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實力對比?

哈達博士


其實這個問題要分階段性的,我們可以分三個階段來對比。

這三個階段分別是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

先來看看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劉備終於有了棲身之地荊州一部分,當然這個時候還沒有成立國家,這個時候曹操已經統一的北邊,而江東也被東吳牢牢把控,所以在這個時候無疑是劉備的實力最弱的。曹魏最強,東吳次之。

到了第二個階段,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加封漢中王,這個時候也還沒有稱帝,但是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了,劉備坐擁漢中、西川、荊州,可以說這個時候劉備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實力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東吳不敢來犯,漢中和荊州直接威脅曹魏,這個時候蜀國的實力是比較強的,魏國次之,東吳最弱。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夷陵之戰,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之前,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丟了,關羽也死了,在出軍之前,張飛也被手下殺死了,痛失兩位兄弟加兩員大將,再加上夷陵之戰被陸遜一把火,燒光了劉備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兵馬。

總結下,從夷陵之戰以後,蜀國實力大損,只能偏安西川一隅,再也無力爭霸天下了,這時候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國最弱。


嘩嘩說三國


在古代,國力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人口、兵員、土地面積上,在這裡我們採用《三國志》的數據,來對比一下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蜀漢:“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蜀書-後主傳》)

東吳:“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吳書-嗣主傳》)

根據地圖測算,蜀漢的面積大約為106萬平方公里;東吳大約為145萬平方公里。

有關曹魏,陳壽沒有記載其禪位時的相關數據,但是根據後世地圖測算,其領土面積在滅蜀漢前約288萬平方公里,人口在滅蜀漢前約為一千三百萬。

這三家一對比,就可以知道——魏國對蜀漢和東吳的優勢是壓倒性的,南方的兩個國家聯手都未必抵擋得住北方,真不是一句空話。



青言論史


三國的魏蜀吳是存在於東漢末年直東晉之間的一個時代的三個國家。大家都知道的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筆下的三國蜀漢看起來比較厲害,魏國最強,吳國存在感不強。實際上實力比起來魏國遠比蜀吳強的多,以下是具體分析。

國土面積


魏國,從曹操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從陳留起兵一直到220年曹丕建立魏國。曹操統一北方,一共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一部分)、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

吳國,吳國大體上佔有揚州,荊州的一部分,還有交州。在關羽攻打樊城時又奪得基本上的荊州全境。

蜀漢,蜀漢只佔有益州一個州,但是益州很大包括漢中,巴郡,蜀郡,及南中,南中包括雲貴地區緬甸北部,還有湖北的一小部分。總體來說蜀漢最小,東吳居中,魏國佔據整個北方。

人口

魏國佔領整個北方,那時候人口主要聚集在北方,所以人口最多,吳國佔領東南地區,雖然地域也比較廣,不過像交州這些地方那時候開發還不是很好,人口較少。蜀國近佔領益州人口自然不多,人口最少。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也就是說魏國人口是蜀國的四倍,接近吳國的兩倍。

人才

魏國的地廣人多,前期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然收羅了很多人才,諸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司馬懿等謀士,也有曹仁,夏侯淵,張遼,徐晃,于禁等良將。

蜀國劉備早年輾轉各地,他麾下也有不少人才。諸如諸葛亮、龐統、法正、糜竺、孫乾等出謀劃策之人,又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姜維等將軍。

東吳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不過大都是短命都督,也有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等將領。總體來講魏國人才很多,蜀漢後期人才比較匱乏,東吳人才要相對差一些。

軍隊

魏國地域很廣需要防備整個北方還要防備東吳,蜀漢,而且人口較多軍隊的保有量大概在50萬左右。蜀漢在投降是軍隊有102000人,可能最巔峰保有量不會超過20萬。而東吳的軍隊在20多萬,不過東吳的水師比較厲害,步騎較差,所以雖然與魏國多次交戰但不具備北伐的資本。

總得來講,魏國是勢力最強的,人口是基本元素,在者地域廣大,自然會後很多人才軍隊和後勤,東吳次之,蜀漢最弱。


三國讀史


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末。

魏蜀吳三國應該說都有一定的優勢。當然我說的優勢不是'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那一類老生常談。

