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哪些記載被考古證明不是真的?

於無聲處34


自從上世紀初考古學在中國萌芽,傳世史料與考古學的關係就被人們所討論。最初“證經補史”被認為是考古學的基本任務,這裡面顯然有濃厚的傳統金石學的意味。到今天又有考古學家提出了“考古學的純潔性”,認為考古學應當擺脫文獻的束縛和影響,特別是在早期文明起源方面的研究當中。

△仰韶文化的發現者,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

儘管這些觀點不那麼一致,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無論考古學材料還是歷史文獻,都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國古代的正史所記錄的主要為政治史、軍事史,無法囊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考古學家所面對的文物、遺址,不會自己說話,必須被考古學家“翻譯”過來,這裡面,本身就有很強的主觀性。大家不要覺得物質遺存就一定是客觀的,同一處遺址、墓葬,在不同的考古研究者看來,其時代、性質、族屬可能大相徑庭,答主這些年見到的此類現象數不勝數。

回到《史記》上來,考古學跟《史記》的關係,也是從考古學進入中國起就變得很複雜。稍微瞭解這段學術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上世紀初有“中華文明西來說”,還有“古史辨派”,疑古之風盛行,《史記》等早期文獻所記載的東周之前的歷史受到懷疑。後來,隨著殷墟遺址的發掘,大量的商代甲骨出土,羅振玉、王國維等史學大家利用這些材料來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他認為《史記·殷本紀》當中所載的商代十七世、三十帝的世系是可靠的。之後,更多的考古發現被納入到歷史研究當中,踐行著王國維所提出的著名的“二重證據法”。

△殷墟甲骨與王國維

但我們也要注意,並非出土文獻提出了一個新的說法,就意味著《史記》是錯的。比如一些答主所提到的北大簡《趙正書》的問題,《史記》記載胡亥、趙高篡改詔書,而《趙正書》說秦始皇本來就讓胡亥繼位,能夠因此說《史記》錯了嗎?還是不能,目前《趙正書》只是孤證,而司馬遷當年在撰寫這段歷史時,所參考的資料一定比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多得多,他最終採用了胡亥篡位的說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對於這段記載,我們當然可以去否定去質疑,但是僅僅憑藉《趙正書》是不行的。

再比如說蘇秦、張儀的時代問題,這一點也有答主提到了。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份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根據裡面的說法,張儀比蘇秦大得多,兩個人沒有同臺較量的機會,跟《史記》《戰國策》所載不同。是《史記》錯了嗎?仍然不能這麼說。司馬遷編撰《史記》以及漢代劉向校對《戰國策》,都有很多的參考資料,其中或許就包括《戰國縱橫家書》,他們沒有采信這個看法,也是有原因的。一言以蔽之,在不少問題上,作為孤證的出土文獻不能用來作為否定《史記》的唯一證據。


那麼,如果非要去找一些被考古發現所否定的《史記》內容,有哪些呢?也不是沒有,先說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比如很多朋友所熟知的項羽火燒阿房宮的事情,千百年來,這個說法幾乎成為不刊之論,人們都相信項羽燒了阿房宮。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遺址開展了許多工作,發現阿房宮的基址範圍確實很大,但是在遺址上沒有發現秦代磚瓦,也沒有找到火燒的痕跡。可是在秦咸陽的其他宮殿遺址卻找到了許多的建築材料。這說明,阿房宮在當時就沒有真正修建起來,項羽又如何能焚燒它呢?

