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用了40年的三稜刺刀有多厲害?為何它讓敵人聞風喪膽?

韓聖希


三稜軍刀為何讓人聞風喪膽?


首先從外形來看,三稜顧名思義他的形狀和普通的刀是不一樣的,不是扁的而是三個稜面。想象下要是被刺中再轉上一轉,哇,這疼痛,內部組織都必斷無疑啊!


戰爭年代,三稜軍刀被大量運用到我們的機槍上面,比如53式步騎槍、56式突擊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以及63式步槍的尖端都裝著三稜軍刀。在彈藥用盡時或者敵人中槍倒下的時候用軍刀既能省子彈又省事。


關於三稜軍刀為何那麼厲害,以至於它在冷兵器結束後的年代都聞名武器史。有三種說法:一、刀身淬毒;二、血槽放血;三、Y型傷口難縫合。



刀身淬毒?

煉刀時,工匠在刀身中加入大量的鉛,我們知道鉛中毒有多厲害?交替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貧血。嚴重者不治身亡。還有一個毒性就是由於三稜刺刀暗白刀身是因為表面磷化處理(一種槍械中常見的表面處理工藝)所致,磷化處理會讓中刀者坤中毒。


以上就是那些無中生有的說法,其實在鍛造武器時,工匠才沒有那麼多閒工夫在刀上下毒。而且要是真的放毒了,工匠萬一割傷了呢?那為啥會有這麼捕風捉影的事情呢?因為傷口很難癒合,於是被人臆想是下了毒。其實三稜刺刀身的暗白色是由於刺刀表面鍍鉻,鍍鉻主要是為了加強刀身的耐腐蝕性,像家裡面的水龍頭就是這種工藝,這是無毒的。



血槽放血?

這更加是扯淡的事情,比淬毒還複雜的工藝,你覺得打仗誰會有這個功夫?其實是因為三稜軍刀用的鋼材工藝問題,導致劍型刺刀在拼刺過程中容易出現彎曲甚至斷裂。三稜刺刀的楞主要的作用一個是減重。同時由於三稜刺刀的楞不是尖楞而是鈍楞,所以還有一個作用是增加刺刀的強度,起到加強筋的作用。這種結構的軍刺極大的彌補了鋼材質量的缺陷。甚至相比於使用了優質鋼材的劍型刺刀,其強度更勝一籌。但這種工藝絕對是迫不得已想出來的辦法。



Y型傷口難縫合?

據說因為傷口是Y型傷口容易引入空氣?這也是扯淡,人體體內壓強是大於外界的,再多的空氣進入都沒事。三稜刺形成的Y型撕裂傷,在現代外科醫生看來那就是簡單不過的縫合術,現代醫學治療子彈的空腔傷都不成問題,更別說是刺刀傷。所以追根究底是因為那時候醫療水平不高,然後戰爭激烈,傷員太多,傷口只能草草的包紮消毒下。要縫合的只能是那些大面積傷口裂開的傷員,如果僅僅是刀傷頂多是包紮下。


尼采廣寒宮中坐


你的問題我來回答:

解放軍用了40年的三稜刺刀刀身呈稜型,三面血槽。經過特殊的熱處理,比一般刀具的硬度都要高,即便穿了防刺服也無濟於事,照樣可以刺穿。有人說這種刀在進行熱加工處理時焠上了毒素,一旦刺破人體皮膚傷口幾乎是不可能癒合的。刀身帶有槍環和底座,一般裝載56式半自動步槍上。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因此不會反光。兩個成年人站在一起,它可以同時輕鬆的刺穿兩個人的胸膛。因為這把刀的殺傷效果極具殘忍,國際認證為是世界上最毒的刺刀,因此被聯合國點名禁用,一般只配給禮儀部隊用於表演。

刺刀流派

刺刀,主要有2大流派。

一種是劍型刺刀,也是做工最複雜的一種刺刀,對鋼要求非常高。而且在挑刺當中,血不會進入槍口,但是如果加工和鋼質不好,則很容易折斷(因為這種刺刀在突入後會有一種旋轉動作)和發生各種嚴重的鏽蝕。

另一種是56式三稜刺刀,是直接仿製的蘇聯SKS半自動步槍上的的帶血槽的三稜T字型刺刀,其實這種造型的刺刀是19世紀的歐洲就已經非常流行了。比如奧地利的M1838式刺刀就是三稜刺刀。這種刺刀長度達到了46.5釐米,在白刃戰當中非常兇悍。奧地利1854式刺刀更是還加了一個螺旋形,螺旋形三稜刺刀,威力再次被增加。在鴉片戰爭當中,英軍刺刀都是這種三稜刺刀。

