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中国文学地位?

紫川秀哥哥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他用自已手里的笔,与三十年代黑暗中国进行斗争。他的杂文直指黑暗腐朽进行抨击。他以横眉冷对千夫指,府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为大众服务。


用户老声西湖


  两年前,阎晶明去俄罗斯访问,作为俄国文学的热爱者,他希望能参观普希金的故居。但他即使在租了讲解用的耳机后,最终也没能进入普希金故居,俄罗斯观众排起的长龙令他愿望落空,日程紧张,他不可能一直排队等着。阎晶明因此感慨,原来俄罗斯人是这样热爱自己民族的伟大诗人。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参观景象几乎每天如此时,他更加心生感慨,鲁迅什么时候能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有这样一种地位,有这样一种影响。作为长期从事鲁迅研究的专业人士,阎晶明特别强调,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记者:您在书中说“鲁迅作为民族精神之魂,远未深入人心。”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

  阎晶明:鲁迅和鲁迅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无比崇高,可以说,凡是学现代文学的人第一课是鲁迅,最后发现唯一的一课还是鲁迅,真正想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翻不过鲁迅这座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缺乏鲁迅研究专家,但是在全社会弘扬鲁迅精神,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对此,鲁迅研究界是有责任的。

  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把鲁迅仅仅看成是一个作家,但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又岂是单纯的作家身份所能涵盖的?我还记得,大约10年前,我参加一个图书出版项目评审,有专家说为鲁迅这样一个作家编辞典,有什么必要呢。我立即表态,英国人可以为莎士比亚编辞典,中国为什么就不能编鲁迅辞典?文化界的认识尚且如此,鲁迅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就更值得探讨了。

  记者:你认为鲁迅精神普及不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阎晶明:阅读,我们太需要阅读了。鲁迅精神不是由鲁迅研究专家总结出来,让人们拿去使用这些概念说事就可以了,需要真正去阅读鲁迅的文章,感受到他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多地理解他的精神。这样说似乎又太专业了。但我想说的一点是,鲁迅是一位经典作家,即使没有读过其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他是被定义为“伟大作家”的作家,于是不读也懂得那些渐成定识的概念或观点。没有扎实的阅读作为基础,关于鲁迅的认知就无法深入。有时候,关于鲁迅的许多严肃话题无法走出鲁迅研究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讨论,而一些八卦式的、毫无事实和学理根据的油滑之说却可引起一阵喧哗,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并不精读,就把戏说视为“好玩”。鲁迅研究界的专家们有时候在学术会议上对这些现象很义愤,而我认为大家应该走出书斋,把自己所理解的鲁迅生动鲜活地告诉更多读者,否则,你的义愤就只能是,而我认为大家应该走出书斋,把自己所理解的鲁迅生动鲜活地告诉更多读者,否则,你的义愤就只能是小范围里的抱怨,而无助于大众对鲁迅认识的提升。讲好鲁迅故事,引发更多读者去自发地阅读鲁迅,这是鲁迅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记者:你说鲁迅还在,但鲁迅所面对的那个社会和时代已经过去了,鲁迅对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阎晶明:马克思在评价古希腊神话时使用过的“永恒魅力”一词,实际上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可称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鲁迅当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作家,但我们要知道,他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他在表现现实的过程中,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现实的漫长的历史,也把希望寄托于并不遥远的将来。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对今天而且对未来都会发生影响。鲁迅的立人思想同样具有深厚的内涵,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宏愿。除了鲁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恒久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既是起点又是高峰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鲁迅的创作对当代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作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鲁迅的意义和作为经典作家的价值,是世界性的。

  记者:近年来无论教科书增加还是减少鲁迅的作品,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为什么?

