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话铺词馆


说是八旗,其实是满蒙汉三族,每族各有八旗,一共是二十四旗。

清朝之所以能够占领江山,与这“二十四旗”制度密不可分,首先是军政一体,直接保证大汗能够掌控全族,闲时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统领满族监工,“泥堪”做工,保证满清经济与后勤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八旗的由来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


八旗制度最早起源于“老建奴”(明朝对于满族入关之前的官称)努尔哈赤的一旗制度,其具体名称不可考究,根据明朝与朝鲜的记载,当时努尔哈赤所打的旗号为黑色,故而称之为正黑旗也可以,但根据某些“正史”记载,当时努尔哈赤其实按照五行之说组建了白、黄、红、青、黑五色的旗帜,但从逻辑来讲并不可能。



后于1601年重新做出军政制度改革,将整体族人重新分配,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

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八旗之建立,是在征服多种民族和部族基础上实现的,这就对八旗社会的转型和稳定造成了种种困难。

即便在女真——满族之中,也因部族和家族的不同而矛盾重重。原本分裂的历史和被征服的仇恨,以及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与社会文化观念,很难使八旗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集团。在这种形势之下,八旗社会还是最终形成了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局面,这不能不说与各种制度,尤其是职官制度、法律制度、军功制度和人口户籍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关。

后来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人、汉人编入八旗,连同八旗满洲一起被称为“旗人”,但其核心还是满洲旗人。


满清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

一旗变八旗时期:

【一旗】:最早的满洲军队,只有一旗,即努尔哈赤统领的黑旗。

【二旗】:一旗变二旗,由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率领。

【三旗】:二旗变三旗,由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统领。

【四旗】:三旗变四旗,四旗旗主分别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两个儿子代善,皇太极,舒尔哈齐之子阿敏统领。

【八旗】:四旗变八旗,最早的八旗旗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代善父子,阿敏,莽古尔泰,这里面只有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其余的七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父子。


这八旗里面,正红镶红两旗始终无变化,一直归代善家族掌握,其余的几旗变化是因为皇太极顺治父子和多尔衮家族的权力争夺,过于复杂。

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最终定型八旗旗主以及排名: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镶蓝:郑亲王。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后裔。


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顺治把八旗分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其统治权掌握在皇帝手里,也就是说这三旗的旗主就是皇帝。

而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这下五旗的旗主则为诸王或者是贝勒,但是这些旗主也都是世袭罔替的:

正红旗、镶红旗:后来一直在代善的子孙后代中世袭流传

其中正红旗在代善后代礼亲王一脉流传,镶红旗在代善后代克勤郡王一脉流传,

正蓝旗:在多铎后代豫亲王一脉流传、

镶蓝旗:在济尔哈朗后代郑亲王一脉流传、

镶白旗:则在豪格后代肃亲王一脉流传。

也就是说,只要清朝不灭,他们的旗人身份就是贵族的一种象征。

总结:当初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的弊端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当旗主的权力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甚至可以制约皇上,比如说当时的多尔衮就依仗自己的旗主身份,压制的顺治不能完全把控朝政。所以,在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上,到雍正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已经大大分散了旗主的权力,把核心势力收归到了自己手里。毕竟: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站在封建王朝巅峰的君主,怎么会允许别人手里的权力大到可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呢!


路之意


八旗演变在顺治时期才最终定型,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1)一旗变八旗时期。

【一旗】:最早的满洲军队,只有一旗,即努尔哈赤统领的黑旗。

【二旗】:一旗变二旗,由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率领。

【三旗】:二旗变三旗,由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统领。

【四旗】:三旗变四旗,四旗旗主分别为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两个儿子代善,皇太极,舒尔哈齐之子阿敏统领。

【八旗】:四旗变八旗,最早的八旗旗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代善父子,阿敏,莽古尔泰,这里面只有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其余的七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父子。

(2)八旗旗主剧烈变动时期。

这八旗里面,正红镶红两旗始终无变化,一直归代善家族掌握,其余的几旗变化是因为皇太极顺治父子和多尔衮家族的权力争夺,过于复杂,旗主的变化简图见上图。

(3)最终定型时期。

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最终定型八旗旗主以及排名。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镶蓝:郑亲王。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后裔。

八旗里面最牛的其实是代善家族,无论风雨如何飘摇变化,代善以及子孙始终稳坐两旗旗主,也是世袭的铁帽子王。


师明礼


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由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有些人特意强调,八旗分为满蒙汉,总计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汉八旗是没有独立旗主的,蒙汉八旗也归满旗旗主进行统领。

