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李升瑞


道光在建陵一事上可以说比他的爷爷乾隆更加任性。

乾隆只有普选陵址一事,也只在胜水峪修建一次陵寝。

而清朝号称最节俭的皇帝道光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三建陵址。

道光还是贝勒王爷的时候,福临死了,在京郊王佐村修建了陵墓。这也是道光登基以后执意要在这里修建陵寝的最主要原因。

后来所有人都反对,不得已而放弃。

紧接着,便在东陵寻找万年吉地,最后定在了宝华峪,地方定下来以后很快开始修建。

道光七年,陵修好了,他的皇后便住进了地宫之中。

这个地宫,在修建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地宫之内潮湿无比,但是在做了一些补救之后,也就入住了。

有一天的凌晨,道光在噩梦中醒来,他梦见了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求救,道光醒来觉得比梦不吉。

于是命人下地宫查看,这一看不要紧发现皇后的棺椁完全泡在水里。

道光勃然大怒,立刻严肃处理了一批修建陵寝的官员。

要说此地可能也是不吉,因为在这七八年里,道光的儿子没有一个长大成人的。冥冥之中,会不会也有风水的原因呢?

后来,道光命人到西陵寻找吉地,最终在龙泉峪相中了一地势较高的地方,道光认为这是老天赐给他的吉地,于是定下了此处。

经过一番建设,一个别具风格,小巧玲珑的陵墓出现了。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等等建筑,目的是节俭费用。

但是,道光建陵却是清朝所有皇帝当中花费最多的,整个隆恩殿都是金丝楠木建成,奢华程度可想而知。

可见,道光的节俭只是体现在平时的吃穿之上。


观复一鉴


道光皇帝,即爱新觉罗-旻宁,仁宗颙炎次子,1820年仁宗死后即位,在位30年,庙号宣宗。

旻宁在清代诸帝中,是被史家称为最节俭的帝王。可就这样一位勤勉务实的皇帝,历史上的口碑却并不是太好。甚至,本来清朝祖制,皇陵应建神功圣德碑楼。可由于道光年间割地赔款,有辱国体,有违祖制,所以自道光以降,清代帝王的皇陵皆无圣德神功碑。

现在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

历代帝王登基后,都要尽快选择陵寝,道光也不例外。道光元年,即1821年,旻宁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等负责办理陵寝工程。

遵循昭穆有序,道光陵园应选在东陵,即跟随祖父乾隆皇帝。于是,在勘定了宝华峪地址后,当年十月便开始动工兴建。

道光七年,陵寝工程峻工,有关人员回京受赏。次年,道光打猎途经东陵,便到自己的陵寝视察。从地宫出来时,发现靴底潮湿,疑心地宫不牢,遂令留京五大臣会同刑部堂官,彻查这一事故。

会审的结果,自然不出所料,豆腐渣工程浮出水面。自庄亲王以下一干人等均被制裁,当然,已竣工的陵园是不会再用了

道光十二年,道光接受了东陵渗水的教训,另辟蹊径,在西陵园区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壤。经过仔细勘察,选中了龙泉峪一块高平之地建陵——称为慕陵。慕陵历时五年,于道光十六年竣工。

做为标榜自己一生节俭的道光,其陵寝是不是也很简陋呢?

当然不是!

据史料记载,慕陵比之以前诸帝,是耗费银两最多的。它精美异常,建筑物独特,隆思殿和东西配殿,全部木结构均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且不施油漆,而在原木上以腊涂烫后,加以精美雕刻。也许道光帝觉得不能为自己立神功圣德碑而刻意为之吧,慕陵共耗费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创道光之前最高。

道光十五年,旻宁赴西陵祭祖,顺道阅视即将完工的龙泉峪陵寝。站上高台,仰慕列祖列宗功德,提笔写下:

奉朱笔,敬仰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

十五年后旻宁死,奕泞即位,心神领会,谕内阁定下旻宁的陵号为慕陵,延称至今。


非空


道光皇帝可以说是清朝最节俭的皇帝了,他不仅裁仪仗,省车从,降低膳食标准,甚至连裤子破了都舍不得扔,补好了接着穿,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么样一个节俭的皇帝,却在修建陵墓上大手笔,一再修建,他节俭的形象大打折扣。

道光皇帝也是唯一一个在清东、西两大陵区都建有陵墓的皇帝,他为何要如此的修建两座陵墓呢?


