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藏在大山深處的狼牙口關


當第一次在資料中看到狼牙口關這個名字,就莫名其妙對它產生了興趣。狼牙口關,地處山西靈丘縣與河北淶源縣交界之地,位於狼牙山主峰西南端,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六米,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狼牙口在倒馬關西南六十里。三關外牆至此,與內牆合為一。西北至山西靈丘縣百二十里。宋嘉定十一年,金保定將張柔會兵趣中山,蒙古兵出自紫荊關。柔遇之,遂戰於狼牙口、馬躓,為蒙古所擒。亦曰狼牙嶺。”

其所述“三關外牆至此,與內牆合為一”表明明長城出北京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三關後,由此進入山西並與山西鎮內長城匯合,這裡雖地處山西,但並沒有納入山西鎮管轄,而是按著長城防禦的需要劃歸到地處河北的真保鎮管轄,同時這裡還是以繁峙縣茨溝營為中心的“茨”字編號敵樓的起點。

狼牙口關地形險要,為古時要道咽喉,關口東西兩側山陡溝深,兩道山樑在半山腰相交形成一個簸箕樣的形狀,狼牙關口則恰好處在簸箕底部的東側。雖說時光飛越,風雨無情,但狼牙口這一古關卻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淋後卻依然昂立山頭,而不同的只是昔日充滿著血雨腥風的險關因失去了原有的防禦作用和交通條件的改善,而變得格外的安寧和孤獨。


狼牙關口為石砌券門,門洞約2.5米高、2米寬,關口兩側築有約6米左右高的石砌城牆,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關門的兩側,各嵌一方石匾,關門西側門匾刻“狼牙口”三個大字,東側門匾刻“狼牙險道”四個大字,匾頭題小字“欽差整飭井陘等兵備兼理馬政驛傳、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喬嚴”,匾尾屬“萬曆十三年歲次乙酉中秋吉旦立”,字跡清晰可辨。

而建在狼牙口兩側的山樑上的兩座磚砌空心敵樓,更像兩個忠誠的哨兵一樣,警惕地守候著關口的安危。其中,位於關口西北約1華里山樑上的敵樓為“茨字壹號臺”,樓臺主體基本完好,頂部毀損嚴重,樓體東、西、南三面牆各置4個箭窗,券門北開,門額石匾無存。而另一座敵樓則位於關口南側約1華里的險峻山峰上,此樓為“茨字貳號臺”,樓體頂部垛口不完整,東、西兩面各存有一個吐水嘴,樓體南、北、西三面牆各開有4個箭窗,券門東開。

狼牙口關名氣不小,但尋訪起來卻頗費一番周折。因為就在山西與河北的交界處,恰好有一村名就叫狼牙口,當年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雄故事就發生這裡。所以,當面對著我們尋問著狼牙口怎麼走時,村民們都不加思索的告訴的是這個地方,當我們順利到達狼牙口村,看到並不見長城蹤影時,經過詳細尋問才得知了這一情況。圖二在尋訪途中所看到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紀念館。當年,王二小就是在這裡被敵人殘忍地殺害的。


問清了道路,但天色已晚,我們只能返回到其所在的鎮上尋找地方住下。第二天早上4點多我們就起床出發,在一個叫做大地村的村口,由於我們早早的到來,打破了這裡黎明前的寧靜,在一陣接著一陣的一狂吠聲中,一位放羊的老人走出了家門,此時,天色還沒完全透亮,我想老人的心中一定充滿著疑慮,對此,我主動和老人搭訕,再次核實了一下上山的道路,就這樣我們開始踏上了第一次尋訪狼牙口關的艱難路程……。

天漸漸的亮了,我也早已走的是汗流浹背,但始終不見長城的影蹤,路上一個個不明的叉口也開始對我們所選擇的路線產生了懷疑,對還是不對?面對空曠的山谷,沒有人能夠回答,此時只能靠運氣來決定我們所付出的一切……。

突然,山腰間傳來了影友興奮的喊聲:“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敵樓了。”此時,已經是精疲力竭的我頓時來了精神,轉身向著高高的山坡爬去,一步、二步……,看到了,我也終於看到了矗立在另一側山樑之上的敵樓,而此時的初升的太陽也開始把金色的陽光灑在了高高的敵樓之上,面對著眼前的一切,我向著高高的狼牙口關快速奔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