至于八旗旗主具体是怎么更迭的,这就很复杂了,需要详细的介绍。



两旗时代

最早的八旗制度,没有后来那么复杂,只有旗主和佐领两级。并且也没有八个旗,只有一个旗。

努尔哈赤起兵后,先建立了一旗部队,旗色不清楚,有可能是黑色旗。

后来他消灭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一支新旗,旗色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红色旗。

于是,努尔哈赤就将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给了亲弟弟舒尔哈齐,然后他自己统帅新建红旗。后来改红旗为黄旗。

于是,最早的八旗雏形就出现了。一共只有两个旗,两个旗主,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同母弟舒尔哈齐。两人在当时被时人并称为“二酋”。

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各自统领的属人、阿哈是一样多的。这两个旗的旗色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按照推断,努尔哈赤的旗色应该是黄旗。而舒尔哈齐的旗色应该是黑色,后改为蓝色。(据说是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于是就改作了蓝旗。具体什么时期由黑旗变改为蓝旗,有待考证)

三旗时代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征服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达部。他把哈达部的人丁编为一个旗,让自己的长子褚英和哈达部的首领吴尔古代(哈达纳拉氏)共同管理。这个哈达部的旗,旗色为白色。这便是正白旗的由来。

不久后,褚英废除吴尔古代的首领地位,他自己独自成为旗主。同时,舒尔哈齐的正蓝旗得到了进一步扩充,这些蓝旗新归附的人丁,被封给了太祖的次子代善。所以这一时期,代善是正蓝旗里的“小旗主”。

这个时期的三旗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舒尔哈齐,代善(小旗主);

正白旗——褚英;


四旗时代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正蓝旗旗主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幽禁。正蓝旗的格局就因此发生了变化。


注意了,下面的内容很重要。

在正蓝旗中,原属于舒尔哈齐的佐领,一多半被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继承。

剩下的原属舒尔哈齐,但没有划归给阿敏的佐领,则划归到了代善的名下。

代善之前在正蓝旗中的原班人马,加上新划给他的人马,一起脱离出正蓝旗,独立为一个新旗,旗色为红旗。后来屹立二十多年不倒的正红旗也就是这么来的。

正红旗成立后,也就有了四旗。这个时候的四旗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阿敏;

正白旗——褚英;

正红旗——代善;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1年),努尔哈赤将自己的长子、正白旗的旗主褚英幽禁,所以正白旗也发生了变化。

正白旗大部分佐领被封给了皇太极。而剩下的一部分佐领,被褚英的长子杜度继承。于是皇太极就成了正白旗的旗主,而杜度则是正白旗的“小旗主”。

这个时候的四旗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蓝旗——阿敏;

正红旗——代善;

正白旗——皇太极,杜度(小旗主);

八旗时代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下令将四旗扩充为八旗。他自己的黄旗分为正黄、镶黄两旗,均由他亲自统领。

代善的红旗,也分成正红、镶红两旗,由代善和代善的儿子们统领(代善的儿子岳托和硕托均是镶红旗的小旗主)。

原蓝旗的旗主阿敏,成为镶蓝旗旗主,属人没有变化。

正蓝旗的旗主则由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担任。另外,莽古尔泰的亲弟弟德格类担任小旗主。

正白旗旗主不变,仍由皇太极担任。

镶白旗旗主由原正白旗小旗主杜度担任,同时努尔哈赤把自己的第七子阿巴泰也塞进了镶白旗,与杜度共同组成了镶白旗(阿巴泰是小旗主)。

这里额外插一句,当时的八旗的旗子,应该是没有图案的,也就是一面只有颜色的旗帜。四镶旗是在旗子中间加一条龙。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八旗旗子的样式,是公元1622年之后才确定的样式。


这个时期的八旗旗主分别是:

两黄旗——努尔哈赤;

两红旗——代善,岳托、硕托(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极;

镶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小旗主);

镶蓝旗——阿敏;

努尔哈赤晚期的八旗变动

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按照女真人“嫡长子继承皇位,嫡幼子继承财产”的传统。将自己的三个嫡幼子:18岁的阿济格、11岁的多尔衮、9岁的多铎,纳入自己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并将两黄旗拆分,分别封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小旗主。

当时努尔哈赤的两黄旗一共有60个佐领,他把正黄旗的15个佐领封给阿济格,另外15个佐领封给多尔衮。再从镶黄旗分出15个佐领封给幼子多铎,剩下的15个镶黄旗佐领由他亲自统领。

