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吃瓜群眾
優優奶奶6751
我遇到過,選擇時間,找出方法,對症下藥,我老婆也是這樣的,因為這樣子我們吵過架。
我改變了方法,第一 有的人是這樣的性格,天生就是這樣,一定要語氣溫和的跟她講,不驕不躁,不急不忙,即使這件衣服被別人買走了,後悔了,也要去安慰她,而不是去責怪她的墨跡,而導致衣服被人買走了。 這樣的人有一個共同點,還是比較節約的,你得誇她,讚美她,而不是跟她較真。有時候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有故事的阿文
理性選擇背後的心理機制,讀一讀雷德·海斯蒂 (Reid Hastie) 和羅賓·道斯 (Robyn M. Dawes)寫的《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
人的一生要經歷許多的選擇與放棄,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導演。
大量行為學研究揭示,人類的思維過程存在系統的侷限性。人們往往無法做到完全意義上的理性,相反,各種認知缺陷、啟發式以及慣性思維決定了我們大多數判斷和決策。
雷德•海斯蒂和羅賓•道斯儘可能用生活化的語言與現實中的事例,向大家介紹判斷和決策領域中的基礎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內容可分成六部分:第1-2章介紹了判斷和決策領域的學科歷史,第3-7章總結了關於判斷的心理學研究,第8章論述理性與不確定性間的關係,第9-10章論述偏好與選擇問題,第11-12章分別介紹了理性決策理論及描述性決策理論,第13-14章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附錄簡單介紹概率論的相關知識。
作者語言精練、論述嚴謹,大量採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發現,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和分析。這一點充分顯示了作者在“判斷決策”這一領域中的積澱,也體現了作者對這一研究領域的總體把握。本書適合心理學和行為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考,也可供那些對“決策判斷問題”有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書中提到一個理性的選擇需要滿足四個標準,也許能對如何選擇提供一些指導。
1.基於決策者目前的資產。資產不僅指金錢,還包括生理狀態、心理能力、社會關係和感覺。
2.基於選擇的可能結果。
3.當選擇結果不確定時,可用概率論的基本原理去評價結果的可能性。
4.在於每一個選擇的可能結果相聯繫的概率、價值和滿意度約束之下,理性的選擇應具有適應性。
這四點可以幫助我們對於一個選擇做一次篩選,第2點和第3點,將選擇賦予權重,然後再結合自己實際,選擇對自己最重要的。
這個世界無時不刻都在變化,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擁有抵禦外界變化的能力,無論生活、工作亦或愛情,其實都是選擇的結果。因為自己過去選擇了做什麼、沒做什麼,所以有了現在的自己,而現在的自己選擇做什麼而不做什麼,又會成就未來的自己,所以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愛情是這樣,生活和工作亦是如此。所以如果自己產生焦慮,那是因為慾望和能力不在一個層級上,慾望大於了能力,自然就會焦慮,“人所有的憤怒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控訴”,能夠真實的面對自己,坦然承認自己目前的弱小和不成熟,也是一種誠實和勇氣,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了。
書評君
很多人都有選擇困難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是正常現象。
要想讓選擇果斷起來可以試試以下的辦法:
1、不要著急下結論,等一等再下結論。很多情況稍微放一放,就會讓感覺更明朗,想做的就憋不住立即要去買了,而且稍微有點當初沒做後悔的感覺。不想選擇的,就不再想它了。所以放一放是個非常好的辦法。
2、對選擇項自己在紙面上分析一下;寫出選了這個有什麼好處和壞處,選了那個有什麼好處和壞處。自己比較一下,這樣會讓選擇更明朗。
3、問一下曾經經歷過這種選擇的人或者有社會經驗的人士,讓其陳述利害,講一些你看不清楚的事,然後你再拷問內心去選擇。這樣會讓你對選擇後的結果更清楚一點。
