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遊,足跡不肯一日休。司馬遷壯遊不是一般的旅遊,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蕩;或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彷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今天先欣賞一段司馬遷《史記·武力不能治天下》:
原文: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死趙氏。向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日:“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譯文:陸賈向皇帝進言時經常稱引《詩經》和《尚書》。漢高祖罵他說:“你老子是在馬上得到的天下,那裡用得著《詩經》和《尚書》!”陸賈說:“在馬上得到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
況且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取天下後還要用文治理天下,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
從前吳王夫差、晉國智伯窮兵黷武而身亡;秦朝味使用嚴刑苛政,終於滅了國家。如果秦在統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古代的聖王,陛下怎能消滅秦朝而佔有天下呢?”漢高祖顯得不高興而且面有愧色,就對陸賈說:“請為我著書講講秦朝為什會失天下,我為什麼能夠取得天下,以及古代成功、失敗國家的經驗教訓。”陸賈便粗略地論述了國家存亡的表現,共著十二篇。賈陸每上奏一篇,漢高祖沒有不稱讚的,左右的人高呼萬歲,把他的著作稱為《新語》。
〔說明〕:陸賈是漢初的政治家,辭賦家,他能言善辯,成功地說服了南越王尉佗臣服漢朝。他建議劉邦採用文治,認為文武並用,才能長治久安。劉幫接受了他的建議,這對鞏固漢朝的政權是很有作用的。他質問劉邦“居馬上得之,寧可馬上治之乎”這是他的名言,一句話打動了傲慢的劉邦。他還提倡“行仁義,法先聖”,主張“無為而治”。這對鞏固當時的新政權,都起了積極作用。
《史記》的敘事寫人都圍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宗旨,司馬遷雖然也從瑣碎的生活細事寫起,但絕大多數的人物傳記最終都在宏偉壯闊的畫面中展開,有一系列歷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間。司馬遷不是一般地描述歷史進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蹟,而是對歷史規律和人物命運進行深刻的思考,透過表象去發掘本質,通過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規律。這就使得《史記》的人物傳記既有宏偉的畫面,又有深邃的意蘊,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風格。
閱讀更多 歷史蘿蔔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