然后努尔哈赤立下遗嘱,等他去世后,他自己统领的15个镶黄旗佐领,也交给多铎继承。相当于就是说,阿济格为正黄旗旗主,多铎为镶黄旗旗主;多尔衮没有位置,于是努尔哈赤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好让多尔衮继承镶白旗。

结果这次调动还没有完成,努尔哈赤就突然死了。皇太极瞅准机会,迅速让儿子豪格抢占了没有旗主的镶白旗。这一下,皇太极父子就抢到了两白旗。

这里额外插一句,这次分封后,由于正黄旗分给了阿济格和多尔衮,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领的旗。因此镶黄旗就变成了八旗的头旗。很多人经常问,八旗之首是哪个旗?看到这里应该就知道了——是镶黄旗。




皇太极时期的八旗变动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这位新任大汗是个狠角色,为了打压不服他的人,皇太极对八旗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调整——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

这次调旗很简单,就是皇太极的正白旗、豪格的镶白旗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两黄旗对调。因为皇太极是后金大汗,他认为黄旗只有大汗才配使用。所以,继承了汗位的皇太极就逼着多尔衮三兄弟与自己对调了旗色,以彰显自己的“正统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调整只换旗色,也就是两白旗换两黄旗,服装颜色对调;两黄旗换两白旗,服装颜色对调。而旗主之下的附属人员没有进行变动。



第二次调整——镶蓝旗旗主换人。

永平之战后,阿敏(舒尔哈齐的次子)逃回关外,皇太极借此机会整肃阿敏。他召集众大臣及贝勒,给阿敏定了议十六项大罪。最后处理结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并将其圈禁在家。其所属镶蓝旗则赏给跟皇太极穿一条裤子的堂弟济尔哈朗。

由于济尔哈朗也是舒尔哈齐的儿子,这次换旗主,镶蓝旗没什么异动。



第三次调整——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混编。

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病逝,正蓝旗的旗主由原先正蓝旗小旗主莽德格类继承,而莽古尔泰的佐领也由莽古尔泰的儿子继承(小旗主)。

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正蓝旗的旗主德格类病死,同年有人告发莽古尔泰、德格类一门谋反。皇太极趁此机会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一门剥夺旗权,顺便将正蓝旗没收为己。于是正蓝旗就被皇太极给吞并了。

吞并正蓝旗后,皇太极将原正蓝旗的八个佐领封给儿子豪格,又拿出三个封给镶黄旗小旗主阿巴泰,加强了原镶黄旗的实力。同时也削弱了正蓝旗的凝聚力。

没过多久,皇太极将正黄旗的一半与正蓝旗的一半进行捏合,组成新的正黄旗。将正黄旗和正蓝旗剩下的一半捏合,组成新的镶黄旗,都由皇太极亲自统领。

镶黄旗归皇太极后,原镶黄旗旗主豪格带着自己的佐领改为正蓝旗,成为正蓝旗的旗主。原镶黄旗的小旗主阿巴泰,也同样成为了新正蓝旗的小旗主。


这次调整之后,八旗旗主如下:

两黄旗——皇太极;

正蓝旗——豪格,阿巴泰(小旗主);

镶蓝旗——济尔哈朗;

以上四旗是皇太极的嫡系人马


正红旗——代善;

镶红旗——岳托,硕托(小旗主);

两红旗在代善的统领下,保持中立。


正白旗——多铎;

镶白旗——阿济格,多尔衮;

两白旗与皇太极暗中较劲



多尔衮时期的八旗变动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掌权。他和皇太极是一丘之貉,掌权之后也是大肆吞并其它旗。具体的调整有两次。

第一次调整——两白旗混编。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去世。他去世之后两个月。多尔衮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趁机没收了亲弟弟多铎在正白旗的15个佐领。

多尔衮手上本身就有15个佐领,没收多铎的15个佐领后,多尔衮就具有了30个佐领,即一个整旗的实力。

之后多尔衮的将自己所领镶白旗的与多铎的正白旗进行对调,自己成为正白旗旗主,而原属正白旗的多铎,则换色为镶白。

本身就在原镶白旗的阿济格并没有参与此次换旗。多铎换到镶白旗后,他是旗主,阿济格变成了镶白旗的小旗主。



第二次调整——两白旗与正蓝旗混编。

争储事件后,多尔衮和豪格结了梁子。为了搞死豪格,多尔衮下了大力气。大清顺治五年二月(公元1648年),多尔衮将豪格打下大狱,没收了他的正蓝旗。(还抢了豪格的小老婆)

