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时期里,甲师的师长可以指挥乙师的部下吗?

番茄酱蘸土豆


按照道理来说,甲师的师长指挥乙师的部下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双方是上下级的关系嘛,何况在战争中呢。比方说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各部队指挥和被指挥都是常有的事。例如在孟良崮战役中,王建安的八纵负责坚守天马山阵地,结果廖政国师长的部队面对敌整编25师的进攻,连警卫营都派上去了,也打得非常艰苦。这时候他看见有一队解放军正在路过,马上问他们去哪。一问才知道,是陶勇4纵的一个团,本来是想去参加主攻的。但廖政国师长马上说,现在天马山阵地吃紧,如果让敌人突破了天马山阵地,不但围歼74师的计划落空,华野还有可能陷入敌人内外夹攻之中,现在请你们立刻改变作战计划,增援天马山。带队的团长也很爽快,当即表示,为了歼灭74师,我们愿意接受廖师长指挥。同时他还跟廖政国说,麻烦廖师长和陶司令打个招呼,说明一下情况。他这要求也不过分,因为在战场上,指挥员要了解全局,有什么变化要了然于胸。

除此之外,因为情况危急,解放军里这种跨级指挥和被指挥的事还有很多。例如说在《亮剑》里,李云龙被华野代司令粟裕扣下来打阻击那一段,历史上也确有原型。在豫东战役中,中野11纵就被划到了华野粟裕的指挥下。在淮海战役中,为歼灭黄维,华野参谋长陈士渠率领三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前去支援中野,他们就接受了中野刘邓首长的指挥。在堵截杜聿明集团时,粟裕也直接调派了中原军区的宋任穷、傅秋涛部,让他们尽力想办法拖住杜聿明集团,为追华野歼杜聿明集团争取时间。

而在解放华南时,二野的陈赓就接受了四野林彪的指挥;在解放西南时,刘邓首长指挥的军队除了有自己的二野外,还有一野18兵团和四野47军;在解放大西北时,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先是到了太原前线,代替生病的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跟着就带了华北野战军(属于聂荣臻部)18、19兵团到大西北,加入了一野,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行动。

而在国民党军队中,这种跨级的指挥和被指挥就很难了,甚至根本就指挥不动。电影《席卷大西南》中有个桥段,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将胡宗南、刘文辉、邓锡侯等人召到成都,让他们“精诚团结,保卫成都”,结果刘文辉当即回复:“我的军队他指挥不了,他的军队我也指挥不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在孟良崮战役中,汤恩伯名义上是张灵甫的上司,他发现张灵甫部冒进了,赶紧让他们停下来,结果却被74师一个小官顶了回去:“你谁啊?除了我们师长的命令,其他人的命令都是废话!”结果气得汤恩伯说不出话来。而在抗战时期的台儿庄战役中,手握重兵的汤恩伯也不听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指挥,最后还是蒋介石发了火他才行动。


血染战旗红


1947年5月13日拂晓,发现全师被围的张灵甫急电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请求后者命令距离他最近的整编第83师李天霞火速增援,李天霞受命之后,仅派出一个团(非两连)冒充旅级番号进至沂水西岸,但由于兵力不足最终还是丟失了既占阵地,直接导致整编74师的57旅被华野分割了出去,张灵甫气得破口大骂。查了一下,该部为整83师第57团,团长罗文浪上校。



(张灵甫红日剧照)

叫通无线电话后,张灵甫冲罗文浪发火说道,他已经向“国防部”禀告战场态势,如果整74师的右翼出了问题,他们整83师要负全责。罗团长立即将原话上报李天霞得知,狡猾的李天霞顺势下达命令,该团临时划归张灵甫师长指挥,表面功课做的十足。然而私下里他却又通知这个团,遇到危险可以马上撤离。

办完这些官样文章,李天霞随即命令部队收缩,更深层的原因是,第57团是在苏中战役被全歼后以收编来的伪军重建的,即便全军覆灭,李师座也不那么心疼。如此一来,整83师与整74师之间最终形成一段无法弥合的距离,一段致命的距离,身边人记录李天霞的原话是“他张灵甫不是顶有办法吗”?最终,整83师的这个团也没有跑掉,是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的整体战果之一。