阎晶明:我自己曾写文章指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应该是讨论的问题,存在多少甚至也不应该像人们争论得那么敏感,应该讨论的是把鲁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鲁迅全集》是个庞大体系,选择其中的精要,其既能代表鲁迅的创作高度,又能体现鲁迅创作风格,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上更易接受,是应该具备的入选原则。比如杂文《夏三虫》《小杂感》《夜颂》等等,从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语言之美,都应当是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时代总是向前,语文教学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选择的内容非常多,鲁迅作品在量变上的时多时少,并不具有那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其实,应当讨论的是把什么样的鲁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学生面前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彭彭彭先生


灵魂有多痛苦,看灵魂提供价值占据住多少时间。从“旧”中诞生,旧滋养了他,但他在吮吸旧血液中,分明看到了毒素。时代需要他,而他也成就了时代。文学仅仅指“文学”本身地域,那么鲁迅算不上真文学家,闲情逸志,春花秋月,哀怨迴肠,鲁迅对于“个人”注目太少,相比于在书屋中搜经剔典,考证论据者,他太过异类。王国维以死殉“文”,更多人躲入象牙塔,更多人和解了。而他从开始就秉承了“使命”,弘扬着中华文人精神,是文化,是人生,是理想变革和改造这一命脉。所以他比较所谓文学家来是思想家,相较于其他人,他是战士。他痛苦于“旧”,痛恨于旧,对“旧”执拗地斗争,要达到消灭旧,建立起“新”。他是真革命家!他诠释了一个“文学家”应该如何,应当如何。他回答了文学家是什么!打破“旧”,需要新力量,需要大眼界,鲁迅积极绍介外国文学,使中国土壤“侵入”新物种,使“封闭”流入新空气。一个国家要充满活力必具备世界视野,对此鲁迅无比热情积极。也许,他用思想和作品否定着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应该存在,对于今天也确有必要,但一切更新都是痛苦,只能从痛苦中诞生,要全“新”,必然要“旧”彻底死去,何况“旧”从未死去过,而且有力地剿杀着弱新。我们应该“回首”,但更应在“回首”前看到世界。文学,不因仅仅是“文学”,如果是,那就可悲了。文学家如果专意于弄文学,不配为文学家,文学家是时代探索者,是革命家 。另方面,一个时代要善待文学家,要推动文学家向“文化”,“思想”方向迈进。鲁迅是一个“中国”坐标点,恒久明亮。


3660599016


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我觉得应该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一方面,鲁迅的文学价值是由他的创作动因决定的。

他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创作,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另一方面,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从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家,这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浓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使他饱尝世间的冷脸白眼,体悟到人生真相。

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背负巨大的传统负担,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不同于和远远高于其他作家。

就文字功底讲,鲁迅是汉语言的巨匠,可谓汉文字的尽头。以《故乡》为例,已到了说不清哪里好,好到什么程度的地步,只是喜欢只是推崇:娓娓道来的镜头,缓急有度的文笔,不惊不喜的心境,亲切可口的情思,清晰可见的画面;整个文章如莫扎特小夜曲,不动声色,画面无穷;不露情绪而无风陌陌,不雨潇潇;画工直追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超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境界达到汉文字的顶点,历史上只有李杜,屈陶庄子司马迁曹雪芹可比。





江阳小生


以为答

附:几个月前,我受邀回答悟空问答中关于鲁迅先生与张爱玲女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次问题,发表了鲁迅先生远迢张爱玲女士的观点。北京大学一个在她简介中标明文学博士的女孩讥嘲我无现当代文学常识——她搬出了夏志清先生张爱玲文学成就远超鲁迅先生的定论来给自己壮胆。我看了这个“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的幼稚而狂嚣谬论后本想教训她一番,转念一想:与书读少了的年轻人不必认真。我只回复了她一句:鲁迅先生一生剖析自己和同胞、民族劣根性,爱国爱民爱在痛苦的纠结中;张爱玲女士一生恨天怅地郁已,爱己恨己怜己叹息在为自己活得不潇洒的纠结中。


松竹118


空闲下来就爱看他的书了。[爱慕]

鲁迅的文学就是灵魂。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著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多数人这样评价他:

毛泽东评价: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评价:“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评价:“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因此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香系缘若琳


郁达夫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当我们看到了部分,他已经把握了全部;当我们好不容易把握住了现在,他已经看透了过去与未来。(大意)”