優點

1、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三稜軍刺稜刺是在刺進入人體後,血液隨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無法貼緊刺刀面而不會"吸"住刺刀,這樣刺可以從容的從人體拔出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如果沒有血槽,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刺會被裹在人體內,這樣的話拔出刺就會很困難,影響士兵的進一步的動作。相信任何士兵都不願意因為拔刺刀而浪費時間。

2、三稜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在軍隊中,刺刀刺進對方身體後順勢旋轉刀身,就會造成組織大面積破壞是基本常識(如果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你縫合表面又有什麼意義? )。因此,三稜刺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
3、磷化處理表面慘白的光代替了烤藍。冶煉時出於金屬性質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軍刺是無毒的),在戰場上表面的磷塗層磨損後暴露出含有砷的鋼體,即使只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癒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江湖上會流傳出種種"軍刺浸泡過毒素"的傳說。


缺點

三稜刺功能單一,缺乏現代刺刀普遍具有的砍、鋸、剪等功能。而現代戰爭中,格鬥,潛行暗殺已經不是刀具的主要功能,在野外作戰過程中,刀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在格鬥過程中,砍、削、劈同樣重要,而不是單一靠刺,三稜結構,對比折刀和爪刀,體積就過大了。同樣因為三稜結構,三稜軍刺也很難完成劈砍削動作。所以,除特別愛好,三稜軍刺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

謠言背後的真相

謠言1:三稜形的設計可以讓傷口難以處理,無法有效縫合,故而也無法癒合。

事實:但是,刺刀的傷口的確難以處理和癒合,那是因為刺刀使用的環境複雜,會用刀油塗抹以防鏽,而軍用刀油粘性強,會沾染大量泥土和灰塵。這些東西進入傷口後,造成傷口的感染和難以癒合。但是,這和三稜型設計沒有任何關係。

謠言2:三稜軍刺的材質是含毒的。

事實:化學告訴我們,鐵的化學性質是比較活潑的,所以容易生鏽。如果一個刀的鋼材含有毒素,毒素還能滲透進人體導致人傷亡,那麼這個鋼材的化學性質一定不穩定,極容易生鏽。

謠言3:血槽引入空氣論,血槽放血論,血槽方便拔刀等等關於三稜軍刺血槽的說法。

事實:血槽,僅僅是加強刀身結構強度和減重的一種處理方式,和放血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謠言4:聯合國禁用

事實:聯合國不會閒的沒事去禁一個冷兵器。


青梅煮酒人


作為冷兵器的三稜軍刺,能讓敵人聞風喪膽,顯然是誇張之說。

(這不是三稜刺刀)

三稜刺刀也被稱為“56式軍用軍刺”,是裝備在56式自動或半自動步槍上,可摺疊於槍身底部。三稜刺刀是用合金鋼鍛壓而成,鋼材的硬度能達到60HRC以上。

60HRC的硬度意味著什麼?這是刀類的專用術語,通常認為的好刀硬度是在50HRC以上至60HRC以下。三稜刺刀是要高於這個標準的,但隨之而來是脆性也大。

為提高刺刀的堅固度和減輕重量,三稜型結構便應運而生。三條稜可作為加強筋來提高刺刀的堅固度,三條凹槽可減輕刺刀的重量,這三條凹槽也被稱為血槽。

這種設計的好處還在於刺刀本身對鋼材的要求很低,相比於製造劍型刺刀的優質鋼材而言,三稜刺刀對鋼材的要求要低。三稜軍刺的設計,是符合當時國情的。

(這才是三稜刺刀)

三稜刺刀刀身截面城“Y”型,整刀的硬度很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刀身在熱處理時加有砷元素,能起到防鏽作用。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刀身整體呈灰白色。

三稜刺刀的厲害之處

首先,三稜型的設計既便於放血,又方便於刺拔。這一點大家可能在戰爭史料中或影視作品中都瞭解過,三稜刺刀在刺進人體後,血液會從血槽中迅速被排出。

正因如此,三稜刺刀也被不少人稱為“放血神器”。另外,刺刀的三條稜使得肌肉收縮無法形成完全閉合狀,刺刀可輕鬆的拔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會吸住刀。

