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de看着你装B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郑成功的事迹众人皆知,他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明朝万历六年,荷兰人以通商为由登上澎湖,后来趁明军忙于北方战争与葡萄牙人一起占领了台湾,期间明军虽然多次抗击,且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是终究没有收复台湾。
38年后,正值壮年的郑成功在大陆抗击清兵,局势不利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出兵收复台湾作为自己的据点,以此功德被当时的南明皇帝朱由榔赐国性,封延平王,从此郑家苦心经营台湾,使之成为抗清的基地直到最后一刻。
请注意,当时皇帝赐成功国姓,也就是朱姓,郑成功因此也叫朱成功。
所谓的郑成功本名郑森,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成功二字也是皇帝赐名,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所以他的称呼其实有很多啦,不必纠结。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看过郑成功相关作品的朋友或者听说过的朋友都知道,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而郑成功又姓郑。就理所应当的以为“郑”是明朝的国姓。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谓的国姓!并非郑。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这两人:
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郑。明朝末年,当时崇祯已死。当时中原北方已经被满清占领,明朝聚集了一些遗老遗少跑到南方云南称帝建朝,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
此时郑志龙与郑成功一家已经成为南海附近势力最强的一伙海盗,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于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便公开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朱聿键继位后,年号改为“隆武”。
由于郑成功一家拥护有功,并且郑家海盗是整个南明最强劲的水师,南明皇帝出于依靠和拉拢的目的,赐郑森国姓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当时郑成功说此时国难未除,满清铁骑肆虐中原,他愿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国家一统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郑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赐名,而没有使用国姓“朱”,同时也被称为国姓爷。
这就是郑成功国姓的来历。
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监,从小可以说是与朱棣一起长大,对朱棣忠心耿耿,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郑和被朱棣赐姓是因为在郑村坝作战勇敢,保护了朱棣,朱棣鉴于其忠心耿耿,杀敌护驾有功,但是由于他是太监,无法赐朱姓,于是就地取材,赐“郑”姓。这才有了郑和这个名字。
其实在朱明王朝中,赐姓最多的皇帝当属朱元璋,他是开国皇帝,所以明朝开国后,很多在他手下带兵打仗,战功赫赫的将领都被赐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说史
明朝皇帝姓朱,可为何赐的国姓却是“郑”?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在一些人心里,肯定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那就是:明朝皇帝明明姓朱,可为何在给功臣赐国姓的时候,却叫“郑”而不叫“朱”呢?难道朱姓不是明朝的国姓吗?
当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朱”姓的的确确就是大明帝国的国姓,而之所以说赐予功臣的姓氏不叫“朱”而叫“郑”,实际上是被这两个人的名字给误导了:一个是郑和,另一个是郑成功。
我们先来说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他是在明朝军队攻克云南时被明军俘获的俘虏,后来被处以宫刑之后成了燕王朱棣身边的太监,并逐渐获得朱棣的恩宠。靖难之变后,朱棣当了皇帝,而他身边的宠监马三保也成了内官监的太监。
郑和这个人有智略,并且深谙兵法,熟悉作战之道。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过功劳,因此也被朱棣赐姓为“郑”。而关于郑和被赐姓,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
但是请注意了,这里所说的是“赐姓”而不是“赐国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意义完全不一样。朱棣所赐给马三保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姓氏,而不是所谓的“国姓”,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叫郑森,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尽,同年四月清军大举入关,五月时,南京的明朝官员便开始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称帝,史称“弘光帝”。作为南明政权的一分子,弘光政权仅仅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公元1654年的时候便被清军消灭掉了。
但是南明政权并非只有一个国家,公元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建正式登基称帝,史称“隆武帝”。值得一提的是,隆武帝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中顺利登基称帝,其主要是得到了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的支持。
隆武帝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曾经下过两次狱,在明朝的祖制里面规定:藩王不能领兵作战。所以此时的隆武帝可以说是一点本钱都没有,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而他所能拥有的,便是老朱家的“皇室血统”。不过此时的郑芝龙却是一位名扬海外的大人物,既是海盗,又是海商。在当时,郑芝龙掌握着东亚最强大水师,雄霸整个东南沿海,势力爆棚。
在这样一个实力派选手的支持下,隆武帝最终还是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也正是这个时期,郑成功被正式赐予“国姓”,这在《明季南略》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隆武尚未有子嗣,郑芝龙乃令子郑森入侍;隆武赐国姓,改名成功。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辄先得之,以告芝龙;由是,廷臣无敢异同者,宰相半出门下。”隆武帝给郑成功赐国姓“朱”,并改名为“成功”。当然了,这也不过是隆武帝为了笼络郑成功父子所使用的手段罢了。
