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這首《贈梁任公同年》是黃遵憲於1896年(光緒22年丙申)書贈梁啟超的詩之一。黃遵憲痛心於英佔香港(1842)、日佔臺灣(1895),在詩中用比喻法呼籲國人像杜鵑一樣憂國,像精衛一樣堅持努力制止國土分裂。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出生於廣東嘉應,清朝詩人、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黃遵憲在戊戌變法中積極主張推行新政,希望通過外交工作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強國的抱負,被稱為“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

《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黃遵憲朝服像

黃遵憲在日本擔任外交大臣期間,以當地歷史、政治、景物、風俗為題材創作《日本雜事詩》200餘首,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境界。他善於作詩,喜歡以新事物融入詩歌,主張在創作上表現新事物、新思想,從理論和創作上為“詩歌革命”開創了新道路,因此被譽為“詩界革新導師”

主要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誌》、《日本雜事詩》,以及詩詞《雜感》、《今別離其一》、《題梁任父同年》、《上岳陽樓》等作品。

一、《人境廬詩草》的文學地位

<strong>《人境廬詩草》是黃遵憲詩歌成就的突出代表,也是他思想的主要體現,使詩人確定了在近代詩歌乃至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詩歌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得到不同學派的稱讚,其新思想、新革新對近代詩歌改革起到了啟發和指導作用。被梁啟超譽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人境廬詩草》的創作,是詩人吸收中西文化精髓的產物,使得當時的中國人展開新的視野、眼光看世界、瞭解世界,並使得中國近代詩歌邁上了新的臺階。

二、《人境廬詩草》的主題思想

黃遵憲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於我國的政治舞臺,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動家和一位推動變法維新的干將,然而黃遵憲一生最大的成就,則在於他的詩歌在我國近代詩歌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黃遵憲在政治上主張維新改革,在詩歌創作上也同樣主張革新、創新。作為新興的資產階級的一分子,他主張詩歌表現新思想、新內容、革除舊的形式。《人境廬詩草》是近代“詩界革命”代表性詩集,這些詩歌廣泛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西方許多新事物,是中國和世界瞭解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文獻。

《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黃遵憲著作《人境廬詩草》

<strong>有人曾說,如果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麼黃遵憲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黃遵憲的一生正處於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時期,在詩歌領域更是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而黃遵憲的革新則吹響了古典詩歌改革的號角,由於他多年出訪日本、歐洲各國,所以思想上處於時代的最前沿,受到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自由主義的影響。這些因素使得他的詩歌充滿了新的形式、主題和思想。

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先後到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經過親自接觸資產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經驗,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並在新文化思想激盪下,開始了詩歌創作的新探索。

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而其變極盡矣”,再繼為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筆之於詩,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

(《與朗山論詩書》)。

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造性的實踐,突破古詩的傳統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被梁啟超譽為“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飲冰室詩話》三二),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廣泛反映了詩人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人境廬詩草》這部詩集反映了近代歷史的重大變革,特別是近現代社會的主要矛盾,還宣傳外國先進文化,以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在近代詩歌歷史上大放異彩。

《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黃遵憲故居正門

《人境廬詩草》不僅包括了衝破封建文化禁錮的思想,對落後腐朽清政府的痛斥,更表達了詩人變法圖強的思想。《人境廬詩草》前兩卷是黃遵憲出國前的詩作,揭露了封建文化禮教對人民的禁錮和毒害,還對宋明理學、科舉制度進行了抨擊。而《哀旅順》、《苦威海》等篇章則反映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強國強民的渴望和希望。

三、《人境廬詩草》的內容梗概

《人境廬詩草》書名,取自陶淵明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本書共分為11卷,收錄了黃遵憲從清朝同治四年至光緒二十八年間(1865—1902年)創作的641首詩歌。這部詩集代表了詩人畢生40年的心血,是中華民族在那個最屈辱時代的寫照。

黃遵憲主張“我手寫我口”,要求作品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闢之境”

,所以他的作品主要表現了當時親歷和耳聞的重大歷史事件,被稱作“史詩”,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反抗帝國主義侵略、變法圖強則是重要的兩大主題尤其是關於中日戰爭時期的題材。

《人境廬詩草》中記錄了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這些詩歌反帝衛國思想尤為突出,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抨擊了清政府投降主義,讚揚了一些將領的英雄事蹟。其中不少篇章,規模宏偉,形象生動,表現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

《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黃遵憲故居黃遵憲與詩人丘逢甲塑像

其中《哀旅順》創作於1895年,時值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我國重要軍事基地旅順港被日本侵略者佔領,黃遵憲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這首詩描寫了旅順港的重要軍事地位、旅順失守的情景,痛斥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全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表達了詩人對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的關切,以及期望外御強敵的愛國情懷。

