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蝙蝠的知識,可以普及一下嗎?

史學達人


蝙蝠:哺乳綱動物,它足翼手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飛翔能為的哺乳動物,現生物種類共分佈區域遍於全世界。別名:掛鼠、天蝠、飛鼠、鹽老鼠……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翼手目:19科、185屬,962種。攜帶著一身病毒。病毒超過100多種。











大美人32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有900多種。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於控制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呈世界性分佈。在熱帶地區,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築物內集成大群。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釐米。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數蝙蝠於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吻部似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皮膚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著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蝙蝠的脖子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肌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棲息於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於傳粉和散佈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整個蝙蝠群的性週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於數週之內。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幾乎所有蝙蝠均於白天憩息,夜出覓食。這種習性便於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於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內,也有棲於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著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只到幾十萬只。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衝,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衝的方式交流。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


浩瀚的星河


1.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它們有翼會飛,但不是鳥類是獸類。

2.除了極地和大洋中一些島嶼外,全世界都能看到蝙蝠,它們世界上分佈最廣的幾種動物之一。

3.蝙蝠的牙齒並不是只有兩顆,而是整齊的兩列,可以撕咬數倍於自己體重的獵物。

4.在西方國家,蝙蝠是邪惡的象徵,廣泛流傳著蝙蝠吸血鬼的傳說。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象徵著“福氣”,這也說明文化的差異。

5.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是馬來大狐蝠,最大翼展達183釐米,體重600-1100克。不過狐蝠是完全素食的兩種蝙蝠之一(另一種是果蝠),以紅毛丹、無花果和蘭撒果樹的果實為食。

6.世界上最小的蝙蝠是大黃蜂蝙蝠,又叫“泰國豬鼻蝠”,翼展僅8釐米,體重只有2克。

7.蝙蝠吸血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所有蝙蝠都吸血。吸血蝙蝠主要分佈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常吸食動物或家畜血液,偶爾吸食人類血液。

8.一隻吸血蝙蝠,一生所吸的血量達100升左右。

9.野生的吸血蝙蝠是狂犬病病毒攜帶者之一,這也是它們真正可怕的地方。

10.吸血蝙蝠的生理系統特殊,除了嗜血,不能進食別的東西。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吸血蝙蝠是一隻雌性吸血蝙蝠,在籠中生活了19年半才死亡。

11.亞洲唯一會捕魚的蝙蝠生活在中國,位於北京房山區霞雲嶺蝙蝠洞,叫大足鼠耳蝠,是我國特有蝙蝠種類。







水靜哥哥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翼手目是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現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1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佈遍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

蝙蝠的翼是在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是由其修長的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翼膜)構成;蝙蝠的吻部像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動非常靈活。蝙蝠的頸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肉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蓋著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顏色較淺。蝙蝠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可以通過喉嚨發出超聲波然後再依據超聲波回應來辨別方向、探測目標的。有一些種類的面部進化出特殊的增加聲納接收的結構,如鼻葉、臉上多褶皺和複雜的大耳朵。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最大的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釐米。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數蝙蝠於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吻部似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皮膚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著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蝙蝠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它非常善於飛行,但起飛時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後就難以再飛起來。飛行時把後腿向後伸,起著平衡的作用。蝙蝠的脖子短;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棲息於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自然秩序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於傳粉和散佈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

蝙蝠類是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它們雖然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比鳥類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蝙蝠是用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繫。

天敵

穴居蝙蝠的主要天敵主要有蛇類、蜥蜴等;樹棲型(一些果蝠)的天敵還有一些猛禽和貓科動物。蝙蝠還有的天敵就是人類,如關島大蝙蝠就是因為當地人的捕食而滅絕的。

食性

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

吃什麼的蝙蝠種類都有:包括果實、魚類、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間飛行時捕食昆蟲,每隻蝙蝠都能辨別出自己發出的聲波,這說明即使與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會被別的聲波所幹擾。

冬眠習慣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的地方大多是在洞裡,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洩和進食,驚醒後能立即恢復正常。它們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里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後,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