魏國佔據著中原一帶,那裡的經濟文化人口都最為繁盛。魏國擁有東西兩都,在政治上佔盡了優勢。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任用無數良臣名將使魏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蜀和吳之間的差距拉大。為晉國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吳國佔江南之地自孫堅,孫策,孫權以經營三代,土地肥沃,人才濟濟。孫權在管理上費盡心機,使東吳大臣之間和諧相處。而且吳國從未遇到大敗。到孫亮時朝政為孫峻等人把持,國力衰退,然而孫休即位後以丁奉為大將斬了孫峻之子孫琳等使吳國得以繼續發展。不過孫皓即位後吳國國力再次衰退直至滅亡。

蜀國佔了巴蜀之地,劉備以皇叔這張名片,使八方俊傑投之,丞相諸葛亮善於治國,在兼擁益荊兩州後國力基本可與曹操不分上下,但夷陵之戰後是去荊州更兼諸葛亮不明時局屢次伐魏失敗後,國力大衰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總結一下,在三國鼎立時國力對比應該是魏國最強吳次之蜀最後。


書童閱讀


依據《三國演義》,我們對蜀國的印象可能非常好,有劉備這樣以仁為本的君主,加上諸葛亮這樣智慧奇人,搭配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統一三國不是夢,但是,蜀國要真是這麼彪悍,應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對,直到最後卻沒能逐鹿中原、一統天下

首先:我們以國力進行分析,從領土、人口、軍隊、人才等。

領土:

魏國,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換做今日如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甚至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而言,吳國的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雖然也不小,但還是比不過魏國,而且當時中國南方開發還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綜合國力,更是沒法比。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

從地圖來看:魏國>吳國>蜀國

人口:

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魏國443萬人,士兵佔40萬以上。官吏更多,畢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天下士子大半投奔魏國。

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 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

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 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

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我們只想指出一點,蜀國的人口雖然還不到吳國的一半,官吏人數卻超過吳國,可知他們的政府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將構成執政者的難題。

軍隊:

三國的形成,軍閥之間互相征戰,進入決賽圈的就是三國的君主。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依然有其區別。

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

吳國,由於孫氏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更多時候是需要和貴族世家相交,在更多時候要分權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從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吳國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幕府將軍或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君主。

蜀國,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他的軍隊則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而且,在蜀國的本地人看來,劉備的軍隊更是標準的外地人軍隊,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人才:

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蜀國最厲害,還是開篇的描述,蜀國如果真的文臣武將天下無敵,為何不會統一三國。

魏國,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何況魏國的領土,中原和華北,本是人才匯聚之地。

吳國,地處江南,文采風流,所出產的魯肅、周瑜、陸遜等,都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物,問題在於缺乏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戰將。

蜀國,五虎將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劉備佔據益州之後,

其一,來當地人才匱乏,

其二,來即便有些人才,並不甘心為劉備所用,

其三,根據金文京研究《三國志・蜀書》,指出蜀國群臣好內鬥,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還能鎮住局面,他們一死,蜀國內政逐步陷入混亂,無可救藥。

所以,根據各項數據來看,魏國畢竟是財大氣粗穩居老大,吳國只能老二,蜀國墊底。


牧童的杏花酒


三國時期,魏國不管是土地面積,人口總數,還是軍隊人數,魏國始終排在第一,吳國第二,蜀國第三。

領土範圍:

魏國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等十個州,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等,也就是說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但是揚州和荊州和魏國共有,此三州相當於今天的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這些地盤都在中國南方,當時南方還屬於煙瘴之地,許多地方開發的不充分或者根本沒有開發。所以魏國更佔優勢。

蜀國僅益州,即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如下地圖,可知魏國領土最大,蜀吳領土的總和才相當於魏國。

人口的差別很大:

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

在古代人口數量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更多的兵源。所以這一比較魏國完勝蜀吳,兩國人口加起來也沒魏國多,他們和魏國耗不起。

