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郭熙 北宋,絹本設色 120.8×167.7cm

《窠石平遠圖》是北宋畫家郭熙描寫深秋之際,山水清曠的一件佳作。

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岩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幹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此捲圖繪深秋之曠野,一條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幾塊圓形巨石立於水中,而坡上則樹木密集,多枯樹虯枝,形似“蟹爪”。郭熙將這種帶有北宋山水畫標誌意義的圓曲堅挺的線條美髮揮到了極致。相比《早春圖》之“蟹爪枝”姿態單一而疏落,此圖較多變化,或樹身虯曲,細枝向下,藤蔓纏身;或樹身挺直,細枝向上,密集而錯落,爽利堅挺,顯現其晚年筆墨愈益老辣放縱。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而樹葉或闊筆漬點,或細筆雙勾,又填以赭[zhě]紅,映襯秋色,這在郭熙傳世作品中也不多見。窠石依然以粗筆勾廓,以破筆似“捲雲”掃出大致結構,淡墨渲染,形似“鬼臉”。遠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比之《早春圖》似更簡潔,更注重淡墨的層層渲染,益增清幽曠遠之感。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在郭熙的山水畫理論中,主張深入真山實水作觀察體驗為創作的先決條件。在深入實際體察時,他採用了對比的觀察方法。《窠石平遠圖》畫的是北方的深秋。從對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畫中的窠石和遠山正體現了這些特點。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窠石用捲雲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磅礴,是郭熙的創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淨而如妝”,“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從構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歷歷的窠石相聯繫,給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覺。這一深秋景色富於神韻,是一般畫家難以察覺和表現得出的。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中國山水畫取景構圖的“三遠”法則是郭熙首先總結出來的。“三遠”即高遠、深遠和平遠。

《窠石平遠圖》標明瞭所採用的是“平遠”法。郭熙解釋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畫中取景,視平線在下部約三分之一處,平視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過中景而望遠景,層次分明,表現出縱深的空間距離,全圖以水墨為主,略施淡赭色烘染,境界闊大,氣勢雄壯,用筆硬勁而秀俊,全圖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顯示出畫家的晚年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畫幅左側作者自署“窠石平遠四字圖名及“元豐戊午年郭熙畫”款識,可知此圖作於北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為郭熙晚年作品。款下面鈐“郭熙印章”方印。是圖曾經元、明人收藏,畫上有“晉國奎章”“敕賜臨濟壹宗之印”等藏印11方。未見圖書著錄。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窠石平遠圖》局部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北宋 郭熙《窠石平遠圖》細節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