生存環境

蝙蝠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芭蕉樹的樹葉後面。有些蝙蝠種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則是雌雄分開棲息。許多棲息在樹林中的蝙蝠冬季時遷徙到溫暖地區,有時要飛過數千里路。溫帶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較早的溫暖季節,蝙蝠生產幼仔。

絕壁追蹤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的大山裡隱匿著一個神秘的崖壁,聚集著成千上萬只蝙蝠,因此當地人稱它為飛鼠巖,據說那裡蝙蝠的數量多達一千多萬隻。中國科學院動物學博士張禮標帶隊來到飛鼠巖實地科考,希望通過對當地蝙蝠的研究,揭開蝙蝠適應環境的秘密。飛鼠巖的蝙蝠可以井然有序的大規模行動,而飛鼠巖優越的地勢形成了蝙蝠躲避猛禽天敵的天然屏障。每年九月,飛鼠巖的蝙蝠會全部消失,張禮標認為這是由於飛鼠巖洞口大,冬季氣溫不穩定,蝙蝠們必須遷往溫暖的地方冬眠越冬生理形態。

生長繁殖

整個蝙蝠群的性週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於數週之內。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種類分佈

蝙蝠是世界上分佈最廣、進化最成功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除南北極及大洋中過於偏遠的荒島外,地球上的各種陸地生態環境都為它們所利用。在進化過程中:它們避開與其他陸地和海洋獸類的競爭而飛上天空,回聲定位系統的高度進化使得蝙蝠在空中又避開與大多數鳥類的競爭而能利用環境中一個獨特的生態位——黑暗的天空。

翼手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又被稱為食果蝠和食蟲蝠。正如它們的名字,前者體形較大,多以水果為食,如著名的狐蝙,翼展可達90釐米之巨;後者體形遠較前者為小,除了食蟲外,還有食肉和血,不過也有與大蝙蝠亞目食性相同的成員。蝙蝠科是小蝙蝠亞目下的一科,約有300多種。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是哺乳類中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它們可以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大蝙蝠類分佈於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體形較大,身體結構也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類分佈於東、西半球的熱帶、溫帶地區,體型較小,身體結構更為特化,包括菊頭蝠科、蹄蝠科、葉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餘科。

生態現狀

同其他動物一樣,許多蝙蝠也在自然界越來越少,趨於滅絕。用於消滅昆蟲的毒劑和木材保護藥劑等把它們在冬眠的時候藥死,許多錯誤的觀念也使人類大批地捕殺它們。一些種類棲居的空心樹木被伐掉了,廢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嚴絲無縫,使其無法生存。蝙蝠在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各種食蟲類蝙蝠能消滅大量蚊子、夜蛾、金龜子、尼姑蟲等害蟲,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對人類有益。蝙蝠所聚集的糞便還是很好的肥料,對農業生產有用。經過加工的蝙蝠糞被稱為“夜明砂”,是中藥的一種。蝙蝠還是研究動物定向、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對象,對它們輻射技術的秘密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人類僅僅只是知道了蝙蝠能夠做些什麼了,但仍然不知道它們是怎樣做的,所以拯救那些瀕臨滅絕的種類勢在必行。

棲息地破壞和破碎。棲息地面積的減少、棲息地空間結構的改變都可能導致種群數量下降:(1)碎片面積可能小於蝙蝠種群所需的最小巢區或領域面積,或者即使碎片面積較大,由於對種群破壞嚴重而導致碎片中的種群較小,也不能維持種群的長期生存;(2)棲息地異質破壞,如覓食區域的減少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或滅絕;(3)擁擠效應,即由於生存面積減少而導致碎片周圍棲息地的某些物種(如猛禽、狐猴、浣熊)密度增加,對碎片上的蝙蝠種群造成危害,促使其下降;(4)邊緣效應,即碎片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在碎片邊緣形成一種受影響的區域,使碎片面積逐漸減少,對碎片內的蝙蝠種群極為不利;(5)隔離效應,主要表現在對蝙蝠冬眠期的影響,由於棲息地與冬眠區的隔離而無法進行正常冬眠,導致種群下降。

