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董仲舒之後,再沒有“儒家思想”,對此你怎麼看?

音樂成成


儒家思想起點就是錯的,君與臣,父與子總會有矛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後來董仲舒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綱上線,做成三綱五常,這樣是不是古人就能做到君君臣父父子子了,當然做不到,因為利益衝突想做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宋朝朱程理學又加碼,可是照樣做不到,常常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儒家還越來邪惡,儒家自孔老二到清末一直是一脈相承的邪惡,從孔老二的男尊女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有權有勢是君子,問農老百姓是小人,儒家一直就是邪惡的,到清末一直是越來越邪惡,,所以被爆發的五四運動者們當作吃人文化推翻


錦月細雨


董仲舒之後再無儒家思想,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是:

先秦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到漢代被改造,而失去本來面貌,不復存在了。

此言對否?也對也不對。為什麼呢?

以孔孟之儒家為儒家,則此言正確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是披著儒家外衣,為帝王霸道做修飾。外儒內法而已。

孔孟之道,從來不提倡專制,他們的理想就是恢復周禮,君是君,臣是臣,大家各守本分。諸侯王老老實實做諸侯王,周天子則應有天子該有的地位。

秦皇漢武這種專制集權的出現,恰恰是法家想要看到的,而正是儒家所厭惡的。

但秦因為法家而亡,漢人有前車之鑑,必然要尋求改變。

最初的改變是,以黃老之學為治國之道,無為而治,不搞花裡胡哨的,讓百姓安安穩穩過日子,休養生息。

漢初無為而治,頗有成效。但不過是權宜之計。專制的本質是要集權,是要控制,因此,有皇帝,必然需要法家,法家是封建社會的內核。

皇帝需要法家?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用,怎麼辦呢?董仲舒便採用折中的辦法,吸收儒家仁政那一套,把法家的嚴苛改得溫和一些。而儒家強調的尊卑禮法,又是法家缺少的,正好拿過來用,並且發揚光大地用。

至於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這一套來源於陰陽家,跟孔孟儒學沒有半點關係。

綜合來看,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學,跟孔孟儒學大不相同,它雜糅了儒家,法家和陰陽家,是一個混合體。

因此,董仲舒之後,孔孟儒學不存矣。

若以廣義的儒家來說,則此言又不對

廣義的儒家,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出現的儒家思想,包括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等等。

如果以發展的角度看待儒家,則孔孟不過是創始人,後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脈相承,同氣連枝的,只不過是儒家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

如宋明理學,不但結合了儒法道,更融合了佛家思想,可謂集大成也。

從這個角度來看,則董仲舒之後,儒家不但沒有消亡,反而蓬勃發展。董仲舒更是為儒家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

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儒家

一種思想或學派,當然應該是不斷變化的。

因為它的變化發展,變得與最初的時候不同了,我們就否定它,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我們判斷的標準是:它是否變得更好,更完善?是否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以這個為判斷標準,董仲舒的儒學,以至於宋明理學,都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是對儒家的完善和發展,它們當然算儒家的一部分。

而明清以後,儒家思想則不合時宜,不利於時代發展了。它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為專制集權服務,這種變化,我們應當批判,否定。這些,我們稱之為儒家的糟粕,當摒棄之。


黑色大炮


我自己非常認同這種觀念:孔孟儒學追求中庸之道,荀子、李斯及韓非子從哲學認知及社會實踐方面完善了孔孟儒學;董仲舒獨尊儒術,否定了荀子的哲學思想、背離了孔孟的中庸之道,變成了穿鑿附會、神話皇權的迷信思想。


伯成01


儒家思想,維繫中國兩千多年,功不可沒。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變故,接著都回歸儒家學說。首先秦代,孔子西行不到秦。秦統一後以吏為師,烎書坑儒。秦二世而亡,漢代秦過程中儒學無用。但劉邦靠儒生,才確立禮義,固定皇權。漢武帝獨尊儒術,確定儒家地位。魏晉中五胡亂華,隋朝大統一,立即以儒術,開科取士。唐代進一步確定,以儒學為主的科舉。宋代以儒家為中心,文化大發展。元代崖山戰後,以漢人為主的儒學削弱了,但元蒙統治者迅速漢化。北京現在,佔地700多畝的孔廟,就是元代建造的。明代朱元璋橫掃天下,稱帝后立馬搞君權神授,實行儒學一套。清代皇帝漢化很快,早在關外,皇太極就稱明降臣,大儒洪承疇為領路人。清乾隆帝在北京孔廟中,立幾百個大石碑,刊刻儒術十三經。只有近代,帝國主義侵略,儒學才讓位於馬列主義。中華民族歷史上,有三次最大的危險,一是五胡亂華,二是元滅宋,三是清滅明。如果不是儒學?讓那些草原人去搞退耕還草?那麼還有沒當代中國?將很難說清。