如《馮將軍歌》則反映了中法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馮子材英勇殺敵的英雄形象,以及愛國將士排山倒海的氣勢。“將軍一叱人馬驚,從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馬排牆進,綿綿延延相擊應。轟雷巨炮欲發聲,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一日橫馳三百里”。 將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將軍排山倒海的氣勢,活現在紙上。

四、《人境廬詩草》的藝術手法

<strong>黃遵憲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最早倡導詩界革命的詩人,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

他主張走向世界,施行新政,因此在詩歌創作上也主張創新、改革詩歌的意境、風格。所以在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穎的題材和主題,以表現新的生活和新時代。

<strong>黃遵憲的詩歌既具有現實主義手法,也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同時他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為追求目標,力求將古典詩歌的傳統、風格和新意境、新風格和諧地統一起來。在《人境廬詩草》中,他便運用了現實主義方法,著重反映了近代歷史的重大事件,特別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機及社會現狀等方面。因此,他的詩歌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舊社會、舊禮教、舊制度的批判。

《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黃遵憲故居正廳

<strong>黃遵憲善於以細緻的手筆敘事、寫景,狀物、注重場面的鋪陳,刻畫人物的特色,使得詩歌的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如《渡遼將軍歌》這首詩,敘述的是湖南巡撫吳大澄與日軍在遼東作戰慘敗的故事。吳大澄本是湖南巡撫,喜好金石,中日戰爭爆發,恰好購得一枚漢印,印文為“渡遼將軍”,自以為是封侯之兆,遂請纓出師。

開篇寫其出征的盛氣:“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此行領取萬戶侯,豈謂區區不餘畀!”豪氣沖天;篇中寫其朝會諸將的場面:“……歲朝大會召諸將,鋼爐銀燭圍紅氈。酒酣舉白再行酒,拔刀親割生彘肩。自言平生習槍法,煉目煉臂十五年。目光紫電閃不動,袒臂示客如鐵堅。淮河將帥巾幗耳,蕭娘呂姥殊可憐。看餘上馬快殺賊,左盤右闢誰當前。鴨綠之江碧蹄館,坐令萬里銷鋒煙。坐中黃曾大手筆,為我勒碑銘燕然!”大言不慚之態,不可一世之概,活龍活現。然而“兩軍相接戰甫交,紛紛鳥散空營逃”。前之氣勢如虎,後之怯懦如鼠,在強烈的反差中有力地勾畫出其醜陋形象。

為了表現豐富的現實內容,黃遵憲注意吸取古人以文為詩的經驗,所謂“以單行之神運俳偶之體”,“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人境廬詩草自序》)。但取其長而避其短,在篇章結構上,注意波瀾曲折,長而不板;敘寫上多用比興與描寫,減少抽象直陳;議論儘量精要,並安置於描寫之後,使之有水到渠成、畫龍點睛之妙。

《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黃遵憲覲見光緒圖

黃遵憲廣泛採摘語言資料,“自群經三史,逮於周秦諸子之書,許鄭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於今者,皆採取而假借之”(《人境廬詩草自序》),同時又不排斥“流俗語”(《雜感》其二)。這使他的詩歌詞彙豐贍,富於表現力,典雅之中多生氣與變化。但他用典雅詞語過多,不免帶來艱奧晦澀的缺陷。

結語

<strong>黃遵憲被公認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人境廬詩草》的清新之風,一掃舊體詩的陳腐暮氣,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晚清絕大多數重大歷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詩史”之譽。

梁啟超在他為黃遵憲寫的墓誌銘中,對黃遵憲以及他的詩作了這樣的評價:其人 “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 “其為詩,則精思渺慮盤礴而莫測其際”、“陽開陰闔,千變萬化,不可端倪,於古詩人中獨具境界”。梁啟超還在《飲冰室詩話》中這樣評價道:“公度(黃遵憲字公度)之詩,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公論不容誣也。”

《人境廬詩草》:吸收中西文化精髓,使中國近代詩歌邁上新的臺階

黃遵憲詩作《贈梁任公同年》木刻

康有為在《人境廬詩草》序中說:“公度豈詩人哉!而家父、凡伯、蘇武、李陵及李、杜、韓、蘇諸鉅子,孰非以磊砢英絕之才,鬱積勃發,而為詩人者耶!公度之詩乎,亦如磊砢千丈松,鬱郁青蔥,蔭巖竦壑,千歲不死,上蔭白雲,下聽流泉,而為人所瞻仰徘徊者也。”

<strong>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是一塊標誌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最後階段轉向革新時期的里程碑。黃遵憲是自龔自珍以後最傑出的一位詩人,他的詩歌最突出的價值在於,它反映出了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他的詩歌堪稱 “詩史”,體現了時代精神,反映了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開闢了中國詩歌史上從未有過的廣闊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