不过此时的郑成功确实被授予了国姓,但并不是“郑”,而是“朱”,毕竟郑姓原本就是郑成功的祖姓。所以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应该也叫做“朱成功”或者是“郑森”。到后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称他为“郑成功”,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人都认为这位“国姓爷”是被赐予“郑”姓而不是“朱”姓。
方圆总结:
综上所述,明朝的国姓确确实实是“朱”姓。郑和的“郑”,虽然是朱棣赐予的,但只是“赐姓”而并非是“赐国姓”,这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其次,郑成功原本就姓郑,所以更谈不上被赐予国姓“郑”这一说了。郑成功是被授予了“朱”姓,随后才改名叫“成功”的,他的本名叫做“郑森”,改名之后则应该叫做“朱成功”,只不过是后人习惯将其称为“郑成功”,所以便以为“郑”就是赐予的国姓。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南略》
方圆文史
皇帝姓朱,国姓当然就是朱姓了。郑和原名是马三宝,后来明成祖朱棣赐“郑”姓,这并非赐国姓。而郑成功原名叫郑森,南明隆武皇帝赐他“朱”姓,也就是国姓,并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赐姓乃是彰显皇恩浩荡
赐就是恩赐,皇帝赐姓,就是彰显皇恩浩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赐姓给一些亲信,比如名将沐英,朱元璋最早赐其国姓,称为“朱英”,后来又赐“沐”姓,意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义子,都赐“朱”姓,但是后来都取消了。毕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赐那么多国姓,难保不会出乱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给马三宝赐姓时,也没有赐“朱”姓,而是赐“郑”姓。为什么赐“郑”姓呢?据说是因为马三宝在郑村坝之战中表现英勇,遂以“郑”为姓,后来便以郑和之名闻名天下。
第二,郑成功赐国姓始末
郑成功一生有很多称谓,他使用过许多名字,小时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国后改名为“郑森”,在南京求学时,老师钱谦益给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广为人知的名字还是“郑成功”,这是南明隆武皇帝为他起的名字,同时还把皇室的“朱”姓赐给他,故而他又以“国姓爷”这个称呼闻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所立。郑成功第一次晋见隆武帝,隆武帝问道:“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回答说:“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这个回答让隆武帝十分感动,于是抚郑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没有女儿可许配给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于是皇帝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郑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第三,有没有“朱成功”的称呼呢?
按理说,隆武皇帝赐国姓外,应该称为“朱成功”,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这样的叫法呢?现在大家说到郑成功都晓得,你要说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没听过。
其实,朱成功这个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张图,这是郑成功发行的漳州军饷铜币,币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个字组成的。在郑成功死后,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诏书,里面有这么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这里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过,在绝大多数史料里,很少有“朱成功”的称呼,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四,明代赐国姓,仅赐给个人,后代是不能继承这个国姓的
明代皇帝的赐国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个人,属于一个荣誉,是不能传给后代的。
比如说,郑成功是可以称为“朱成功”,但他的儿子郑经,就不能称为“朱经”。“朱”是国姓,只赐给郑成功一人,不及子孙的。因此,赐国姓并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赐给你这个家族,受赐人死后,国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们只能把赐国姓当作一种荣誉称号。我们知道,姓氏在中国是很重要,中国人讲传宗接代,讲光宗耀祖,所以郑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丢的,他儿子、孙子都得姓“郑”,不能姓“朱”的。
第五,郑成功以“国姓”代替“朱”字
郑成功有时也会称为“朱成功”,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用国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国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说,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国姓成功”。清代几本关于郑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纪辑要》、《郑成功传》、《台湾外记》等都写:“自是中外称国姓云。”我们再结合荷兰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兰人的记录里,也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而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员的奏稿中,往往称呼郑成功为“国姓”、“郑国姓”或“伪国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里,不仅“朱成功”的叫法少,“郑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较少的。
我们来看看夏琳的《海纪辑要》里写的:“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晋潮王国姓成功殂于东都。”大家看到没有,当时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正确的叫法是“国姓成功”。
君山话史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郑成功的“郑”姓,并不是大明皇帝所赐的姓,而是他自己本来的姓氏。
郑成功,原名郑福松,后来读书时老师给他改名郑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趁机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改年号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不由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译一下就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女儿许配给你,但你当忠于我们朱家,不要忘记啊!