人為直接干擾因素。蝙蝠常棲息在洞穴、廢礦井和樹洞中,也可在房簷下、舊式教堂的尖閣和鐘樓裡。開礦、封閉舊礦井或往裡倒垃圾、城市建設以及不適當的林地清理工作(砍伐蝙蝠用作棲處的死樹),都會導致蝙蝠無棲身之處,引起大量死亡。同樣,驚醒正在冬眠的蝙蝠會使它們過早耗盡脂肪,沒有等到春天到來便因飢餓而死去,這對蝙蝠種群數量的維持及增長是一個極大的危脅。耐久殺蟲劑的使用也是對它們的一大威脅,蝙蝠體內積累的毒素會影響幼體神經系統的發育,大規模的幼體死亡會對種群產生嚴重影響,十餘年後受害種群仍難以恢復。

不正當捕殺。在熱帶地區,如關島,大蝙蝠不僅供當地人食用,還出口到太平洋其他的島嶼。島上的蝙蝠,尤其是那些獨特的地域種和分佈狹窄的種類受到很大威脅。蓄意地殺害也是一個問題,迷信使人們殺死蝙蝠,從而使蝙蝠的數量減少。人們對吸血蝙蝠以及確認的對作物有害的蝙蝠的控制,不僅殺害了引起問題的蝙蝠,而且殺害了與它們共享棲息地的其他蝙蝠種類。

棲息地微氣候變化。棲息地溫度的變化對蝙蝠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哺乳後期的雌性蝙蝠和幼體蝙蝠,因為它們的體溫調節能力很弱。1974年夏天,由於寒冷的天氣使美國印第安納州社鼠耳蝠(Myotis sodalis)幼體的生長期延長了兩週,並使其完成遷移的時間推遲了三週,從而影響了冬季脂肪的儲備量,導致蝙蝠大量死亡。另外,棲息地微環境決定了昆蟲的豐富量,當微環境不適合昆蟲生長時,會使蝙蝠因缺乏食物而死亡。

在生態系統中的價值

目前,生態系統的保護已經是人所共知的話題,而在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尤其要注意關鍵物種的保護,一旦這些關鍵種數量發生大變化,就容易導致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原始森林中,大蝙蝠亞目的蝙蝠(果蝠)往往是關鍵種。這裡涉及到動植物協同進化的問題:大多數熱帶植物幼體根本無法在親本的陰影里正常發育,一些母樹甚至產生毒素阻止其幼樹成熟(化學他感作用)。因此,植物種子必須傳播到遠離親本的地方才能保證種群的繁衍和擴散,果蝠便將大量果實帶到遠離母樹的地方,吃完果實後將種子扔掉,種子落地、發芽、生根,逐漸生長成茂盛的植物。對於無花果一類包含很多小種子的果實,果蝠將整個果實吃掉,種子隨後被蝙蝠排洩到各處。研究表明,有些無花果只有經過果蝠或鳥類胃的消化才能發芽。

蝙蝠

和依賴動物傳播種子一樣,很多植物也依靠動物傳播花粉,蝙蝠也是重要的傳粉者。事實上很多植物的花高度特化甚至專門在夜間開放以吸引蝙蝠。依靠蝙蝠傳粉的花,如葫蘆樹和仙人掌,大多是白色、奶油色和綠色的,而且有強烈的麝香或酸味。當然,這些花是在夜間而不是在白天開放。依靠蝙蝠傳粉的花大小不同,其中一些很大且有寬大的花蕊;另外一些則可能具有向外伸出的花瓣,彷彿是為蝙蝠提供了一個平臺,在蝙蝠接近花蕊時花粉落到它們身上。當蝙蝠飛到其他植株採食花粉或花蜜時,也就完成了傳粉過程。絕大多數小蝙蝠亞目的蝙蝠捕食昆蟲,它們是數量巨大的夜行性昆蟲(包括蚊、蛾及許多鞘翅目害蟲)最重要的控制者。研究表明:一隻蝙蝠每個夜晚能吃掉相當於三分之一自身質量的昆蟲,這樣,一隻20克的蝙蝠一夜可吃掉200~1000只昆蟲,同時蝙蝠又是另一些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捕食蝙蝠的動物很多,包括猴子、狐猴、浣熊、負鼠、貓、猛禽、蛇和一些其他種類的蝙蝠等,其中鳥類和蛇是主要的捕食者。在美洲及非洲中部和南部至少有五種蛇捕食棲息在巖洞和樹洞中的蝙蝠。鳥類大多數於黎明在蝙蝠捕食返回時進行捕食,蝙蝠通常被帶到棲木上被吃掉,但是有些鳥類為了增加捕食時間而在飛行中吃掉蝙蝠,這些鳥類捕獲蝙蝠的量最多可達每日食物需求量的50%。