豪格的正蓝旗被没收后,多尔衮没有上交给顺治皇帝,而是被他以“俟归政,然后隶于上”的名义私吞了。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镶白旗旗主多铎病逝。多尔衮便将两白旗和正蓝旗一起混编。原本属于豪格的正蓝旗佐领和原本属于多铎、阿济格的镶白旗佐领对调。

对调之后,新的镶白旗没有旗主,多尔衮当仁不让的自领镶白旗旗主,加上正白旗,他就成为了两白旗的旗主。

而新的正蓝旗则由原镶白旗的阿济格、多铎的次子多尼、阿巴泰第三子博洛、阿巴泰第四子岳东四人共同管理。这四个人中,多尼名下的佐领数量最多,所以他是旗主,另外三人是小旗主。


另外,正红旗旗主代善于同年病死。他的儿子镶红旗旗主硕托在三年前被处死(岳托死后硕托继任)。因此两红旗的旗主也都换了人。正红旗旗主为满达海(代善儿子)、镶红旗旗主为罗科铎(岳托孙子)。



这一系列震动之后,八旗旗主如下:

两黄旗——顺治帝;

两白旗——多尔衮;

正红旗——满达海,勒克德浑(小旗主);

镶红旗——罗科铎,尼堪、硕塞(小旗主);

正蓝旗——多尼,阿济格等人(小旗主);

镶蓝旗——济尔哈朗;



八旗旗主的最终确定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历经二十几年的调整,此时的八旗已经面目全非,跟最早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比如正白旗旗主原本是褚英,结果褚英被努尔哈赤弄死,正白旗的人马交给了皇太极和褚英的儿子杜度继承。到了八旗建立时,杜度调任镶白旗,褚英当年的人马就变成了镶白旗。后来努尔哈赤为了给多尔衮挪位,把杜度挪到了镶红旗,褚英一系的人马又调到了镶红旗。这变来变去的,八旗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八旗了。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秋后算账,又对八旗做了一次大的调动。

第一步,他先是把多尔衮的两白旗没收。正白旗整旗被顺治皇帝收走,同顺治亲自掌控的两黄旗一起变成了所谓的“上三旗”。

第二步,将镶白旗,也就是原属于正蓝旗豪格的佐领,交给了给了自己的侄子,豪格的儿子富绶。

第三步,顺治因怒迁恨,对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下了死手。把他夺爵治罪,他所属的佐领分别拨入了正白、镶白、正蓝三旗。

自此也就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说法。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领,下五旗由豪格、济尔哈朗、代善、阿巴泰、多铎、褚英等人的后裔统领。

具体来说,如下: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皇帝统领;

镶白旗——豪格后裔统领。豪格是努尔哈赤之孙,皇太极长子;

正红旗——代善后裔统领。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

镶红旗——岳托、硕塞、褚英后裔统领。其中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努尔哈赤之孙;硕塞是皇太极的儿子,努尔哈赤之孙;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和皇太极的大哥。

正蓝旗——阿巴泰、多铎后裔统领。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极的哥哥;多铎是努尔哈赤的嫡幼子,皇太极的弟弟。

镶蓝旗——济尔哈朗后裔统领。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的侄子,皇太极的堂弟。



康熙继位后,为了进一步的削弱诸王对下五旗的掌控。他大力推行了皇太极时期开创的都统制度,让都统取代旗主。因为都统是朝廷委派的流动官员,没有世袭权利。于是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旗权,在康熙时期就基本让都统给夺去了。(都统可以让非宗室的人担任,属于从一品)

然后,康熙又将皇子分封到下五旗,去下五旗做小旗主,继续分化下五旗。比如雍正就当过镶白旗的小旗主。雍正继位之后,他儿子洪昼还当过正蓝旗的大旗主。此政策一直延续到了道光皇帝时期,才算是把八旗完全控制在了皇帝的手中。



总结:清初时期,旗主对本旗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为了巩固皇权,从皇太极开始,清代皇帝就开始分化旗主们的旗权。在乾隆皇帝的中晚期,旗主已经名存实亡。到了道光时期,已经没有所谓的旗主了。

至于什么人才能担任旗主,一句话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只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后裔才能担任旗主。这两群人全部都是拥有系黄带子特权的皇室宗亲。


Mer86


有趣的是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磕头啊。”这句经典台词便是抽着大烟的金爷说的。


和珅是什么人,乾隆的宠臣啊,可谓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就算是皇亲国戚也得礼让三分,凭什么给他下跪?但和珅还真得给金爷跪。

金爷到底有何魔力竟让大名鼎鼎的和珅金膝跪地呢?而这个能力却只源于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正红旗旗主。

旗主到底有什么特权,使其竟如此嚣张呢?