其次,三稜刺刀刺出的傷口創面比較大,在野戰情況下很難快速止血,也就是應急處理時比較麻煩。如果刺刀刺入敵人身體後順勢轉刀,那內部組織創傷更大。

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致死率是很高的。但也不能過分神話三稜刺刀的創傷,如果傷口不是致命處或者及時救治,那就與普通的刀上沒什麼區別,是可治癒的。

最後,三稜刺刀的扁平狀的頭部設計,更能增強穿透力。這種扁平頭設計被廣泛用於武器之中,這種設計帶來一種“轉正效應”,使得被刺物體無法彈開刀尖。

再加上三稜刺刀的超強穿透力,即便是人體的頭蓋骨,也能被輕易刺穿。三稜刺刀的所有性能都是在刺的基礎上完成的,它的作用只有在短兵相接時才能體現。

現代戰爭中,近身肉搏的機會非常少,就算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軍短兵相接的情況也是極少數。在實際操作中,三稜刺刀不見得比優質鋼造出的劍刺厲害。

三稜刺刀之所以會被傳的很恐怖,一方面是電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就是外界流傳的“刺刀浸毒”說。其實這些說法很不客觀,都是以訛傳訛。

電影當然是為達到藝術效果,刻意誇大了刺刀的威力。而浸毒說則是個誤解,這與三稜軍刺的表面處理有關,實際是磨損後的含砷刀體,會使皮膚也很難癒合。

三稜刺刀有什麼缺點?

三稜刺刀的功能非常單一,只能用來突刺。現代刺刀具有的砍、劈、削等功能,三稜刺刀都不具備。在現代特種作戰中,刺刀等刀具的重要性也是越來越明顯。

現代戰爭中的短兵相接,不光是刺刀來刺,砍、削、劈也很重要。三稜刺刀的三條稜是不開刃的,就連刺刀的頭部平時也是不開刃的,只有戰時才會臨時開刃。

在上世紀的幾場戰爭中,三稜刺刀確實發揮過明顯的作用,但也沒有誇張到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地步。三稜刺刀雖好,放在別人手裡不一定厲害,關鍵是使用者。

現代戰爭中刺刀的作用已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短小精悍的軍刀,它們的功能也不限於與敵人搏鬥,其用途更加廣泛。但三稜刺刀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強者。

總之,三稜刺刀在上世紀確實有它的過人之處,也不乏創造過一些優良戰績。但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說法,還是有些誇大之嫌。


野史也是史


三稜軍刺是上世紀60-90年代,解放軍普遍裝備的輕武器,它的作用主要是像刺刀一樣安裝在槍上,在白刃戰格鬥中刺擊敵人的身體部位。

存在即是合理,三稜軍刺的誕生與應用,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黃金期,並且獲得了許多武器愛好者的推崇。

比如,在李連杰的《中南海保鏢》中,鄒兆龍飾演的反派便是憑著一把三稜軍刺,在前半段的格鬥中壓得李連杰只有招架之力,簡直是酷斃了的視覺!

相比於二戰期間各國普遍裝備的各種款式刺刀,三稜軍刺拿在手中的第一感覺是重量比較輕,且三稜的外形設計比扁平條狀的刺刀更加符合力學的穩定原理,使軍刺很是堅固耐用,不會像刺刀那樣在格鬥時出現扭曲變形甚至折斷。

三稜結構良好的刺擊效果,早在2000多年前統一六國的秦始皇軍隊中,就已得到了諸多實戰的驗證。當時的秦軍,裝備的是三稜形的鋒利箭鏃,不僅射出的箭矢飛行穩定性好,而且破甲穿刺的殺傷力也是一流。

實戰時,由於軍刺獨特的三稜形結構形成的三面血槽,能在刺入人體後導致更迅速的放血效果。這在戰場醫療條件受限制環境下的士兵來說,基本等於是宣判了死刑。

同時,迅速放血的效果也能讓三稜軍刺比起刺刀來,更容易從對手身體裡拔出。刺刀刺入人體時,由於血壓和肌肉的強烈收縮會夾住刀面,極有可能出現拔不出來的情況。白刃格鬥敵我交叉的混戰場面,士兵拽不出刺刀,搞不好敵人的刺刀就會先招呼到自己身上。

三稜軍刺的實戰效果檢驗,主要是在對印度和對越南的兩場自衛反擊戰上面。

對印自衛反擊戰時,印度軍隊裡編有一部分廓爾喀僱傭兵。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深處的廓爾喀人,歷史上專門出產強悍兇猛的勇士,再加上他們配備的狗腿狀廓爾喀彎刀,往往能爆發出恐怖的殺傷了,甚至一刀砍下牛頭也不在話下。

