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復工難”,好戲在後頭


房企“復工難”,好戲在後頭


摘要:2月10日是"復工日",但房企普遍推至17日(可能還要延)或乾脆居家辦公了。地鐵、公交還未復工,口罩復工率只有76%,還能輪到地產?房企推後復工,是給其他行業復工創造條件,類似捐款、捐物一樣做貢獻。人人都知道,哪個行業苦,也輪不到地產苦。貢獻越大,隨後反彈越明顯,深蹲才能大跳嘛!當然,先得"深V",然後大跳,佈局的機會來了。

1.

戰"疫"還在進行中,但生活還要繼續,"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疫情防控、國計民生,這兩大領域是復工的重點,比如口罩企業復工率已經超過76%,防護服企業的復工率也達到77%。對於房地產來說,"快週轉"就是生命線,加快施工、加快賣房,從來都像打仗。


但是,即便開發商異常的心急,復工也是一塊熱豆腐。2月10日,復工第一天,但筆者獲得的消息是,越多越多的房企,決定再延期至17日之後。覺悟高的恆大率先響應,萬科、碧桂園、融創、龍湖、華潤、旭輝、新城等TOP20房企,都推遲至17日,或乾脆居家辦公了。

房企“復工難”,好戲在後頭


復工復產,將導致人群集聚。為降低二次疫情,各地都制定了報備制度,甚至是嚴格的前置性審批條件:

首先,在辦公場所、作業區、施工現場,消毒水、口罩、洗手液等物料配置要齊備;

其次,定時高頻消殺,啟動移動打卡、健康報到、飯盒打飯、食堂分餐等;

最後,工地封閉,到崗員工排查,每個辦公室只能有2-3名工作人員,員工分開居住。

房企“復工難”,好戲在後頭


某TOP50開發商城市公司老總說,前兩個條件容易達到。不過呢,"一罩難求"啊!幸虧他層層求人,50人的團隊才有了備用口罩。據悉,但凡超100人的公司,口罩就是個大問題。前面講了,口罩復工率也僅僅為76%。可想而知,人流、物流從暫停的"0"到啟動的"1",還有個過程,勞動力、生產線、設備、材料,難以一下子獲得。不難理解,為何富士康也要生產口罩了。


2.

筆者打電話給另一個開發商朋友。他說,"施工現場還沒有復工,售樓處還在關閉,復的哪門子工?復工有什麼意義呢?"說的也有道理,前端的銷售沒有任何業績,後端的工程沒有進度,復工也確實沒有太大意義。不過,該公司的老闆急的不得了,集團2月10號準時復工了。


但是,除了給大家打打氣、發發紅包,準備防疫的物料,應對一下街道、衛生部門的上門檢查,討論討論疫情對項目各節點的影響,下一步拿地、銷售策略(要不要降價)、貨值鋪排,如何在疫情過後"搶進度、搶工期、搶銷售",把失去的市場補回來等等之外,也沒有別的可幹了。


這兩天,老闆們急躁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了。即便不考慮建築材料、混凝土、施工單位復工滯後的影響,上下游物流還未恢復到正常的影響,試想,在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上面要求"一刀切"杜絕二次疫情的情形下,冒然復工,一旦產生疫情,就是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這樣的話,不僅開發商的誠信分要被扣掉,施工單位、建築材料、設備"招投標",拿地、城市更新等,都會受到衝擊,而且所有員工都要被隔離,而隔離的費用也全部由公司承擔。某TOP50開發商開發經理說,監管部門給他們講的是,"犧牲短期、贏得長期",這絕非客套話。


監管部門還說了,"地鐵、公交還未復工,關係疫情防控的產業、關係民生的產業,也還未復工到正常狀態,口罩還未達到100%復工,開發商就別再添亂了。再說,比損失,你有餐飲、旅遊、交通、娛樂等服務行業的損失大嗎?比辛苦,你有衛生系統、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辛苦嗎?


"再說,疫後重建,你們的日子差不離,格局要高一些,再等等吧"。所以,無怪乎復工條件異常苛刻。這家TOP50開發商的很多在建項目,監管部門看了幾次,還是未發"通行證"。理由是,工人太雜了,自律性無保障;居住條件無法滿足"一人一間",誰也保證不了"0疫情"。


3.

所以,開發商在建項目,復工要延後,不管新項目開工,還是老項目施工、竣工。一方面,工人無法及時返城;另一方面,整個地產物流體系,還未恢復到常態。後端的銷售也如此。春節前,各地叫停售樓處開放,到現在還未開放,某開發商營銷總說,沒有時間點,要等通知。


最大的可能是,等待疫情"一級響應"取消以後。也好理解,商品房售樓處,是人流複雜、密集的區域。及時關閉,對降低人流集聚、疫情擴大是很必要的。這個理,大家都能想得通。2月10日,即便復工,但筆者所在的廣州,要求開發商營銷部門每個辦公室,不得超過3個人。


由此,各大開發商紛紛開啟線上售樓。比如,各種直播線上看房或看樣板間,通過視頻聊天看沙盤、VR看房、模仿"網紅"賣房等。此前,房企營銷線上渠道,主要用來展示和體驗,開發商並不重視。但現在,形勢明瞭,房企要與國家共克時艱,逆境中切換賽道、轉變思路。


那位營銷總說,他們的網上售樓處開了近20天了,龍頭房企網上"引流"的做法,他們也都學習了。到現在,瀏覽的有7000多,但無一下單。也很正常,這個特殊時期,想買房的人真不多。不過,眼光放長遠些,不能等、不能靠,先把渠道建起來,流量先上來,暖暖場、造造勢。


說不準,就像2003年之後淘寶大放異彩一樣,今年或許是"網上售房"的元年。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展示出讓購房者信賴的房子。近期,很多開發商推出"無理由退房",有的長達半年。其實,如果利用VR全景呈現、全方位解答,質量和退房都有保證,網上渠道也不是不可能。


4.