4、試著記錄一下自己在某些常用選擇上讓你後悔的地方,等下次選擇的時候,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比如買衣服,你這次因為選擇了一個款式,回家後不想穿,等下次再碰到類似款式的時候,就不要再猶豫了,果斷pass掉。
我一般最常用的是放一放再說,希望以上辦法能對你有幫助。
鬼谷雜談
首先想說的是,一般具有選擇困難症的人,其根源是在成長過程中,兒時選擇權被教養者長期剝奪,選擇意識被壓制導致選擇困難。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我們去飯店吃飯,有時會看見一對看起來和藹可親的父母帶著孩子點餐。點餐的時候,那個媽媽說,豆豆,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可以點個你喜歡的吃。豆豆很開心的很認真的看看菜單,不認識的字,她會根據圖片判斷大概是什麼菜。好了,她心裡知道自己要什麼吃的了。她說,媽媽,我想吃米果派。媽媽趕緊搖搖頭,不行,油炸的,太油膩。不利於健康。豆豆又說,那我要份蛋炒飯。媽媽又反對了,不行!蛋炒飯這麼簡單,卻這麼貴,還不如回家媽媽給你做。
豆豆看了看媽媽,好吧,媽媽,你想讓我吃什麼我就喜歡吃什麼。
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口是心非,口頭上答應孩子讓其自我選擇。但一旦真的進行選擇時,孩子還沒想好,父母就為孩子做選擇,“這個玩具比那個好”,“這個比那個好吃”“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好看”。久而久之,孩子習得性無助,反正自己最終決定權在父母手裡,好吧,我不選擇了。
時間長了,孩子長大,他離開父母終究要自己生活,面對學習工作婚姻等各種問題,當選擇權在手的時候,反而不會選擇了。
其次,談談已經有了選擇困難症了,也不要過於糾結和煩惱。凡事凡物都有兩面性。選擇前列一個表格,把優點和缺點或者好處和壞處都列舉出來,權衡一下就知道選哪個了。另外,明確目標更利於快速有效的進行選擇。比如去就餐,要明確自己喜歡吃的和沒吃過的,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把這兩種都同時店上。如果條件不允許,肚子不餓,就可以先點份沒吃過的品嚐一下。
羊剪毛
Nice bro,最近剛剛看了一本有關做選擇的書,來聊一下~
噹噹噹當,就是這本啦~
三個連環套幫你解決困難:
1. 排除干擾我們做決定的選項
2. 做決定的正確打開方式
3. 決定的再檢驗
排除干擾我們做決定的選項
出口明治先生在《當機立斷》中提到了兩種干擾情況:一種是我們考慮了多餘的因素,另一種是所有選項都旗鼓相當,無法取捨。
針對第一種,想象一下:
某房屋租貿管理公司的老闆不太喜歡小孩,一次他的員工需要做一個方案增加當地居民對他們公司的好感度,想了兩個方案:1.在房屋頂上搭一個菜園,平時孩子們可以上來一起種菜、施肥收穫蔬菜的樂趣,同時也是企業責任的一種體現,容易獲得居民的好感。2.定期打掃社區,保持居住環境的整潔,定期派人去就行了,簡單方便。
如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
選2的朋友,恭喜你,完美掉入多餘因素的陷阱。在做決定時,應該考慮哪個選項更有利。而“上司可能對這樣的方案反感”純屬多餘因素,它屬於“使方案通過”這一步。很多人無法做決定,就是因為不能把“做出決定”和“使方案通過”兩者區分開來。其實如果能挑一個好時機,比如上司看上去心情很不錯的時候,把搭建菜園的好處向上司闡明也未嘗不能通過。
關於第二種情況:無法取捨,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
“誒,A選項在這方面挺好的耶!”“B選項雖然這方面不如A,但另一方面很牛!”如果是真的旗鼓相當,我們就拋硬幣或憑直覺解決吧!因為利弊相當,選哪件產生的效果相差都不會太大,也就沒必要難為自己了。但有時候,旗鼓相當其實只是假象,是我們沒看清自己的需求而已,這個時候就涉及到了第2個方面:做決定的正確打開方式。
做決定的正確打開方式
用“數字、事實、邏輯”說話
用數字,而不是文字思考問題。文字的描述容易帶有主觀感受,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感受也會千差萬別。但數據不帶情感,通過數據的縱橫對比,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事物的真實現狀。
出口明治在《當機立斷》中提到一個例子:一位日本的母親在電視上看到美國農民用直升機向農作物灑下農藥,便得出結論——美國的農作物有農藥,孩子不能吃。這樣聽上去並不奇怪,可若用數據思考,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權威網站上進行數據搜索會發現:日本每公頃農作物用藥量達100,而美國每公頃用藥量在10~20。與設想恰恰相反!