(李天霞剧照)

这里不再讨论张灵甫和李天霞这两位74军系统老鸟的恩怨与矛盾,从中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没有上级指挥官(汤恩伯)的命令或者乙师师长(李天霞)的同意,甲师师长(张灵甫)是无权指挥乙师部队的;第二,整83师这个团一旦临时转隶张灵甫指挥,就不敢再完全执行原师长的命令,否则也是军法从事,所以才会跑慢了被追歼。

部队的作战序列和指挥体系一旦划分完成,就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如果越级指挥(比如微操大师蒋某人)或者平行指挥(如本题所问),那指挥体系就乱套了,会让下级指挥官无所适从,乃至于接到互相矛盾的命令,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微操大师剧照)

但是在战场上从来都应该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辅相成的,同样是在孟良崮战役中,由于整编第25师黄百韬部全力增援,先后突破华野一纵的三道阻击线,一直攻击到距离孟良崮近在咫尺的天马山一侧,只要翻过山去即可与整74师汇合,那战役的结果可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黄百韬确实没有像李天霞那样打滑头仗,整编第25师一次就展开两个团的兵力,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采用“人海战术”发起疯狂冲锋,华野一纵1师伤亡及其惨重,兵力也用到了极限,阵地即将被突破。千均一发之际,1师师长廖政国发现一支我军部队正沿着旁边的山沟向孟良崮快速运动,急忙拦住询问番号,原来是华野四纵第10师第28团的一个营。



(汤恩伯剧照)

廖政国对营长说:“我是1师师长,命令你们立即增援天马山”!营长很无奈的对廖师长说:我营奉命跑步前往参加攻击孟良崮的战斗,任务紧急,难以从命。廖政国火了,指着硝烟弥漫的天马山大吼:“天马山阵地得失关系重大,如果敌人打通联系,全局皆输,我手里只剩几个警卫员了,只有使用一切到达这个地区的部队”!四纵的那名营长考虑片刻,坚定的回答:“好,我执行你的命令”!

于是这一个营的生力军火速上山进入阵地,与1师的兄弟部队一起将整25师击退,黄百韬的努力在最后一步被挫败。对比国民党军队的勾心斗角和见死不救,人民解放军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张灵甫蔡仁杰剧照)

这个战例也说明,在战场上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甲师长是有权调用乙师部队的,前提是情况紧急来不及向上请示,同时也要得到乙师相关部队的同意,就比如华野四纵的这位营长,能够当即立断投入战斗,力保大局不失。

1947年5月16日下午三时,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的攻击部队在孟良崮和芦山山顶会师,整编第74师灰飞烟灭。

(华野发起总攻)


度度狼gg


一个师的师长能不能指挥另一个师的部下,至少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取决于有没有上级的命令,在战争状态下,一个单位的下属部队被分开来配属给另一个方面的作战,由这个方面的上级指挥机构指挥,这是很常见的操作,在国军中如此,在解放军中也如此。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在战场上一个师的师长能否指挥在自己附近的另一个师的下属部队。

先来说第一种情况。比如抗战爆发后,国军有些炮兵部队,其中一个炮兵旅驻在嘉兴,在淞沪会战中,这个旅下属的两个团基本上就被拨调给了其它作战部队去指挥,配合作战,并没有集中使用。一开始是以营为单位,后面就逐渐变成了以连为单位,分别在不同的战场上协助国军步兵部队攻击,最后这个炮兵旅的旅部奉命到上海参战的时候,实际上只有一个营跟着旅部在浦东作战。其中彭孟缉当时就是一个炮兵团的团长。