文廟山居


董仲舒本身就是集儒家思想於大成者。他本身就代表著儒家思想。我們可以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與先秦儒家著作想對比,其主體思想完全符合。怎麼能認為董仲舒以後就沒有儒家思想呢?

提這個問題的人,不讀書,想當然而。

只是因為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而近代學者認為這是不好的。可是要知道,董仲舒的獨尊儒術,是在政治領域,官員選拔和政治剛領採用儒家思想而已。並沒有涉及到民間學術。

在民間一直還是百花齊放的。否則不會有魏晉玄學和佛教的大發展。

而且歷代儒家,所尊唯五經而已。並不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佛陀之後無佛家,但是孔子之後全是儒家。

這個命題應該休息了。提出問題的人一定是個反儒家的人。而且不讀書。思而不學則殆,牢記!!


齊謙書院孟子厚


有人出於什麼目的,說一些極端之言?我們無從問起。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自從儒家思想誕生那天起,便成了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地位的理論基礎。只是不同階段,不同意識時,需要不同手段而已。儒、釋、道並行,也是分層面的不同分而行之。儒家仍佔主流層面,何談自董仲舒之後沒有儒家思想?


一江1955


儒教從漢朝初開始就是統治階級的愚民工具,

一直延續到清未,嚴重禍害了人民群眾的獨立思考能力,古之精華都是詩詞,科學算法,中醫,儒家根本就是教條主義,掛在嘴上,自己又做不到,而且高高在上,一副仁義嘴臉最為惡劣。


無用20


你感覺儒生不會爭政治地位嗎?

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安享的觀點!永遠不會離開社會!

從西醫與中醫的爭奪中,不是盡顯孔子的技巧手段嗎?


藍先生易學研究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推向了巔峰,後人無人能及!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董仲舒小的時候就勤奮好學,非常努力。有個成語叫目不窺園,用來比喻埋頭鑽研不為別的事情分心,說的就是董仲舒。董仲舒讀書的時候,三年都不看自己家後花園一眼。看著別人在花園裡玩耍,董仲舒一點都不羨慕,他拿著竹簡就是使勁的學習。

由於董仲舒的刻苦鑽研,最後成為了一名儒學大師,也就是他的出現,使儒學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

董仲舒主要是在漢武帝手下推行儒家思想的。漢武帝16歲的時候當上皇帝,廣徵賢良,以問治國之道。董仲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在漢武帝的視線裡。系統的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的主張,並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說白了就是人在做天在看。董仲舒這種思想,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讓劉徹知道了,要是不把百姓當回事,百姓治不了他,天能治他。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受制於天命,劉邦能取得天下,那是上天的安排。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很對漢武帝的胃口,所以董仲舒就被漢武帝選中了,漢武帝也在百家之學中選擇了儒家思想來統治國家,實現他一生的政治抱負。

從此儒學就從民間思想變成了官方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面提到兩個詞,三綱、五常。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將三綱五常作為道德標準。董仲舒被漢武帝看上之後,沒有留住身邊,派他當地方官去了。雖然董仲舒人不在京城,但是漢武帝卻一直在用董仲舒倡導的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董仲舒一生中沒當過什麼大官,先後兩次當過地方上的相國,但在這兩次相國之間,還差點讓漢武帝把腦袋給割了。

公元135年,皇帝祭祀的地方著火了,董仲舒這個時候就想到了天人感應,覺得這肯定是漢武帝的原因。漢武帝聽到後大怒,當時就要殺了董仲舒,多虧一幫大臣求情,加上漢武帝憐惜董仲舒的才華,才放了他一馬。從此以後,董仲舒就不再敢過問皇上的事了,一心做學問,寫書,教學生。之後雖然再次當官,但一直在官場上沒有什麼大的發展。最終辭職回家,教書育人了。雖說董仲舒辭職回家,但漢武帝每次遇到國家大事,都要派人到董仲舒家裡來徵求董仲舒的建議,可見他在漢武帝的心中還是很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