在古代,皇帝将自己女儿许配给某个人做妻子,相当于是给他的最高荣誉,但当时隆武帝膝下并没有女儿,所以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国姓“朱”赐给郑成功,并将他的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为朱成功,当时将士和百姓则尊称他为国姓爷。
只不过,当时大明风雨飘摇,国难未除,郑成功怕有负皇恩,就只保留“成功”这个名字,并没有公开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复大明江山时,再公开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改姓朱的机会。
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公开自称国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郑经,而非朱经,这也就等同于他放弃了“朱”姓。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史书和各类文献上,都是以郑成功这个名字来记述他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朱成功。
至于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养子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而在明军平定云南后,郑和作为俘虏中的一员,被明军带回南京。随后按照惯例,他被施以宫刑后进宫当差,后因聪明机智被燕王朱棣看上,并收留在身边。
其后,靖难之役爆发,郑和跟随朱棣一同南下作战,当时郑和虽然是太监,但作战特别英勇,尤其是在郑村坝一战立下头功。对于朱棣来说,郑和在郑村坝的这一战,不仅解除了建文帝军队对北平的包围,消还灭了建文帝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军队转守为攻,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后,就决定赐郑和一个国姓作为奖赏。但问题是,郑和是个太监,从皇室的尊严和礼法上来说,朱棣自然无法将“朱”姓赐给他,因为把国姓赐给一个太监,会有损皇家颜面,不要说在朝廷上通不过,就是皇室成员内部也不会同意。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是考虑到郑和当年是在郑村坝立下的赫赫战功,所以就以此作为纪念,赐姓他“郑”;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给他取名“郑和”。由此,马三保正式更名为郑和。
我是赵帅锅
解密:三宝太监从小就被阉G做了太监,为什么最后被赐性郑而不是赐姓朱,老龙不得不讲出一个残忍的原因!
解密:在朱棣清君侧的造F活动中非常勇猛立了不小的功劳的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朱元璋收了二十来个义子都随了自己姓朱?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答密:为什么赐姓郑而不姓朱?
1:朱元璋虽然让自己二十个义子都姓朱,可是后来还是让他们改回了本姓,第一朱元璋赐姓朱是在自己打天下的时候,朱棣赐姓是在自己做皇帝后,朱是国姓不得轻易赐于臣子,而且朱元璋后来又让义子们改回了本姓,说明赐姓朱一般没有天大的功劳不能得到此殊荣,而这个时候的三宝太监还没有这么大的功劳!
2:而且有一个非常残忍的原因老龙不得不说,那就是三宝太监毕竟是太监,皇帝和太监一个姓是不可能得,皇D赐国X有一层含义就是你从此和我是一个家族的,我待你如父如兄,而且在那个社会这是不可能得,让皇帝怎么可能和太监一个姓,如果赐姓朱那不是说朱家有个人是太监,朱棣是一个太监的父兄,当然这不是不可能,说到底还是皇帝没有觉得三宝太监有这个影响力!
殊荣:大明朝的皇D喜欢赐姓这是在历史上都有名的,明末朱芝龙就被唐王赐姓朱(那是因为此时明朝已经被灭,朱芝龙建立南明,而唐王必须要拉拢的人),明朝的赐姓是非常多的,可是被大家熟知的又有几个,郑和因为这个特殊的赐姓反而被后世熟知,所谓世事难料啊。
最后介绍一个三宝太监的背景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了不起的男人。
1背景:朱郑和一生的转折点就是的被朱棣赐姓三宝太监,他本名叫马三保,小时候家庭困难被父亲送入宫中阉割之后做了太监又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宫中伺候,朱棣归封地他也跟着去了,后来朱棣决定清君侧,他又跟随他四处征战,在“靖难之役”三宝太监虽是个太监打起战来非常勇猛,朱棣入主京都后,封赏群臣。
由于当年三宝太监在郑村坝战斗中的表现突出,就想要好好奖励一下这个从小就跟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小太监,于是他学起了自己老爸亲笔题写了一个的“郑”字赐给三宝太监为姓,同时封三宝太监为内官监太监,这可把郑和(和字为名是三宝太监自己选的)高兴坏了,要知道皇帝亲自赐姓是作为臣子的莫大荣誉。于是他死忠于朱棣,甚至为了报答朱棣七次冒险远洋海外!
思考: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功和他跟着什么人有关,三宝太监一个太监都能名垂青史!