在我看来,他说这句话时的身份,是一个绝望的追赶者。

这个接地气又高大上的段子手,不但是走在那个时代前列的精英,更把同侪远远甩在身后,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和国度。

1、

很多人想起鲁迅来,就是一脸苦大仇恨的“批判劣根性”、“匕首投枪”,了解再多些,也不过“我以我血荐轩辕”。

然而这都是80年代甚至更早的评价了~也就是说,这种认识来自幻想“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人民”的时代。

——别不承认了,你对他的认识无非语文课本上那两篇,还是带着要背诵的愤恨,或者行将睡去的困意。

《坟》是他早期作品,话题也接地气,文字也明白浅显,却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还透着那份儿智力过剩,不毒舌不出警句不抖点机灵,他憋得慌!我们邀请他仅仅用这本小书,在社交网站上来回答一些应时当令的问题吧:

“女性如何独立?如何追求梦想?”

他说:“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

“如何教育熊孩子?”

他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如何评价不理性的爱国?”

他说:“现在,气象似乎一变,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赞颂。然而倘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O,或Y和Z,一样是虚假的;只可以吓哑了先前鄙薄花月的所谓批评家的嘴,满足地以为中国就要中兴。可怜他在“爱国”的大帽子底下又闭上了眼睛了——或者本来就闭着。”

而这本《坟》,属于鲁迅早期作品——说白了,为了启蒙的目的,写得浅显易懂。

至于那些高级俏皮话,我都快笑死了。

《论”他妈的“》:”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

《论雷峰塔的倒掉》:

”(法海拆散白蛇许仙)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

”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

2、

时至今日,很多人已经意识不到“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有什么意义了,倒是不少人言之凿凿地说着”破坏了中华传统“。

那些传统究竟有多吸引你呢?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无才便是德”……

相信照相机能摄走人的魂魄,相信吃人血馒头可以治病,相信能够用神功抵御子弹……民间传说里,关羽张飞为了干大事,先约定互杀全家(《花关索传奇》);官方史书里,记载着“宁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你今天能从事一切和科学有关的工作,能享受与生俱来的人权,正是肇自鲁迅他们的努力。

可惜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往百年前就被他们驳得体无完肤的圈里跳,并毫无自知。

救亡最终压倒了启蒙,以致于直到所谓“网络时代”,仍有种种神奇的观念:享受着理性、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带来的五千年来最舒服生活,反倒开始嘲讽理性皆冷血、自由皆民粹、平等不存在、博爱是“圣母”。

他那些社会批判,这里就不举例了,你可以随意列举社会热点,剔去那些热门词汇的表象,几乎全都能在他的文章中找到最精辟的分析。

有句话已经被说过无数次:熟读鲁迅,你基本就能解释眼下的一切乱象。

(大V鲁迅与林语堂、宋庆龄等)

3、

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当然是稚嫩的。于是,第一本白话文诗集里是这样的作品: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尝试集》

然而,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一篇不折不扣的艺术品,甚至里面的经典语句流传到了近百年后:

“那赵家的狗,何以看了我两眼呢?

区区一句话,当然不足以说明问题。除了一些时代带来的词语改变,他的文章几乎没法删增一字。你要还是觉得不好,去问问郁达夫服不服,巴金服不服,张爱玲服不服。

因为要鼓动人们起来革新,新文化运动的作品,不免要强调美好的前景,给黑暗尽头涂抹上一丝亮色,以致今天看起来颇为天真。

从而白话文小说的第一段开始,他超出时代的深刻性就无法抑制。不知你有没有仔细读过《狂人日记》的序?

……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已然被社会招安,病愈。

他作品中氤氲的那团“鬼气”,从第一篇就开始若隐若现。

4、

当年积弱的中国,事事不如人,当然会矫枉过正地崇洋媚外,认为哪怕文学,中国也不是欧美的对手。那么,是谁真正显示了中国文学同样牛逼?是那些高唱“保存国粹”的老古董?还是锐意革新的新青年导师?

