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來歷,為什麼叫除夕?

悠米花園周頂國


關於除夕,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傳說最廣的當屬“年”的故事。年,是上古兇獸,在除夕夜它常常下凡搗亂,人們對它十分憎恨。

除夕的來歷

相傳,“年”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來到凡間,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 渾身戰慄,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

“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 除夕二字合起來就是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古人認為除夕這一天是一個人長一歲的界日,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已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繼承老傳統: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外,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容,全家坐在電視機前欣賞各個民族演員表演的優秀節目“春晚”,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更喜慶了。


那些舊時光


除夕也就是年三十,臘月三十,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了。

那麼除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年三十叫除夕呢?從字面意思可以瞭解,除就是去的意思,夕也就是尾的意思,意思就是去除年尾,這一年的盡頭,即將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這天傳統習俗有祭祖,貼對聯,人們都會在除夕這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全家人團聚一起。

除夕晚上還有一種習俗叫守歲,所以有很多人除夕晚上是不睡覺的,熬一整夜,有的打牌,有的看春晚,除夕守夜筆者小時候還是比較盛行的,現在人們已經很少能堅持了。

總之所謂除夕就是辭舊迎新的意思。

除夕的由來是怎麼回事呢?相傳古時候有怪獸叫夕,被人們稱做夕怪,每到年尾出來害人,但是怪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年三十叫做除夕,家家戶戶都放炮。


小博士ma


我們平時說的三十晚上,大年三十,就是除夕,是農曆的最後一天。

下面就來說一說,除夕的來歷和原因。

除夕的來歷

除夕來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 在先秦時期,把農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夜晚,稱為“除夕”,除夕是除舊迎新的一天。

在這一天,要打掃衛生,掃除灰塵、落葉,廢物等一切髒東西,掛上紅燈籠、紅對聯和福字。

到了晚上,要一家人歡聚一堂,喝酒吃飯,相互交流暢談,一直到天亮,叫守歲,同時,還要不停地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

除夕的這種習俗,經過唐、宋等一代代相襲,一直因襲到今天。

除夕的這個來歷,記錄在中國最早的文獻資料,由周處所著的《風土記》裡。

至於為什麼叫除夕?

那是源於一個傳說故事。據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叫做“夕”,它在每年的農曆最後一天晚上,都會到村子裡吃牲畜,搞破壞,由於他身體非常龐大,不但要吃很多牲畜,還讓莊稼,物件,甚至房屋都遭到嚴重破壞,村民都非常懼怕它。

後來一個聰明的人,想出一個辦法,在怪獸“夕”再來的那一天夜裡,家家戶戶都點上紅燈籠,掛上紅對聯,貼上福字,並不間斷地燃放爆竹,當“夕”來時,遠遠就聽到噼噼啪啪的爆竹聲,走近後,看到村裡紅紅一片,爆竹聲裡青煙四起,一下子嚇得轉身便逃,從此不敢再來。

看見怪獸”夕“不敢再來,除去了“夕”的危害,人們高興萬分,便把這一天叫做除夕。

除夕裡的習俗演變

雖然除夕,放爆竹、貼對聯、掛燈籠、貼福字等,一開始是“辟邪驅鬼”和驅除怪獸的說法,現在已經不在有什麼妖魔鬼怪的存在。

但在今天,除夕依然是一個承上啟下、辭舊迎新的美好日子,在除夕這一天,為慶祝這個美好的日子,表示來年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幸福吉祥的美好願望,家家都會掛燈籠、貼對聯、貼福字,放爆竹,呈現一片安樂祥和熱鬧的節日氣氛。

當然,為了增添節日的氣氛,有的地方還會流傳著表演一些辟邪驅鬼的民俗歌舞活動,我們家鄉的傣族面具舞,就是這種習俗。


行走與寫作


夕是一個妖精,古代人為了紀念臘月三十那一天殺了夕,故將臘月三十叫做(除夕)。

表示驅除不詳,迎接幸福吉(端)祥的意思。


痴騎朽翁


野狐試答


舊曆每年的最後一天被稱為除夕,其始於何時已無法考證。為何把年末最有一個晚上稱為除夕,最流行的說法歸納起來也就兩種,第一種是民間傳說,傳說“夕”是一種兇惡的野獸,專在年末出來禍害百姓,人們燃放煙花爆竹可以驅除“夕”,以求平安,這一夜也就稱為除夕。具體細節各地說法不一,但實質相差不大。

第二種說法比較正統,認為夕就是夜晚,這一夜是年末最後一個晚上,過了這個晚上就是新的一年,除夕就是除舊納新之意。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字本身也是文化的內容,除夕一詞我想應該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夕”就是夜晚,年末最後一個晚上,“除”就是清除,除去,那麼要除去什麼呀?我想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內容,第一個方面,就是要在這一夜前清理完家中的廢物,垃圾,所以三十以前家家徹底清掃,三十晚上是最後期限。

第二各方面比較抽象,請允許我慢慢道來。農耕時代,先民的生產力底下,生活處於艱難困苦之中,溫飽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們祖先幾千年。人們平時見面打招呼先問“吃了嗎?”這背後就是深刻的飢餓憂患意識,真正解決了吃飯問題也只是改革開放土地承包以後的事。