軍隊的人數

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魏國的士兵沒有明細的數目,金文京推測有40萬以上。

軍隊的人數也代表著一國的戰鬥力,魏國當之無愧排第一,吳國第二,蜀國第三。

人才數量

魏國——曹操非常重視人才的,其中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特別愛惜關羽,關羽死後還特地的為他修了一座墓。可以說曹操求賢若渴,三下求賢令,魏國人才濟濟。

吳國——除了魯肅,周瑜和陸遜等人外,找不出萬夫不當的勇將,人才凋零。

蜀國——五虎上將胡謅的,沒有的事。劉關張的年紀比諸葛亮大十幾二十歲,真正的人才屈指可數,到三國後期“廖化作先鋒”,可知人才凋零得比吳國還嚴重。

曹魏能最終一統中原,贏在它的實力,吳蜀的敗亡是遲早的事,但是曹魏給司馬懿做嫁衣了,司馬炎繼位後三國歸晉,華夏分裂了近百年後終於統一。


名鳴得意


毫無疑問,三國實力排名就是曹魏、東吳、蜀漢

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

在籍人口443萬人,人口最多、墾田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

曹魏的疆域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北部)

孫吳在籍人口有256萬人,由於東吳大力招撫北方南來的人民,加上60年來沒有大的戰爭破壞,人口增殖很快,耕地開闢更多

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

蜀漢在籍戶口有108萬人,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僅僅佔有益州。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

綜上所述,三國實力排名就是曹吳漢





我善良可愛


誠邀回答。魏國不論人口,兵力,國土面積是最強的,綜合實力也是最強的,國力也是最強的。

三國鼎立數十年,為何能夠維持平衡,大家思考過嗎?



魏國強,則吳蜀聯盟。因為有威脅。

吳國弱,則蜀國必然想侵吞吳國,因為北上伐魏要翻山越嶺,路途艱險,糧草需要準備好幾年。那打吳國就不一樣了。吳國在孫權的經營下,是一塊大肥肉啊,氣候溫暖,物產豐富,蜀中閉塞,物產不足。曹操野心勃勃的想要取荊州,敗於赤壁。曹丕更是三次攻打吳國,鎩羽而歸。

吳國算是很佛系的,因為地處江南,物產豐富,江南的繁華,實則是一個溫柔鄉。南宋也是偏安,並無進取野心。

我們來從疆土,人口,軍隊,經濟,來分析一下,魏,蜀,魏三國的實力如何。

一,疆土數據

魏國:87郡12州,分別是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兗州,涼州,雍州(北部)揚州(北部)據有關文獻記載,公元262年,魏國國土面積291萬平方公里,是三國中統治面積最大的國家。

蜀國:22郡,統治區域為蜀中,南中,漢中,北方和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蜀漢的南大門,東與吳國相鄰於三峽,巴西為蜀國的東大門,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南蠻相鄰,僅益州一州,據統計公元262年,蜀國的國土面積是107平方公里,是三國中國土面積最小的。

吳國:32郡及3州,荊州,揚州,交州,公元226年設置廣州,後併入交州,據統計,公元262年,吳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145萬平方公里。

魏國:人口約103萬戶,士兵約50萬。

吳國:人口約52萬戶,士兵約23萬

蜀國:人口約28萬戶,士兵約10萬

所以,魏國實力最強,自古群雄逐鹿中原,而鮮有在南方建立政權的,大一統王朝都在北方,“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看來,所言非虛呀!”