满族人建立起的大清帝国算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中原向来是汉族人统治,行汉族礼仪文化,由汉族制度统治。

对于满族人来说要想让这样一个数字庞大的人群,井然有序的遵守满清制度而被满清帝国所用,就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制度,这便有了满清八旗。

八旗最初是用于满洲(女真)人狩猎组织时创立的,后来演变为满清的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于1615年正式创建。

最初其实只有一旗,即努尔哈赤用来统帅满清军队的黑旗,但由于黑旗在夜晚不好辨别便改为了蓝旗。


1601年他又增了3旗,红、白、黄这三种颜色,这便有了四旗,形成了八旗的雏形。

随着不断的征战,部落也随之扩大,努尔哈赤便于1615年再增四旗,将黄、白、蓝3旗镶以红边,将红旗镶以白边,加上之前的蓝、红、黄、白四旗,合称八旗。

八旗在清初有显赫地位,各级首领都由贵族担任。清朝的建立不得不说除了旗主的正确领导之外,还要有八旗子弟的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努力。

彪悍的八旗子弟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八旗子弟不仅仅只有满族人,还有汉人和蒙古人。为什么满族攻打的是汉族统治的王朝,汉族子弟还要充当满族的八旗子弟呢?

其实成为八旗子弟待遇是很高的,他们不仅可以赚钱养家糊口,而且就算自己犯罪被剥夺了八旗子弟的身份权利,你的后代也不会受影响,任然可以成为八旗子弟。

这种不连罪的制度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就显得非常诱人,所以汉族子弟也就纷纷加入。但对于八旗子弟是有要求的,旗主和八旗子弟之间必须保持着上下级或者说主奴之间的关系。



不论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旗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八旗制度在,就必须按照八旗制度给旗主行礼。

而金爷是红旗旗主,而和珅出生于正红旗。这就不管无论金爷到底是不是皇亲国戚或者败落到当乞丐,和珅也不得不拜啊。

八旗旗主竟然这么牛,都有哪几家最终掌握?又是哪家最强呢?

八旗旗主和排位在实行过程中错综复杂,因为面对众多且繁杂的人群,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具有强烈的封建等级制度。

为了能使八旗制度顺应时代变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改革创新,不断调整部署,最后是在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才最终定型。

其中的正黄旗、镶黄、正白旗旗没有旗主,都是黄帝亲自统帅。不过有时候黄帝会把大权交给比较信任的皇子,但是只是指挥权利,名义上“旗主”还是皇帝。此举一般代表着此皇子有了接管皇位的机会,而且很大。
▲由其他答主整理,很详细了

另外的下五旗,正红是礼亲王世袭,即代善后裔;而镶红是克勤郡王,即代善长子岳托后裔;镶白为肃亲王,即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正蓝是豫亲王,即多铎后裔,这些家族是旗主最后的定型。


多尔衮时期,满清八旗变化比较复杂。旗主的更改比较多,之所以变动如此之多,一般都是因为上任旗主突然死亡,或者因为政治斗争而死。其他人会通过各种手段,去抢得旗主位置,一般都是各大贝勒。

尤其是多尔衮曾经在架空顺治之后,曾经想过要做皇帝,还威胁顺治叫“爸爸”。他对八旗影响非常大,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过频繁的调整。这个时期的变动,基本上都是多尔衮主张。后来顺治成年后,基本上算是定型。

但无论外面怎么骚动,其他旗主如何变化,代善家族始终稳坐两旗旗主,风雨不动,可谓是八旗里最牛的了。那么上文提到的金爷就是代善家族的后裔吧。

虽然说八旗制度很厉害,但后来却消失了,它们为何消失、消失去了哪里呢?

清朝可谓是兴于八旗也败于八旗,因为分为旗主与旗奴,旗奴始终是受身份限制,就算飞黄腾达,就算自己旗主是街头流氓也得对他行大礼,这就引起了许多八旗子弟不满。
▲末期的八旗子弟

随着战争的结束,也就没有立功的机会。而旗主都是一些皇亲国戚,贵族子弟,几乎都是满族人。

那么汉族人民和蒙古人民也就不需要再挣着抢着去当八旗子弟,血液得不到更新,自然矛盾也就越来越多。八旗制度也就慢慢衰落。但真正消失是在道光年间,还是一个军机大臣直接造成的。

清朝有个叫松筠的大臣非常受道光帝的器重。但松筠一日却放下了手中的政务请了假,穿着孝服坐在门外,帮忙敲鼓招待客人。

一个军机大臣地位显赫、职务重要,理应忙于处理朝中事务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却在这里干这种事,由此可见八旗制度弊端已经非常严重了。