雖然祖先有中醫、中藥,但在歷史上,百姓的醫療衛生條件非常差,人們對付瘟疫疾病的能力很低,“四六風”、“胡痢拉”、“癆病”、“傷寒”、“天花”“吸血蟲”等疾病曾肆虐了百姓不知多少世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平均壽命低這些狀況,幾千年來改變甚小,幾千年來,人口增長非常緩慢。

歷史上,我們的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走西口”、“闖關東”、“河南擔”……這些詞語都記載著沉甸甸的苦難,“賣兒鬻女”、“賣身葬父”、“易子而食”……這些慢慢淡出歷史的詞語,在歷史上長期可都是熱詞。

總的來說,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苦難的歷史,可我們的祖先從來都是堅韌的,都是積極的,對未來都抱著希望,並一代又一代地努力著。在除夕這個詞裡,“除”就包含著要除去一年來生活中的貧窮,災難、疾病、不幸,所有的不如意,所有的壞運氣統統都要除去,明天就是新的開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未來永遠充滿著希望。

這就是我對除夕一詞文化內涵的理解,如能認同敬請點贊、關注。

(圖片來自網上)


野狐習禪


起源

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七郎射夕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這就是我知道的來源,也是幾千年時間留下來的生活文化,會一直影響我們,也會影響我們後代,這也是我們獨特文化習俗。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

小時候,除夕在我們小孩子世界就是新的一年的倒計時,過了今天就可以吃好吃的,穿新的衣服,還可以收壓歲錢。這一天的早上,媽媽也不用趕著去辦置年貨。這一天中午,媽媽會做燴菜,也就是一些豬肉,土豆,白菜等。切好,放在一起,整個煮熟就可以吃,一般這個時候,我都是心不在焉的,把自己碗裡喜歡吃的都挑出來吃,剩下菜,磨嘰一會,趁著媽媽端著碗去後面大嬸家吃飯時候,自己都會放下碗,那一兩塊錢,小心翼翼揣進口袋裡。

從家裡出來直接小燕這一天就會穿上新衣服,新鞋,漂漂亮亮的。上午時候,在家時候看到她幫她爸爸貼春聯,下午應該沒事。下午小孩子們都會放假,開始寒假。到小燕家,剛吃好飯,小燕今年買的新衣服是大紅色的棉服,上面嗨喲一個雪花,真漂亮。

“你明天穿什麼新衣服呢?”我帶著小燕跑回家,打開櫃子,拿出來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小燕看看,眼睛裡也是羨慕,更多的是開心。

下午時間,小孩子們從小賣部裡買好吃,買鞭炮,一直會有炮聲。到下午四點時候,天還是大亮時候,就開始斷斷續續的點炮仗,一直從四點放到深夜。放好炮仗就可以吃媽媽包了一下午的餃子,媽媽們會在這個時候,準備第二天的中午的大年初一午飯需要的菜。

一直會玩到晚上十二點各回各家,第二天還要早起,開始新的一年的。這就是我記憶中的除夕,沒什麼特別,但是,就是這樣過,和一切不好的說再見,迎接新的一年。

現在的除夕就是能從遠方自己工作城市,用十幾個時辰回到自己出生的村莊,聽聽炮仗的聲音,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這就是我現在的除夕。


牛奶貓不喝牛奶


【虹影電臺】每一天都是劫後餘生

除夕。

  往年除夕之夜,鞭炮齊鳴,煙花綻放;今年,好安靜的一個除夕。

  世界似乎沒有什麼響動了。早上去菜場買菜,菜場上稀落落的,沒什麼人了。

  世界處在普遍聯繫之中,南方的風,會吹到北方去。北方的雪,會落到南方來。哪有什麼事不關己,獨善其身!

  戴著皇冠的病毒,四處遊走,它是不是嘴角一直扯著一團冷笑,瞧瞧你們人類,有多少空隙我鑽呵。

  我把原定的新年裡的聚餐,取消了。

  這個時候,不給社會添亂,保護好自己,也是一種善舉吧。

  不停地刷著新聞。哪兒哪兒又有了確診病人。

  各項應急措施,緊急調動,確實感動人心。可是,我們多麼不想誕生這樣的感動。我們要的是日常的相安無事,你有你的歲月靜好,我有我的花開繁茂。

  我似乎聽到來自幽幽谷底的嘆息,來自深山老林的嘲諷。

  它們原本有它們的“國度”,做著自然界良好的臣民,它們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娶妻生子,生老病死。然而,是誰打破了自然界生存的規則,一次次在它們的領域裡,橫行霸道,肆意殺戮?它們被敲骨吸髓,被油炸酒烹,它們絕望的哭泣,淹沒在燈紅酒綠裡。觥籌交錯中,它們復仇的種子,在暗地裡生長。

  它們是猴子。它們是猩猩。它們是果子狸。它們是蝙蝠。它們是狗獾……

  老祖宗說,吃一塹,長一智。然往往的,我們會好了傷疤忘了痛。

  但願這次我們的記性能夠好一點。

  與世界為善,就是與己為善。最大的善良,有時不是要你傾你所有,而只是舉手之勞,對這個世界持有一顆善心和好意。如果人人都能管好自己,守好做人的底線,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這個世界將會少去多少傷害,多出多少美好和安定。

  親愛的,每一天都是劫後餘生。

  但願我們都能珍惜。

  但願所有的災難快快過去!