這就明顯展示了數字的優勢——直觀。
事實,是大致能從數字、數據中推導出來的客觀事實。還是前面一位日本母親的例子,我們找到了數據,繼續分析會發現:美國的農耕面積大,農民用直升機撒農藥,看起來雖多,但農作物上的平均沾附面積很少,比起日本的農作物來,反而汙染更少了,這個就是事實。而之前這位母親沒有經過對比數據分析做出的判斷是屬於主觀意見。
邏輯——由數字和事實構成的理論依據。日本的那位母親通過前期的數字和事實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應該買美國的農產品。
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處理問題時,可能會涉及到的更多的數字和事實。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採用出口明治提出的一個數學模型y=f(x)。因變量y是邏輯。自變量x就是數字和事實,x越多,得出的y就越準確。
直覺
當你已經對你面臨的選擇進行了科學的分析,通常情況,你已經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很快做出決定了。
可也不排除一種情況:哎,分析出來,兩邊的好處都差不多呀!這我又該怎麼辦呢?這也是我們在第一個方面提到的“無法取捨”問題。
這個時候,朋友,把選擇權交給直覺吧!
據日本腦部研究專家池谷裕二研究表明:人積累的的經驗越多,直覺就越準確。就如同我們跳舞時為了舞蹈的balance,要找準身體每個部位擺放的位置一樣,當你經過了長時間的練習,你的肌肉就會形成記憶,就算我們沒有意識到肌肉在記憶,在做到那個動作時,相關部位也會自動移到相應的位置。直覺也是如此,它是你大腦在無意識間飛速運轉的產物,是大腦在多次搜索有關信息之後的產物,是大腦判斷目前情況下相對正確的答案。
山口明治在《當機立斷》中也提到了提高直覺的準確度的方法:旅行、讀書、與人交往……總而言之,不管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經驗越多,直覺會相對來說越準確。
決定的再檢驗
什麼時候答案需要再檢驗?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這個時候有兩個需要檢驗的點:邏輯本身和邏輯的前提。
邏輯本身
分清邏輯主次,如果是主要邏輯出錯了,全盤推翻,重新去查看數字與事實,是否權威,有無遺漏;或是返回邏輯的前提分析。如果是次要邏輯出錯,則更換細節即可,無需全盤更換。
山口明治舉了Shikirin的一個例子:根據數據發現,與1970專業棒球迷年齡相比,2010年棒球迷的年齡明顯有高齡化特徵,40歲以上的球迷數量超過了一半。
假設建立一個這樣的邏輯“專業棒球粉年齡趨高齡化,說明高齡人士時間更充裕,故可以對高齡人士開展一些針對性的活動;但為了預防粉絲高齡化導致粉絲減少的問題,同時也需要在增加年輕人對棒球的喜愛方面多努力”。
於是邏輯主幹就可以分成兩大類:針對高齡粉絲推出的系列活動和吸引年輕人的活動。
這裡以年輕人為例
主體邏輯沒錯的情況下,枝葉實施不行應該選擇修改或更換枝葉的方式。比如在實施過程中“請年輕人喜歡的搞笑藝人做關於棒球的節目(枝葉)”沒有達到效果,不能因此否定製定“吸引年輕人的活動(主體)”是不可行的。
邏輯的前提
大多數人在考慮事情時都是以“一般常識”或“過去經驗”開始進行分析的,還有一些“專業人生”從一開始就有著“我知道的比你多”的趾高氣昂的傾向;他們一般都不會對事物的前提提出質疑,而有時候,這些以為的事實就是錯的。
山口明治提出了有效質疑前提的一個方法:專業人士與“門外漢”一起討論問題。他舉了自家公司的例子:他們在設置客服工作時間時,先調查了其他公司的時間,大多是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或6點左右;再詢問了外行人員,外行人員表示“時間不合理”,客服在線是時間也是其他人工作的時間,並不能打電話到客服中心,建議24小時服務;公司在實行了一段時間的24小時服務之後發現深夜打電話的人並不多,並且3班倒很費人力,於是又將時間調到了上午9點到晚上10點,成為了業界第一家客服中心是在晚上10點關門的公司。
拋開雜念,建立邏輯關係,培養直覺的敏銳度,一旦決定有誤返回檢驗邏輯與前提,一個正確的決定就可以浮出水面了。做決定並不難,難的是擯棄雜念,專注眼前。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弄清背後隱藏的信息,學會思考,你的人生會變得更美好。
藝醬的小劇場