清朝入关后就选择河北遵化的京东马兰峪作为帝陵陵区所在地,顺治、康熙均葬于此,而雍正觉得官员们为自己在东陵选的墓地不好,也许这只是个借口吧,雍正是一个要强的人,或许是他的皇位来得有些反常吧,虽说是铮铮铁汉,但在内心有着无可名状的虚弱和恐怖,他不会将内心的“病根”告诉任何人,只能由他自己一个人强忍独担的那种无助的虚弱和恐怖。

说白了就是雍正不想和他的父辈祖辈们呆在一起,他要另起炉灶,于是让人在现在的西陵所在地选定了自己的墓地,雍正的西陵是风水大师高其倬给看的,说是东陵地气已尽,雍正心中窃喜,西陵正合他的意思。

雍正一反常态不入祖坟,将自己的陵墓建在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这个违背了子随父葬的习俗,也给后来即位的乾隆皇帝出了一道难题,如果子随父葬的话,他应该葬在西陵,而这样也就昭示了父亲雍正违制了,如果他葬在东陵,他的儿孙们继续葬在东陵,则雍正一个人就葬在了西陵,显得非常孤零零的,于是乾隆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隔代安葬”,于是他葬在东陵,他的儿子葬在西陵,他的孙子又回到东陵。

就这样清朝就形成了东西两大陵区隔代安葬的祖训。


清朝定制,新皇帝登基以后,就应该选择万年吉地,道光皇帝继位后,就派风水大臣到东陵所在区域去找寻他的风水吉地,他们用了一个多月才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绕头峪,道光帝觉得这个名字太难听了,于是就改了个高大上的“宝华峪”,道光帝看了选陵大臣的奏折,对这块地方很是满意,于是就颁发建陵谕旨。

这个宝华峪陵寝一共花了六年的时间就全部完工了,在陵寝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块吉地的地下水位较浅,所以地宫出现渗水问题,当时负责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告诉皇帝,不仅他,还有一大批的官员都要受到惩罚,于是抱着侥幸的心里,或许渗水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也说不定,就觉得硬着头皮干到底。


完工后总算糊弄过关,道光七年,道光帝将早已仙逝的孝穆皇后钮钴禄氏的梓宫奉安宝华峪陵寝的地宫。

第二年,道光帝非常思念他的孝穆皇后,要去谒东陵,按照惯例,在皇帝谒陵前,内务府官员要带领下属把陵寝内外打扫干净,在清扫时,内务府人员发现地宫入口的木门外很潮湿,怀疑是地宫渗水,但是木门没有得到特旨是任何人都不得打开进入,经过奏请,道光帝非常关注,马上就派人查看,结果发现地宫浸水很严重,连孝穆皇后的梓宫都浸泡了两寸,道光帝非常生气,严惩了那些玩忽职守的官员,并下令放弃宝华峪陵寝。


道光帝虽是个抠门皇帝,但对自己的身后事却从不吝啬,又马不停蹄地派人分头到各地找寻他的安葬点,这也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有人提出了维修补救的方案,还有人提出重建地宫,这两种做法所用钱款远远低于整个废弃重建,然而两个方案道光帝全都不予考虑,全盘否决了。

这些选址的人找到了许多宝地,但道光帝都不满意,后来对西陵范围内的一块地皮很中意,他吸取了上次选择宝华峪陵寝自己未亲临阅视而出现豆腐渣工程的教训,决定借拜谒西陵的机会实地去查看一下,看完后感到非常满意,当即就下旨确定这个地方就是自己死后的小窝,并赐名“龙泉峪”,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慕陵。


确定了龙泉峪为万年吉地后,道光帝下旨将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营房全部拆除,因此这个花了六年时间苦心营建的宝华峪陵寝就这样变成了一座废陵,这一拆一建工程量巨大,耗费银两无数,最终道光帝的慕陵成为清朝历代帝王造价最高的陵寝,一向以节俭自居的道光帝却成了大操大办的典型。

