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作為一箇中國的影迷,如果我對馮小剛大加讚賞是會被人罵的,但是你如果不遺餘力的去誇獎賈樟柯,姜文,王家衛這一類導演,會被別人肯定,覺得你誇的好,而且不會被罵,即使被罵也會有一幫人幫著你。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馮導則不然,你如果稱讚他就會被自帶屬性——俗,要麼就是收了錢,想分一杯羹。作為一個在商業上成功的大導,作品多是草根階層,臺詞大多都是片湯話,也就是不說”人話“,就只是赤裸裸的口語表達,有話不好好說,不正經。作品類型又都是喜劇——觀眾待見,專家不待見。作為獎項絕緣體的馮小剛又總是愛在網上開炮,你總能看到馮導炮轟這個炮轟那個的新聞,久而久之,觀眾也不怎麼待見了,

這個人讓人感覺難以交流。

小時候看《甲方乙方》,到現在仍然記得裡面的經典臺詞“打死我也不說。”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這算是小時候的見面,不過那時候的記憶大多停留在葛優身上,對馮導知之甚少。後來有一次在《讀者》裡看到馮小剛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的一段節選,才開始關注電影導演這個行當,可以這麼說,馮導是我決定參與影視相關行當的決定因素。書裡的一段自我描寫我記憶猶新,馮導說他見不得那些高檔菜,不知道為什麼人這麼殘忍,蛇蠍蝦蟹這些平常外形兇猛的動物竟也逃脫不了生吞活剝得命運,偶爾碰到個白灼的,那都算是命好的。這些個美味,馮小剛都不愛,他覺得最美味的,是把幾個吃剩的菜混在一起加熱再吃,由於放了一段時間,那些蔥段兒、薑末兒都入了味,扒拉一碗白米飯下肚,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這個人很接地氣,不愛端著,並且有點固執。這是我看完這篇文章的第一感覺。

馮小剛的這些品質和他的自身經歷有關。馬未都在他的文章裡寫道:你跟一個人認識,他沒名的時候跟他認識,與他出了名以後再跟他認識,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馮導在部隊退役以後,開始做美術廠工,也就是畫布景的,後來和王朔走到了一起,可以絲毫不避諱的說,馮小剛的每一部電影裡都有王朔的影子,無論是臺詞還是人物,都像是王朔小說裡的人物。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左二為王朔

那個時期電視劇《渴望》特別火,馬未都幾個人就打算寫個室內劇《編輯部的故事》,起初馮小剛是王朔帶來的,最後因為本子過不了審,就擱置了。沒想到事情後來又有了轉機,但是時間太長,當初寫本子的人都沒勁了,紛紛打了退堂鼓。這時馮小剛自告奮勇的接寫了這個本子,他很聰明,看了看前期寫的人物,揣摩了一下人物性格,就寫出了劇本,之後《編輯部的故事》火了。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1993年馮小剛與鄭曉龍共同執導拍攝了《北京人在紐約》,徹底把馮小剛的名號打了出去。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但隨後的幾年卻沒有預料中的順風順水,自己的三部電影接連被斃,一時之間,馮導成了投資黑洞,電影路一片黯淡。直到1997年的《甲方乙方》,“那是《甲方乙方》試放的時候,——就在這座樓的三樓對面放。”新影聯的副總經理高軍說,“片子拍好了試映的時候,聲畫不對位,他放聲大哭,哭得眼淚鼻涕都下來了。”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那時高軍覺得馮小剛過於“較真兒”了:“一般導演沒有較真兒到這個程度的,放不好從頭調唄。”

過於“較真兒”的背後,是馮小剛當時面對的壓力——“那麼多影院老闆,院線老闆等著看片子,著急啊他……前面都沒拿錢,零片酬。只拿票房收入的分賬。”高軍說。

問高軍:“那他怎麼就肯接受這樣的條件呢?”

“紫禁城當時是多有品牌的公司,又有院線,新影聯,通力打造中國第一部賀歲片。他知道這個事的意義有多重大,肯定知道。”

那一年,馮小剛39歲。對於一個40歲的男人來說,這樣的機會,是第一個,也許一不當心,就會成為最後一個。就在這一年,肩負著巨大壓力的馮小剛,開啟了中國的賀歲檔,也成為了一個徹底的商業導演。當時的中國電影行業不景氣,對於這部電影,張和平和韓三平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救市,破局。《甲方乙方》的人物設計就是在哪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行業凋敝,許多演員,編劇,導演賦閒在家,紛紛化身待業青年。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甲方乙方劇照

《甲方乙方》的成功為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上映後的《甲方乙方》褒貶不一,很多電影學院的教授說這根本不是一部電影,就是一部小品相聲堆砌起來的段子集合體。當時的電影行業承接的是《霸王別姬》《藍風箏》留下的藝術審美,大家不待見馮導,也是有理可循。隨後的馮導又接連拍了《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這幾部片子都具有馮氏喜劇的典型特徵,黑色幽默,寫實而又通俗的臺詞,小人物的視角以及葛大爺。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甲方乙方劇照