还有国军的战车部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也都是分别配属给不同部队作战的,由不同的部队指挥。比如解放战争中,第五军下属的九十六师,后来被整编制拨调给了七十军,这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师长邓军林也是邱清泉特别信任的战将,这个师就配属了一个战车连,每次进攻时都是战车在前面开路,步兵跟在后面冲锋,在潘塘镇战斗中,支援七十四军的时候,还有在救援黄百韬的时候,这个师都被当作攻击尖刀,而每次作战的时候,邓军林都把战车连放在前面,效果是很不错的。

但在建制上,对当时的国军来说,炮兵和战车部队都属于宝贝疙瘩,所以是集中在一个部队里的,只是在作战的时候临时配属给一些重点的主力部队,以增强其战斗力。比如淞沪会战时期国军的战车部队就是杜聿明,而在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战车部队的司令则是二公子。在救援黄维的时候,李延年兵团也配属了一些战车部队,但这时候部队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所以战车部队发现解放军炮火猛烈,就不肯前进了,直接自己撤下来了,其他人也制止不了。

除了战车和炮兵这种特种部队之外,步兵部队之间这种临时配属指挥也是经常会发生的。淞沪会战一开始的时候,是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这三个德械师在打主攻,按照德国顾问出的主意,这几个部队因为从一开始就参战,所以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尤其是基层的营连排干部,已经有经验了,所以应该尽量把其他部队拨调给这几个部队去补充,而不要整建制的把这几个部队撤下来,换成别的没有经验的部队去接替他们。所以,从整个淞沪战役的伤亡人数来看,这几个部队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他们自身的人数,就是因为在不断从其它部队抽调部队去补充。比如八十八师就先后补充了六次,伤亡达到1.2万人。

我军当然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炮火猛烈,大部队增援补上去,只能以营连排乃至班这种小单位向前线补充上去,而后面上去的部队往往就是直接补充进了之前已经在阵地上的部队。整个十五军是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十二军则在给十五军充当预备队,十五军的部队牺牲太大了,就从十二军抽调部队去补充,有时候是整营整连的直接补充上去。所以十二军的伤亡实际上和十五军相差不多。

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某个团和自己的师部失去联系后,碰到了另一个师的师长,而又处于敌人包围状态下,这就需要相互配合作战,才能一起突围出去。但如果碰到这种情况,需要双方的部队长相互协商,取得对方同意,否则也是不行的。比如在信罗会战之后,宋希濂率七十一军撤退途中,碰到一些溃散和上级失去联系的部队,宋希濂也和他们的团长、师长相互协商,取得对方同意之后,一起撤退,突围之后又让这些部队各自归建。


萧武


答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各国设置各种军衔的目的,除了区别等级和待遇之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方便战时指挥的目的在里面。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甲师师长想要指挥乙师的部队,还是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才行的。

第一种情况是,甲师被更高一级指挥机构,比如集团军司令部或者战区司令部授权指挥部分乙师部队。这种情况其实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当甲师部队担任主攻或者在主要作战地域执行难度较高、强度较大的作战任务时,集团军或者战区往往会将其他编制的部队,包括但不限于步兵、炮兵、装甲兵甚至是航空兵加强或者支援给甲师,授权甲师直接指挥这些部队遂行战斗任务。

第二种情况则是乙师指挥机关遭遇了打击或者乙师部分部队被打的失去了编制,无法与上级机关联络,而自身又恰巧在甲师的作战地域内。在这种情况下,甲师有权力暂时将乙师的残余部队暂时收拢至自己编制内,并以作战区域最高指挥官的身份指挥乙师部队配合甲师继续执行战斗任务。不过,在作战结束后,这些临时归属甲师的部队,必须脱离甲师的编制,回归乙师。

最后一种情况则是在乙师和甲师部队实施联合作战时,甲乙两师可以通过互相协调的形式,使得甲师能够指挥在自己作战地域的乙师部队。


兵器次元


这是常有的事,其前提是,师长得到上级首长为其明确的相关授权。

具体来说,如果甲师和乙师隶属于同一个军,这个军的军长在下达战斗命令时,明确乙师所属的某个部(分)队配属甲师作战,那么甲师师长便拥有了指挥乙师的这个部(分)队的权力。