子非魚


三國時期的變故都是非常大的,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曾最強過,也曾最弱過,所以,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唐突,如果有一個時間段的話,就可以仔細看到哪個國家是最強的。

東吳:

東吳強悍的時候,是十八路諸侯征討完董卓的時候,孫堅是三國早期最勇猛的一個將領之一,也是十八路諸侯中最先征討董卓的一支部隊,此時孫堅的兵馬最為強悍,但可惜孫堅在回東吳的路上被劉璋殺死,孫策子承父業,開始征討東吳,偌大的東吳全歸孫策所有。此時,東吳的國力是最強的,而此時的曹操,才開始組建部隊,連個固定住的地方都沒有,劉備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時候的劉備才和張飛關羽等人開始往南方跑路。

魏國:

魏國的兵馬是從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壯大的,曹操有荀彧和郭嘉等人的建議,一路勇往直前,拿下了河南河北等地,要知道光是一個河南就能產多少糧食?再加上河北,曹操可以說是當時最不缺糧食的國家,而有了糧食就意味著有了兵馬,所以曹操在這個時候,通過短短得幾年時間,就成為了三國時期第一大國,兵器和戰馬更是多得不可勝數,而在經歷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大敗,兵馬幾乎殆盡,不得不修養十年之久,再開始和劉備孫權大戰。

蜀國:

蜀國建立的是最艱難的一個國家,劉備先是佔了荊州之後,才可以和曹操孫權抗衡,但此時的劉備僅有幾萬兵馬,不過曹操和劉備誰也不敢輕易和劉備開戰,因為荊州真的是太難奪取了,曹操要是打荊州,自己就會防不住孫權打魏國。所以就這樣一直僵持著,直到劉備養好了兵馬,拿下來漢中和西川,並且稱帝之後,此時的蜀國成為了三國最強悍的國家,兵馬七十萬,糧草無數,只可惜最後這些兵馬毀在了劉備身上。

所以說,三國任何一個國家都當過實力最強的國家,笑到最後的也不是這三個國家,而是司馬家的晉朝!





簡史秘聞


(說歷史的女人——第741期)東漢末期引發天下大亂,起義不斷,諸侯爭霸,以至於出現了三國亂世,乃至到魏晉,一直都處於戰亂之中。不過在這一歷史時期,最大的四方勢力,仍莫過於魏蜀吳,加上後來的終結三國的西晉。可是這四方的興衰成敗,竟然根由在於一條不起眼或常被忽略的制度:決定了魏(曹魏稱雄)晉(西晉滅吳)必勝、諸葛亮孔明北伐必敗、東吳最後滅亡。那麼此制度到底是什麼,為何對於四方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呢?筆者(說歷史的女人)根據史載,分別將此情況粗略分析如下。

這條不起眼的制度乃是屯田制,一般而言,屯田制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所謂軍屯就是戍邊或駐守的現役部隊就地種田收糧,以解決糧草問題。所謂民屯則是指朝廷或官府和流離失所的饑民合作,官府出土地和工具,饑民出勞動力,收穫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

此制度在西漢時期,已經出現,比如在漢文帝時期,當時的朝中要臣晁錯就提出了“徙民實邊”,到漢武帝時期,更有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雖然東、西兩漢時期,屯田制已經在實施,不過在後世人們的印象,乃至史家的記載中,真正把屯田制搞得風生水起、影響最大的,則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

東漢末年,一方面戰亂不斷,一方面各種天災導致的饑荒連年,雙重因素之下,造成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糧食。人若無糧食以果腹,那麼後果就十分嚴重。史載:“自遭慌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琉璃,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缺糧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比如河北袁紹的部隊一度曾靠吃桑葚維持生計,再比如淮南袁術的軍隊則是依靠吃蒲草螺肉充飢。許多軍隊不用攻打,因缺糧自行解散,饑民遍地,甚至發生相食之慘劇。糧谷價格暴漲,一石穀米最貴的時候高達50萬錢。

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屯田制,他說定國之術無非兩點,一點是強兵,一點是足食,秦之能夠一統天下,在於重視農事積蓄了充足的糧草,漢武帝能夠平定或穩定西域,乃是因為屯田之策的作用。於是曹操認為東漢末期這種情況,要想強兵,必先足食,遂採納了棗祗和韓浩的建議,在許下開始募民屯田。

