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看見胸前的黨徽,禁不住在內心對自己說,就是再累也要支撐下去打好這場硬仗。”2月11日,在海寧經濟開發區(海昌街道)召開的企業復工懇談會上,火炬社區黨總支書記倪維鑫動情地說。
倪維鑫今年58歲了,擔任火炬社區黨總支書記已經18個年頭了,從原來的自然村到現在的三個拆遷小區,他像呵護著自己的孩子一樣,時刻關注著這一片他摯愛的土地。“春節期間到來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所有社區工作人員帶來了一場全新的考驗,那就是在突發的公共事件面前,我們怎樣才能做到遇事不驚有條不紊呢?”倪維鑫自問著。
四個“百分百”讓居民安心
“從1月23日入戶排摸開始,我們社區所有的工作人員就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百分百把好排摸關,不能漏掉一個從疫區歸來的人;百分百把好排查關,不能漏掉一個從外地歸來人員的信息核實及採取的相應措施;百分百做通思想觀念,要讓每一位醫學觀察對象配合好工作;百分百的做好防控關,全天候實施小區封閉措施。”倪維鑫介紹著疫情爆發以來火炬社區的實際做法。
從1月24日開始接到第一例從疫區歸來人員的信息後,社區就聯繫到上級主管部門,採取了居家醫學觀察的辦法,在被觀察對象不和家人見面的情況下,很配合的實施醫學觀察。“我估計這也是在本街道最早實施醫學觀察的人員了,這還得益於我們前期工作的縝密。”倪維鑫說。
在倪維鑫的記憶裡,1月23日一天裡發生的事情終生難忘。“那天從下午三點起就和正在高速路上歸來的居民一直溝通,到當日晚上十點半正式敲定醫學觀察方式,前後整整七個多小時。”“我只記得電話是不停的,腦子也是快速的轉著,而當把這戶居民送進那一層樓後,懸著的心也重於落地了。”
哪一次過年也沒有像這個年那樣的忙碌,而且心中的弦也總是崩的那麼高。“說實在的,將近20天來,我沒有吃過一次熱飯,家就像飯店和旅館,自己的行程總是滿滿的,腳步也總是匆忙。”
疫病防護工作管理有序,是如今的火炬社區一面明亮的旗幟。白天居民們偶爾出去購買些生活必需品,晚間萬家燈火,防疫期間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和安詳。
“社區工作靠大家,火炬社區作為農村社區,我們面對的都是老面孔,儘管現在也有外來租戶,但是細緻的工作一定要到位,因為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鄉親們。”倪維鑫說。
四想法落實復工關
說起即將到來的復工關,倪維鑫同樣有想法。“看到媒體上發佈的市委朱建軍書記的半夜語音後,作為社區的當家人,我也覺得很難,但是再難也要面對,這關係到我們怎樣配合上級部門,配合企業奪回疫情造成的損失。”
白天抓管控和參加有關會議,晚上巡視完卡點工作後,回社區辦公室還要和工作人員一起制定復工後的應對措施,看似矛盾的一對綜合體,在老倪看來也不矛盾。
倪維鑫認為復工的當頭,嚴格審核工人的來處和進一步強化內部(社區)管理是大方向。“這幾天市、街道領導來調研,我也提出了這問題,只要我們海寧做好邊界線的管控,接下去的工作我們社區也會協調企業一起做。”
擺在倪維鑫面前的一堆數據,也讓他感到即將到來的返工潮將是一場硬仗,這不像前期的“堵”那樣乾淨利落,“我們社區有495戶本地戶,正常情況下外來租客有接近7300人左右,今年過年不回去的有923人,有將近6300人要回來就業,社區壓力是比較大。”
在倪維鑫的腦海裡,這幾天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本地居民對復工後返工潮的恐慌,如何把防控工作責任到出租戶等相關事宜。“後期的工作還是要靠‘疏’,要以將心比心的態度留住外地工人,要以細化的工作讓本地居民放心和安心,一起在後防疫期時段融合相處。”
“辦法總是有的,我還是那句老話,依靠黨和政府依靠全體居民,我相信我們能把復工後帶來的影響降到最小化。”這位老書記的臉上露出了堅毅。
1米75的個子魁梧的身材,因勞累而顯得疲倦的神態,倪維鑫帶著全體社區人走過了艱難的二十多天。“那天我為什麼對著同行們說起那句話,因為前一天剛好做通一戶從四川回來的租戶的思想工作,再加上前期一直工作到深夜,體力嚴重透支,以至於出現了頭暈耳鳴等身體狀況了。”倪維鑫回憶著,“所以回到社區後真想找個地方打個盹,但是慕然間看見胸前的黨徽,就暗自對自己說,不能休息因為腳下的土地就是我的戰場。”
讓倪維鑫最感動莫過於他的鄉親們踴躍參與志願行動。“1月27夜裡我們通過發動居民參與志願行動,截至今日共有80多人報名參與了小區的群防群治;還有很多的鄉賢人士、普通居民及孩子們都來慰問志願人員,我感覺了一種‘國難興邦家難齊心’的場面。”倪維鑫感動了。
閱讀更多 浙江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