1950年10月27日,入朝不久的志愿军第39军召开作战会议,初步确定云山作战计划,明确由116师担任主攻,歼灭盘踞在云山的南朝鲜第1师。31日凌晨,116师发现美骑1师第8团正在与南朝鲜第1师进行交接换防。面对突然变化的敌情和战斗力增长数倍的当面之敌,39军军长吴信泉果断调整作战计划,不仅重新明确了115师、117师的助攻任务,还将117师349团的一个营临时划归116师指挥,从而使主攻方向的第一梯队总兵力达到8个步兵营,对当面之敌形成足够的兵力优势。



11月1日15时30分,进攻发起后,117师配属给116师的这个营,依据116师师长汪洋的命令,在348团的战斗序列内,出色地完成了预定任务。



甲师师长指挥乙师部下的这种做法,并非我军独有,外军同样适用。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第3机步师师长布朗特少将,按照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的授权,指挥配属该师作战的美陆战一师第5团,在配合第3机步师向巴格达奔袭的过程中,先后完成夺占汉图什机场、攻克努马尼耶镇等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甲师师长对乙师部下实施指挥的权力是临时性的,随着战斗任务的结束,乙师的部队自行归建,甲师师长与乙师部下之间的指挥关系,便自动解除。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着您的关注!


慕什塔戈


战争时期,甲师的师长当然可以指挥乙师的部下,前提是要得到上级的授权或者命令,否则乙师的部下是不会听从甲师师长的命令或者调遣。

如枣宜会战时,日军南路兵团由钟祥进攻,并与张自忠的第33集团军守备部队发生了激烈激战,日军很快便攻占了长寿店。日军从长寿店继续北犯,为了堵住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调整部署:由第59军第38师师长黄维纲统一指挥第77军第179师和第59军第38师。第59军和第77军都隶属于第33集团军的战斗序列,59军第38师和第77军第179师属于平级的关系,如果没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的命令,第59军第38师师长黄维纲也不敢去指挥第77军第179师的。但是一旦上级在作战中宣布了指挥官,而乙师的部下不听从命令,甲师的师长是可以处决乙师的部下的。



梅家高庙大捷后,张自忠把在襄东地区能够直接指挥的部队编为两个纵队,其中第59军第38师和第77军第179师编为左路纵队,由第38师师长黄维纲统一指挥两师;另外第74师、第180师和总部直属部队编为右路纵队,由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直接指挥。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在战争时期,为了完成作战任务甲师指挥乙师的部下或者乙师的情况非常普遍。但是战争结束之后,乙师部下回归本师建制,甲师的师长就不能再指挥乙师了。


历史军魂


哨兵小虎第505条回答。

其实不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下级服从上级,低级官阶服从高级官阶是亘古不变的!

其实别说甲师师长可否指挥乙师部下,就算是甲国军长可否指挥乙国军长,答案都有可能是肯定的。

但指挥不隶属己方编制序列的部队是要经过授权的。


在和平时期,部队经常会担负轮训任务,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去训练、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到了别人部队的管辖区,不由得你不接受别人的指挥。

我们很多老兵都有过被驻训地省军区纠察过的案例,同样如此,驻训如果在驻训地不服从所在地上级机构的指挥,也会被通报原所属部队。

因为现在早已经不存在像原来北洋、民国时的军阀割据、派系林立了。军队也没有那些个割不断理还乱的乌七八糟的利益了,所以,指挥关系顺畅,只要经过授权,甲师长指挥乙团长完全没问题。


再者,现在的部队经常会联合训练,营团规模的,师旅规模的数不胜数。如果是一个陆空协同呢,配属给陆军某师的航空兵团,作为陆军师长是绝对有权利指挥航空兵团的。

而该陆军连的士兵一旦上了该航空团的飞机,又要接受该航空兵团机长的指挥。


最后,我们熟悉的海湾战争、沙漠之狐战争等,均是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英国军队还不接受了美国军人的指挥了吗?