還有一些相對來說屬於細枝末節的問題,比如《史記》記載第一代軑侯名為利倉,但長沙馬王堆二號墓中出土的印章表明,他應該叫“利蒼”。《史記》記載第二代軑侯利豨死於漢文帝十五年,而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木牘記載,利豨死於漢文帝十二年。

還有些考古發現對《史記》的記載提出了挑戰,但至今尚未有定論。比如吳國的始封地,《史記》記載了泰伯奔吳的事兒,《史記》記載,周太王的兒子泰伯為了不成為弟弟季歷上位的阻礙,主動逃跑到“荊蠻”,自號勾吳,這就是吳國的開端。但是泰伯所奔的吳究竟在哪裡呢?過去一直認為,在江南太湖流域,或者直接可以定在無錫蘇州一帶,但是考古證據表明,蘇州現在能確定的最早的城市遺存是戰國中期以後的了,所以應當是在楚滅越國之後才逐漸形成,跟泰伯無關,有學者認為吳國最初在寧鎮一帶。還有些學者根據出土青銅器,推測泰伯所奔的吳並不在東南,而是在寶雞,距離周人的核心區並不遙遠,後來才逐漸遷移到了太湖流域。

△國博藏宜侯夨簋,銘文記載周康王封虞夨為宜侯,虞與吳字互通。


無論如何,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司馬遷也依然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史記》的時間跨度非常大,是“二十四史”中時間範圍最長的,司馬遷又是憑藉一人之力修撰,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此一來,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


考古軍中馬前卒


《史記》很多內容來自於蒐集的資料,所以有不實記載,也屬正常,舉幾個例子。

一、《史記》: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挾詐而盡阬殺之。

事實:1995年,高平市長平之戰遺址發掘了1號坑和2號坑。這些屍骨多有刀劍劈砍或鈍器砸傷的痕跡,說明這些趙軍是戰死的。另外,屍骨坑的土層很薄,說明不是活埋的。

二、《史記》:張儀和蘇秦,為合縱和連橫而較量。

事實: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其中記載張儀和蘇秦活躍於政壇的時間,並不重合。當然,也有可能是《戰國縱橫家書》錯了。

三、《史記》:龐涓在齊魏馬陵之戰後自殺。

事實: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逐漸,記載孫臏在桂陵之戰抓住了龐涓。而桂陵之戰發生在馬陵之戰的十多年前。

四、《史記》:秦始皇立公子扶蘇,秦二世胡亥是篡位的。

事實: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海外歸來的竹簡)中有一篇《趙正書》,裡面記載了秦始皇死前對胡亥繼位的認可。


史小煮


《史記·周本紀》中“烽火戲諸侯”被證不實。

2008年,2500多枚出土的竹簡被捐贈給清華大學,經測定這些竹簡書寫於戰國時期。整理後發現,其中有編號的138支竹簡拼出了一部前所未見的戰國時代楚國人編寫的史書。整理小組將其命名為《系年》。

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史官而作。這是史上唯一沒有經歷秦始皇“焚書”而倖存下來的戰國古書。

然而,這兩本古書中均無“烽火戲諸侯”的記錄。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病危,下詔扶蘇回咸陽發喪,實傳其位”不實。

2009年,北京大學從海外收購回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一批竹簡的名字叫做《趙正書》。書中披露:秦始皇傳位於胡亥。

《趙正書》有竹簡50枚,大多留存無缺,總近1500字。大致成書於漢代,從始皇沙丘病重開端寫起,不斷到秦朝亡國。書中大部分篇幅記載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以及子嬰的諫言等。

熱議的《史記》不實記錄就上述兩宗。一般認為,離事情發生時間最近的人更易接近真相,但如果更接近真相的人故意或被迫不以真相記錄呢?


去古代找歷史


哈嘍題主,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阿房宮,這座美麗豪華的宮殿在歷代史書上都有記載,更因著名的《阿房宮賦》而被人們所熟知,那麼,真實的阿房宮真的像歷史上記載的那樣嗎?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前後役用人數達70萬左右。

秦朝建立之後,由於咸陽人口急劇增加,為了疏解人口,也為了營建新的“帝在之都”,開始加速修建阿房宮,實際上,阿房宮的工程從公元前212年就開始了,直到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死,阿房宮停止修建,阿房宮雖然沒有完全建完,但是據史書記載“阿城”等大部分建築還是完成了。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阿房宮賦》

由此看出,阿房宮極盡奢華。

但是,如此豪華的阿房宮究竟在哪裡?是毀於戰火還是被挪用成了其他的建築?

