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穴雙株”種植能增加產量嗎?可以普及嗎?

鄉村關中


容姐是河北石家莊晉州的,有著多年種植玉米經驗的人。在我們這裡種植玉米,“一穴雙株”是不可行的,只能用於缺苗嚴重的地方。如果玉米出苗正常,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增產,反而會產量下降。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容姐就來說說我的觀點。



缺苗嚴重,可以一穴雙株

以前容姐種植玉米的時候,播種機是那種放玉米種子不均勻的,用這種播種機播種,就會出的玉米苗不均勻。有的地方缺苗,有的地方多苗。遇到這種情況,容姐會在缺苗的地方,留一穴雙株。這樣做可以有效的利用缺苗的空間,讓玉米產量高一些。

出苗好的情況下,不建議一穴雙株

現在我們這裡的播種機,都是點播型的播種機,而且現在的玉米種子,出芽率也很好很高,因此就出現了玉米不缺苗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容姐不建議一穴雙株,因為玉米棵本身就是又高又大,如果再密植,那不僅是通風不好,而且透光性不好。這樣長的玉米就會很小,兩個加起來沒有一個大,有的甚至會不長玉米,這樣看起來就不如一穴一株了。


綜上所述,容姐說的不建議一穴雙株,僅限於河北石家莊地區。如果是其他地方,也許會適合一穴雙株的。因為地域不同,土地的肥沃度不同,種植的方法不同,所以也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你們說是嗎?


容姐花語


在榮哥老家貴州畢節農村,玉米何止是“一穴雙株”,我們祖祖輩輩種玉米都是“一穴三株”,如果不增產,早沒有人這樣種玉米了,直到現在,我們種玉米還是用“一穴三株”的方式。



我個人認為,玉米“一穴雙株”的種植方式肯定能增產,我看了幾個專家的回答,說種植玉米用“一穴雙株”的方式不能增產,不可以普及,專家都這樣說了,我再回答自己的觀點和經驗顯得有點愚昧無知,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轉念一想,說說我的實際經驗供大家參考,不管是錯與對,大家可以討論。

榮哥老家貴州畢節納雍縣,我們這裡祖祖輩輩種玉米但是採用“一穴三株”的種植方式,從來沒覺得減產,因為種植有技巧,下面就簡單講解一下。



我們在種植玉米的時候,用開溝的方式點播玉米,先放農家肥,株距50公分左右,農家肥上面撒一層細土,玉米種子就放在農家肥上面的細土上。每窩放三顆玉米種子,擺放成一個三角形,蓋上一層細土,大功告成。

玉米出苗後呈三角形狀,互不影響,施肥的時候把肥料往三角形中間一放,每一棵玉米都能均勻吸收到養分,不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三棵玉米杆上結的玉米棒子方向各自朝外生長,互不干擾,大小基本一樣。



我認為這種“一穴三株”的種植方法應該值得普及,沒什麼不好,如果不能增加產量,我們這裡的人就不會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種植玉米了,我認為“一穴三株”比“一穴雙株”更好,更能提高玉米的產量,應該被普及。


黔世界榮哥


玉米種植中,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一穴一株,除非是缺苗斷壟的地方一穴留兩株,並且目前主流的種植方式都是這樣的。但是,這種情況現在已經逐漸改變,2017年內蒙古有農業企業就聯合當地村民進行了一穴雙株的試驗,並且之前就有農業專家也對這種種植方式進行了相關研究,經過對比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玉米一穴雙株種植完全是可以的,並且比一穴一株的產量高。


為什麼呢?一穴雙株它增加了畝苗數、增加了畝穗數,在試驗中,一穴雙株的種植株樹可以達到5000多株,而一穴一株的畝苗數目前普遍在4000-4500株,最後的產量對比中,一穴雙株畝產量可以達到2400多斤,而一穴一株的產量最高也只有2000斤,並且普遍產量在1500-1600斤左右。只不過,一穴雙株的種植要注意這麼幾個問題:品種的選擇比較關鍵。除了考慮適合當地種植之外,還要考慮它的耐密植性;其次就是種植密度,要採取大小行的種植方式,根據土壤的肥沃程度,大行距大概在80-100釐米,小行距在40-50釐米左右,穴距的話大概在33釐米即可。第三個就是施肥,由於一穴雙株畝苗數多,需肥量大,所以在施肥上要比一穴一株的多一些。