但兇悍的廓爾喀彎刀,在解放軍三稜軍刺的刺擊下,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等到了對越自衛反擊的戰場,越南人對解放軍手中的三稜軍刺,可謂是留下了毛骨悚然的印象。

由於三稜軍刺在反覆使用的過程中出現磨損,露出的氧化層下的鉻、砷化物,會增加人體傷口癒合的難度,所以在越南人的口中逐漸傳出了一種講法,說解放軍的三稜軍刺含有劇毒,一旦被刺中便只能等死。

儘管三稜軍刺為我軍帶來過良好的格鬥戰果,但它身上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

三稜的刃口呈現出的是棍狀的外形,表明這款武器只能用於刺殺,頂多再加上類似悶棍的功能,而不能像刺刀那樣還能施展劈砍、側劃、挑刺等靈活的戰術動作,戰鬥之餘還能拿下來切割物品,因而功能顯得十分單一。

此外,隨著衝鋒槍、突擊步槍等速射武器的普及,白刃格鬥的機會越來越少,像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那樣的“萬歲衝鋒”戰術,在美軍強大的炮火面前像麥子一樣成片成片倒下,簡直就是白白去送人頭。

因此,90年代以後,三稜軍刺逐漸退出了戰場。

特定戰場環境下的白刃格鬥,又落到了刺刀身上,畢竟刺刀從搶上拆下來搖身一變就是軍刀,開罐頭、鋸木頭、切割繩索各項功能都很齊全。


劇透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三稜刺刀沒什麼了不起的。

早在二戰期間,三稜刺刀就已經出現。

三稜刺刀的優點2個:

第一重量較輕比較堅固。

這是三稜軍刺的最大特點,普通的刺刀再優秀也存在扭曲變形甚至折斷的可能。


第二刺殺後容易拔出。

有過拼刺經驗的人都知道,刺進去容易拔出來難。

刺刀刺入人體以後,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往往會夾住刺刀的刀面。

拼刺基本都是混戰,你拔不出刺刀期間就很有可能被其他敵人刺中刺死。

而三稜軍刺因設計特殊,肌肉不容易夾住,比較容易拔出刺刀。

至於有人說三稜軍刺什麼威力大?沒有證據表面,三稜軍刺的威力大於其他軍刺。三稜軍刺造成的傷口,也不會比普通刺刀的傷口更難處理,至於刺中要害,無論什麼刺刀都會致命。

至於有人說三稜軍刺有毒,更是無稽之談。

三稜軍刺表面是鍍鉻處理,不是什麼磷化處理,至於什麼“砷”元素更是無從談起。

其實三稜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而且我軍裝備三稜刺長達40年,恰恰說明我軍輕武器裝備還是有嚴重問題的。

無論是中印戰爭還是中越戰爭,尤其是中越戰爭,基本沒有拼刺刀的肉搏戰。

中越戰爭中後期,一線部隊將56式衝鋒槍的刺刀能拆的全部拆除,因為根本用不上。

而三稜刺又非常特殊,它基本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普通匕首式刺刀。

比如美軍二戰期間的M4刺刀,拆下來還可以做匕首使用,用途挺多。

而美國八十年代已經全面使用M9刺刀,這是一種多用途刺刀,具有鐵絲剪、刀背鋸齒(鋸斷低硬度金屬用)、刀鞘背面有磨刀石、刀鞘末端鋼質鐵絲剪座附平口螺絲刀。

這才是未來輕武器的潮流,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而我軍95式多用途刺刀,其實也是仿造美國M9刺刀,但是1995年代的事了。