道光帝深感耻辱,于是便下旨废除了八旗制度,八旗也就从此消失了。

每一个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如果改革调整得当使之顺应时代便可以发展下去,但八旗制度始终还是未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被废除了。


史之策


旗制度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最开始只有两个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领的黄旗和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所领的黑旗。后来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所以就改成了蓝旗。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大,旗下人口不断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于是又增添了一个白旗。三旗旗主分别是:

  • 黄旗:努尔哈赤;

  • 蓝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 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

后来,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舒尔哈齐和褚英都相继获罪被处死。努尔哈赤将原来的三旗改为黄、白、红、蓝四旗。不久后,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最初八旗旗主分别是:

  • 正黄旗、镶黄旗:努尔哈赤;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正蓝旗: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

  • 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孙(褚英之子)杜度

天命八年(1623年),当时努尔哈赤已经六十多岁了。于是他将自己亲领的两黄旗大部分授予他和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18岁)、多尔衮(11岁)、多铎(9岁)。努尔哈赤还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另赐一旗给多尔衮。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领的旗,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且在此后一直被称为八旗之首。

但是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在众人拥护下继位。皇太极将镶白旗旗主改为他的长子豪格。同时,为了体现黄旗“国主之色”,皇太极将属于他们父子的两白旗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两黄旗进行对调。不过所改变的仅仅是名称和旗号,各旗旗主所统领的人事关系并没有改变。

  • 正黄旗:皇太极

  • 镶黄旗:皇太极长子豪格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正蓝旗: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天聪九年(1635),有人告发已经去世的原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德格类谋反,皇太极趁机剥夺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一门的旗权,并调任豪格担任正蓝旗旗主,两黄旗则由他亲自统领。从此,八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作为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直接统领。此时,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其余是下三旗。

  • 正黄旗、镶黄旗:皇太极

  • 正蓝旗:皇太极长子豪格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清朝入主中原后,多尔衮成为满清第一号人物。小皇帝顺治(皇太极第九子)对他又恨又怕,无奈地尊称他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诬陷豪格,将其下狱。同时,他调任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顶替豪格成为正蓝旗旗主,而他自己则担任正白、镶白两旗旗主。此外,他还将正蓝旗调出上三旗,将自己的正白旗调入。此后,上三旗和下五旗未再变动。

  • 正黄旗、镶黄旗:皇太极

  • 正蓝旗: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

  • 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硕托

  • 镶蓝旗: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之子)阿敏

  • 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终于扬眉吐气,立即对死后的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原来由多尔衮所领的两白旗也重新易主。首先正白旗作为上三旗之一,收归皇帝本人统领。镶白旗则由豪格之子富绶担任旗主。

  •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顺治

  • 正蓝旗:豫亲王(多铎世系)

  • 正红旗、镶红旗:礼亲王(代善世系)

  • 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之子)

  • 镶白旗:肃亲王(豪格世系)

清初时期,旗主的权力还是非常大的。后来经过几代皇帝的不断分化,从清朝中期开始,八旗实际控制人都是皇帝本人了。


历史至上


满清八旗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中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故用天地日水代表蓝黄白红。另外满清王朝有八大姓分别是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大姓,努尔哈赤生前的旗主分别是正黄镶蓝是努尔哈赤,正红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镶红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是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奇次子阿敏,正蓝旗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正旗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镶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也就是说满清八旗都是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在以后的历史中八旗的掌握者发生了许多变化。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到自己手中,加上皇太极传给他的正黄镶蓝两旗,他拥有了三支旗的掌控权,所以以后清朝历代皇帝都是这三支旗的旗主。而正黄镶红一直在代善的子孙中世袭,其中正红在代善后代礼亲王一脉流传,镶红在代善后代克勤郡王一脉流传。正蓝在多铎后代豫亲王一脉传承,镶蓝在济尔哈郎后代郑亲王一脉传承。



阿杜谈古论今


先来回答作者的问题,满清的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都是掌握在满清政权的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的手中,而旗主的更迭也是遵照传统由皇帝任命,进行世袭罔替。

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制发展,并且在努尔哈赤时期逐步形成了八旗势力分布与归属的最初格局。

努尔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终发展成为“八旗”。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开始起兵征战,此时是以黑旗为帜,即“黑旗军”,此为“一旗”阶段。

