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玉石
你看看,有些地方在炸楼,但还是有很多人买不起房子。这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这不仅仅在教科书上才能看到。
w搞个毛w
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我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这当然是真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你每天都在火车站附近接送乘客,但是由于晚间打车比较贵,你能拉到的客人很少,几乎每晚都有大半的时间是空闲的。
相对的,因为晚间出租车价格较高,所以很多人打不起车,他们都在排队等候公交车,甚至有的人因为贫穷只能走路回家。
请问,你愿不愿意利用你拉不到乘客的空闲时间去免费接送坐不起出租车的乘客?
我想,你是不愿意的。
为什么不愿意呢?
首先,你无法分辨出,哪些人是真正坐不起出租车的人,你免费接送的人中,可能会有原本应该对乘坐出租车这个行为进行付费的人,所以你无形之中扰乱了这个行业的正常经营。
其次,就算你不是全免费,而是对打车费用进行折扣,那么真正受益的,也并不全是穷人,因为有许多穷人本就打不起车,你降价与否与他们无关,并不对你的收益有任何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奢侈品卖不出去宁可销毁也不会打折销售的原因。
最后,你好心好意的帮助行为,可能会占用你原本可以去创造效益的时间,比如你正免费拉着一位乘客,这时你突然看到路边有一个真正的乘客在招手,你不能把车上的乘客扔下然后接上新的乘客。
所以,就如同你不愿意免费拉乘客一样,资本家也不愿意把相对过剩的产品免费分给穷人,这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在现实中,这个理想化的行为根本无法实现。
薄利好食
这个段落记得上学时学过,当时很憎恨万恶的帝国主义为啥不把牛奶给穷人喝,但通过学习也知道了就是经济危机。虽然没有见过倒牛奶,可是见过农民把地里卖不上价的蔬菜直接用犁地机犁了,菜价赶不上劳动力价格,所以直接当肥料了。
大风里的风
其实我上学的时候,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但是我之前始终无法理解这些资本家的行为,总认为这些资本家真是人性最丑陋的展现。但是,最近在这次疫情期间,我忽然通过出租房子的事件,想明白了这里边的人性。可能不见得是丑恶,也可能是无奈。
首先看看为什么资本家宁愿倒掉牛奶呢?
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应该知道,牛奶之所以卖不出去,大多跟供求关系有关。牛奶生产太多了,超出了需求,当然就卖不出去。不过,经济危机期间,今天买一瓶牛奶的钱,明天可能就得花10倍。
如果把牛奶分给穷人,那么资本家不仅需要承担原本卖不出去的亏损,还要承担分发牛奶产生的成本和时间。而且,如果把这些牛奶分发给穷人,那么人们发现有免费的牛奶可领,谁还会愿意掏钱买牛奶。要知道,经济危机之下,大家可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啊。当大家都在等着领免费牛奶的时候,原本的需求会进一步下降,这对于牛奶厂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会有更多的牛奶厂倒闭。
所以,资本家选择了最简单,最省成本,也是最现实的做法,就是直接倒掉。这看起来罪恶的做法,却是在困境下自救之法,救的不仅是资本家,还有其雇佣的工人。
再说现在疫情期间租房的事。我有一套房子租给了别人,这段时间他没有发工资,我同意他下个月再把租金补上。但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也是拷问我自己的问题。如果疫情持续好几个月,他一直没发工资,难道我就一直延期收房租吗?如果不这样,难道我把他赶出去吗?赶出去后,这段时间肯定也没人出来看房子,这房子也不太可能租出去,就只有空着。那么我是应该把房子免费给他租着使用,还是宁愿让房子空着呢?如果我选择后者,我是不是也成了“倾倒牛奶的资本家”?但是如果我选择前者,那么房子使用过程中的房子和家具家电的折旧和维护费用等其实就是我的成本,相当于我不仅没有出租房子的收入,我还得承担折旧成本,相当于是负收入。我不是富翁,我也有自己的经济压力,疫情期间我的收入也会受影响。如果是你,你愿意做一个“慈善家”,还是做“倾倒牛奶的资本家”呢!