玉米一穴雙株的試驗最近幾年一直在進行,不過這種種植方式暫時也還沒有普及推廣,只是在個別地方有零星種植。不過,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後一定會普及推廣的。


鄉村新天地


玉米作為高產作物,在中北部地區大範圍種植,為了能夠提高玉米的產量,種植戶們還是嘗試了很多方法,除了改良玉米品種以外,採用多株種植,也是提高玉米產量的好方法!下面阿坤為大家分析一下,“一穴雙株”的利與弊!

我是阿坤,專注三農!

一,“一穴雙株”對玉米產量是否有用

其實答案是肯定的,阿坤有多年種植玉米的經驗,儘管“一穴雙株”這種說法,還是第一次聽說,不過在我們農村,這種方式已經流行了好多年!

首先“一穴雙株”的意思是,同一個位置上面,要種植兩棵玉米植株!這樣一來玉米的種植密度就成倍增加,種植密度過高會影響玉米的生長,影響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再加上玉米對於肥力要求高,“一穴雙株”對土壤的肥力要求會大大增加!很顯然“一穴雙株”是影響玉米植株生長的,進而影響玉米的產量!所以如果全是“一穴雙株”的話,反而達不到增產的目的!


二,適量的密度能增產

在我們鄉下,種植玉米產量挺高,它的種植方法是這樣的,在播種的時候會“一穴多株”的種植,等到玉米苗長到十公分左右時,可以進行適當的踢苗,將玉米植株漲勢較弱的苗踢掉,但如果兩個穴距離相差挺大,就可以選擇其中一個穴不踢苗!這種方式是為了,保證玉米植株的密度!

以上是阿坤對於““玉米一穴雙株種植能否高產””問題的分析!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大家點擊關注,評論交流!

阿坤鄉野說


理論上說,玉米植株在田間分佈越均勻,越能更充分地利用水分、肥料、陽光、空氣,光和能力越強。所以要想實現高產,應該儘量實現植株均勻分佈,而不應該追求大壟雙行,或者一穴雙株。

但種田的目標並不完全是高產,而是應該高效,如果能夠做到省力省工就是間接地增加收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在某些地區也不能完全排斥一穴雙株。

在平原地區機器播種,單株比雙株作業更簡單,一穴雙株根本起不到省工省事的作用。所以平原機播區一穴雙株一點好處也沒有。

在不能用機械播種的山區情況就不同了。一穴一株,一畝地要刨4000個坑兒,而一穴雙株一畝地刨2000個坑兒就夠了,所以在山區人工播種的地方,每穴播兩粒種子,實際穴數控制在2200穴,大部分穴出2棵苗,有的穴只出1棵苗也不要緊,總體密度還是每畝4000株左右,不間苗、不補苗、不移苗,省工省事。



大壟雙行對於增產也沒有道理。但因為有一個寬行方便田間作業,田間作業時減少對玉米植株的損失。還有玉米覆膜播種時,大壟雙行覆膜的效率更高。這些才是大壟雙行的優點。在東北大部分地區,機器播種、藥劑除草、不覆膜,後期田間作業很少,大壟雙行就沒有優勢了。


種田博士後


農嫂是膠東老黃縣人,我們這裡大田種植莊稼是一年兩茬,播種的是冬小麥和夏玉米。這幾天我們這裡小麥的收割工作才剛剛開始,小麥收穫後正是我們這裡播種夏玉米的好時機。這不,大傢伙都在討論,要是在播種玉米時來個一穴雙柱種植會不會提高產量?可不可以普及這種方法呢?農嫂就自己所在的區域,對這種播種法說一下看法。



我們這裡是平原地帶,前幾年使用的播種機不是那麼精密,大多的機器播種方式都是一穴兩粒種或多粒種的種植,這樣的播種法對苗距不好掌握,種植時行距之間寬,一般要在75釐米左右,苗距間一般在30釐米左右。