  但願所有的善良都能開花!











梅虹影


臘月三十是除夕。除,去除。夕,夜晚。是夜要請神,祭祖,放炮,守歲。守歲的來源很多: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叫年,每到三十晚上,就從海里爬上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人們為了避難,不敢睡覺,坐等天亮;唐孟浩然詩: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哪得夢魂來。據說逝去的親人要在這一天與家人團聚,所以掌燈守歲以候之。也應了佳節思親的民族情感。


古韻神州


關於除夕的來歷和為什麼叫除夕,傳說很多,而且每個地方的傳說又都不太一樣,但流傳最廣的要算是除掉夕這個兇猛的野獸了。

傳說夕是一頭頭上長角的猛獸,每到大雪封山後的冬天,就會出來危害附近鄉村,搞得人仰馬翻、雞犬不寧的,欠下很多血腥的債,但是人們又拿它沒辦法呀,只得一到臘月三十天就集體逃出村子避難,直到第二天了才回村裡收拾被夕弄得一片狼藉的殘局。

儘管大家一直苦惱,一直被夕迫害著,可想不到辦法也還是隻得年年這樣逃命躲避,幾乎是再重建家園這種。直到有一年臘月三十,一個少年跑村裡來,告訴大家說他有辦法對付夕,人們在懷疑中按照少年教的做:

門口貼紅布條,背很多竹節集中在村子裡。

晚上,遠遠的聽見夕的狂吼聲,村子裡的人嚇得渾身發抖,只見少年鎮靜的指揮大家將門口紅布條掛好,然後夕走到村子,看到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著紅色布條,就不敢進屋。正徘徊不走的時候,少年又點燃了那些竹節,竹節一燒起來,便噼裡啪啦的響個不停,嚇得夕掉頭就跑,不見了蹤影。

村民一看這個方法果然奏效,便一陣歡呼,慶賀驅逐了夕。因為紅布條掛門口不美觀,大家便想了法子,將紅布條變成了紅紙,又為左右對稱好看(中國傳統審美觀大多講究對稱),便左右門框上都貼上,到了宋代,皇帝喜歡寫對子,於是命家家戶戶寫對子在紅紙上,就成對聯啦。竹節也被換成了鞭炮,一到除夕便點燃鞭炮,整個村子或者街道就噼裡啪啦響個不停,夕就再也不敢進村了。

於是人們就把臘月三十這天叫做了除夕,言外之意就是除去夕這頭猛獸。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除夕,是陰曆曆法中一年裡最後一天,所以除夕又有大年三十的稱呼。

除夕的意思,指的是舊的一年,將隨著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幕逝去翻開新的篇章,開始新的一年。  

所以,除夕有兩層含義:舊年即將過去,新年即將到來。

1、除夕節的來歷

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對應的故事,除夕也不例外。

傳言,古時候有一隻怪獸,它的名字叫做“夕”。

夕可能大家很陌生,它的別稱“年”,大家就很熟悉了。

夕這個怪獸很有意思,它不是隨時都出現,而是每到除夕、春節的時候,才會跑出來襲擊人類的村落,尋找食物。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對夕束手無策,只能算準日子,在夕要跑出來找食物的時候,舉村逃往深山避難。

夕見這附近都討不到吃食,便換了一處沒去過的村落。

結果,這個村落的村民並不認識這種怪獸,更沒有防備,很多人都被突如其來的年獸弄傷了。

事後,村民們發現,只有一位家門前帶著紅布的家庭,才沒有受到傷害。

為了慶祝大家找到了祛除夕的方法,於是,村民們便把這一天命名為“除夕”。

2、除夕節的習俗

古往今來,過節的方式不斷在變化,但其寓意一直很樸素:趨吉避凶、祈求幸福。

由此,我們把慶祝除夕的習俗大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趨吉,一類是避兇。

首先是趨吉:

一、貼年畫;

二、貼福字;

三、剪窗花;

四、祭祖;

五、吃年夜飯;

六、全家大掃除。

其次是避兇:

七、放爆竹;

八、貼門神;

九、裝門神。

唐宋時期,每到除夕夜的時候,皇城內就會忙碌起來: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書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鍜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冑,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東京夢華錄》

到了晚上的時候,皇城內就會燃放起爆竹,爆竹的亮光照耀了黑夜,其聲響,城外都可以聽到。

士大夫的家裡,往往會升起爐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瓜子,通宵聊天,這叫做“守歲”。

待到天明,除夕的熱鬧尚未徹底淡去,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一家子顧不上休息,立馬就要準備迎接新的大日子——新年。

這就是除夕,對舊的一年畫上句號的同時,又為新的一年給出了希望。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如果您有什麼想要分享給我的內容,也可以留言探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