道光帝把他爷爷乾隆帝制定的“昭称相建”的谕旨就全抛到了脑后,并且按祖制规矩本该葬在西陵的咸丰帝只好到东陵去了。


由此可见,道光帝的节俭让人觉得其有虚伪的一面,掺杂了更多道德成分在里面,而非发自内心,在日常用度上节俭,但是为了修陵墓,却丝毫也不节俭,省下的钱都拿去修建他的鬼屋了,而在修陵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道光帝既不守祖训,也并不节俭。






遗产君


任何一个人是道光皇帝的话,相信都会和他一个选择,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儿还要慢慢道来。


当年道光皇帝给自己选择万年吉地,遵从了其皇爷爷乾隆的祖训,按照昭穆制度来清东陵选址建陵,在这里先大致说一下昭穆制度,因为雍正皇帝别出心裁单独创建了清西陵,为了让两边的香火都旺盛,乾隆下旨自他起,后世子孙要隔代埋葬在清东陵和清西陵,说白了,就是现任皇帝要跟着自己的皇爷爷埋在一个陵区,所以到了道光这,自然要在清东陵了。


道光皇帝选陵址之事倒也非常顺利,他在康熙皇帝的清景陵东边找了一处便开始营建了,几年后,一座恢弘的帝陵拔地而起,道光皇帝亲自到清东陵验收工程,表示非常满意,并且嘉奖了负责工程的工作人员们,因为道光的原配皇后死的早,在道光陵建好后便被移葬到了地宫之中,成为了最早的入驻人员,如果事情就这样平稳的发展下去,那么就应该是道光百年后,灵柩也归葬地宫后就算万事大吉了,但历史就这样的开了一个玩笑~


道光皇帝在末日于乾清宫入睡后,突然被一个噩梦惊醒,在梦中,先期入驻的皇后向他求救,称自己掉入了水中,求道光把她救出来。。。道光左想右想认为这一定是不祥之兆,他马上派人到清东陵打开地宫查看皇后棺椁,果不其然发现地宫满是积水,皇后确实被水团团围住。在古代,地宫进水那可是大忌,道光听后如五雷轰顶,严厉治罪当时的修陵大臣,令他们查看将功补过,择选其他陵址,重新建造,这便是道光废陵的经过,如今去清东陵还可以看到清道光陵的废墟,笔者当时探访这里也不由的感叹,历史有时真的好神奇。


下面是笔者探访道光重新在清西陵建造的陵寝拍的照片,特发出与各位朋友分享。


老猪的碎碎念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1850年),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史称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难得啊。可或许是优势过于明显了,没有激发出他应有的斗志和潜能,皇帝做的一塌糊涂,做人抠的一塌糊涂。

他爹嘉庆好歹还抡了三斧头才休息的,可你瞧这哥们,从登基到崩世,好像干的活儿真不多,即便干了,也是出力不讨好的活儿,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比如下面谈到的修陵风波。

1850年1月,孝和睿皇太后(抠门货的后妈)逝世,享年七十四岁。抠门的道光皇帝很悲痛,起码看起来是这样的。据《清史稿》记载,“孝和睿皇太后”死后,道光皇帝在丧处“席地寝苫”,恪守孝子居丧的礼节,虽经王公大臣屡次奏请还宫,坚持不允。

当时,由于长期拖欠施工人员工资,老太后的陵寝尚未竣工,道光倒是不着急,慢慢修呗,反正要钱是没有。于是乎,这位后妈的陵寝,直到道光皇帝自己挂了都没修完,硬是等到孙子咸丰手里才入住。

但是,道光的抠门却是有选择的,对自己基本上不抠门,甚至是非常慷慨大方,尤其是在修建陵寝方面。他是在不折不扣的贯彻自己“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人生信条。

这主儿,舍不得给后妈修陵寝,却给自己修了两个陵寝,而且奢华异常。第一个陵寝选址在清东陵,基本完工之后,发生地宫渗水的问题,其实之前的皇帝修陵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再修整一下就好了,而且又不是着急入住。可是呢,这位号称最抠门皇帝的道光,居然坚持废弃原陵寝,重新选择清西陵再建吉壤,所花费的银两不计其数。

回答完毕!