老萌有个存钱罐
不需要看西方资本家這個历史,其实只要看看现在。我国春节,基本上都有花市,花农种花到市场上卖,一般會很貴,但是精明的消费者,往往會不在那個時候卖,他们等到除夕深夜快到初一凌晨时,花市结束,花农不会把未卖完的花帶回去,很可能會贱卖,就捡這個便宜,但是农民們也不是傻的,这种事多了,他们往往到时把花摔烂,也不会贱卖給那些人。這個道理其实跟资本家不肯把牛奶分給穷人是相通的,产品畢竟有成本,付出了劳动和支出,销售跟成本相称還可以接受,但絕不可能會亏本卖,送人更不可能,这次這麽做了,买家就會专门等這種时机,他们不会開這種先例,必须讓對方死了這種心态,不然以后不用做生意了。
所謂经济危机,是产量过剩,卖不出去,消费者消费不起,那是一种成本本身已經居高不下的状态,不是降价可以解决的,降到與成本持平穷人也一樣买不起,才會发生经济危机(想想我們的房价),已經血本无归,送人也是白送,宁可不送,把产品毁了。房子卖不掉,自己出钱拆了也不会贱卖給你。
TonyDeng
那必须是真的
原因是:
去产能,去掉量,保证价,保证长期垄断。
早期经济学家薛兆丰专门写过这一类书和文章。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
「为什么高铁宁可那么多空座没坐满,不能让我免费坐还要我买票?」
「为什么五星级酒店总统套房宁可空着,也不给我免费升级?」
「为什么飞机上头等舱宁可空着,也不给我经济舱的免费升舱?」
换句话说,就算牛奶白送给你,但灭菌、包装、仓储、运输、分销这些环节仍然还在,最后“白送”你还得掏4-5元。穷人真想得到“白送”的牛奶,那就需要乳品制造商除了白送奶之外,再倒贴其他环节的费用。算下来,资本家倒掉牛奶,损失的无非是沉没成本,而如果白送牛奶,却需要继续追加边际成本,自然只能干脆倒掉。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冬天天冷了,女儿问妈妈:“为什么天气那么冷,我们家的炉子不烧煤?” 妈妈回答:“因为我们家烧不起煤”。 女儿问:“为什么烧不起煤?” 妈妈回答:“因为你爸爸失业了”。 女儿继续问:“爸爸为什么失业了?” 妈妈回答“因为爸爸被上班的地方解雇了” 女儿接着问:“上班的地方为什么要解雇爸爸?” 妈妈回答:“因为爸爸上班的矿上生产的煤太多了”。前几年,某些地方菜农宁愿蔬菜烂在田里当肥料,也不愿低价卖给城里人吃,也是这个道理。
航天之星
不要说国外了,在国内,西瓜、柑橘不得价钱的时候,果农宁愿它们烂在地里,为什么?卖果的钱还抵不过请人来采摘的成本!
JUST挑密
孩子,这是真的,书上没有骗你。经济危机是供过于求,记住这句话资本家或富商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你细想就明白了,他有商品,免费送人,就不会有人买了,扔掉,可以稳定价格,保证一点收益。我举个例子,假如你种了一百垧西瓜,今年严重过剩,你把它送人,收益一分都没有。如果扔掉九垧,剩下一垧可以一元一斤卖掉,是不是还可以有一垧的收益?二者你怎么选?
有的人可能会说,把九垧送人,一垧卖掉,我只想说你真是个孩子,一,对于穷人来说,你给了他,他看见你卖一元一斤,肯定会把你给的五毛一斤转卖,物价直接崩盘,增加你的损失。二,就算穷人不转卖(太理想了,穷人更需要钱,肯定会转卖),富人看见穷人免费他花钱,也不会买了。
如果毁掉九垧,剩下一垧,对于富人,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该消费还是会消费的,所以不要怀疑老师讲的。
以前学校反传销活动,我和学生说,其实传销说的话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对的,是正能量的,可怕的是剩下的百分之五,邪恶的地方。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想细想才行。
仰望星空的男孩
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出现过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在那次经济危机当中,很多穷人家甚至都买不起食物。而在码头上,那些资本家们却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意将他们免费送给穷人。
不仅仅是在经济危机当中,就连现在很多牛奶工厂里,每天工厂都会有大量的牛奶剩下,可是这些牛奶他们不会分发给那些穷人,而是直接倒掉。对于这些资本家来说,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赚钱。如果他们将这些牛奶免费送给穷人的话,那么穷人就没有消费的欲望了,就没有人在愿意去商店购买牛奶,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牛奶卖不出去。
其次,这些穷人手里没什么钱,所以他们拿到牛奶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低价转让给那些有需求的人,而这些想要买牛奶的人,从穷人手里低价得到了牛奶,自然就不会花高价钱到超市里去买这些资本家的牛奶了。
除此之外,这些资本家们要想将牛奶送给穷人的话,也是需要一定的运输和存储成本的,到头来只有他们是赔钱的,他们自然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了。
股市快快报
这个不是资本家有多么恶毒,而是市场容量导致的供需矛盾。
我们目前也发生过很多,比如蔬菜烂在地里不收、比如橘子烂在树上、比如香蕉当猪饲料等等。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历史上朝代兴替的规律是围绕土地分散展开他的轨迹如下:土地均衡----小面积聚拢----绝对聚拢------出现流民------爆发局部自然灾害-------土地均衡。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上演了无数次的人间悲剧。中国历史农业税的征收,一直保持在盛世十之取一的规矩,土地越是聚集税收就会加大。随着朝代的发展,税收压力不断传导,就会出现流民。社会财富出现了极端的二元对立状态,需求大的人群没有消费的钱,另一方面有钱的人即便在奢侈花费有限。穷人身无分文,富人银窖满仓。中国历史很少有人研究经济规律,所以经济危机鲜有出现在各大史书,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经济学的产物我们不存在。