因是多粒種植,我們以前有這樣種法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種植方式費工費時,因我們每家播種的玉米品種不同,半精密的機器掌握不了多樣品種的下苗率,一穴兩株種法出苗後,如果出苗齊全,密度就會太密,就得需要按株距間苗、定苗、費時費力不說,因間苗把握不好株間距離,密度不均,嚴重的影響產量。


而近幾年隨著種植技術的發展,我們所使用的播種機都是高精密型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在玉米播種上都已實行精量播種。高精密型機器的播種方式是單粒下種,單粒播種省工省時、出苗後不用間苗減少勞動量。

精密度可根據品種的不同而調整,種植株距密度在20釐米,行距在60釐米之間,下種精準且均勻。加之現在的玉米種都是育良品種,發芽率在90%以上。只要播種時不睹耬眼,基本不會出現缺苗現象,即便是出現少量的缺苗現象,因是精準播種單穴單粒苗距近也不需用補苗,且產量比一穴雙種要高的多。


當然,這種精密播種法並不是所有區域都是適合選用的。在山區丘嶺的地塊人工播種時,我認為還是選擇一穴雙株比較好。一穴雙株的播種,能有效地改善因土地貧瘠或乾旱出現的出苗差而影響產量。

所以農嫂認為播種玉米,應根據地理的播種條件靈活掌握,能用機器進行精確播種的還是單株播種,如果條件不允許,那麼就以雙珠播種來提高玉米產量。


農嫂話農事


大面積種植玉米採用“一穴雙株”的種植方法不科學,不但不能增加產量,因為密度過大,抗風能力降低,很容易倒伏造成減產。要說普及種植更不靠譜了。


2010年,我曾經種過大小壠“一穴多株”的玉米,還訂購了專用玉米種子和化肥,機器播種不收費。實際上,說是播種不收費,還不是養毛出在養身上,玉米和化肥比平常人們施用的貴很多了。

當時是看了央視農業頻道的專題節目,聽專家說“一穴多株”如何如何能使玉米高產,“一穴多株”迴歸原始種植,叢生的玉米長得既快又好等等,專家講得頭頭是道,誰不是為了自己的玉米能高產呢?相信了專家的話,自己訂了種子和化肥。

到了收穫玉米後,才知道上當被專家忽悠了,釆用傳統種植的玉米產量比俺家高很多。上當自一回,第二年就沒有一家這樣種植玉米的,所以說“一穴多株”模式不靠譜!


再說“一穴雙株”。雙株就是單位面積上多種了一倍的玉米,能多打出一倍的糧食嗎?不能!過去講的農業八字方針還是非常實用的。土、肥、水、密、保、管、工,其中密就是要合理密植,科學種田才會高產。我前面說過,如果違背了玉米的生長習性,那可是犯了種田大忌,非旦不會增加產量,甚至還會造成減產。

但“一穴雙株”並不是一無是處,它的種植模式可以用在靠路邊通風透光的邊行,或用玉米間作其它的農作物。如間作大豆,間作花生等,採用二:四行或二:六行種植模式,玉米二,大豆四,或大豆六,玉米可以發揮優勢,通風透光好,光和作用強,玉米棒個大。這樣“一穴雙株”種的玉米還是可行的。


鄉野老農


南方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區域,我再準確一點,就是我們湖北恩施地區,“一穴雙株”已經有了至少50年以上的播種時間。現在,對於能不能增產的問題,我從“一穴雙株”的種植技術說起,希望對農民朋友們有所啟示。



一、冬耕整地:恩施地區玉米10月上旬開始收穫,下旬結束。結束後立即清除掉作物秸稈,開始冬耕。冬耕深度25釐米以上,進行曬伐。當經過一冬的凍凝,許多大的土塊都已經散掉,越冬病蟲害和雜草已經被消滅掉。第二年三月份,農民就開始忙著做營養塊,每塊營養塊裡放2粒玉米種,擺放整齊在苗床上,寬度為1.3米。長度根據地塊所需多少數量為準,做完營養塊後苗床上覆蓋2~3釐米厚細土,再覆蓋一層地膜保溫保溼。