恰恰是这个怀疑一切的鲁迅。

也许是出于艺术家敏锐的直觉,他在肩负启蒙任务之余,居然还能先锋性十足。他和那些毫无交集的现代文学大师殊途同归,开始远离对客观世界的繁琐描写,而是以极简、变形的方式冲向人类的内心。

无处不在的异化感、疏离感,卡夫卡点赞;

撮其精要再加以提炼的手法,抽象派点赞;

《野草》里瑰奇绚烂的象征主义,波德莱尔点赞;

多篇小说的复调叙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点赞;

《故事新编》的荒诞、魔幻现实,马尔克斯看了会沉默,贝克特看了会流泪……

他火力四射地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而在《朝花夕拾》里,又回到了中国传统醇厚审美,以平淡见挚情,以留白见繁复。

(鲁迅、萧伯纳、蔡元培见面并没有谈文学,而是比颜值。事后迅哥愤愤不平地写:“我觉得自己的矮小了”)

5、

他对人性的体察,已经越过了一国的界限,正如很多人所说,那些“劣根性”,其实很多是人类通病,并不是中国人特有——所以他们认定鲁迅是个“逆向民族主义者 ”云云……

——除了撕逼,你就不会把中国俩字去掉,虚心学点知识吗?

这是个永远的反对派,永远的畸零人。

在他的小说里,不但腐朽的赵老爷们在嘲讽和杀害启蒙者,启蒙者想拯救的民众也在欢愉地吃着人血馒头,甚至启蒙者自己,也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要不要因为围观为祥林嫂的死负责?要不要为惊醒了涓生子君却让他们无路可走负责?

他无处不在的怀疑精神,不止指向衰颓的旧世界,指向愚昧的群众,更指向反抗者自身的毒化,指向自己。

即使加入了“左联”,仍止不住他的疑虑,开玩笑似的和革命青年说:“你们革命成功了,还不是先杀我。”

历史证明,继承了他衣钵的人,最终下场都惨得很,而那些自命进步的“文学家”,却终于成了新的走狗。

没有任何官方会喜欢活着的他,然而,往往正是这路桀骜不驯的怪才,才想出改天换地的奇思,才引领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才顶着“用火是背叛猿人传统”的咒骂,一路奔到了可以天涯咫尺的网络时代。

6、

被称颂做“民族魂”,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懂中国的两个半人”(毛、蒋),我想,他却是不快乐的,甚至活在极度的绝望里。

这是一个宽厚之人,无论新道德旧道德,总是捡起那些他觉得对别人最好的,自己肩负起来。

小时分家产时坑了他家的长辈,在《阿长与山海经》里,被他写成一个“胖胖的,宽厚的老人”;害了他一辈子婚姻幸福的母亲,他孝顺了一辈子;与周作人同住北京时,他负担了绝大部分家用;毫无感情,且无婚姻之实的朱安,他绝不以之为泄欲工具,却供养了一辈子;他几乎肯定喜欢萧红,却苦苦把感情限制在“师生”范畴;无数次被帮助过的青年坑害,却只被人记得他的反击刻薄……

这个本应活得汪洋恣肆的天才,却选择了在道德重负下消耗自己。奔放不羁会不会是艺术家的必需品?重负会不会限制了他的才华,让他并没有达到自己本该有的高度?

一切已不容假设。

哦?你要说他偷弟媳?找小三?讽刺爱国志士杨荫榆?

我没有义务解释偏见,反正说了你们也不听。

然而在险恶的环境中,他终于也不免被毒化了。在晚年的文章中,你再也找不到《坟》里那样充盈的幽默文气;当一个得了精神病的青年搅闹他,他神经过敏地认定,是有人故意做局迫害他;他终于不免势单力孤的悲哀,选了“左联”的队站,于是写下那样尴尬的烂文。

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成了别人骂的“刻薄多疑的老人”。我想,以他的高明,足以察觉这一点。

但他已无力改变。在这片深厚而同时积重的土地上,单是发出一些讲理的不同声音,就已经耗尽他全部的精力了。

更会让他悲哀的是,他争斗一生的那些愚昧,直到近百年后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忘掉我,过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成为现实。