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随着势力的壮大,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此为“两旗”阶段。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的传统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并以纯色为辨,划分为黄、白、红、蓝四旗,此为“四旗”阶段。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势力进一步壮大,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至此,满洲八旗制度建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也成为了后金大汗。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旗主的势力分布,造就了整个清朝八旗归属与铁帽子王世系传承的雏形。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势力的分布是这样的:

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

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及其长子岳托掌管;

镶蓝旗(33牛录),由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掌管阿敏;

正蓝旗(21牛录),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掌管;

正白旗(25牛录)由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掌管;

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初被选定为继位人,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除去努尔哈赤本人以及他的两个孙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位旗主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而努尔哈赤晚年将亲统的两黄旗的大部分授于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自己统帅做亲军,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后赐一旗给多尔衮。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尔衮继任镶白旗旗主,只是后来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后,趁机将镶白旗夺到了自己麾下,成为了自己的势力。

皇太极时期,八旗的归属经历了第一次大的调整变革。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改元天聪,并于1636年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期间,八旗的归属经历了四次大的调整与变革:

其一,黄白互换。满洲人以黄色为尊,因而皇太极继位之后,将属于自己的两个白旗与属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的两个黄旗进行的颜色的调换,还换为由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尔衮三兄弟统领两白旗。

其二,免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职务,改由多尔衮统领。

其三,除掉莽古尔泰,夺取莽古尔泰手中的正蓝旗。同时,皇太极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与原属于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进行混编,组成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由自亲自统领,同时改豪格统领的镶黄旗为正蓝旗。

其四,除掉阿敏,由舒尔哈齐的第六子、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继承镶蓝旗旗主之位。

而在皇太极称帝之后,改掉了原有的旗主贝勒的称谓,按照汉族政权称王的传统开始称其为亲王和郡王,所以,在皇太极去世前,八旗的势力分布为:

正黄旗、镶黄旗,由皇太极亲领;

正红旗、镶红旗,由礼亲王代善及其孙子颖郡王阿达礼(代善第三子萨哈廉的儿子)掌管;

正蓝旗,由肃亲王豪格统领;

镶蓝旗,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

正白旗,由豫郡王多铎统领;

镶白旗,由睿亲王多尔衮和英郡王阿济格掌管。

与此同时,皇太极在位期间,在努尔哈赤时期的基础上发展并创立了蒙古八旗以及汉军八旗制度,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为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顺治时期,经过多尔衮摄政专权以及清算多尔衮势力后,最终形成了八旗势力的分布格局。

多尔衮专权期间,除掉了肃亲王豪格,随即对豪格的正蓝旗进了重组。

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身亡,原属于豪格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由自己亲自统领,同时,改原属于多铎的镶白旗为正蓝旗。至此,八旗颜色最终确定,再无改变。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重新进行了八旗的势力划分,最终形成了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随即在济尔哈朗等人的主持下,开始了对于多尔衮的清算,收回了原属于多尔衮的两白旗,并将正白旗归为皇帝亲属,同时将镶白旗重新还给豪格世系。

至此,八旗势力的归属彻底明确,同时,也确定了皇帝亲领的正黄、镶黄、正白的上三旗地位;而由其他宗室王公统领的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也被称为下五旗。

下五旗的传承又是按照,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来进行传承,世系罔替,并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最终厘清了爵位名号和传承世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铁帽子王”制度。

起初的八旗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权力有所削弱,但是依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逼宫所拿出了所谓“八王议政”的祖制,要求雍正交权,当然,历史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八王议政”,但是却有着另外一个名词来形容旗主王爷们的权力,就是满洲贵族议会制度,或者成为八旗议会制度。

起初,满洲贵族议会的权力非常大,举个例子,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后,最开始是四大贝勒“南面并座”,同受朝贺、共同议政,只是在相继除掉莽古尔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后,皇太极才“南面独坐”,独掌大权的。而皇太极的能够登基为后金大汗、顺治能够继位为皇帝,也是满洲贵族议会这些旗主王爷贝勒们推举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康雍两代帝王的改革,满洲贵族议会旗主们的权力也被极大的削弱了,特别是在雍正建立军机处制度之后,旗主们的权力激进被架空,彻底无法干涉国家的正常运转。

尽管权力不在,但是拥有铁帽子王身份的旗主王爷们依然拥有极高的地位,除了皇帝,那怕当朝受宠的重臣,见了他们依然也要行礼叩拜,毕竟,他们的身份是从八旗制度创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确定的。


雍亲王府


两黄旗——努尔哈赤;

两红旗——代善,岳托、硕托(小旗主);

正白旗——皇太极;

镶白旗——杜度,阿巴泰(小旗主);

