了當時中秋拜月風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而在南方的廣東潮汕等地,民間則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古人認為月亮屬於太陰,中秋拜月於男性不利,故多是女人和小孩所做。

▲古代女子拜月繪畫

宋人在中秋之夜,除去賞月外,還有賞燈習俗,與元宵節時舉辦的大型燈會不同,人們為慶祝中秋節主要是放水燈。《武林舊事》曾載:“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以求得到江神保佑,小河燈“浮滿水面,爛如繁星”,美景令人歎為觀止。而在皇宮中更有繁華盛景:“禁中是夕,有賞月延桂排當,如倚桂閣、秋暉堂、碧岑,皆臨時取旨,夜深天樂直徹人間。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竟夕乃止。”宮中這般佈置,簡直如仙界一般。

▲絢爛的河燈

值得一提的是,宋人在中秋節後幾天,還會趕往錢塘江觀看海潮。《武林舊事》曾記述了南宋臨安的山水名勝、人文古蹟、城市景觀、與世情風物等事,其中所述中秋佳節觀看錢塘江海潮一文,曾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夢梁錄》也記載道:”每歲八月內,潮怒勝於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則稍稀矣。”

▲錢塘江海潮

如今,中秋佳節作為傳統節日的民俗意義雖已發生許多變化,但中國人並沒有忘記它,中秋團聚仍是許多人必行之事,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情形與古人並無太大差別,雖然沒有“燈宵月夕,雪際花時,金翠耀目,羅琦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之景,但中秋佳節賦予人們的團圓和睦內涵並未改變,這也正是傳統節日始終不會消亡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夢梁錄》《東京夢華錄》


趣觀歷史


中秋廣東佛山習俗!燒番塔!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d506000dc870b7a8572e\

奶爸阿SAM


賞月,吃月餅,品茶,猜燈謎,家裡一般都是這幾樣,沒有其他地方那麼複雜。



勿放棄加油每一天


我老家的中秋節,舞火龍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thumb_url": "242b4000016881735c87b\

寂寞人生73023623


親朋相聚忌月神,共慶華夏好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