在人類生活的價值

蝙蝠是人類的良師,人類通過模仿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發明了雷達。目前某些國家研製的隱形飛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蝙蝠的拷貝。在醫學上,從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質溶解血栓的速度比目前臨床所用的藥物快一倍。而食蟲蝙蝠的糞便在中藥中被稱為“夜明砂”,有清熱明目的功能。在蝙蝠數量豐富的地區,它們對農林業的害蟲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這不僅有利於農林業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減少了由於農藥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另外,蝙蝠集居地積累的排洩物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人類所利用,在許多熱帶國家,它是一種經濟的、優質的農業肥料。

基因組分析

為什麼蝙蝠是多數致命病毒攜帶者?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還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其飛行能力的進化與一系列複雜的形態和生理變化息息相關蝙蝠。通過深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一系列與DNA損傷檢驗點或DNA修復通路相關的基因在蝙蝠中受到了很強的正選擇作用。他們還發現與皮膚彈性相關的基因和參與肌肉收縮的基因在蝙蝠中發生了快速進化,可能也有助於飛行。蝙蝠可攜帶多種人畜共患病毒,自身幾乎不受感染。通過對相關基因的研究,科學家發現蝙蝠中NF-κB家族轉錄因子c-REL受到正選擇。該基因不僅在固有免疫中發揮功能,還與DNA損傷反應具有一定關係。自然殺傷性(NK)細胞是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和腫瘤的第一道防線。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組學的發展為人類瞭解物種起源、分化、多樣性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蝙蝠在進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非常有趣的生物學現象,比如飛行、回聲定位、冬眠等。基因組學只是開展這些研究的入口之一,研究的數據和結果對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蝙蝠是對人類具有極大危害的病毒載體,基因組學層面的比較分析,也將為了解蝙蝠自身的免疫系統和病毒防衛機制提供重要的工具。

該成果由華大基因、澳大利亞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美國海軍醫學中心及亨利·傑克遜基金會等機構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其他知識

1.有些蝙蝠的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50千米以上。

2.有的蝙蝠會釣魚,墨西哥兔唇蝠一個晚上能捕獲30多條小魚。

3.豬鼻小蝙蝠翼距只有14釐米,身體如小狗般大的狐蝠翼距寬達2米。

4.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0組迴音。(注:音波往返一次算一組。)

5.從秋天開始,蝙蝠就在下腹部聚積了一層脂肪,至冬眠前體重變為夏天時的1.5倍以上。

6.一隻20克重的食蟲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蟲。

7.蝙蝠群一窩是由100只蝙蝠組成的。

8.蝙蝠的視力很好,並沒有退化。它由嘴發出高出兩萬赫茲的聲波,叫“超聲波”,人是聽不見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靈敏的耳朵裡。蝙蝠通過大腦,判斷出障礙物樣子等,來判斷是吃是逃。

9.2017年12月7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石正麗稱,蝙蝠是SARS病毒源。




知足常樂宋成


說起蝙蝠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像電影中一樣有兩個獠牙是的吸血鬼,夜晚出沒倒掛睡覺。

今天呢留給大家盤點一下關於蝙蝠的11條冷知識。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飛翔能力的哺乳 動物,它們有翼會飛,但不是鳥類是獸類。