2000年,馮導拍攝了一部關於出軌的《一聲嘆息》,這部電影品質很高,但是一直沒獲得應有的關注度,我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尤其是已婚的男同胞們。電影最後,張國立飾演的出軌丈夫梁亞洲說道:我勸大家,千萬千萬別走到我這一步,她就是個仙女,你也得忍住了,再說哪有什麼仙女啊。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然而樹大招風,隨著馮小剛的名氣越來越大,作品影響力越來越廣,他所受到的業內爭議也越來越多。隨後拍攝的《大腕》,《手機》譭譽參半,喜歡這兩部電影的人認為他們極具批判性與預言性。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大腕劇照

不喜歡的人例如著名學者戴錦華認為從《大腕》開始,馮小剛就在做著各種層面的妥協和屈服。當時《大腕》有哥倫比亞公司的投資,所以背離了他原本親民的路線。“你會看到資本或者資金的力量,是怎麼改變一個所謂藝術家的創作軌跡的,馮小剛在耗費觀眾對他的信任,期待,喜愛。”而《手機》上映後鬧得沸沸揚揚的主人公原型風波至今都還在散發著”餘熱“。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一時之間,外界對馮小剛的批評從電影延伸到個人,精明市儈的奸詐形象成了馮小剛的標籤。

2004年,馮小剛拍攝了《天下無賊》,無論是故事的立意還是聲畫的運用以及演員的演技,都無可挑剔,美中不足的就是劇情有幾個明顯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他依然是一部好作品。但是對他的質疑聲卻越來越大。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面對越來越多的質疑,馮小剛拍攝了《夜宴》,他說:“一個人不能變成一個盈利的機器,賀歲片,喜劇好,你就沒完沒了拍這個。”“很多人都說馮小剛只能拍喜劇,別的電影都不行,我必須拍一個試試,來證明自己。”這部花費了兩千萬美元大投資,集結兩岸三地最頂配資源的電影上映後遭遇了鋪天蓋地的非議。這部電影搞的很多觀眾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馮小剛第一次感受到了失敗。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馮小剛一直在被裹挾著往前走,他渴望證明自己。

在中國的第五代導演裡,他的出生算是最低,一直往上走的人生給了他不一樣的故事風格和心理特點,在網上,他就像是老炮兒“六爺”,整天罵這個,懟那個,馮導是真性情。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馬未都說他很聰明,情商很高,情商高的人就是從來不會讓人尷尬,馬爺說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次應約去馮小剛家吃飯,時間緊,就順手買了柺杖打算做禮,在中國有兩樣東西不能送,一個是鍾,一個就是柺杖。我把這忌諱忘了,我把柺杖順手給了他。他拿著柺杖看了我一眼說:“你怎麼知道我快使上這個東西了?”你看他就有自嘲精神。我那時突然意識到,送這個東西並不好。但是他瞬間就給化解了,也不會使我尷尬。回想起來,和他相處時有過很多尷尬的局面,都是他用自我解嘲把事情化解過去了。

2007年,《集結號》出現了,直到現在,這也是中國戰爭電影的天花板,”穀子地“這個反常規的英雄形象做到了真正的有血有肉。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自從《集結號》之後,馮導的錢就賺夠了。2008年的一次訪談裡,馮小剛並不否認拍電影初期就是了”名“和”利“,他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金錢的慾望,那是他初期拍電影的動力來源。可以說,在馮小剛身上,有中國平民階層的一切特點:既重感情,講義氣,追求機會公平,也有著實用和精明的處世態度。在王朔、葉京等“大院子弟”的眼中,這些特點是可諷刺的。

之後錢賺夠的馮導更多的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在,妥協了半輩子,他終於開始面對自己,拍攝一些自己內心的想法,《我不是潘金蓮》是對官場異化的表述,《唐山大地震》是對於自己的記憶,《一九四二》是馮小剛父輩們的記憶,《芳華》還有去年的《只有芸知道》都是馮導自己的內心世界。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芳華海報

馮導更多的開始審視自己,努力的拍攝一些溫情的電影。至於兩部《非誠勿擾》和《私人定製》則是出於情分為了給投資方回回血。

電影人物誌——馮小剛

拍電影的中間還順手靠著《老炮》拿了金馬影帝,馮導真是多才多藝。隨著時間和年歲的漸長,馮導一步步的卸下自己的心理防線,沒想到馮小剛也有自己內心柔軟的一面。

他在微博裡寫道:在芳華里我摘掉了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脫掉了盔甲。

要想評價一個人是很難的,更何況我與馮導也並無交集,只是無數影迷中的一個,僅能夠從他的朋友評價和自傳裡窺得一二,我藉著馮導的電影為引子,希望可以給大家呈現出一個真實的馮小剛。對於一個掌握底層人民心理如此之好的導演,少了他,中國的電影也會變得有些無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