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能否讓我們冷思考?

歲末年初的這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幾萬人感染、幾百人死亡,更多人生活在恐慌之中;工廠停工,百業蕭條,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目前全社會上上下下都在決定貫徹中央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精神,竭盡全力阻止疫情的蔓延。誰也沒有料到,21世紀20年代竟然在一場危機中開始。打贏這場戰“疫”問題不大,中國有這個能力和信心,但這場疫情的發生和在阻擊疫情中獲得的經驗,值得中國上上下下認真總結和思考。別的領域我們是外行,不好評說,但對於信息通信行業,這次戰“疫”,就值得好好總結。

首先,在這次戰“疫”中,中國的信息通信行業交出了一份讓人民和政府滿意的答卷,中國的信息通信行業是一支可以“召之即來,來即能戰,戰必勝利”的隊伍。從國家發佈抗“疫”命令以來,從火神山、雷神山等醫院的建設到各地防疫工作支撐,信息通信行業上上下下積極行動,利用5G、AI、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應用,發揮信息通信技術的強大優勢,構築抗疫“防火牆”。可以說,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信息通信行業發揮了大作用。當然,在每次大的災難、救援發生時,信息通信業都是衝鋒在第一線。因為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又是抗災救災的關鍵。所以,保障信息通信的安全暢通,是信息通信行業的使命。

其次,這次抗“疫”,也成為檢驗5G等新技術、新應用的新戰場。雖然我們不希望有這樣的戰“疫”,但是既然疫情來了,我們就要讓5G、AI、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和應用好好為人類服務,救國於水火、解民於倒懸。在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5G在醫療、新媒體、遠程教育等領域初顯身手,在支持醫學影像數據的高速傳輸與共享、新聞高清視頻直播、遠程視頻教學等業務方面,發揮了重要能力。許多專家都認為,此次疫情讓5G成為剛需,許多基於5G的醫療解決方案得到了實踐檢驗,在疫情防控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也進一步加大。所以,化“危”為“機”,我們要把不利的轉化為有利的。當然,對於運營商、設備廠商以及許多圍繞5G開發應用的企業,後續的考驗和挑戰還有很多。我們在這次戰“疫”中要真刀真槍地檢驗我們的方案是不是可行,還有哪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疫情起到了短期催化作用,加速了5G醫療的落地應用,但從長遠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加快5G在生活、生產和社會治理方面的廣泛應用。

最後,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被炒得火熱,中國也是這些新技術試驗的最大市場,政府、企業和資本都非常熱衷於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推廣,許多地方“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XX”喊得很響,現在疫情嚴重,到了該檢驗的時候了。在此次疫情中,雲服務開始發揮效用,無論是“火神山”醫院核心業務系統全面上雲,還是雲視頻會議的及時溝通和在線教育的普及,都讓雲服務成為疫情防控和指揮的高效工具。大數據技術也為政府在精準防疫和決策支持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但回望此次疫情防控的信息化舉措,有很多經驗也有很多教訓。許多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在此次疫情中表現不合格。比如湖北的許多城市就交出了不合格的答卷。武漢作為中國科技部批准的“智慧城市”示範城市之一,自2010年起率先啟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按照《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案,到2020年,武漢將在文化、教育、醫療、環保、水務等15個領域實現智慧化。但現實是,作為疫情重災區的武漢,智慧城市平臺發揮的作用似乎並不大。武漢如此,遑論黃岡、咸寧這樣的地級市。我們可以將這些問題歸結於智慧城市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技術能力、標準框架、頂層設計不成熟,但疫情過後,能否改變這種重建設而輕應用,數據“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問題,能不能改變這種華而不實,追求“高科技”噱頭的作風呢?

END

校對/審核:申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