2家族延续:郑和有后人吗?他由于是太监是没有自己直系亲属的,不过他过继了哥哥马文铭的大儿子马恩来到自己膝下,经过繁衍发展为郑氏家族。
赠语: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该付出努力去改变生活,君不见三宝太监都名垂青史也是一个小人物在比诸君更艰难的条件下的逆袭!
小A说摄影
赐姓郑和的,是明成祖朱棣。当时,正值靖难之役,朱棣从北京南下,攻打南京的建文帝。
郑和原名叫马三保,老家云南,回族人。朱元璋攻打云南少数民族的时候,马三保所在的民族被灭,他因为年幼,成了俘虏,被收入宫中,做了太监。后来被分给了燕王朱棣。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就读懂了。个中原因,大家都懂,朱棣更懂,但不便说破,更不能公开在史料上说。因为马三保是回族人。
马三保对明成祖忠心耿耿,常伴左右。虽然只是个太监,但经常出谋划策,有点运筹帷幄的意思,深得明成祖赏识。
靖难之役的拉锯战中,朱棣的部队和建文帝的明军,在一个叫郑家坝的地方,展开大战。马三保观察了一下场上形势,根据自己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朱棣采纳后,大获全胜。
朱棣王爷十分欣喜,这时候他已经以皇帝自居了。皇帝赏赐别人,方法有很多种,但赐姓是最让人仰慕的一种。一旦被赐了姓,可以光宗耀祖。
相反的,就成了遗臭万年了,比如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个人造反,名叫李尽忠,可把武则天给气得冒了烟,你个造反的,居然敢叫“尽忠”,于是赐名“李尽斩”。
还有她害死的王皇后、萧淑妃,出于憎恶,也赐她俩了恶姓,毒虫猛兽之类的姓,都不好记,我都忘了。
但赐国姓,那可是相当荣耀。朱棣一高兴,就要赐马三保国姓。可转念一想,他是回族人,自己的姓虽然是国姓,但和他们的习惯相违背,即便硬赐了,也会让人家心里疙疙瘩瘩的。
尊重他的民族信仰,朱棣很明智地没有赐他姓朱,而是说,此处名叫郑家坝,你在郑家坝扬名立万,朕就赐你姓郑吧!
其实我很佩服朱棣的,这说明他情商很高,知道尊重别人。换了一些飞扬跋扈的皇帝,才不管你什么信仰不信仰的,老子就是大爷!
所以后来郑和七次下西洋,对朱棣忠心耿耿,和朱棣对他信仰的尊重,很有关系。郑和下西洋,除了公务,还有私活,那就是到麦加朝圣,而且貌似是达成了目标(这一点我没找资料,印象中看到过;即便不是到了麦加,也是到了其他类似于圣地的地方)。
郑成功就不同了,他是汉族,本来就姓郑,后来被赐国姓,也就是姓朱。
不过,赐他姓朱的时候,明朝北京政府已经灭亡,只剩下一个南明政权,在苟延残喘。所以大家也没当回事儿,毕竟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落魄的皇帝赐个姓,还不如赐点黄金之类的实惠——可穷不拉几的南明皇帝,估计也没几块黄金了。
所以,郑成功虽然被称为“国姓爷”,但很少有人喊他“朱成功”。何况,有了明成祖赐郑姓为国姓的先例,郑姓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当“国姓”来看,也就无所谓了。
有所谓的是,郑成功的确是被赐国姓“朱”;郑和则是被赐姓“郑”。
高了高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在明朝有两个“郑”姓人物,他们是郑和和郑成功。但是我们也知道,明朝皇帝是朱家人,那么为什么朱家在赐姓的时候赐的是郑姓呢?