世界史上,西方完成资本主义转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资本掌握财富开始出现聚拢。当社会财富被不足10%的人掌握90%财富的时候,资本社会的经济危机就开始蔓延。一方面,工人阶级的薪水在不断在日常费用中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富人掌握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消费(虽然他们奢侈,但总量有限),投入更多的资金进入生产环节。拥有消费潜力的大多数人无力消费,拥有大量财富的人消费不足,就会导致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我们举个例子来阐述上面生涩的表述:郎咸平研究银行数据发现,中国目前有5%的富人,95%是相对的穷人。5%的人群中人均存款达到了47万,剩下的人人均存款不足3万。我们通过数据来看,真正能支撑消费能力的肯定是95%的大多数人,即使那5%的人再奢侈的花钱都难以支撑消费品的消耗。如果我们把数据继续量化,中国目前有大约15亿人,富人占据7500万,剩下的是穷人有14亿多。即使富人每人每天花费数万元,因为基数小对经济拉动效应有限。穷人因为基数大,一年花费数万拉动的效果明显。
2、 我也想高调可是实力不允许
从对待货币的态度来看,分别可以划分为两类人。第一种是为金钱而劳动的人,钱在这一类人中主要是获得生活必需品。第二种是用钱生钱,是资本的主人,主要是以投资增加财富积累。第一种人群在正常社会体系中基数大,收入低称之为无产阶级、工人。第二种人是资本家、企业主。
在工业体系下,资本的逐利性要求其投资获取的收益要大于所有支出。资本的支出包括人力工资、厂房租金、机器折旧、销售费用等。工人的收入只是其中一环,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相应报酬。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财富的聚集效应,其表现就是穷人在日常消费中挣扎,富人在资本效率下狂欢。这个状态即使在资本杠杆(贷款)下也不例外,穷人用杠杆改善生活品质,富人用杠杆增加投资。虽然都是负债,因为其目的不同,其效果也就存在了天壤之别。
在资本社会里面,出现经济危机就理所当然了,因为资本家去降低自己收入而提高工人待遇的情况相对较难。当财富分配出现了极端情况,比如当社会财富进入极端状态,3%的人掌握97%的资金。此时因为社会生产出的商品大于需求(穷人不是没有需求,因为收入覆盖问题),就会出现有效需求和巨大供给的矛盾,此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我们继续以郎咸平的银行数据来阐述,穷人占据了总人口基数的95%,大于有14亿多(总人口15亿计算)。这14多亿人里面,银行的存款数据是人均两万。继续细分的数据更惊人,这14亿多人里面,有6亿人是存款为0,他们的资产为负。也就是信用卡、房贷、车贷等信用透支,吞噬了这6亿人的消费能力。
对于占据大多数份额的“穷人”来说,他们是想高调,现实的实力成了制约的因素。对于7500万的富人来说,即便是再努力的花钱,对于消费来说也是贡献乏力,纵然实力允许!
3、 公有制主体的经济不会出现经济危机
我们纵观世界史经济危机的应对,以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最为经典。罗斯福总统当选后,采取以凯恩斯经济学的宏观调控,以政府主导投资走出了那次经济萧条。其核心理念就是加大国家投资,增加就业来把经济“拉”回到正常轨迹。避免了经济萧条的恶性循环,以政府的力量为企业注入活力,最后走出了经济的恶性循环。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加大国家负债,透支未来财富进行调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则完全相反。
在公有制经济体,国有企业占据主导为特征。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逐利变成了国家所有,因为体制原因不会发生资本与工人的主要矛盾。国民经济活动中,一切财富由国家支配,所以一旦经济危机出现苗头,强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将会体现作用。在公有制制度下,工人的一切需求由国家负责,所以很好的平衡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我们以苏联为例,高效的体制掌控力度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因为苏联后期的路线问题,公有制主体改革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所以最后苏联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体制性破产。究其原因就是,偏激的经济改革,丧失了国有体制的主导地位。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贪腐行为,进而丧失了民心,进而走向了解体。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公有制体制下,如果避免腐败就是重中之重。在前段时间比较火的影视剧中,小官巨贪的赵德汉把不正常手段得来的巨额资金藏匿家中,间接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失效。当下的重拳反腐扫黑就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金融风险,这里不得不为之点赞。
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在经济危机面前有天然的制度优势,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很好的避免经济危机带来的伤害。
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我们都完美错失,这就是体制带来的红利。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极度的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的,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里面这个现象不可避免!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产,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有天然的先天优势。通过以上描述,回答了经济危机的产生、解决的路径。
一句话,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是财富分配不均导致。财富越集中,危机将会不期而遇。
明白了贫富差距,也就体会了经济危机中的乱象。
如何更深层次的了解经济呢?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072731918165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