文史不假


我认为这其实反映了这位历史上以所谓“节俭”而著称的道光皇帝是多么的口是心非、沽名钓誉,为什么这样说呢?来看看道光皇帝的建陵过程大家就明白了。


道光皇帝自即位后就开始准备建陵,开始他其实想将位于京城附近的王佐村园寝改建为陵寝,因为这里埋葬着自己的原配孝穆皇后,要说这孝穆皇后可是出身不低,为钮祜禄氏,而且是嘉庆皇帝指定给当时身为皇子的道光皇帝为嫡福晋的,可惜她未等到丈夫登基就死了,当时道光皇帝还只是皇子,所以在王佐村建立了园寝。道光皇帝登基后追封钮钴禄氏为孝穆皇后,就想将原来的园寝改为陵寝,于是派风水官员及大臣前去勘察,但结论是地形不完美,丈尺规模不符合定制,没办法只能按照爷爷乾隆立下的规矩到东陵寻找万年吉地了,然后选择在东陵的宝华峪建造陵寝。请看清实录对此的记载:

○辛亥。谕内阁、朕御极之初。因孝穆皇后安厝王佐村。已阅十年。即欲就该处形势。改建万年吉地。特派戴均元等带领熟谙堪舆之人。前往相度。旋据覆奏、王佐村丈尺规模。不符定制。地亦未臻全美。仍请另择吉壤。以昭慎重。

东陵宝华峪陵寝竣工后,道光皇帝立即将葬在王佐村园寝的孝穆皇后梓宫迁葬到宝华峪地宫,然而不久以后,东陵守护大臣就奏报道光皇帝宝华峪地宫积水了,这可把道光皇帝气坏了,大骂建陵官员,革职查办者众多,而且亲自到地宫查看积水情况,后将孝穆皇后梓宫停放到隆恩殿内暂安,一边处置官员一边又派大臣另选吉地建陵,当时的官员也有建议道光皇帝效仿乾隆的裕陵,将地宫积水问题解决即可,不要在另选地方建陵了。道光皇帝哪里听得进去,一门心思另选陵址,这时候他可就不顾所谓的节俭了。请看清实录的记载:

嗣经戴均元等、勘定宝华峪、开工营建。地势既非美善。工程又不坚固。以致孝穆皇后梓宫安奉未久。金券内即有山水浸溢之事。现暂移安奉乡殿。饬谕臣工。另行相度。而事越两年。仍未得有佳壤。岂容再事迁延。

这里就要回答题主的问题了,为什么道光皇帝非要将东陵宝华峪陵寝废弃而跑去西陵建陵呢?这里引述研究清代陵寝的学者徐广源老师的观点,那就是道光皇帝想将自己的陵寝建在自己父母嘉庆皇帝的昌陵附近以常依父母膝下,这在道光皇帝的御制诗里是能找到根据的,诗里是这样说的:

重卜龙泉展孝思。瞻云依庇荫,择地近山陵。而且在注释里还说:龙泉峪万年吉地在昌陵之西,相距八里。冀慈云之默荫,亦稍伸予小子依慕之枕耳。 (援引徐广源老师微博)

从道光皇帝的御制诗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以节俭示人的道光皇帝不惜花费巨资另建陵寝了,而且还违背了爷爷乾隆定下的昭穆制度。其他原因都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例如说风水,即使另选址完全可以在东陵陵区内再选址,何必到西陵呢,而且乾隆裕陵地宫也曾积水,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也没有另外选址新建陵寝啊。而且废弃建好才不久的陵寝,再去几百里外的西陵选址建陵也违背道光皇帝节俭的方针。所以道光皇帝执意弃陵的原因就只能是自己想葬在父亲身边以常伴父母膝下了。


孤竹公子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即道光皇帝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生于北京紫禁城。

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帝因病崩世,其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皇帝顺承其帝位。