《阿房宮賦》中說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根據《阿房宮賦》裡描述,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給燒完了,真的是這樣嗎?

《漢書·東方朔傳》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

這說明西漢時期,阿房宮還在,起碼阿城還在

‘鳳凰、鳳凰,上阿房’。堅以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梧桐數千株於阿城,以待鳳凰之至”——《十六國春秋》

這是選自《十六國春秋》的民謠,寫的就是阿房宮,而前秦王苻堅,慕容衝,甚至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在阿城屯兵,這說明阿城在歷史書上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而在宋代的史書中,又見到了不太想同的記載,宋敏求在《長安志》中說,阿房宮現在已經是農田,只有三面有牆,一面沒牆。阿城疑似被毀,這麼豪華的宮殿竟然被毀掉了?到底是不是真的?終於到了現代,隨著考古學的發展,真相慢慢被人所熟知。

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看到這個標題,感覺心涼了90%,極盡奢華的阿房宮竟然只是個爛尾樓,不,連爛尾樓都算不上,秦朝就像圈了地就跑的開發商,留下一片荒野,然後打出“詐騙”廣告來哄騙後人,實際上,這不能怪秦朝,由於阿房宮只修建了5年,中間還要修建始皇陵,實在是經費有限啊,據考古探明,阿房宮是下面這樣子的

是的,這是夯土臺,也就是地基,阿房宮本來是要修建在這上面的,然而由於經費,人力以及秦朝短暫而亡,阿房宮只修成了前殿三面牆和部分烽火臺祭壇等零星建築,並沒有像《阿房宮賦》裡面那樣極盡奢華,而《史記》《阿房宮賦》裡所寫的項羽火燒阿房宮經過考古發掘,基本證實存在的可能性很小,項羽燒的應該是咸陽宮。

雖然阿房宮可能真的不存在,或者說沒有修起來,但是,我們通過古人的藝術描寫和想象,也能幻想一下,假如秦朝存在了很久,阿房宮真的修起來了,會是怎樣壯麗的景象。【清代袁江 阿房宮】


外星人復活


我們一般都認為《史記》記載一定是事實或者說史實,但現在發現《史記》也有不實的記載,下面三件事就是不實記載:

一、《史記》記載堯舜禹的王位是和平禪讓的,其實不然。《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是把堯囚禁起來,然後把他的兒子丹朱也軟禁起來,讓他們父子不能相見,逼堯把王位傳給他,這一點對陶寺遺址(堯都平陽)的考古也可以證實,陶寺遺址末期,城市非常破敗,而且還發現了很多死於戰爭的骸骨,有的死狀非常慘。這事情應該是這樣的,公元4145年前,舜率領虞朝軍隊攻破堯都平陽,抓住了堯將他囚禁起來,逼他讓位,公元4120年前堯把帝位讓給了舜,完成了所謂的禪讓。

公元4070年前,禹學舜,把舜囚禁起來,最終完成了禪讓。

二、《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不實。西周時期,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引諸侯們數次前來勤王救駕,最終失信於諸侯,在犬戎攻破鎬京時,沒有諸侯前來救駕,最後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而清華大學獲贈的《清華簡》中的記載沒有烽火戲諸侯這個事,是周幽王主動攻擊申國,於是申候聯合犬戎打敗周幽王,然後立太子宜臼為王(即周平王),後遷都洛邑,是為東周。

三、《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病危,詔扶書回宮發喪,實傳其位。”這個也不實。北京大學收藏的竹簡《趙正書》記載:“秦始皇傳位於胡亥。”


天下探索


史記中有哪些記載被考古證明不是真的?