勞動力也好、物資也好,流通起來,才能復工復產。但恰恰,這與疫情防控對立。特別是,現在是返城高峰,大規模流通,自然增加疫情爆發的可能。政策很明瞭,戰"疫",要畢其功於一役,拖得越久越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穩定。索性再咬咬牙,爭取2月結束戰鬥,3月打掃戰場,二季度再發力經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在、需求在,市場在,經濟就沒問題。


截至2月11日,全國新增病例連續8天下降,湖北新增病例也創下8日新低。毫無疑問,戰"疫"進展亮眼,得益於延遲復工、隔離等。這樣來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復工晚一點,這點兒損失,要咬牙忍耐的。不過,近期網上被調侃的各色"封",例如封路、封村、拒入、勸返、查後備箱等,需引起重視。筆者認為,避免更大損失,"小害換大利",小區封閉、錯峰出行、返城隔離,這是合理的,但基於一味地"卸責",嚴得奇葩的"封",這是要不得的。


近日傳出,極個別外來人口未如實填報信息,甚至隱藏信息,導致疫情,整棟樓、整個小區被隔離,搞得大家很緊張,也逼得有的地方出臺不當政策,不允許租戶進入本社區;有的地方甚至規定,施工項目只能僱傭本地戶籍的勞工。當然,政策有點簡單粗暴,甚至帶有歧視性,確實要不得。但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性、各地的責任,每個人都清楚,嚴厲確實也有嚴厲的道理。


當然,每個人背後,可能有房貸,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家。但一個淺顯的道理是,如果每個人都我行我素,試想,這個戰"疫"何時結束?個人的"小利",與前線醫護人員拼死拼活,拼到暈倒相比,與因疫情失去的生命相比,與被迫再推的復工復產相比,與全局損失相比,熟大熟小?所以,不做任性妄為的刁民,不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做合格的市民、合格的社區人。


5.

當然,近期一貫的政策宣傳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從治理的角度和政治智慧來講,這是個辯證的關係,要在動態中逐步解決。不能等到疫情完全結束了,再來抓復工復產。且不說,經濟受了受不了,不復工的話,整個物流體系、原材料行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就無法恢復。


導致什麼結果?直接服務於疫情防控的產業,就無法正常運轉,或導致疫情防控受到影響,或導致前線醫護人員、疫情指揮和參與人員的工作、安全,受到衝擊。比如,"一罩難求"的問題,表面看是復工率沒有達到100%,但背後的問題則是工人難到崗,原材料匱乏的問題。


所以,還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講規則、講標準,視情況、視需求,在動態中解決問題,防疫和生產"兩不誤"。就像病人出院有標準一樣,哪些行業要優先復工?產能利用率要到什麼水平?率先復工行業上下游相關行業有哪些,各自需要復工到什麼程度,產能利用率要到什麼水平?


大家都想復工,誰也不想損失,但重要性和緊迫性不同。大局感強一些,權衡利弊,權衡短期損失和長期損失,權衡短痛和長痛後,有先有後地復工,損失多方承擔,這個都要理解。先復工的,相關上下游要支持,但復工的標準要明確,復工後的生產過程中,防疫物料的準備,個人自律和自我防疫,企業自我檢查和監督,監管部門定期檢查,必須要到位。絕不能,為了不出一例疫情,一味地"免責",搞出各種奇葩的封鎖,既不利於疫情防控,又有損復工復產。


近期,開發商表現還是不錯的,捐款捐物、減租免租。特別是,物業人員也衝在了第一線,與社區、社康、街道、居委一起戰鬥,讓千千萬萬的業主感受到,房子重要,物業也重要。未來,物業還將在社區戰"疫"這個新前線,繼續衝在前面。對於地產這樣的行業,儘管復工不那麼急迫,但要考慮到高負債率、高週轉率的現實,考慮到債務到期和利息支付的剛性。


這些,不是沒想到,而是防控疫情、國計民生的行業復工,還在進行中,房企就只能靠後了。這是做貢獻,為降低集聚、降低新增病例做貢獻,就像捐款捐物一樣。誰都知道,哪個行業苦,也輪不到地產苦。需求擺在那裡,並不是消失了,只是延後了。下一步"疫後重建",地產政策鬆綁,"V"型反轉;即便政策不鬆綁,搭貨幣、財政、基建的政策便車,快活得很。再不行,就降價銷售。疫情重的地區,除湖北外,就是廣東、浙江,降價的話,是不是機會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