(道光皇帝像)

道光皇帝去世后,清王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后将其葬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王朝在定鼎北京、入主中原后,依次在今河北省遵化市和易县两个地方修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即我们所熟知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据传当年顺治皇帝曾带领一行人马外出打猎,当队伍行进到遵化昌瑞山一带时,只见此地群山环抱,林木茂盛,不远处河网密布,流水潺潺,可谓是地臻天成,物华天宝。

顺治皇帝即被眼前壮丽恢宏的景色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之寿宫”。

自此昌瑞山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造陵运动,这便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清东陵。

遵从古代中国葬仪中的昭穆之制(又称兆葬之制,即子随父葬,父左子右)康熙皇帝去世后葬在了清东陵,葬在了其父顺治皇帝陵寝的不远处。

(昭穆之制示意图)

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继位后也曾在昌瑞山一带为自己寻找建造陵寝的“风水”宝地。最初选址在清东陵陵区的九凤朝阳山一带,但雍正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放弃了这一决定,理由是:

“此地近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不同与寻常百姓,古代帝王建造陵寝都要深入地下数米,甚至十几米,修造规模宏大的地宫以此来存放自己的尸体,及陪葬品。

如此一来这就对修造地宫的土壤环境有了严苛的要求。如果土壤中砂石含量过高,必然易造成地宫出现塌陷或渗水。在这一点上雍正皇帝考虑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亦是如此。

雍正皇帝遂命大臣另辟兆域寻找新的建陵吉地。不久,负责为雍正甄选陵址的大臣向雍正皇帝上奏,在今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寻得一佳地,即现在的清西陵所在地。

乾隆继承其父雍正登基后为不使自己先祖孤寂,便下令,日后清代帝陵需按昭穆次序分别在东西两大陵区建造。即若父亲葬在东陵,儿子则应葬在西陵。

但另乾隆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后世子孙并没有按照自己的遗愿来选择建陵陵址。其孙子道光皇帝就是打破这一规制的第一人。

道光皇帝的父亲嘉庆死后被葬在了清西陵,按照昭穆次序,自己的陵寝应该建在清东陵。

道光皇帝继位后,选陵大臣便在清东陵陵区内的宝华峪一带为道光寻得一处“风水”上吉之地。

公元1821年(道光元年),即道光皇帝继位当年,筑陵工匠便开始在此地为道光皇帝建设陵寝。

事与愿违!

在陵寝的建造过程中,由于此地地下水位较浅,故地宫渗水现象非常严重,但负责建陵大臣思前想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将实情禀报给道光皇帝。

陵寝建成后,道光皇帝曾亲临陵寝建造工地主持验收。道光皇帝见陵寝地面建筑气势恢宏便非常满意,并没有深入地宫下仔细查看,这次修陵人侥幸逃过一劫。

这次之行,道光皇帝除了对自己陵寝进行验收还主持了自己原配孝穆皇后钮祜禄氏的棺椁迁葬。

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道光皇帝亲赴东陵谒陵,中途突然提出要再次到自己的陵寝一看。

再次亲临自己陵寝,并深入地宫后,道光皇帝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震撼!只见自己陵寝的地宫渗水非常严重,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小的“积水潭”,且先于自己葬入地宫的孝穆皇后的棺椁更是有下半截直接泡在水中。见此情景,道光皇帝急命人将皇后棺椁抬出。

回京后,怒气未消的道光皇帝以欺君之罪下令严查选陵大臣和负责施工的筑陵大臣。

不久,道光皇帝便决定弃乾隆皇帝立下的规制,放弃在东陵另选陵址的建议而是命人在清西陵为自己寻找新的陵址。

后选定清西陵陵区内的龙泉峪为新陵址,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清西陵看到的慕陵。

(今易县清西陵道光皇帝慕陵)

吸收前车之鉴,对于新陵的建造,道光皇帝这次丝毫不敢大意,而下面负责具体建设的筑造大臣更是小心谨慎!