什么是赐姓?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的赐姓比较多的是指赐皇家姓氏,比如唐朝皇帝经常赐有功大臣姓李。在明朝也有这样的例子,郑成功是明末的名将。所以当时的明朝皇帝为了笼络他和嘉奖他,赐国姓“朱”给他,也因此时人尊称他为“国姓爷”。在帝制时代,皇帝把自己的皇家的姓氏赐给臣下,于臣下而言,是一件极其光荣体面的事情。这是常见的一种赐姓。但是同样的也有另外一种相对简单的赐姓,就是皇帝根据大臣所获功绩的关联或者皇帝所愿而进行赐姓,而今天的主人公郑和就是如此。
被赐郑姓
郑和原名姓马,有谋略和智慧,在很小的时候便在燕王府服务,朱棣对他十分信任。后来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时候,郑和也陪伴着朱棣作战,立下了自己的功劳。在靖难之役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也有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 )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所以这里赐姓郑和极有可能是因为郑和在郑这个地方立下功劳。
郑成功的“郑”
郑和的郑是被赐姓的,但是郑成功的郑却是他本身带有的。这一点就是题主的谬误了,郑成功也被赐姓为真,但他被赐姓的则是朱。据计六奇《明季南略》记载:“隆武尚未有子嗣,郑芝龙乃令子郑森入侍;隆武赐国姓,改名成功。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辄先得之,以告芝龙;由是,廷臣无敢异同者,宰相半出门下。”隆武帝为了笼络郑芝龙,对他的儿子赐姓赐名,以示尊荣。“成功”是隆武帝给郑成功所赐的名字,而且赐 “国姓”朱。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这个问题虽然很有趣,但是首先需要更正题目中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国姓爷郑成功,人家本来就姓郑,这可不是皇帝的赐姓。实际上,郑成功是被赐国姓“朱”的,所以郑成功也叫朱成功。
言归正传,那么为什么同样是被赐姓,郑成功是国姓“朱”,而郑和却赐姓“郑”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郑和不是汉人,而是回族人,他的原名叫马和、马三保,所以世称“三保太监”。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在明初平定云南之战中被明军所掳,随军来到南京,入宫服役。之后,又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从此成为朱棣身边的近侍。
关于马和被赐姓的缘由,《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建立了功勋, 所以后来获得明成祖朱棣的赐姓。而朱棣之所以不赐马和国姓“朱”,这主要是顾及到马和是回族人。其中原因,想必大家心里也明白,就不多说了。
至于为何选择赐姓“郑”,其实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与马和在靖难之役中的立功地点有关的。
虽然,《明史》中并没有言明马和的具体立功地点。但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的燕军与官军曾在一个名为郑家坝的地方展开大战。此战中,马和立下了大功。当时,马和在详细观察了战场形势后,主动向朱棣提出了很合理的建议。朱棣采纳后,最终大获全胜。因此,不少学者认为,马和被赐姓“郑”,很可能就与其在郑家坝之战中立功有关!
关于“国姓”的小知识;
其实,赐国姓,是古代一种无比崇高的荣耀。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皇帝给有功勋之臣赐国姓的例子。比如汉初的娄敬,因为建议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有功,被刘邦赐国姓“刘”,所以也叫刘敬。又如唐代很多名臣名将,也都被赐国姓“李”,像李勣(原名徐世勣)、李克用(本姓朱邪)等。
此外,“国姓”甚至不仅是皇帝赐给臣下的一种政治殊荣,也可以是一种政治旗号。像前赵的开国皇帝刘渊,虽然是匈奴人,但却高举汉朝国姓“刘”的大旗。他曾对群臣说:
“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这些历史要读
答:明朝皇帝姓朱,赐三宝太监马和姓郑,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中国姓氏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大家想过没有?
中国现在各家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追根溯源,查《续文献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其中有谈到:“炎帝姓姜,太皞所赐也;黄帝姓姬,炎帝所赐也。”即在古父系氏族部落,姓氏是从部落首领那儿受赐而来的。
当部落向国家形态转化,部落首领成了国家政治首领“王”或“天子”,王或天子对部落臣民所拥有的褒贬赏惩和生杀予夺和的权力中,也包括了赏赐姓氏,所谓“天子赐姓赐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赐”也。
而由“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记载可知,以地名作为赐姓姓氏,是早期姓氏赐予的显著特征之一。
《续文献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也记:“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
明成祖朱棣赐马和姓郑,就属于以地名为姓。
据《皇明大政记》载,郑和本是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为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洪武四年(1381年),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被送燕王藩邸阉割,做了一名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马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展开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得赐姓“郑”。
这,就是郑和得赐姓“郑”的由来。
话说,自秦始皇横扫宇内、一统天下后,历代帝王都把天下视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国名开始连为一体,如刘汉王朝、隋杨王朝、李唐王朝、赵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君主的姓氏被尊称成国姓。
为了笼络人心,历代君主屡有赐功臣国姓的举止。
如汉高祖赐娄敬姓刘;隋文帝赐尉迟义臣姓杨;唐高祖赐徐世勣姓李;宋徽宗赐马植姓赵;明隆武帝赐郑成功姓朱……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例子。
但历朝历代赐姓者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郑成功,因此,后世只要提起“赐姓”、“国姓爷”,人们都知道指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