但是具體的執行者,卻不是棗祗和韓浩,乃是任峻,其被封為典農中郎將,故史載有“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任峻”之說。任峻將黃巾之亂民(後來不僅是黃巾亂民,甚至各地饑民也蜂擁而至)招募而來,分配更牛和農具,安頓其耕田種地,收益與官府分配。效果很明顯,“得谷百萬斛。”曹操見屯田制效果已顯,乃在其治下的各州郡都設置屯田官,將收穫的糧食就地貯存,以備戰時之用。如此以來,更是減少了運糧之苦。我們都知道,古代行軍作戰,最苦惱的是莫過於糧草,因此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可是曹操這一招解決了這個難題,一地兵馬前往另一地,皆可輕裝而行,不但消除運糧之苦,還增加了行軍和作戰的效率。

曹操的勢力原本不是最強,但是卻能在群雄中快速崛起,除了曹操本人善於用兵和用人之外,在硬件上,卻要歸功於屯田制的成功實施,為他提供了最重要的糧草保證。

不過曹魏政權,在曹叡之後,就過渡到了司馬氏手裡。但是司馬氏能夠最終取得滅蜀和滅吳的成功,則同樣歸功於屯田制。而司馬氏的屯田之功,則來自一個我們很熟悉的人物,他就是鄧艾。按照史學家對鄧艾的看法,鄧艾最大的功勞並非是滅蜀,乃是出色的屯田計劃。

鄧艾的屯田計劃是針對攻吳制定,在淮河兩岸屯田,“五里置一營,且佃且守。”“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淺陌相屬。”具體是這樣的:在淮北屯兵2萬、淮南屯兵3萬,共計5萬,稱之為“十二分休”,具體運作就是在有戰事的時候,1萬士兵種田,4萬士兵作戰;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則是1萬士兵休息,4萬士兵種田。比如給4萬士兵制定年任務是500萬斛的糧米任務,那麼如果戰端一開,這一年之產,可夠十萬之兵吃5年。正因此法效果明顯,令人恐懼,故此蜀國和吳國也開始效仿。(實際上,後來東吳之滅,此屯田之方略功不可沒)。

但是吳蜀效仿的結果是不同的,東吳方面效仿比較成功,比如《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孫權遣兵數千家佃於江北,至八月,滿寵以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又《三國志·諸葛瑾傳》記載:“赤烏中,諸郡出部伍……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這些記載,都是東吳所搞的軍屯。

但是東吳搞屯田制,最終失敗,蓋因東吳和曹魏的屯田制略有不同。曹魏屯田制所屯田乃屬朝廷或官府所有。但是東吳則常將屯田作為一種賞賜賜給功臣,比如呂蒙曾因功被封為廬江太守,同時孫權還賞賜給他屯田600戶。屯田制本是富國強兵之道,但因賜於個人後,屯田制就會因臣屬的因素而發生改變。東吳之衰敗,這個因素也不能忽視。但是東吳畢竟搞得不錯,加上有長江之險阻,故此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

魏蜀吳三國,屯田制搞得最差的當屬蜀國或蜀漢。首先,在時間上,蜀漢是搞屯田制最晚的,比曹魏、東吳都晚很多。蜀漢的屯田制是在諸葛亮北伐面臨“道遠糧艱”的情況下,被迫開始著手搞屯田制。《諸葛亮傳》記載:“亮每患糧不足,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不過很可惜,諸葛亮開啟屯田的時間比較短暫,尚來不及體現屯田的效用,諸葛亮便已經病逝了。後來姜維繼承孔明遺志,九伐中原,但是同樣因缺糧沒有取得什麼突破,後來沒辦法,姜維也開始在甘肅一代屯田,想做長期打算,但是曹魏卻不再給他這樣的機會了,伐蜀大軍來到,劉禪直接投降,姜維的屯田之謀劃也成泡影。

結語:在熱熱鬧鬧的三國裡,屯田制真可算是一條不起眼的制度,一般也沒人注意,或注意了,也沒有英雄謀士吸引人,但是此制度卻是各方勢力的立身之根本,對它的運用的如何決定了各方勢力的成敗:曹操所代表的曹魏因此制度在群雄中的勝出,西晉也因此制度完成了滅吳大計,而蜀漢因為反應比較遲鈍,導致孔明北伐的必然失敗,而東吳效仿較成功,故稱為三國最後滅亡的一方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