薩沙


解放軍三稜刺刀是我軍冷兵器的經典之作,曾給印度廓爾喀軍團、美軍、越南人民軍留下過難以磨滅的印象。


三稜刺刀和戈戈裡彎刀的王者對決

廓爾喀僱傭兵團有200多年的歷史,自1815年成立以來,參加過英國所有的對外戰爭。廓爾喀軍團身體強壯,性格彪悍,擅長山地戰和近戰肉搏,是英軍引以為豪的王牌部隊。

印度獨立後,向英國爭取了18個營的廓爾喀士兵。60年代初侵略我國邊境的主力部隊就是廓爾喀兵團。

1962年我軍發動了自衛反擊戰,其中就有一場慘烈的肉搏戰,對手是印軍114旅廓爾喀第8聯隊1營,他們使用的兵器是著名的戈戈裡彎刀。

拿著戈戈裡彎刀的廓爾喀人在肉搏戰少有敗績,不過這次遇到拿著三稜軍刺的解放軍,就是他們的噩夢。


這次近戰我軍幾乎全殲廓爾喀1營,並俘虜了他們的營長,打的印軍魂飛魄散。這一戰能取得如此驕人戰績,三稜軍刺功不可沒。

三稜軍刺的威力

三稜軍刺刀身呈稜型,韌性非常強,連續刺殺幾十人刀身都不會變形,三面樋設計降低了兵器的重量,使用者攜帶和實戰都非常便捷。

三稜軍刺在肉搏戰中有兩大優點。

一、三稜軍刺在刺入人體後,放血迅速,被刺者肌肉收縮時就無法貼住刀面,這樣使用者就可以更輕鬆拔出刀,同時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下一步攻擊動作。


二、三稜軍刺扎出的傷口一般是方形,跟普通刺刀相比,更加難以止血和癒合。這對於醫院來說,只是縫線針數多少的問題。

但在戰場上就完全不同,就算被刺中的不是要害部位,如果應急處理止不了血,那基本也會直接掛掉,所以三稜軍刺的致死率很高。

在對越反擊戰中,越軍曾盛傳三稜軍刺有毒,其實完全是謠言。首先,三稜軍刺本身威力大,致死率高。

其次三稜軍刺的鋼體在冶煉的過程中,為了品質需要加入了少量的砷元素,但成品刀是沒有毒的。只是刀體磨損後,其中的砷元素會讓傷口更難以癒合。


在越南戰爭中,由於是山地戰,近身肉搏比較多,美軍也為此吃了不少三稜軍刺的苦頭。美軍認識到它的威力後,戰後曾跟我國訂過幾批三稜軍刺。

不過三稜軍刺雖然威力大,但功能單一,無法完成劈砍削等動作,在野外作戰時也不具備鋸、砍、剪等功能。

由於三稜軍刺已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所以它逐漸被其他刀具所取代。

但三稜軍刺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為我軍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不失為我軍冷兵器的經典之作。



花木童說史


如果看過《中南海保鏢》,你或許會對三稜刺刀有一定的印象,許正陽的最後一擊用正是它。被神話了的三稜刺刀其是我國在對越自衛戰中發明的一款刺刀,這款刺刀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有三個非常鋒利的血槽,被它刺中後,血液會很快順著血槽流出,堪稱放血神器。

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以後,三稜刺刀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有傳言稱三稜軍刺是被國際禁用了,給出的原因竟是三稜刺刀上塗有劇毒,甚至說製造三稜刺刀的材料本身就含有劇毒。但是傳言總歸是傳言,那麼多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禁用,為何單單禁用小小的三稜軍刺。既然不是禁用,那為何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讓敵人聞風喪膽的三稜刺刀被我就棄用呢?

正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著被淘汰。三稜刺刀最大的缺點就是功能單一,缺乏現代戰爭特別是野外作戰中需要的砍、鋸、剪等功能,其被淘汰必然的結果。目前,我軍裝備的95式多用途刺刀才是緊跟國際潮流的一款刺刀。它刀刃具有刺殺砍削、鋸銼的功能,配合刀鞘使用可剪斷鐵絲網;刀鞘底部有簡易螺絲起子和開瓶器功能設計。


小武漫談


看到三菱軍刺就想起那個謠言:因為三菱軍刺特殊的血槽設計,敵人身體捅破之後傷口會無法縫合,最終失血過多死,從而被國際組織禁用。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所謂的傷口無法縫合根本就是空穴來風,被國際組織禁用更是扯淡,只不過是一些好事者為博人眼球造的謠言而已。▼這張照片就是被三菱軍刺類似尖銳物體刺破之後留下的傷口的縫合方案。我敢說,就這麼一個小傷口,對一個熟練的醫生來說,用時超過5分鐘都是對其職業生涯的侮辱。要是縫不上,建議回家抱孩子。迴歸正題。所謂的三菱軍刺即我國56式三菱刺刀,是56式步槍早期型號的刺刀。▼這就是三菱軍刺的外觀。可以看到它的刀身上有三根菱形條狀物,可以達到擴大傷口的目的,同時充當血槽使用。但是這樣一來也對這種刺刀的功能產生了限制,那就是它只能用於刺,完全乾不了別的活。最終因為功能太過單一,這種所謂的殺人利器被劍形刺刀給代替。所以說,三菱軍刺其實並沒有多厲害。