  1. 除了極地和大洋中一些島嶼外,全世界都能看到蝙蝠,它們世界上分佈最廣的幾種動物之一。
  2. 蝙蝠的牙齒並不是只有兩顆,而是整齊的兩列,可以撕咬數倍於自己體重的獵物。

4. 在西方國家,蝙蝠是邪惡的象徵,廣泛流傳著蝙蝠吸血鬼的傳說。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象徵著“福氣”,這也說明文化的差異。

5. 在西方國家,蝙蝠是邪惡的象徵,廣泛流傳著蝙蝠吸血鬼的傳說。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象徵著“福氣”,這也說明文化的差異。

6. 世界上最大的蝙蝠是馬來大狐蝠,最大翼展達183釐米,體重600-1100克。不過狐蝠是完全素食的兩種蝙蝠之一(另一種是果蝠),以紅毛丹、無花果和蘭撒果樹的果實為食。

7. 世界上最小的蝙蝠是大黃蜂蝙蝠,又叫“泰國豬鼻蝠”,翼展僅8釐米,體重只有2克。

8. 蝙蝠吸血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所有蝙蝠都吸血。吸血蝙蝠主要分佈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常吸食動物或家畜血液,偶爾吸食人類血液。

9. 吸血蝙蝠的生理系統特殊,除了嗜血,不能進食別的東西。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吸血蝙蝠是一隻雌性吸血蝙蝠,在籠中生活了19年半才死亡。

10. 蝙蝠喜愛群居,居住空間擁擠加速了病毒在蝙蝠之間的傳播。蝙蝠擁有著長距離飛翔的能力,病毒就搭上便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11. 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準確返回棲息地。

如果大家有關於蝙蝠更有趣的冷知識歡迎視頻下方評論。


生活百聞


蝙蝠既不是鳥類也不是昆蟲,而是種能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屬於翼手目蝙蝠科,除南北極外,世界各地都有分佈。

一種類:蝙蝠的種類很多,全一世界共有800多種,蝙蝠的種類數目在哺乳動物中佔第二位,僅次於業齒類動物,

二外型特徵:從翼距只有十四公兮的豬鼻小蝙蝠到身體如小狗般大翼距寬達2米的狐蝙蝠。

三習性:晝伏夜出,在黑暗中飛行大多靠聲納系統(超生波),利用喉嚨發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超音波(200高頻),通過口鼻向外發射,碰到東西后產生迴音,便能判斷物體的距離和大小。

三食性:以花粉,昆蟲,蚊蠅,小動物為食,吸血蝙蝠喜歡吸食血液,會傷害人畜。

四繁殖:交尾一般在十月底左右,懷孕期70——80天,到了次年六月時一齊生產,每隻蝙蝠產1——4只。蝙蝠是移動的病毒庫,現已發現有140種病毒,其衝60多種都是人獸共患病毒,其衝還有一部分隱而未發,如SARS病毒,狂犬病毒,埃博垃,馬爾堡……。


天道酬勤4349750538574


小知識:1.蝙蝠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900種。蝙蝠的種類數目在哺乳動物中居第二位,僅次於齧齒類動物。

2.豬鼻小蝙蝠翼距只有14釐米,身體如小狗般大的狐蝠翼距寬達2米。

3.有些蝙蝠的飛行速度可達50千米每小時以上。

4.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0組迴音。(注:音波往返一次算一組。)

5.從秋天開始,蝙蝠就在下腹部聚積了一層脂肪,至冬眠前體重變為夏天時的1.5倍以上。

6.有的蝙蝠會釣魚,墨西哥兔唇蝠一個晚上能捕獲30多條小魚。

7.一隻20克中的食蟲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蟲。

8.一窩由100只蝙蝠組成的蝙蝠群每年能吸食掉730升血液,相當於20只馬或365只羊的全部血液。

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準確返回棲息地。

而此前,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





點點滴滴平平淡淡


普通蝙蝠(學名:Vespertilio murinus Linnaeus),別名雙色蝙蝠、蝙蝠、霜蝠。普通蝙蝠體型中小,體背面毛基近黑色,體側與胸腹部色較淺,頭骨較短。