這個問題不是考古專家很難回答,只能說一說簡單的看法。

《史記》撰寫人西漢御史司馬遷,撰寫資料來源多為民間上古言傳。雖然司馬遷做了精細的篩選工作,但《史記》裡存在少量的誤差是屬正常的。由於上古言傳記載年代久遠,經歷時空炎化自然變遷歷代戰亂摧殘,後人在考古研究中也存在認定的困難成分。

至於哪些記載被考古證明不是真的!還要等待進一步發現考古研究來證明。


文化領域學習愛好人員


《史記》在中國史學界可謂是聖經一般的存在,無論是研究歷史的專業學者,還是喜歡歷史的歷史愛好者,都會去閱讀《史記》。但是《史記》中的記載都是真實的嗎?這是無數學者都懷疑和研究過的題目。很多學者都發現《史記》裡面的有些記載和其他史書有所出入,比如《戰國策》。但是這些衝突今人都沒辦法考證何為真假。但是當考古學蓬勃發展之後,史學家們驚奇的發現,《史記》裡面的有些記載竟然和考古發現也有衝突。

大家都知道,考古發現的歷史資料是最原始的歷史樣本,基本上可以代表那個年代最真實的歷史狀態。在1975年12月,考古學家們在湖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朝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秦朝竹簡,這些竹簡創造與秦始皇時期,詳細的記載了當時秦國的各種法律規範,但是歷史學家們在仔細研讀了這些竹簡之後發現,裡面並沒有寫《史記》中所記載的延期一律處死這種規定。雖然有著多種多樣的解釋,但是《史記》的真實性第一次受到了考古發現如此嚴重的質疑。

除了雲夢秦簡之外,在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中,考古學家也是發現了大量的當時文字記載,其中有一本帛書,名叫《戰國縱橫家書》,真本書裡面記載的事情都是關於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歷史,書中關於張儀和蘇秦的記載和《史記》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書中所說這二人並沒有在同一個時代活躍於政壇,但是《史記》所說的確是他們二人是同時登場,互為對手。

以上種種無不質疑了史記的真實性,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太史公何等人物,怎麼會記載出錯?也有人可能會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司馬遷也不例外,所以真實性也有待檢驗。

不過筆者今天要說得是,《史記》中的記載出現錯誤,這個鍋也許真的不能讓太史公來背。首先拿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為例,這裡面的帛書是漢朝初期的產物,和太史公所在地的時代沒隔多久,而太史公在撰寫史記的時候翻閱了大量的史書,這本《戰國縱橫家書》他沒理由沒有看到過。那麼為什麼《史記》會出現與之相悖的錯誤?

有兩個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太史公經過考證,認為這本帛書裡面記載的是假的,所以沒有采信,當然這種可能性極低。另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史記》在流傳中出現了篡改,古書在流傳中出現篡改是十分常見的,比如《道德經》這本書就曾經在考古過程中發現過原始版本,那個原始版本和今天所流傳的版本相差極大。而《史記》經過千年的流傳,必定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但是無論怎麼樣,《史記》的地位依舊是很難動搖的,無論是在歷史方面還是文學方面,他都對得起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張三vs瘋子


司馬遷是繼承父親司馬談的官爵而成史官的,屬於統治階級,可能他的觀點就有偏頗,可能覺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比如大名鼎鼎的衛青霍去病統統被他打進了《佞幸傳》裡,這本身就帶有歧視色彩,衛青霍去病的成就在當時無人比擬的。而李廣的戰法可能在當時確實不今時宜,不得下層兵士的愛戴。司馬遷卻喟嘆李廣難封。考古證明不證明,他的某些出發點都是不正確。當然我不否認史記的偉大,“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我完全贊同。


丁丁媽


《史記》裡的記載確實有不少存疑。比方說商人的祖先是怎麼生出來的,劉邦是怎麼生出來的,明顯帶有很強的神話色彩。所以對於《史記》還是應該辯證看待,不迷信盲從,當然也不能因為一點問題而全面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