二、苗期管理:當玉米30%露出泥土時,把地膜改成小拱棚。當玉米有2片~3片真葉時(就是我們老家常說的鴉雀口),揭去拱棚兩頭地膜開始煉苗,煉苗一個禮拜左右就可以大田移栽了。我們這裡也有“開鴉雀口”就開始移栽的,但是移栽早了缺苗厲害。而且沒經過煉苗的玉米抗不過冷露,緩苗期變長,生長反而緩慢。

三、打穴移栽:移栽時,先用寬鋤打穴,恩施俗稱打窩子,穴深8~10釐米,穴寬15~20釐米左右。為了實現套種,同時也為了它們有更多的採光條件和良好的透氣性,行距85~95釐米,株距30~35釐米左右,畝栽2600穴~2200穴或畝移栽5200株~4400株。移栽前每畝施專用複合肥50公斤,採取定點施肥,每穴適量。這樣施肥的好處在於肥料不產生浪費,綜合利用率高。最後把玉米苗擺放在種植穴裡,邊擺放邊覆土,覆土要與地塊保持水平,或略高出水平線。需要注意的是玉米根系不能直接接觸複合肥,以防燒根造成死苗缺苗。

四、田間管理:玉米移栽緩苗期過後要追施一次提苗肥,後期追肥都以氮肥為主,並進行中耕除草。最近幾年,一般以專用除草劑除草為主,很少有中耕的。在玉米的整個生長期,我們這裡只上四次肥料,第一次是基肥,第二次是提苗肥,第三次是拔節肥,第四次是壯籽肥。



“一穴雙株”並不是新技術,用這種方式種植,一般畝產玉米粒1000斤左右,算不上增收,而且也不適合規模化種植。作為山區人,在有限的土地裡,用這種方法進行種植,不過可以套種一季土豆,土豆收穫後還可以套種一季蘿蔔或白菜,只不過它的綜合利用率要高一點而已。

我國地大物博,農耕方式和農耕文化差異性很大,每個地方的耕作方式都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性,如果複製到其它地方,不但不實用,反而會限制一個地方的發展。

記得我在北方生活的幾年裡,曾經也看到過各個地方對玉米的播種方法,比如河北故城縣,20年前用的是條播法。我倒是覺得,每個地方不一樣的播種方法是由每個地方的地塊性質不同決定的。河北故城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土地平整,面積寬廣,農民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適合進行條播。

我們湖北恩施這一地區,有丘陵、有山區,土地起伏不平,田塊大小不一,都不在水平線上,所有田塊被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割成一塊一塊的,所以,只能用“一穴雙株”的種植方法。又由於山區森林覆蓋率大,土地面積相對有限,農民們為了能綜合利用土地實行套種,聰明的勞動人民才想到了這種非常實用的播種方法。


鄂硒農技


種玉米的時候“一穴雙株”不一定能夠增加產量,至少在我們家這邊種玉米的時候還是一株式的,可能各地的土壤情況、氣候溫度等等不同,種植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想一個穴裡邊種兩棵玉米的產量,應該是隻種一棵玉米產量的兩倍才對,所以假設地的畝數不變,那肯定是種的越多越划算,其實真不是這樣的。

就說這“一穴雙株”,在一個窩兒裡面播種兩粒玉米種子,那麼在長出來之後要麼需要間苗,最後只保留一棵玉米,要麼就是要拉大株距與行距,這樣玉米才能長得開,通風透氣有利於生長,如果一個穴當中種植兩棵玉米,跟種一棵玉米的株間距都一樣,那會影響生長,而且玉米棒子會長得很小,這樣同樣會影響產量。

我們家鄉這裡種玉米的時候都只是播種一粒種子,而且不是在穴裡種,是劃溝種植,一般確定好行距之後就用豁子把溝劃好,深度不用太深,否則也不利於玉米出苗。劃好之後就可以捻玉米種子了,一般株距保持在二十公分左右,播種完以後把土培上,就等著出苗了。

播種一粒玉米種子,雖然說不需要間苗了,但是有可能種子不好或者是出苗不好,後期還都需要補苗。不然就浪費了土地面積,產量也會跟著下降。玉米在種植時,不管是一穴兩株還是一穴一株,都要再費一遍事,只不過種兩株的,後期需要挨棵間苗,種一株的,需要檢查一下是否需要補苗。