所以,无论是哪个年代,和平or战争,只要经过授权,从法理上讲是完全可以指挥非编制序列的军队的。


哨兵小虎


昆仑关战役中,郑洞国荣誉一师郑庭笈团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是配属给戴安澜第200师作战时取得的战果。

用炮火轰死中村的郑庭笈团,原本属于荣誉一师,但攻打九塘时被杜聿明军长临时调配给了第200师。你说中村算谁的?

围攻九塘时短暂配属给第200师的郑庭笈第三团所有官兵,很明显要受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指挥,自家师长郑洞国反而无权节制了。

同样在昆仑关战役中,当第200师攻击极为重要的昆仑关制高点——界首高地四次受挫时,杜聿明再次命令郑庭笈团调归戴安澜指挥,并承担起主攻界首高地的重任。

郑庭笈第三团被称为“敢死团”,他们先后组织了三个梯次的敢死爆破队攻击日军阵地,打到最后全团全部的9名步兵连长竟有7人或伤或亡,可见战斗之惨烈,但好在最终拿下了界首高地。

所以,在有上级主官命令的情况下,部队长有权指挥兄弟单位的士兵

1938年8月的武汉会战中,74军58师奉命开往黄老门附近,以抵御沿南浔路南下的日军106师团。此时军长为俞济时,其亲信冯圣法为58师师长。

由于山路狭窄且别无他道,58师两个旅只好共用一条小道行军。由于突然遇到日军飞机轰炸,172旅稍有停滞就被后面跟上来174旅横腰分成了两截。

等174旅基本全部通过了,172旅部突然被窜出来的一股日军截住了,而172旅的后卫团还没赶上来,情况非常危急。

冯圣法(右)、孙元良(中)

172旅长恰好看到174旅一个后卫营经过,就要求该营加入他们攻击日军。岂料该营长死活不干,说他的任务是尽快感到黄老门阵地,还说你又不是我的长官,不能听你的。

要不是旅部一位参谋与这名营长有私人交情,并写下手令作为证据,该营必定不会留下来加入战斗,并等来了172旅后卫团,这才让旅部脱离危险。

事后问责,该旅长被师长冯圣法以指挥不力为由换掉了,接任的新旅长为此后在第二次长沙会战被枪决的廖龄奇。

以上说的是,在缺乏上级主官命令的情况下,部队长可能招呼不动兄弟部队的官兵

那还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就是命令也有,可某师长还是指挥不动友师的官兵?当然也是有的,这种事情在国军里也并不算什么稀奇事。

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整编74师被汤恩伯命令听从更老资格的整83师师长李天霞指挥,可心高气傲的张灵甫不干,主动要求听从整25师师长黄百韬指挥。

其实,张灵甫并不是独服黄百韬,而是在两个看不太上的人中选了一个相对靠谱点的而已。

同是整编师师长,张灵甫当然不会真正听命于黄百韬,因此他置黄让他齐头并进的命令于不顾,撒开了腿独自向前攻击前进,从而掉入了包围圈而再也永远没机会走下孟良崮。

由此可见,在国军部队中,有时虽有命令,国军主官也可能指挥不了同级友军的官兵,国军将领有个性着呢。也就是说,国军跨单位指挥这事,有上级命令也许可行,没命令就基本没可能了


司马砸光


这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两个师的部队发生混编的时候。


例如,一个师出动两个团,另一个师出动一个团,共同组成一个临时的师级战斗队。一般会让从两个师里挑选一位师级指挥官担负指挥责任。当然,旅级战斗队、团级战斗队也是这个原则。



这种情况在运动战条件最为普遍。典型例子,就是长津湖战役被歼灭的美军“北极熊”团级战斗队,实际上只有“北极熊”团(美军第31团)一个步兵营以及团属坦克连、炮兵连等部队,另外则还有32团一个步兵营,以及第7师的师属第57炮兵营。该团级战斗队的指挥官就是31团团长麦克莱伦上校。(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浅谈军事作战时部队指挥机制。

阵地战有个现象,就是进攻方通常选择守军结合处作为突破口,尤其是军、师、团级的结合部。明明是两军重叠的阵地,为何最容易突破?这要从战场指挥机制谈起。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服从谁?当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连长听营长;营长听团长;团长听师长...如果发生团长越级指挥连长,连长有权拒绝执行命令,除非营部失联、生死未卜。

同理,守军结合部发现战场危机,首先不是向就近级别最高指挥官报告,而是各自向已方部队长报告,如两个连长向各自营长报告,营长下达作战命令;或再向团长报告,团长下达作战命令....