選擇困難症也叫選擇恐懼症。選擇恐懼,就是不自信和逃避責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識,害怕失敗,患上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左右搖擺,無法作出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類似選項中更是恐懼作出選擇,在做決定時驚慌失措,甚至汗流夾背,寢食難安,有痛苦萬分之感。
1.易患病群體。以女性居多,以及部分性格扭曲的男性。
2.產生原因
1)過分追求完美主義。在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過分追求完美主義,如果不這樣做,就覺得自己人生不完整。太過於同別人做比較。
2)心智不健全。
從小在父母及長輩呵護下,大小事沒操過心,沒做過主,一旦脫離長輩的呵護圈子,六神無主,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
3)害怕承擔責任。
對自己人生軌跡的重大選擇或者重大工作選項,陷入選擇焦慮,害怕做出選擇後出乎意外而後悔和承擔責任。
4)可供選擇的東西類似太多
面對多樣選擇,無法做決定,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
怎麼克服呢?
1)要自我分析,找出自己為何害怕選擇,是因為害怕承擔責任,還是因為自己不願長大,依賴成性。
2)要徹底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世界上沒有完全正確與完全錯誤的選擇,主要是看你怎樣去看待,面對選擇,並不需要考慮太多,過多的考慮未必就是最佳選擇。多和大大咧咧的人交往,看看他們面對選擇的做法,對比自己,找出應對方法。
3)多方充實自己。從書本,不同媒體,不同的人學習吸收有用的知識營養,充實自己,面對選擇,認真思考,果斷決策。
4)不在後悔中盤旋。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每個人學習生活工作存在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同環境,每個人的選擇也是多樣性的,世間沒有特定的模式,適合自己就是最好。自己一旦做出選擇,就不要責備自己,要拿得起,過得下,哪怕選擇錯了,從頭再來,誰人不犯錯,聖人曰,失敗是成功之母,要學會長大,感於擔責任,時間是最好的治病良方,只要感於挑戰,不但完善自己,誰還怕選擇?
笨笨滿源
生活中有許多人在面對事情的選擇,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如何克服對選擇的困難呢?
第一、建立自信,自己相信自己
一個人只有養成自己信賴自己的習慣,在遇到要處理的事情,才有自己的標準,做到客觀、理智的分析和判斷,然後做出自己的正確選擇和決定。
比如小學課本上的《小馬過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馬由於不自信,盲目聽了老牛伯伯和小松鼠的意見,自己不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結果導致不知如何選擇和決定。只到小馬後來聽了媽媽的教導,勇敢地做出選擇,才趟過河去。
第二、立即行動 抓住機會
有些人在事情來臨的時候,總是怕負起應負的責任,總是以再等待、再觀望,結果是失去難得機會,時不再來。
可是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把每一個事情都弄清楚了,再去做決定和行動,到那時候留給你已經沒有機會了。
記得我小時候同小夥伴們經常玩一種遊戲,把一枚5分硬幣樹立在桌上用於指頭按著,然後用另一個手指一彈,讓硬幣飛快地轉起來,在硬幣轉動的同時,用手掌迅速把硬幣撲倒在手下,叫小夥伴猜硬幣是字在上,還是磨(國徽面)在上。
這種遊戲就靠你當時眼力瞬間抓住某點感覺,給出答案。如果你還是硬要花費時間找規律,去推測這難以捉摸的正反面,那有多大意義呢?等你想到不一定準確規律,再來猜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跟你玩了,也失去來猜的機會了。
機會就是在手捂住硬幣的一瞬間,不可多得,要你立即做出決定。
第三、從實際出發,發揮自身優勢
有時候對於事情的決擇,需要從各個方面加以分析和考慮,要充分從自己的情況出發,發揮自身優勢來立即拿定主意。