清西陵慕陵从公元1832年开始建造,前后历时4年,于1836年工程基本完工。

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有清一朝最具特色的帝陵。

慕陵除了葬有道光皇帝本人外,还葬有自己的三个皇后。她们依次是: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咸丰皇帝的生母)。

除了因为地宫遭遇严重渗水,被迫改选在清西陵建造陵寝外,目前关于道光皇帝强行迁葬西陵还有一种说法,即道光皇帝想近靠自己父亲嘉庆皇帝身边,以表达自己对于父亲的感恩之心,借此实现死后尽孝的夙愿。

需要说明的是,道光皇帝的慕陵相较与其它清朝帝陵有以下两大不同:

[1]、慕陵是清朝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2]、慕陵也是清王朝第一座没有「圣德神功碑楼」的皇陵。

这主要是因为,道光皇帝在位期间,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道光皇帝自知有愧祖宗、有愧社稷、有愧天下,故在其生前即下令取消圣德神功碑(清朝旧制曾明文规定,“后世帝王有失国之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

公元1852年(咸丰二年),在咸丰皇帝的主持下,道光皇帝被葬入清西陵之慕陵,此后地宫大门便被关闭。

道光皇帝一生节俭,据传其在位时曾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裤子上朝,但在自己陵寝这件事情上却非如此。

慕陵建造外观上虽突出了规模小,节俭之意。但在建设过程中,其建筑用料却丝毫没有节俭,这其中就包括使用了大量珍贵的金丝楠木等材质。


(清西陵慕陵金丝楠木大殿)

且由于一个帝王不能有两处陵址,故只能将原清东陵已经建好的陵寝全部拆掉。这一拆一建总耗费白银达400多万两,这总花费远超于以奢华而著称的乾隆皇帝裕陵及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这对于一生以节俭著称的道光皇帝来说无疑是一巨大讽刺!

道光皇帝生逢清朝国力衰败之时,继位后其也曾想有所作为,以改变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比如整顿官吏、严惩腐败、通海运、严禁鸦片……这些作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自乾隆、嘉庆两朝开始,清王朝已是国力衰退,弊病持续增多,故积重难返。加之道光皇帝本人能力资质一般,故其凡此种种的努力没有效阻止住清朝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道光皇帝执政时的清王朝已是一副夕阳西下的残景。

外部以英法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力突飞猛进,东西方差距日渐拉大。英法等国开始将“触角”伸向海外,伸向遥远的东方,伸向古老的中国。

不出几年危机从海上而来。英帝国为了对抗清政府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运动”,悍然发动了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战争结局以清王朝彻底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而告终。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的直接责任人,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被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柱上。



小司马说


1.道光是为了实现自己子随父葬的心愿,先建造了一个陵墓,但是这个陵墓在快竣工时发现浸水现象,于是道光直接把这个陵墓废弃,重新选取地方又建造了一个陵墓,花费了大量的财力。

2.道光帝一直都是个厉行节俭的君王,他身上穿着的龙袍如果没有穿到三次,他是不会再换下一件的,道光帝的裤子也因为长期被道光帝穿着,磨破了一个洞,但是道光帝并不允许下人扔掉,而是把洞补上继续穿。

3.道光帝非常明白百姓之困苦,于是命令厨师每天只要准备四碗菜就可以了。有一天,一个大臣偶然得知豆腐烧猪脑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低廉,从此道光帝命令厨师每天只要准备一碗豆腐烧猪脑就可以了。

4.然而,勤俭节约的道光帝却在建造自己的陵墓一事上花销巨大,甚至比慈禧太后的陵墓花销还要大。

5.原来是道光帝为了实现自己子随父葬的心愿,将自己的陵墓建在了父亲的陵墓旁,整整建造了七年之久,整个工程也非常朴实节约,但是,就在这个工程快要竣工的时候,道光帝发现了浸水现象,道光帝非常愤怒,将负责这次建造陵墓的官员都革职处理,还将建造了七年的陵墓都拆毁了,并且重新占卜,选取新的陵墓地址。下人们都害怕这次的陵墓又出现浸水问题,所以选取了几次新址都不是很满意。