普通蝙蝠常常和其它種類的蝙蝠混居在一起,白天休息,晨昏陸陸續續地從棲居處外出捕食,食物例如蚊子、石蛾和飛蛾等。普通蝙蝠的繁殖力不高,一般夏季6月產子,每胎2崽,偶產1崽。普通蝙蝠的棲居環境是多樣的,包括樹洞、巖縫、頂樓、屋簷下、古建築物等地。

普通蝙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中文學名

普通蝙蝠

拉丁學名

Vespertilio murinus

別稱

雙色蝙蝠、蝙蝠、霜蝠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形態特徵

普通蝙蝠體型中小,鼻吻部較正常,鼻孔後兩側各有一壟起的圓形皮膚丘,上唇較向前中央突,而使上唇中央稍長。耳較短,緣較圓,兩耳在前額處相距很近,只有1.5mm,耳屏較短,其基部寬而端部較窄,端部圓鈍。尾較長,在股問膜後端突出2.5mm;翼膜較窄,翼膜由趾基起;距細長,有較窄的距緣膜;翼膜近體側處和股間膜兩大腿處具較長的毛。第2指具1短的指骨,第3指具3指骨,最外指節為軟骨;第3、4、5掌骨漸短。[2]

普通蝙蝠

普通蝙蝠體背面毛基近黑色,毛尖近毛長1/5處為淺褐色,毛尖端則近白色,因其毛尖好似一層霜故稱霜蝠。體側與胸腹部色較淺,特別是頸部與腹下毛色淺白;腹毛基灰褐色,毛尖端灰白色,與背部深色成鮮明對比,所以又稱雙色蝠。翼膜基毛、股膜基毛棕褐色;翼膜黑褐色;耳廓及吻鼻部均黑褐色。[3]

普通蝙蝠頭骨較短,最大長不超過17mm,枕部高大於顱全長的1/3,顴弓較細弱;頭骨吻部兩側凹陷,其前端鼻竇深達吻端至眶間狹縮處全距之半;無矢狀嵴,人字嵴也不發達。聽泡處顱高近顱全長的1/2而稍小。[3]

普通蝙蝠齒式=32。上頜門齒2枚;外側門齒小,不及內側的1/2,且只有2個齒尖;前臼齒與第1、2臼齒相似,但較高;第3臼齒前後窄,左右寬。下頜門齒3枚,犬齒不太發達;第1前臼齒小,相當第2前臼齒的1/2,甚至更小;臼齒較大,有3枚。[3]

生活習性

普通蝙蝠常常和其它種類的蝙蝠混居在一起,白天休息,晨昏陸陸續續地從棲居處外出利用25~27千赫的超聲波捕食,食物例如蚊子、石蛾和飛蛾等,狩獵高度20~40米,如果食物稀少,有時可整夜活動,捕食蚊蚋等有害昆蟲。平時雌獸和雄獸住在一起,但在懷孕與哺乳期的雌獸40~50只成群,而雄獸則單獨或成小群分別棲息。[4][5]

普通蝙蝠的主要天敵主要有蛇類,蜥蜴等。其越冬情況不詳,但有冬眠現象。冬眠時單隻懸掛於巖洞頂或倒伏於巖壁上,多分佈巖洞深處,巖洞內溫度為7℃,體表溫度接近氣溫。[6]

繁殖方式

普通蝙蝠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里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後,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一般夏季6月產子,每胎2崽,偶產1崽。幼獸不到六週斷奶後,雌性蝙蝠才離開生育棲息地。[5][6]

棲息環境

普通蝙蝠的棲息地非常廣泛,既棲息在森林,也棲息在草原;除居民點以外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亦有分佈。普通蝙蝠的棲居環境是多樣的,包括樹洞、巖縫、頂樓、屋簷下、古建築物等地。[4]