最後玉米的產量究竟如何,還跟種子的質量有關係,玉米種子如果選的不好,一個穴裡播種十粒種子也沒用,玉米種子如果質量高,那麼一穴一株就夠了。今年的新鮮玉米已經上市了,我們家的春玉米都已經晾曬好,要準備賣了,期待著賣個好價錢。


一品小十六


老實說,一見題主這個問題的題目,我就來了興趣,就想說幾句。

可仔仔細細的研究了這題目後,又有幾多問號。

第一,“一穴雙株”,和“一穴單株”,在數量上,“株”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那麼,“穴”的數量呢?和原來相比,是一樣多呢?還是減少了?增加是不可能的,連我這個傻瓜也知道。

第二,如果“穴”的數量沒有減少,那麼,“株”的數量直接增加了一倍,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是不合理的。因為,種植任何植物,都要講求一個合理密度。請注意合理。

第三,如果“穴”的數量也減少了,那麼減少了多少呢?減少多少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第四,這樣的做法,目的肯定是為了增產,那麼,增產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第四,如果認為增加密度就能增加產量,這有科學的研究和證據嗎?

第五,或許有人說,這樣做是為了省工時,因為在密度相同的情況下,能減少刨穴量,省出來的工時,可以幹些別的工作,這也是一種增收。那麼,我反問,一穴雙株的模式,有利於耕作嗎?研究過嗎?

第六……

其實,我自己也承認,我這屬於吹毛求疵,好象在抬槓,其實不是。

我今天說這個問題,不想從這些如同嗆人的話語裡求答案,我舉一個現實的例子,並且這個例子,五十歲左右的北方的農村人,大概能經歷過。

但是,這個案例,乍一看,好象又與玉米這事兒,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不過,請看完,看完了,你大概就能理解了。

有段時間,我在寫一篇文,牽扯到了一些素材方面的問題,就回農村老家去“體驗生活”,無意中聽到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是故事,卻是真實發生的事兒,沒有半點虛構——我去當面訪問了故事中的主人公。

我不願說出主人公的名字。

這事兒發生在七十年代。就發生在我們農村老家。

那時還是大集體,種地種什麼,怎麼種,全聽上頭領導安排。

有一年,上頭突然就來了個指示,要求所有的地瓜地全部種“雙株地瓜”。理由是,如果一株地瓜結一個,兩株肯定是結倆,產量肯定會提高。

這種理論,當地的老百姓是不大接受的。照此說法,種三株四株產量不更高嗎?

反對和抵制的聲音層出不窮。

為了能統一思想,堅決落實上頭的指示,領導們三潘五次的開會,宣傳,解釋。後來,乾脆找了幾個典型,進行了批鬥,才把反對的聲音壓了下去。

我們村裡就有個因說了一句:“應該栽十株地瓜,產量翻十倍”的話的社員,被在全體社員大會上,進行了批鬥。

於是,所有的地瓜地全栽種了“雙株地瓜”。

其實,這種做法,到底結果如何,是沒法評判的。到秋後,產量要是因此低了,肯定不會怪罪是雙株的原因。天早了天澇了,管理不行了……等等都是減產的理由。

全是“雙株地瓜”,沒有比較呀!

偏偏老天有眼。

村裡有塊很隱蔽的地,在一條深溝裡。地塊不大。

鋤頭遍地的時候,又偏偏安排了那個捱了批鬥的社員下去一個人助。

這社員對“雙株地瓜”一直耿耿於懷,冒著風險,偷偷把雙株地瓜,一穴鋤去一棵,變成了傳統的單株地瓜。

到了秋後,溝底下那塊地瓜地的地瓜,由於產量出奇的高,引起了注意——其實倒也不是這塊地真的產量高了,是別的地瓜地的產量低了而已。

當然,到最後,事情的真想出來了。

也是因為這件事兒,“雙株地瓜”就此停止了。

這是個真實的案例,在我們那個地方很響。但裡面的一些科學依據,當時沒人研究,後來也沒有研究。

事實是“雙株地瓜”沒有推廣開來,並且消聲滅跡了。

這和這個“一穴雙株”玉米的事兒,我覺著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才在這裡說出來。

我的意思是,科學種田,合理密植,才是正確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