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基层检疫点
和县乌江镇明发检疫点,疫情防控时期,苏皖两省的一个重要健康卡口。
2月6日,一场寒风冷雨不期而至。风雨冲刷着检疫点的两个简易帐篷、一个活动板房,和一个站岗用的红棚子。雨中的车排起了长队,驾驶员经检疫人员核对信息、测完体温后,匆匆跑下车登记。
红棚子不挡风,也遮不住多少雨。棚下站着来自交通、公安、卫生、城管等七家单位的工作人员,“逢车必检。没有一辆车可以侥幸过去,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走。”和县治超站副站长曲昌银说道。平均每天,这里有1000辆车从此经过,高峰期能达到2000辆,车辆最长排队可能会有一小时。
“狠”领导和“倔”下属
“我们的领导,挺‘狠’,让我们佩服的‘狠’。”和县交运局工作人员说道。
全县疫情防控会议上,和县交运局局长李善“出头”:主动提出牵头和县所有交通要道的检疫防控布点工作。1月25日,和县启动全方位防控,首批43名交通运输人员奔赴全县8个公路卫生检疫站一线,设点为进出司乘人员测量体温做登记。26日,李善发出紧急召集令:“所有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全员上岗,无条件服从!”
李善的“狠”话,让全局210名干部职工无一例外,无论男女,全部赶赴防疫最前沿,驻守卡点、逢车必检、逢人必测、劝返外籍车辆进入当地。
同样“狠”的领导是交运局副局长、治超站站长李家胜。作为一名转业军人,他有其雷厉风行的军人做派。原先在香泉服务区观察点的他,觉得工作太“闲”,主动请战,并带着队伍“杀”到最为繁忙的明发检疫点。
“我们是交通线上的一支‘特种部队’。”李家胜说道,“我们治超站都是行政执法人员,平时就是半军事化管理,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好,我们来正合适。”
李家胜和交通执法人员在临时建起的“一张桌椅、一个活动房”开始工作,和其他各部门一起各司其职、严守防控。当天,口罩、体温检测器、交通公告牌、交通管制牌等设施全部送达。大家分工明确:公安人员负责引拦车检查、医务工作者负责测量司乘人员体温、交通执法及其他联合单位人员负责登记及确认车辆去留,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原来只有桌椅,昨天刚加了围挡,很满足了。”交运局工作人员王琳说道。家住合肥,从初一起,她便把孩子丢给了奶奶,一直工作到现在。因为需要一直站在室外,不停说话,她的嗓子有些沙哑。“嗓子哑是大家的通病,没事,回去喝点药就好了。”
同样嗓子哑、不回家的还有曲昌银。今年58岁的他,也是从初一晚上一直坚守到现在,唯一回了一趟家还是为拿身换洗衣服,让家人给送了出来。“这是两省交界的重要通道,必须严防。”
一起严防的还有一名用雨衣作防护服的乌江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寒风中,她显然已经冻得够呛,拿着一个暖手宝取暖。虽然家里有两个孩子,最小的孩子仅有7个月,她也没跟组织抱怨过一句。为了工作,她甚至提前给孩子断了母乳。她说,相对于男同事而言,已经算轻松的了。笔者问起姓名时,她腼腆地摇了摇头。
在该县各高速出口、服务区及省道交界处,还有其他8个类似的公路卫生检疫站。很多这样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在一线,不漏查一例可疑车辆和发热病人。
“不务正业”的工会主席
不漏查一人,意味着需要有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明发检疫点的活动板房里,有两台新搬来的笔记本电脑。和县治超站工会主席吴家桂正在研究一款即将投入使用的工作软件。“这款软件,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报送及核对时间,第一时间接到各个镇、村终端的反馈,完善我们的闭环管理。”这位工会主席俨然成了一名技术员。他分析:原先,报表是每天10点报到局里,再送到政府进行人工录入,政府再打电话到到各镇村,询问司乘人员是否真实到达填报点,这其中有很多弊病。首先,填报工作量大、时效性欠缺,其次,难以保证信息真实性。装上这个软件后,可以直接刷身份证读取家庭住址等有效信息,公安系统可第一时间跟进。在疫点将信息完善后,县、镇、村只要安装了终端,都能第一时间读取。“比如张某某要去石杨镇某村,当时填报了,该村收到信息提示后,即刻就能核实。”吴家桂介绍道。
除了工会主席临时上阵“技术员”,还有专业人员的“大数据”加持。
2月7日,在和县西埠疫情防控检查点,公安民警在刚刚搭建好的临时帐篷里核实来和人员身份,卫生防疫人员同步采集录入相关数据信息。“在疫情和舆情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下,精确详实的数据极为重要。”和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吴苏涛说道。
疫情以来,和县充分调动公安局、数据资源管理中心等多部门力量,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研判,让决策者心中有“数”,使疫情应对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郭彤彤)
閱讀更多 匯通安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