正蓝旗——莽古尔泰,德格类(小旗主);

镶蓝旗——阿敏;



一支烟007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对狩猎组织“牛录”进行了创造性改造,建立了“八旗制度”。牛录原为女真人氏族制时期的生产和军事组织,行军或出猎时,各依所属族寨行进,每10人为一个单位,设“牛录额真”(牛录为箭,额真是主的意思)。

努尔哈赤将其设为:规定每300人编为一牛录,设首领“牛录额真”,每5牛录为一个甲喇,设1个“甲喇额真”(参领),每5甲喇设1“固山额真”,这个职务后称都统,是一旗的长官,但还不是真正的旗主,努尔哈赤的子侄被封为“旗主贝勒”,才成为真正的旗主。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初设黄、红、蓝、白四旗;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

努尔哈赤是后金国汗,是八旗之主。他牛录赐予诸子侄,并让亲近子侄分掌各旗。大体两种情况:一是“小贝勒“分别管辖若干牛录;另一是“旗主贝勒”各掌管一旗或二旗,成为旗主。

最初当过旗主的努尔哈赤子侄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托。这十人中,皇太极为四贝勒,后继为汗王,仍兼正黄旗、镶黄旗两旗旗主。

代善及儿子岳拖,分正红旗、镶红旗的旗主贝勒。阿敏是镶蓝旗旗主贝勒,因过被革职,其弟济尔哈朗继任。

莽古尔泰及及其弟德格类,相继为正蓝旗旗主,天聪九年德格类死后,正蓝旗由皇太极夺去旗主,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多铎为镶白旗的旗主,阿济格曾为旗主,因过被革,由多尔衮代替。

清朝文献对掌管一旗的贝勒称“固山贝勒”或“和硕贝勒”,也称“旗主贝勒”。就是贵为皇子、皇侄和皇孙的非旗主贝勒,虽然能占有若干牛录,但也不能独立为旗,必须归附于某旗之下下,听从本旗旗主贝勒统治“尊之为主,尊之为父”,听其调遣驱使,尽心尽力效劳,不能有半点反抗。

而旗主的更迭,在死去和革职后由原旗主的儿子、弟兄接任。有的也被互相夺取,由此产生残酷的权力斗争,亲生骨肉的也不能免去刀兵相见。


牛颂民族史话


满族八旗军队都是由爱新觉罗的后人统领,努尔哈赤刚刚起兵的时候,女真部落的军队人数还比较少,八旗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一直到了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女真部落的军队逐渐发展壮大,分为了两黄旗、两白旗、两红旗、两蓝旗八个旗,这八个旗也成为满清前期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努尔哈赤去世之前,八旗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旗主的更换也比较频繁。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八旗的旗主主要都是努尔哈赤的兄弟和子女,其中正黄旗的旗主是阿济格,镶黄旗的旗主是多铎,多尔衮统领15个牛录,依附于正黄旗阿济格旗下。

因为正黄旗和镶黄旗是努尔哈赤的亲军,所以两黄旗的势力非常庞大,比普通的三个旗的兵力还要多。皇太极继位之后,强迫两黄旗和两白旗换色,正黄旗变成了镶白旗,镶黄旗变成了正白旗。

皇太极又逼迫阿济格将旗主位置让给多尔衮,多尔衮成为镶白旗旗主,之后多铎和多尔衮换旗,两个人分别成为镶白旗和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倒台之后,正白旗被顺治皇帝收为上三旗,直接接受皇帝的统领。

正白旗和镶白旗在皇太极时期进行过多次整编和换旗,皇太极吞并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之后,将正蓝旗和正黄旗混编成为正黄旗和镶黄旗,直接接受皇帝的统领。镶黄旗被改成正蓝旗,旗主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

在皇太极统治时期,正蓝旗曾经是上三旗之一,后来豪格争夺继承人失败后,正蓝旗的地位下降,成为了下五旗。镶蓝旗的旗主最初是阿敏,后来皇太极趁机夺取了阿敏的大权,让老实听话的济尔哈朗成为了镶蓝旗的旗主。

正红旗和镶红旗是八旗里面比较稳定的两个旗,正红旗最初的旗主是代善,镶红旗的旗主是岳托。代善在两次皇位争夺中都比较低调,皇太极和多尔衮都对代善比较尊敬,正红旗和镶红旗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

由于八旗入关后战斗力削弱,到了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八旗已经成为了一帮老爷兵,不再像清朝入关时期那样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清朝中后期八旗旗主的实权大不如前,只是地位上比较尊贵,但是已经不能像清朝前期一样左右清朝的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