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运抵发射场 4月中下旬首飞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长征五号火箭家族的又一成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经过一周多的海陆运输,于2020年2月5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后续将与先期运抵的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一同进行发射场合练,之后执行首次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介绍,作为一个全新构型的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五号基础上,按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思路研制的一款大型运载火箭,也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的大型运载火箭。
——新华网
2
元宵节天宇上演奇特天象:鬼星团“巧合”元宵月
作为春节过后又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月8日,迎来正月十五元宵节。天文专家介绍说,当人们欣赏一轮圆月的时候,一个奇特的天象也在上演,这就是鬼星团“巧合”元宵月。
天文资料显示,巨蟹座的M44是北半球最亮的疏散星团之一,犹如一团“鬼火”,因此又被称为“鬼星团”。我国古代称其为“积尸气”,说它“如云非云,如星非星,见气而已。”因为它看起来模糊不清,古人把它想象成地狱的入口,人死后的灵魂就飞进这团“气”里。西方人觉得它看上去像一窝蜜蜂,因此称它为“蜂巢星团”。
——新华网
3
物质与反物质为何不对称?答案或在引力波
现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身处的宇宙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这一理论也认为,大爆炸时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而正反物质相遇时会彼此湮灭,使一切烟消云散。
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又的确存在,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呢?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科学家近日提出的一项新理论认为,早期宇宙发生的相变使中微子衰变成更多粒子(数量比反粒子多),致使正反物质的数量出现偏差。这一相变也会产生“宇宙弦”,而宇宙弦会产生引力波,探测到这些引力波,或可揭示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蔡一夫说:“即便观测到宇宙弦产生的引力波,可能还需很多条件才能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不过,这提供了一种解决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的新思路。”
——《科技日报》
4
新研究发现软骨细胞会诱发关节炎
日本北海道大学遗传病控制研究所村上正晃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假设,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假设认为,软骨细胞通过炎症放大器,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炎症性疾病骨关节炎(OA)的发病。炎症放大器是指非免疫细胞中大量产生各种炎症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等的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在RA和OA的软骨细胞中,炎症放大器被激活。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软骨细胞特异性炎症放大器可以抑制RA模型小鼠的关节炎。这表明软骨细胞的炎症放大器与RA和OA发病有关。该结果为RA和OA治疗指出了新的方向,有望成为顽固性RA和OA的突破口。
——《科技日报》
5
世界最大淡水湖中的奇异“冰环”谜团被破解
近日,据外媒BGR报道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俄罗斯寒冷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几十年来有一个谜团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冬天湖面结冰后,形成的冰面并不完美,经常看到冰上有奇怪的环和孔,被称为“冰环”。
据研究人员透露,曾将该现象归咎于从湖底升起的甲烷气泡,但是近日的一项新研究工作似乎揭示了导致这种现象的真实原因,即冰下的温水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环球网
6
NASA测试新技术 在未来登月过程保持液体燃料始终处于低温状态
把人类送入太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环境是极端的。对于进入太空的任务,如阿耳特弥斯登月任务,宇航员将需要携带液体燃料和生命支持。这些液体储存在-243到-423华氏度的低温下,对美国宇航局NASA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航天器升温时防止燃料沸腾。
NASA开发了一系列旨在减少燃料沸腾的技术。为了在相关规模上测试这项技术,研究小组建造了一个直径超过13英尺的大型低温推进剂罐。该储罐称为SHIIVER或结构隔热,隔热和振动评估装置。它具有多层隔热和蒸汽冷却通道,可最大程度减少进入储罐的热量。该系统还具有射频质量计,这是一种旨在精确测量空间液位的工具。
——环球网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閱讀更多 科協身邊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