分佈範圍

普通蝙蝠的分佈廣泛,自西歐一直到太平洋沿岸,向北到北緯60度,向南到喜馬拉雅山。中國分佈在北京、新疆南部、甘肅、東北等地有分佈。[7]

亞種分化

該種分佈很廣,但亞種分化不多。Ellerman等(1951)列出2個亞種除指名亞種外,僅日本亞種(V m.namiyei)1個。Wallin(1969)討論日本蝙蝠區系中涉及中國及西伯利亞等地,命名一個新的亞種——烏蘇里江亞種(V m.ussuriensis)。分佈西伯利亞東南部的烏蘇里江(Ussuri)。Corbet(1978)保留了指名亞種和烏蘇里江亞種,而將日本亞種並人大蝙蝠(V .superans)中,該種仍保持兩個亞種。中國普通蝙蝠根據分佈區應屬於烏蘇里江亞種。[6]

序號\t中文名\t學名\t命名人及年代

1\t普通蝙蝠指名亞種\tVespertilio murinus murinus\tLinnaells,1758

2\t普通蝙蝠烏蘇里江亞種\tVespertilio murinusussuriensis\tWallin,1969

種群現狀

在歐洲北部地區物種數量很多,分佈不零散。部分地區種群呈擴大趨勢,例如丹麥和荷蘭。該種廣泛分佈,中國北部數量也不少,但在蒙古數量不多。已查明該物種的數量趨於穩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知識

蝙蝠是用超聲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聲定位系統,藉助這一系統,它們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飛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擾下運用回聲定位,發出波信號而不影響正常的呼吸。它們頭部的口鼻部上長著被稱作“鼻狀葉”的結構,在周圍還有很複雜的特殊皮膚皺褶,這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波裝置,具有發射波的功能,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高頻率生物波。如果碰到障礙物或飛舞的昆蟲時,這些生物波就能反射回來,然後由它們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饋的訊息在它們微細的大腦中進行分析。這種生物波探測靈敏度和分辨力極高,使它們根據回聲不僅能判別方向,為自身飛行路線定位,還能辨別不同的昆蟲或障礙物,進行有效的迴避或追捕。蝙蝠就是靠著準確的回聲定位和無比柔軟的皮膜,在空中盤旋自如,甚至還能運用靈巧的曲線飛行,不斷變化發出波的方向,以防止昆蟲干擾它的信息系統,乘機逃脫的企圖。[8]


東北海子


1.蝙蝠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900種。蝙蝠的種類數目在哺乳動物中居第二位,僅次於齧齒類動物。

2.豬鼻小蝙蝠翼距只有14釐米,身體如小狗般大的狐蝠翼距寬達2米。

3.有些蝙蝠的飛行速度可達50千米每小時以上。

4.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0組迴音。(注:音波往返一次算一組。)

5.從秋天開始,蝙蝠就在下腹部聚積了一層脂肪,至冬眠前體重變為夏天時的1.5倍以上。

6.有的蝙蝠會釣魚,墨西哥兔唇蝠一個晚上能捕獲30多條小魚。

7.一隻20克中的食蟲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蟲。

8.一窩由100只蝙蝠組成的蝙蝠群每年能吸食掉730升血液,相當於20只馬或365只羊的全部血液。

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準確返回棲息地。

而此前,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


視頻分享L


小知識:

1 蝙蝠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900種.蝙蝠的種類數目在哺乳動物中居第二位,僅次於齧齒類動物.

2 豬鼻小蝙蝠翼距只有14釐米,身體如小狗般大的狐蝠翼距寬達2米.

3 有些蝙蝠的飛行速度可達50千米每小時以上.

4 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0組迴音.(注:音波往返一次算一組.)

5 從秋天開始,蝙蝠就在下腹部聚積了一層脂肪,至冬眠前體重變為夏天時的1.5倍以上.

6 有的蝙蝠會釣魚,墨西哥兔唇蝠一個晚上能捕獲30多條小魚.

7 一隻20克重的食蟲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3.6千克昆蟲.

8 一窩由100只蝙蝠組成的蝙蝠群仿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