那既然沒多厲害,我國當年為什麼要研製這麼一款獨特的刺刀呢?其實是因為我國當時材料研製的水平不足,缺乏性能出色的優質鋼材。而刺刀雖小,但是需要較高的硬度和韌性,否則在拼殺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刺刀斷裂的尷尬局面。為了減少優質鋼材的使用,同時獲得較好的性能。我國當時的工程師非常睿智,選擇了合金鋼鍛壓,刀身菱形設置加強筋增強強度同時充當血槽的方案。這種軍刺生產後經過了實戰的檢驗,在戰場上表現出色,於是在國內名聲大燥。

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之後,江湖流傳出一種“三菱軍刺刀鋒淬毒”的傳說。這其實是因為很多人對56式三菱刺刀製造工藝的一種誤解。因為當初在生產時,為了防鏽,延長其使用壽命,而在淬火時添加了砷元素。一想到砷元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砒霜,砒霜是我國有名的毒藥,所以大部分人認為三菱軍刺是有毒的,更進一步添加了其神秘色彩。其實吧,熱處理時加入的那點砷,根本沒辦法在刺殺時對人體造成傷害。56式三菱軍刺主要殺傷在於其特殊的刀口在瞬間產生的大出血。後來,隨著技術和戰爭形式的發展,地面作戰的激烈程度降低,雙方的交戰距離被拉遠,臉貼臉的白刃戰概率幾乎為零。於是,作為一種白刃戰利器的刺刀,地位一落千丈。而56式三菱刺刀這種只能用於拼刺的軍刺更是無法適應現代戰爭,所以只能遭到淘汰。在56式軍刺之後,我國放棄了三菱刺刀,後來出現的刺刀都是匕首型或者劍形刺刀。
這便是現代劍形刺刀▲。從圖中就可以看出,現代的刺刀已經不單純了,不僅可以用於拼殺,還可以當鋸子,當刀,當起子,當鉗子使用。這樣一來,原本單一用來拼刺的刺刀成功融入當兵攜行裝具,充當刺刀的同時,它還是一件可以用於野外生存的多功能匕首。步兵特戰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減輕士兵負重是世界各國的難題,一件工具或者武器的用途越多,說明就可以相應減少其它對應工具的攜帶,達到減重的目的。所以未來的單兵裝備,一定是朝著多功能多用途發展的,三菱軍刺這種功能單一的武器被淘汰合情合理。


赤焰噠噠噠


三稜軍刺被廣泛使用40多年,肯定有它的優點。有什麼優點呢:

三稜軍刺的獨特造型,在刺入敵人身體後,比較容易拔出。在戰場上,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分秒見生死,耽擱一下,或許倒下的就是自己。

三稜軍刺的傷口是錐形,戰士們有一個標誌性戰術動作:將刺刀刺入敵人身體後,順勢旋轉,可給攪碎敵人傷口下的身體器官。這一招,殺傷效果相當厲害,不死即殘。三稜軍刺的傷口,雖然不是無解,但是在戰場環境下,初期的處理相當麻煩,這才傳出了三稜軍刺的“惡名”。

我軍歷史上,為什麼會使用那麼長時間呢?最大的原因就是窮。這就說到了三稜軍刺的有一個有點,製造方便,對材料強度要求低。在我軍一窮二白的年代,我軍真沒有像蘇聯那麼多優質鋼材,所以我軍捨棄了蘇制刺刀,三稜軍刺就應用而生。

製造方便,工藝要求低:一個鋼棒,三面銑削,迅速成型。三稜造型,結構強度高,不易折斷:次一點的鋼材也絕對好使。——簡直是“性價比”神器。有人不願意承認,三稜軍刺是為了省錢。看看56式半自動步槍就知道了,一直用到上世紀70年代。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被裝備了AK的越軍壓制嚴重。不得已,後來不得已換裝了81式取代56式。

說回被無數人神話了的三稜軍刺,它為什麼會退出歷史?