在让人羡慕的尘世事功之外,他的内心却是处处碰壁,关爱的青年变成了新的食人者,革命成功而世界规则没什么改变,被真心尊崇却无人真正继承,他和另外那个最懂中国的人——毛泽东—样,终于体味到“虚无”,意识到面对庞大世界的惯性,自己的“鬼气”、“猴气”是那样的无力。

他们最终滑向了历史循环论。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时恭维道:“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国家,改变了这个世界”,得到的回应却是一句意味深长而充满悲哀的话:“我没能力改变世界。我顶多改变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

这种深刻,已经不是希求快乐的我们,愿意去懂的了。


2年后的绘画大佬


说起鲁迅,大家都不陌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经典名句是很多人的警世格言。在我看来,鲁迅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文学家的范畴,他集思想家,民主斗士,民族英雄,作家于一身。

鲁迅的笔是十八般兵器,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舞动。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见鲁迅的成就之高,是其他人无可替代的。

“社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阶段性社会问题。真正的思想家,有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是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的,是可以实事求是的说出这些问题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法让政权为此做出改良的,是可以呼吁群众一起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的,《呐喊》,《彷徨》,《狂人日记》......这些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呼声。

我们学习和纪念鲁迅,因为他是一个时代留下的一个精神符号。他的文章冷峻、孤傲、敢怒、敢言,他的笔在不懈地战斗着,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地思索着,焦急地呼喊着,用一滴滴心血哺育着麻木的中国人。正如长江、黄河,汩汩千年,不变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长城,屹立千年,不变的是巍峨的雄姿。

最后借用毛主席对鲁迅评价:

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尧乡杂谈


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既没有鲁迅先生以文针砭时弊的斗争本领,又缺少主张打落水狗的斗争精神。鲁迅先生既有高雅的风度,又有轩昂的傲骨,他的地位坚不可摧。

很遗憾学习汉语言专业时,《鲁迅研究》这门课,成绩最低。死记硬背的多,感悟不深入,不透彻。但头脑当中对这个人确实又是印象深刻。

上小学时课本中的鲁迅的文章,现如今已经找不到痕迹了,离当下孩子们的生活恐怕就更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这是从小对鲁迅的记忆;《药》、《狂人日记》,是自己对那个年代的认识;祥林嫂、孔乙己的形象深深印刻在头脑当中,至今没有淡忘。最喜欢的金句是“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小的时候觉得最有趣的一句话是“在我的院子,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如果给鲁迅先生冠一个名词来描述他,我想用——战士。看他的画像、看他的纪录片,我头脑中闪现的就是这样的形象。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国民性改造的清醒认识,是如此的深刻,如此的高屋建瓴。他的革命精神是如此的让人自信与勇敢。

对先生的敬重,亘古不变。


猗猗秋兰色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从“伟大的”和“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的称呼中,我们可以想像其地位的尊崇。

毛泽东主席:“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美国女作家史特莱沫:“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执笔的战斗者,他是天才,但这天才太执拗了,也许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情愿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与成就,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而是看别人对他的评价来决定的,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他在医学上也有造诣,在美术,历史,思想,翻译等领域都有贡献。当然,在这些里面,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思想,也正是因为他对思想方面的影响,才使他的历史地位大大提高。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需要人们思想觉醒,需要人们找到自我的时代,而鲁迅先生刚好顺应了时代的呼应,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

当时的鲁迅先生不仅是各大名校需要的优秀教师,而且还是当时左联的旗帜人物,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者,领导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之一,甚至于在延安,还专门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他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时一大批新青年的思想就是他的思想,他的革命方向就代表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方向,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鲁迅先生的文章,赢在了境界上,这是他的思想高度所决定的。纵观历史上那些文学大家,雨果和他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和他的《战争与和平》、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无不是用思想征服人类,显然鲁迅就是这样一类人。

所以,总的来讲,鲁迅在我国近代历史中的文学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