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心情糟,都是“疫情”惹的禍?NO,“疫情”不背這鍋

從1月起,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全國人民各盡所能、擰成一股繩,共同投入到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其中,絕大部分人聽從黨和政府的號召,宅在家裡、減少外出,用這種方式做出抗疫貢獻。

壓力大心情糟,都是“疫情”惹的禍?NO,“疫情”不背這鍋

但是疫情嚴重,對所有人都是一場重大的心理衝擊。網絡上也常看到一些求助貼:“疫情期間感到焦慮煩躁怎麼辦”、“疫情期間壓力大失眠怎麼辦”、“疫情讓我覺得人生沒有希望怎麼辦”……這些問題的確是當下所碰到的一些情況,但我們在接受安撫、寬慰的同時,也需要對此有進一步的思考。

壓力大心情糟,都是“疫情”惹的禍?NO,“疫情”不背這鍋

<strong>這些問題,都是“疫情”惹的禍嗎?

一般來說,疫情對任何人而言都是突發事件,面對突發事件,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被激發出負面情緒。比如憤怒、恐懼、焦慮、抑鬱。這就是所謂的“疫情面前,人人平等”。但每個人反應都不太一樣:有的人適應得快、平復得快;有的人毫不掛心、覺得別人“太誇張”;也有的人卻反應過激、情緒激漲。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壓力其實一直都在。疫情的出現只是一個導火索、或者說是一面鏡子,它加速、放大反照出我們本身的狀態。

壓力大心情糟,都是“疫情”惹的禍?NO,“疫情”不背這鍋

我們平日裡被生活帶節奏、忙忙碌碌、混混沌沌,有人樂得以此逃避痛處(比如“工作狂”);疫情當前,被迫停頓,突如其來的長時間休息,反而讓我們無所適從。以前被“太忙沒空”這個鍋蓋蓋住、壓制住的鍋子,現在被打開了,這些本身就存在且存在已多時的問題,全都奔湧而出,逼得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思考。

因此,問題和壓力從來都在,只是現在才發現而已。

<strong> 為何一樣的疫情,我卻有不一樣的反應?

心理學“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可怕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讀(B)。有怎樣的解讀,就會帶來怎樣的反應(C)。

壓力大心情糟,都是“疫情”惹的禍?NO,“疫情”不背這鍋

面對疫情,有的人解讀為“危險,會導致死亡”,所以他高度恐慌;有的人解讀為“危險,但應可控”,所以他提高防範、積極應對;有的人解讀為“相信科學,順應自然”,所以他藉機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你的解讀是什麼?

你採用積極或是消極的方式解讀,這其實就與我們常說的“三觀”關係緊密。從心理學上看,你的“三觀”並非根據自我意願可以隨意選擇,而是從小(最主要的0-6歲)就奠定了調調。比如,是積極樂觀的調調,還是消極悲觀的調調。“三觀”一旦形成,是牢固穩定、協調運作的。所以,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實在深遠。

壓力大心情糟,都是“疫情”惹的禍?NO,“疫情”不背這鍋

可喜的是,三觀並非不可修整,在人生長河中,如果遇到重大突發事件引你深思(要夠重大,比如生死離別,這次疫情就是一次難得的時機)、重要人生導師給你啟迪(要你足夠信任TA),或者專業心理諮詢師給你幫助(要足夠長期),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欣喜成長。

<strong>面對壓力和情緒,我可以怎麼做?

詢問“怎麼辦“,相當於向醫生尋求治療方案。而醫生在開出治療方案之前,他要對病人進行問診和診斷。比如你和醫生說“我發燒了”,醫生肯定得給你檢查,看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還是腸胃發炎等等引發的發燒。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1)對於情境性反應(比如:你僅在疫情期間失眠,而其他時間你睡眠質量很好),你可以這樣做:

認真反思一下,最近心理壓力大、情緒不好,具體是什麼?是害怕被感染、害怕死亡、工作停滯不前、經濟入不敷出、家人健康受損……還是其他什麼。找到原因,並尋找、實施相應的對策。

壓力大心情糟,都是“疫情”惹的禍?NO,“疫情”不背這鍋

(2)對於性格性反應(比如:你平時就比較敏感、焦慮,疫情期間更嚴重了些),你可以這樣做:

一是藉機與自我深度對話,內觀自己的深層焦慮是什麼;二是藉助心理援助熱線,尋求專業幫助;三是參照我的另一篇原創 。

最後,不管情境性還是性格性的壓力反應,你都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病程長短”、頻率高低、是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標準),視需及時到醫院看專科醫生,謹遵醫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