一方面,熱兵器發展,刺刀類冷兵器天然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三稜軍刺也有缺點:攜帶不方便,功能有限。現在的軍刀都講究多用途——刺殺砍削、砍瓜切菜、殺豬宰牛、鋸樹挖土、剪鐵開瓶,恨不得萬能。三稜軍刺功能太單一,軍隊也不缺錢了,所以只能捧入博物館,享受人們的膜拜。


爾朱少帥


解放軍用了40年的三稜軍刺有多厲害?為何它讓敵人聞風喪膽?大家好,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三稜軍刺的話題。據說我軍裝備了數十年的三稜軍刺不僅殺傷力巨大,刺中人體後能快速放血讓人迅速死亡,所以敵人一看見三稜軍刺就會被嚇得屁滾尿流,更有甚者稱我軍三稜軍刺由於殺傷力實在太強了,遭到聯合國禁用,三稜軍刺與生化武器、核武器並肩,成為地球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一,如果不是因為被禁用,三稜軍刺可能還要再服役100年。對於散播這類傳言的人,兵器知識譜只能表示你們贏在了江湖。以兵器知識譜薄弱的武器領域知識儲備來看,三稜軍刺只是一種刀身呈稜型且有三面樋的刀具,要注意這個“樋”不是血槽,它存在的意義並非快速放血,而是在於減輕重量的同時保持軍刺本身的堅固性,更是一種對材質的要求低於刺刀的刀具。至於三稜軍刺為何會被我軍長時間裝備以及生產諸如“巨大殺傷力”、“刀身塗毒”、“聞風喪膽”、“聯合國禁用”等傳言的原因,咱們先從它的誕生開始分析吧。下圖為伊拉克戰爭中被美軍繳獲的56-1自動步槍,槍身上安裝有不可拆卸式的56式四稜刺刀。

<strong>三稜軍刺的誕生

三稜軍刺最早的記載源於我國《詩經》的“國風豳風破斧”,原文是這樣的: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我們姑且不管原文意思,只研究文中所提到的兵器。文中提到名為“錡”的兵器就是一種形狀與53式三稜軍刺一樣的且有三面樋的矛頭,古人制造“錡”的原因與近代設計三稜軍刺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即減輕重量的同時保持軍刺本身的堅固性,由於“錡”的功能單一,很快被歷史淘汰(就連淘汰原因都跟三稜軍刺一樣),因此“錡”是我國史上非常鮮見兵器。下圖為類似於“錡”的四稜矛頭。

現代稜型軍刺最早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軍隊裝備的格拉斯刺刀,用來取代原先的劍式的夏塞波刺刀。由於一戰時期仍然會出現大規模的白刃戰,劍式刺刀常常會因戰鬥激烈而變形或者折斷,稜型刺刀則完美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故而被大量裝備除法軍以外的其他十多個國家軍隊。受法軍格拉斯稜型刺刀的啟發,沙俄也仿製出類似的稜型刺刀,最終成為沙俄軍隊的標配,並一直沿用到莫辛.納甘步槍上。我國在引進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技術時深深愛上了這款體型修長,外觀犀利的軍刺,將其命名為53式刺刀(莫辛.納甘被命名為53式步騎槍)。下圖為53式步騎槍上安裝的53式四稜刺刀。

<strong>稜型軍刺在我國被髮揚光大

由於建國初期我軍戰術思想非常落後,即使全球主要軍事大國都在研究“立體化現代戰爭”的環境下,我軍仍然熱衷於“刺刀見紅”,因此我國自建國以來經歷的幾乎每一場戰爭都能夠看到士兵端著上刺刀的步槍向前衝鋒的畫面,更有70年代軍隊表演千人刺刀屠戮體操的震撼場面。直到80年代自衛反擊戰時稜型軍刺在逐漸從步槍上拆除,從81式自動步槍列裝以後開始全部使用可拆卸式的劍型刺刀,而多功能刺刀則是到95式自動步槍的列裝才開始出現在戰士手中並沿用至今。稜型刺刀在我軍長時間服役的原因除了“刺刀見紅”的情懷以外還有冶金技術發展的制約,由於稜型刺刀對材料的要求不高,便於加工和大兩生產,同時成本低廉,十分符合我國“全民皆兵”國情。長期裝備一款老式武器給人留下“依依不捨”的印象,實則表現的是一個國家軍事工業和戰術思想的落後形象。下圖為70年代民兵裝備的63式自動步槍,槍上仍然使用不可拆卸式的四稜刺刀,將自動步槍設計成這副模樣顯示了我國戰術思想的倒退現象,63自動步槍只裝備不到10年時間便從軍隊中迅速撤裝。