最后,道光帝选择了雍正帝附近的陵墓,花费了四年时间,两次耗费的财力加起来比慈禧的陵墓还要多。



历史哈哈哈


大臣建议另选陵址,此时的道光帝早已决定,废弃宝华峪陵寝!道光八年(1828)十月初四日,道光帝对此案做了最后处理:本应将英和拟斩,但念其“曾任尚书、协办大学士,于此案讯无赃私,尚可宽其一线”,“著加恩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以示朕法外之仁”。其子奎照、奎耀随其父前往黑龙江。英和的孙子锡祉的荫生、候补员外郎被革去。牛坤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百寿、延凤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定善、长淳、玛彦布俱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令庆玉在宝华峪工次继续效力。

十一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念戴均元“尚未始终经手工程,且已年逾八旬,耄不加刑,著加恩免其死罪,并免发遣,即行逐回原籍,用施法外之仁”。其子孙官职均被革去。 道光八年(1828)十月的时候,道光帝曾严格规定,这次处罚赔款,与往日不同,必须按时按量完成,绝对不允许拖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光帝对事故的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开始了降温,也许他认为事件不应该成为人类的历史性悲剧,一定的打击之后,事件也该有所终止。

于是,道光九年(1829)九月二十四日,道光帝加恩减免了绵课的五万两银子处罚。事实上,在道光帝的怒气还未消退之前,他的新如意算盘就已经开始了运作。由于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事件的发生,致使陵寝工程中存在的偷工减料行为也被发现了,道光帝认为该陵寝无法继续正常使用,更无法保证能万年永固,于是决定重新选择新的陵址。当时虽然道光帝没有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但是还是有大臣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建议道光帝另选陵址。

于是,道光八年(1828)十月十七日的《清宣宗实录》上,就有了这样的记载: 署热河都统松筠奏,孝穆皇后陵寝工作有烦圣虑,已派敬徵等妥为相度修理。伏见东陵山脉绵长,孝陵之右,裕陵东北一带可否令精于堪舆之人详加复勘。 上面所记载中道光帝所说的:“朕自有主见,徐为之。”显然表明了此时的道光帝心中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想法了。什么想法呢?原来道光帝虽然40岁才当皇帝,但经过9年的国家统治,比较老成守旧的他在经历第一次选择陵址的阻挠后,其政治阅历已经进一步丰富。

因此,他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想法透露出来的,以免遭到众大臣的消极阻挠甚至是反对。对于道光帝到底有什么样的“朕自有主见”,需要慢慢来处理,这在日后则逐步露出了马脚。 道光九年(1829)三月十四日,道光帝派禧恩、耆英带领谙习堪舆之人,前往东陵境内的平安峪详细勘查。 道光九年(1829)六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发现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的第二年,道光帝谕令查看地宫和宝城上下在夏天的雨水季节渗水情况,为以后自己的活动计划开始做进一步铺设道路。

道光九年(1829)七月初五日,道光帝得到马兰镇总兵官黄文煜的报告:遵旨查明宝华峪积水,由木门至头层石门,水深一尺五寸;由头层石门至二层石门,水深一尺六寸;由二层石门至三层石门,水深一尺五寸五分;由三层石门至四层石门,水深一尺五寸;四层石门内宝床上,水深二寸二分,宝床下,水深一尺三寸五分。 道光帝看到奏折后,愤愤地说道:所以朕亟亟欲移出孝穆皇后梓宫者,于兹可见。

尚有设法修理者,不知是何肺腑,可笑之至。 不仅如此,道光帝对建议将地宫水淘干,并等雨水过后再看看的做法,不置可否,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再继续看下去。因为此时的道光帝在心里已经决定废弃宝华峪陵寝,因为本来陵寝依山而建,地宫又深在地下,地宫里出现些潮气、积水,完全可以做一些修补和补救措施的。比如修建新的拦水石墙,加固地宫石墙的厚度,去除外围石母和填塞水眼等工程做法。

