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即将到来,于钓鱼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垂钓好时段,除去气温回升,扬竿便捷外,鱼的摄食欲望也显著提高,冬季长时间浮漂零星动作的情况不再出现,而是迅速、猛烈的鱼口。鱼情的确好了不少,尽管如此,也并非每个钓鱼人都有好渔获, 垂钓环节中的钓点选择,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在春节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钓点呢,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春季水情、鱼情的变化,是选择钓点的基础与前提
与冬季相比,春季最大的变化是水温的回升,而带动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水情、鱼情的改变,两者又是影响钓点选择的基础条件,那么春季水情、鱼情又有哪些变化呢,具体如下。
1、春季水情的变化
水温回升:冬季的水温,像北方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绝大多数时间段水温处于0-10℃范围内,春季则不然,除去早春水温略为低一些,其他时间段水温依然较高,多在10-20℃区间。比如鲫鱼最适宜的水体温度在16-25摄氏度,可见鲫鱼的活性会显著提高,在水域多游动,活动范围扩大,影响钓点的选择。
食物丰富度提高:冬季水温低,原残存在水底的浮游生物、藻类植物逐渐消亡,湖泊、河流水质清澈,水体偏瘦;春季水温上升,藻类生物,又恢复生长、繁殖,此时的水域食物丰富,特别是岸边水草丰富、回水湾及有障碍物的水域,特别吸引鱼的注意。
2、鱼情的变化
鱼觅食积极性增强:冬季食物少,水温低,鱼摄食不积极,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其实鱼的食物的渴求十分强烈的,因此当春季水温回升、食物增多时,鱼疯狂摄食,即食物的位置会影响鱼的栖息位置。
鱼处于交配、繁殖期:春季的鱼生理习性改变,许多鱼种处于交配、繁殖,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鱼交配的需要,会大量摄食,补充能量;二是鱼产卵时,需要障碍物、植物根茎提供附着载体,因此也会间接影响鱼的分布位置。
春季如何选择恰当的钓点
上文是春季水情、鱼情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能影响鱼群的分布,对于钓鱼人来说,钓点的选择则是基于上述的变化,那么在春季如何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钓点呢,具体如下。
首先,春季素有“春钓浅”的说法,那么多浅是“浅”,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像农村的支河、小沟,1米的深度便是浅水;而水库则不同,有的水库5/6米的深度是常态,2/3米的水深就是浅水。所以单从深度判断钓点显然不够准确,一定有其他因素影响钓点的选择。正如前文提到的春季的鱼需要大量摄食,补充能量,因此水草丰富的、植物碎屑多的水域,对鱼群的吸引力更大些。那么食物丰富的水域就一定有鱼群聚集吗?也不一定,还与水草的密度有关。比如水草密度过大,空气不流动,水体的溶氧量降低,鱼群呼吸不畅,游动也不便,并不利于鱼群的聚集 ;水草密度过稀,不利于鱼的隐蔽,缺少安全性,鱼群也不聚集,所以选择水草密度适中,处于稠稀间的范围较为合适。
其次,春季素有“春脖子”短的称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春季时间段,冬季过去时间不长,便到了夏季;二是水温变化剧烈,由冬季的低水温,短时间内便过渡到夏季的高水温,以上对钓点选择影响也很关键。 春季水温回升,通常会选择水温略高的水域作为钓点,这样的水域利用鱼的摄食,鱼群喜欢聚集在这里,但处于高水温也不一定有鱼群聚集,甚至鱼情很差。正如前文说,春季短时间水温变化波动大,即温差大。鱼属于冷血、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改变,体温调节过程中,鱼会有强烈的不适感,特别是温差超过5℃时,鱼的不适感加剧,变得不怎么摄食。所以春季遇到气温变化大的天气,宜选择在深水区或者周围障碍物多,其他干扰因素较少,水温稳定的水域垂钓,单一的强调“春钓浅”也并不一定准确。
最后,鱼处于交配繁殖期,习性有所变化。交配前会疯狂觅食,钓点选择基于上文提到的食物及水温变化。另外,处于交配前期的鱼,摄食欲望强烈,胆子大一些,警惕性不足,笔者曾在聊城徒骇河野钓,4/5个人在一个钓点,边钓边聊天,声音响亮,但依然接连上了两条鲤鱼,所以说如果一旦确定适宜的近岸钓点,不必过分担心大鱼不会靠近岸边。处于交配期的鱼,会向有水草,有障碍物的水域靠拢,但此时的鱼不怎么摄食,从钓鱼人的角度来说,也不建议垂钓,毕竟有小鱼,鱼资源才会变得丰富。产仔时鱼消耗大量营养、能量,产仔后,鱼会积极觅食,从时间点来说,水温易接近初夏,各水层对于鱼来,均比较适宜,通常选择钓近水,效果比远水好一些。
写在后面
本文从春季水情、鱼情变化对选择钓点的影响,到具体影响钓点选择的水温、食物、鱼的交配习性等因素,不难看出,春季钓点即有大的方向,也有细微之处的差异,钓鱼如果单纯地强调“钓浅”,显然是不够严谨的,钓鱼人应结合具体的水体环境,选择恰当的钓点,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渔获。
閱讀更多 野釣分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