一旦拿定主意,就行動起來,決不更改,不給自己回頭考慮和退路的餘地;一旦決策,就斷絕後路。只有這樣做,才能養成堅決果斷的習慣,不僅給了自己自信,同時也得到了他人的信賴。
比如說,你想開個公司,而手頭上資金不足,你就不可能想開個多大公司,應從小公司入手,風險要小一些,資金也好酬一些,找自己優勢和長處的項目,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才可能有成立大公司的希望。
當年劉強東創業,從自己親自收貨到送貨,一步一步擴大,直到後耒成立的京東。如果一開始就選擇成立今天的京東,那將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總之,不管在什麼事情上,都要從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出發,果斷拿定主意,一旦決策就要相信自己、勇往直前。雖然也有錯誤的時候,但是人起碼有了自信,自信帶來的成功,永遠大於錯誤的決擇的損失。
(大家好!我是教育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留言交流,我會帶給大家更多、更好人生教育問題方面解讀。)
千年古縣將相故里
比方說,某人買了兩個雞腿,卻突然陷入了不知道先吃哪一個更好的選擇困難症。這時候如果有一枚硬幣,就可以掏出來,一面代表雞腿甲,另一面代表雞腿乙。
扔過硬幣之後,一般來說,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覺得硬幣的結果很對,於是按照硬幣的指示吃掉對應的雞腿。另一種是覺得還想再扔一遍,那可能是內心深處覺得硬幣的指示不對,想要先吃另一隻雞腿,這樣就找到了正確的雞腿。
如果你覺得這種方法有點搞笑,那你可能是認識到了雞腿甲和雞腿乙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先吃哪個都無所謂,甚至可以每個咬一口、兩個一起吃,沒準幸福感還會翻倍呢(當然,吃撐的概率可能也會翻倍)。
如果你覺得硬幣只有兩個選項不夠糾結的,那麼可以用骰子和骰子組合,一個骰子有6個面、兩個有12個面、三個有18個面…可以提供足夠的選項。也可以跑去問別人,比如“請告訴我,雞腿甲乙丙丁我該吃哪一個好?”、“請幫忙算一算,金牛座明年能吃到多少雞腿?”…
如果覺得問人太麻煩,還有一種提供各種選項的書,選擇困難症患者也可以買來隨身帶著,遇到問題的時候,比如不知道該如何吃雞腿,就翻開一頁看看,上面搞不好寫著“問媽媽”。
如果你覺得把人生當中的嚴肅問題交給硬幣、骰子和別人一點也不嚴肅的話,那麼可能你已經發現這個問題的嚴肅解答了。
宇宙浩瀚無垠,個人水平有限。如有疏漏,請多指教。
喬小海
說到選擇困難症,可能是每個人隱性的“病狀”例如:女孩子逛街都喜歡帶上自己的閨蜜和朋友,可以在自己猶豫不決的時候給出相對應的建議,那麼怎麼改掉選擇困難症?
我是一諾千金的妞,喜歡說到做到,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選擇困難症的根源
個人而言,感覺選擇困難症無非就是不能馬上做出選擇,比較依賴,在乎別人的想法和看法。就像女孩子看到一件特別喜歡的款式衣服,同款兩種顏色,其中一種顏色自己特別喜歡,但可能和自己膚色不是很符合,另外一種顏色很符合自己的氣質,但自己不是特別喜歡,這個時候就陷入了艱難的選擇中,如果閨蜜在旁邊就會馬上諮詢,到底要哪款啊?特別糾結,其實學會選擇很重要,我覺得選衣服就和談戀愛一樣,喜歡不一定適合自己。
怎麼改掉選擇困難症?
小編感覺患有“選擇困難症”的人群其實並非真的是,大多數人都希望能有個人能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可能你的家人、閨蜜、兄弟、朋友和你說不知道如何選擇的時候,往往她的內心已經有一個天平秤在慢慢傾斜,只不過是需要別人在給予肯定。
如果出現這種狀況可以這樣做
1、排除法:可以先選擇自己不是特別想要的,然後在進行篩選,這樣就會慢慢找到內心真正想要的。
2、列出心中對兩件事情或者事物的看法,優劣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
如果能改掉選擇困難症,就可以做一個心理獨立的人,不用再在乎別人的想法和看法,完全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喜歡、適合自己的很重要。但有時候他人的建議也可以聽一聽,可以作為參考,幫助自己選擇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