乾隆帝的裕陵,在竣工的乾隆十七年(1752),孝贤皇后尚未入葬,地宫里也曾出现过积水。当时负责工程事务的工部右侍郎三和等大臣找不出出现积水的原因。乾隆帝经细加思考,认为“地宫低于宝城,其工两层成做,不能不渗水。”对此,“补成一层,费无数工作”,终于解决了地宫出现积水问题,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再也未出现积水。宝华峪陵寝地宫出现积水,完全可以以裕陵为例,维修地宫,得到有效治理的。但是道光帝并没有那样去做,相反却以此为借口,开始他的新陵址风水的选择。


趣向杂谈


生前要盖房子,死后要修陵墓,尤其是帝王,生前都会建造一座庞大繁华的宫殿,更会在还在位的时候就修筑陵墓,为自己死后修筑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

大多数帝王,他们在自己一继位的时候就会开始修筑陵墓,并且还会在修筑过程中,就亲自去查看。很多帝王对自己的陵墓都是很感兴趣,很用心的,会亲自参与选址,还会亲自参与设计。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历经二百七十五年,一共有三处皇陵,分别是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朝大多皇帝都是遵循祖制,规规矩矩的修筑陵墓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这些皇帝中,却有一个皇帝很特殊,很不一样。

他违背了祖训,没有按照祖制,在建造陵墓这一方面,显得很特殊,也很叛逆。

他是道光皇帝,算得上是清朝众多皇帝中比较中庸的一个皇帝,没有多大的本事。一生胆小,生崇俭戒奢,但是,却在修筑陵墓这一块显得很奢侈,违背了自己节俭的原则。

道光皇帝在位30年,于1820登基。在登基后,道光皇帝就着手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墓。道光皇帝对自己的墓是很上心的,因为他的结发妻子在自己登基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因那个时候道光皇帝还不是皇帝,因而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就只能葬在福晋陵里。

可是,毕竟是少年结发,有着很深的感情。因而,等道光皇帝一登基,他就想好好修好陵墓,然后把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迁到自己的陵墓中,死后同穴。

很快,7年之后,道光皇帝的陵墓就已经建好了,并在这一年葬入了孝穆皇后。

可是,一次意外之后,道光皇帝竟然放弃了这已经修好的陵墓。而是违背了祖训,又重建了一座陵墓。

这是怎么回事呢?

之前,野史君说了。道光皇帝和孝穆皇后钮钴禄氏是很恩爱的,因而,当道光皇帝梦到钮钴禄氏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向道光皇帝求救时,道光皇帝就急了。

他急忙向自己身边的问,这梦到底是什么意思?

身边的小太监就说了:“皇上,这会不会是因为孝穆皇后的陵墓出现了问题?”

道光皇帝一听,挺有道理的。因而,他就急忙让侍卫去看看陵墓里发生了什么。这一看,吓得侍卫急忙赶回来向道光皇帝汇报。

原来,等侍卫到了陵墓后,他竟然发现道光皇帝的陵墓居然漏水了,连孝穆皇后的棺木都差点被淹了。

道光皇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很是生气。他急忙下令让人将孝穆皇后从墓中迁出来,并不顾大臣的反对,又下令重建一座陵墓。

是的,道光皇帝决定放弃这座已经修好的陵墓,因为自己的皇后,因为漏水。

他下旨拆除陵墓,改在清西陵龙泉峪建造新的陵寝。因而,花费数百万白银刚刚建成的宝华峪陵寝就这么被拆除了,沦为了一片废墟。而这,他已经违背了祖训,违背了祖制,是极大的叛逆。

原本,当初乾隆皇帝为了不使东西陵寝冷落,特谕旨明示后代:“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所以,按照祖制,道光皇帝应该葬在东陵。可是,之前野史君说了,因为东陵漏水了。

所以道光皇帝就不想继续在东陵建陵墓,而是去到了西陵,重新在西陵重建了一座陵墓。

这次重建陵墓,道光皇帝可谓是大费苦心。他亲自选址,亲自制定规制,并在施工期间,多次去视察,最后又是亲自验收,用尽心思。

不过,陵墓虽然最后是建好了,也终于迎合了道光皇帝。可是,就是这么一次修建陵墓的时候,却使得道光皇帝多年以来,勤俭节约的虚伪的面具被扯了下来,露出他虚伪的真实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