實戰中軍刺的表現

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缺乏自動火器裝備,士兵需要冷兵器作為栓動步槍的火力補充,刺刀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密集隊形開始衝鋒後刺刀便成為主要的戰鬥武器。自第二次世界結束後各國相繼研發出中間威力的自動步槍後刺刀的作用開始下降,戰鬥中能使用到刺刀的概率明顯下降,因此各國軍隊裝備的刺刀要求具備砍、鋸、剪等多用途性能。直到小口徑步槍時代的到來,基本宣佈了刺刀終結令,由於現代條件下的戰爭大多發生在雙方數百甚至上千公里以外,只有戰爭進行到“一邊倒”的程度時才會發生短兵相接的戰鬥,士兵裝備的軍刺僅用來砍、鋸、剪,刺刀徹底失去了殺傷敵人的作用,美軍和俄軍在本世紀初相繼擯棄了士兵的刺殺訓練。我軍雖然現代化建設晚於其他軍事大國,但是79年自衛反擊戰中就已經發現刺刀在戰場上幾乎好無用武之地了,事實上自60年代對印自衛反擊戰開始就已經沒有刺刀殺傷敵人的記錄了,現在我軍也開始修改步兵訓練大綱,刺刀拼刺技能不再作為考核內容。下圖為我國預備役部隊在使用81-1式自動步槍進行突刺體操表演,81式採用可拆卸式的劍型刺刀是戰術思想進步的重大表現。

稜型軍刺的各種傳言的由來

網絡上充斥著各種關於我軍三稜刺和四稜刺的傳言,其中最危言聳聽的就是“聯合國禁用”說了,要知道稜型軍刺是一種冷兵器,如果冷兵器都能被聯合國禁用的話,那麼士兵只能扛著木棍去打仗了;另一個誇張的傳言是“刀身塗毒”說,大家應該知道,但凡腦子稍微正常一點的人都不會往自己的刀具上塗毒,因為刀具除了會殺傷敵人以外在訓練或其他使用途徑時都有誤傷自己和他人的風險,倘若塗毒了,那豈不是害人害己?“刀身塗毒”說的來源其實是一件很尷尬的事,那就是建國初期我國冶金技術實在太落後,很難去除鋼材中大量的砷元素,懂冶金的讀者們應該知道砷元素對鋼材性質的影響。還有“快速放血”說,傳言說稜型刺刀刺中人體後會造成無法止血的十字型傷口,使人快速失血死亡,我相信這是被電影《中南海保鏢》裡的臺詞洗腦了,這種關於稜型刺刀的傳言與“95式步槍瞄準基線太高”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被影視劇裡的臺詞洗腦了,客觀地講稜型刺刀造成的殺傷與劍式刺刀基本一致,史上有記錄的稜型刺刀殺傷案列是第二次印巴衝突,巴方士兵用56半上的四稜刺對印軍俘虜突刺,身中三刀的印軍士兵整夜都在痛苦地掙扎,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慢慢死去。可見,稜型刺刀並沒有傳言中那種令人立時斃命的威力,能讓人立時斃命的只有槍!也許有讀者認為那是因為三刀都沒有刺中要害,所以才造成印軍俘虜受傷後十多個小時才死去,那麼大家可以再做一個假設:如果刺中心臟、腦部、大動脈等要害,水果刀會不會造成立時斃命的效果?下圖為老山前線我軍偵察兵,他們手中的自動步槍不再安裝刺刀,自1963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以來,刺刀對敵人的殺傷幾乎為零。


最後是“敵人聞風喪膽”說,這個傳言中的場景應該是這樣的:敵人一旦看見我軍端著上了稜型刺刀的步槍開始衝鋒時就像耗子看見了貓,尚未開打就抱頭鼠竄。大家用正常的思維想一想,這種場景現實中可能發生嗎?敵人被嚇跑的原因只能是我軍強大的火力打擊和氣勢凌厲的攻勢,在壓倒性優勢面前,即使槍上沒有刺刀同樣能讓敵人“聞風喪膽”。比如1984自衛反擊戰中的7.12大戰,我軍能以一個團抵禦越軍六個團輪番進攻的原因是在戰鬥的17個小時內向敵人發射了60000發122mm、130mm、152mm等大口徑炮彈,以人類有史以來最猛烈的炮火給予敵人毀滅性的殺傷才贏得勝利。在這樣猛烈的炮火中一支自動步槍甚至一挺班用機槍都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更何況一把功能單一的稜型軍刺呢?下圖為參加7.12大戰的我軍152mm牽引榴彈炮炮兵連,7.12大戰期間我軍一共組織100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對敵人實施猛烈炮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