越是级别高的守军结合部,其反应时间越长、效率越低、协同性也越差。这个弊病即使现代战争也不能完全克服,这是部队只接受上一级指挥的特性决定的。

军队的结构、指挥体系,就是建制,建制是极为严格的制度,不能打乱的。如解放军的建制就是军区-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一级管理一级。



越级指挥是兵家大忌,会造成严重后果。

管理学上说,上级管理者可以越级检查、指导,但绝不可以越级指挥。越级指挥的后果,会导致指挥混乱、军令不一、下级无所适从。

如蒋介石为掌握军权,就非常爱越级指挥,经常性跳过战区、剿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到兵团甚至军一级。兵团、军一级部队也越级上报,直接向蒋介石汇报,造成国军指挥系统极其混乱。

辽沈战役时,东北国军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在锦州失守后,接到上级三道完全不同的命令:顶头上司杜聿明要他率部经营口撤退;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命他退回沈阳;而蒋介石命他收复锦州。

这种时候,廖耀湘听杜聿明从营口撤退是正确选择,没有任何过错;当然听蒋介石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他是最高统帅,能够免罪;而听卫立煌的命令,是要上军事法庭、承担战败罪责。

军队中不能越级指挥,那么战场上A师师长能不能指挥B师的一个营?

战场有战场的规则、制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A师师长无权指挥B师的任何部队。维护军队这种制度的部队,叫做宪兵。

军队在执行重大任务的时候,已经安排好各部队的行动路线和优先次序。特别是在交通要道、渡口等容易发生冲突的地方,由宪兵维持次序,按照事先计划的队列行军通过。

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经运河西撤,由于大意忘记在运河搭建浮桥,十万人马经运河唯一铁路桥撤退。黄百韬下令过桥次序是第64军、兵团部、第44军、第25军、第100军。为避免被解放军追上,由宪兵负责在部队通过后炸桥。

这些部队中,殿后的第100军是中央军嫡系。军令如山,军长周志道也不敢命令其他部队让道及争道。他掏出手枪对着宪兵队长:我部队没过完之前你敢炸桥,我蹦了你!


战场上军长根据作战需要,将B师某团临时划给担任主攻A师指挥,上级有权改变所辖部队的建制。

作战时,军属各个师作战任务的重要性不同,需要对担任主要作战任务的师临时增加部队,如将军直属部队、B师某团划给主攻A师指挥,称之为临时改变建制。

这时候,主攻A师可以称作加强师。连加强后叫加强连,团加强后叫加强团,以此类推。在上级没有下令归还建制之前,B师某团不再接受B师师长指令。

西方部队没有加强这一说法,通常将加强部队称之为战斗群,如某某营级战斗群:某某军级战斗群,战役结束后归还建制。

还有一种长期改变建制的情况,如济南战役时,驻扎在青岛的李弥兵团经海运由上海转进徐州,前往救援济南。兵团第8、第9军先期到达出发阵地,第99军到达蚌埠时,国防部下令该部与其他部队组成新的李延年兵团。


战场上,B师师长在战况激烈、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将本师一部临时交给联合作战的A师师长指挥。

孟良崮战役中,整83师师长李天霞命57团冒充一个旅救援整74师,告诉张灵甫该部划归其指挥,同时通知团长罗文浪在情况不妙时,可以退回整83师出发阵地。

这种情况下,划归第74师指挥的罗文浪如果退回,是要承担战败罪责的,所以他率57团主动突入包围圈与整74师汇合。孟良崮消灭的3万3千人里,包含了整25、83师的部队。


在战事激烈、建制被打乱情况下,B师某部可以主动接受就近的A师指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