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19 越过便是寒冬暖春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

从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以来,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这31个日夜,广东和广东人从未遭遇过。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缓慢和停滞;我们的心情因为疫情,被填得酸涩堵胀;甚至连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和元宵节,都是从未有过的冷清,人们的脸上多了口罩,少了欢笑的表情……

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之下,政府在行动,企业在行动,社会管理被分解到最基层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行动,无论是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检疫人员,还是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防疫宣传者,大家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为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19-2.19 越过便是寒冬暖春

插画/刘苗

1 冲锋前线

广东精兵强将驰援湖北

除夕夜,100多人组成的首批广东医疗队向着武汉出发。这100多人是广东顶尖三甲医院里的精兵强将——他们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

截至2月18日,已有20批次医疗队共2147人,奔赴武汉、荆州两地多家医院,打响了湖北“保卫战”。

驰援湖北,广东医疗队不仅自备“干粮”——口罩、防护服等,还带上“家底”——ECMO(体外人工肺膜)、移动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为“战疫”提供“硬核”装备支持。“在荆州,每个县(市)中心医院、人民医院都有来自广东最强的ICU团队支援。”在湖北荆州抗疫一线的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飞说。

在广东医疗队员的参与下,治愈出院人数越来越多——

2月8日,汉口医院广东医疗队病区一天出院了30名患者。2月15日,经广东医疗队专家组会诊、认定,当天21名患者治愈出院,这是荆州洪湖自疫情发生以来的首批出院病人。2月16日,中山三院133名医护人员接管的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走出首位痊愈患者。

前方鏖战,后方支援。2月17日下午,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武汉前方的广东医疗队重症患者治疗团队再次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讨论疑难病例的治疗策略。顶尖专家远程视频会诊,这是广东为支援湖北“主战场”输出的“最强大脑”。

1.19-2.19 越过便是寒冬暖春

江汉方舱医院,一名患者与医护人员拥抱在一起 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 汤铭明 摄

2 争分夺秒

包围圈正在缩小,歼灭战推进顺利。

“战疫”持续一个月,情势开始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2月18日的数据显示,全国累计确诊增加1894人,增幅继续下降;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病例实现14连降,首次缩小为两位数,仅79例;2月17日、2月18日,广州连续两天确诊病例“零新增”……

过去这一个月,广东各界与新冠肺炎疫情展开的这场战斗是何其复杂胶着。

“面临全世界都没见过的新东西,实践往往先于科研,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钟南山说。

敢为天下先,广东人再次将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应用于这场“战疫”。早在1月19日,广东就开始部署针对新冠肺炎的科技攻关应急项目,预计总体投入将不少于5亿元。1月23日,广东启动应急立项,以临床救治为核心导向,围绕重症肺炎临床救治、院感综合防控、疫苗研发、药物研制、检测诊断等进行攻关。

此后的半个多月里,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与广东不断攀升的确诊、疑似病例数争夺时间。

1月23日,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肺炎1号”中医药方,随后被批准用于全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临床使用,并捐赠给湖北;1月24日,广东省中医药治疗方案出炉;1月27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从确诊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株;1月29日,广东开始磷酸氯喹科研临床试用,目前已在广东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临床救治有效案例,并在广东援助湖北的医疗救治中扩大试用;1月30日,中山大学倡议联合建立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平台;2月5日,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广州海关成功分离第一株在广州本地被感染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毒株;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联合攻关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2月11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宣布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活的新型冠状病毒;2月14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宣布最新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已在实验室和临床完成初步评价;2月18日,钟南山院士团队联合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等单位公布,发现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等5种中成药显示体外有显著抑制新冠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

广东的科研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与此同时,广东全面建立起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中西医结合向新冠肺炎发起强力攻势,效果显著。

在疫苗研发上,广东也在争分夺秒。2月18日,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科研攻关组组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透露,目前,广东已有3种疫苗的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我们希望,按照科研规律、疫苗研发周期规律容许的最快速度开发出疫苗,并得到应用”。

3 群防群控

千万党员带头严防疫情

关键时刻看担当,危急关头看行动。

1月23日,一封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请战书”传遍网络,24个红手印和签名背后,是原第一军医大学赴小汤山医疗队全体队员坚定的决心:“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现在正是人手紧缺的时候,身为一名老党员,我不上谁上?”在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硁二村乡下片党支部设卡的宣传点,80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刘成添身穿红马甲、戴着口罩正向过往群众发放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单。

“共同战‘疫’,我是党员我上。”东莞寮步医院100多名党员干部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在医院发出《致全院职工的倡议书》后,许多党员主动请缨报名加入抗疫后备队。

他们是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抗击病毒的“白衣战士”,是群防群控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奋战抗疫一线的千万党员的缩影。

在除夕当晚登上北上列车的老共产党员张忠德,带领一支60人的中医医疗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身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的他,还是抗击“非典”英雄。17年前张忠德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排查一名患者时被感染,历经19天治疗才捡回一条命。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的他,这次又挺身而出。在张忠德指导下开展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成效显著,仅2月6日一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有18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同是抗击“非典”的“老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王吉文副教授,是该院医疗队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和妻子都曾参加过抗击“非典”。当收到驰援武汉的消息时,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抵达武汉后,面对艰苦的条件,他和队员们鼓足干劲、全力以赴做好每项工作——病区里医疗垃圾太多,他们就自己用大推车往外运。除了完成病人救治工作,他还要张罗队员们的衣食住行,做好后勤保障,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4 两手解题

企业开足马力复工复产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制造业大省广东的解题思路是: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复工复产。

“不得早于2月9日24时”是广东此前根据防疫工作需求,对企业复工复产时间做出的明确规定。2月10日起,广东企业陆续“动起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接连出招,推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硬核”政策,为企业复工复产强保障、增定力、提信心。

从省级层面的“复工复产20条”、到市级层面的“助企撑企政策”,再到区级层面的“暖企政策”……十多天来,一个个助企措施相继落地,紧急开通的“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交通运输、行政审批等方面便利,不少企业正开足马力、紧抓生产。

但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出现用工短缺问题。据广东省人社厅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人夏义兵表示,在复工不足的情况下,目前广东大约有18%的用工缺口。如何解决用工难题?广东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2月16日下午5时,大雨过后,一辆车头上挂着“镇雄县劳务输出专用车”横幅的长途大巴经过26小时的长途跋涉,缓缓驶进位于东莞市清溪镇的东莞市协创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大门。厂门口,东莞市人社局、清溪镇政府的有关同志早已做好准备,迎接大巴上的乘客——返岗员工的到来。

2月18日晚10时25分,一辆从昆明开往广州的D4856次列车缓缓驶入广州南站。这是广东首趟返岗专列,为广东带来了496名返岗务工人员。站台上,广东省人社厅的工作人员已等候多时。车站外,近20辆大巴也已做好准备,将务工人员直接送到相关企业。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葛国兴介绍,广东已从加强市级用工调剂、强化省内资源开发、深化省际协作等层面多方统筹调剂,为企业提供有效劳动力供给。目前,珠三角各地市正通过协调企业借用员工、动员技校学生支持企业复产、组织人力资源机构加强人员派遣等方式,多渠道解决用工缺口。此外,广东还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和对口支援省际平台,加强与湖南、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沟通对接,引导劳动力前往广东就业。

记者了解到,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同时,广东还通过降低“用人成本”等措施援企稳岗。

“我们将从‘缓、降、返、补’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稳定就业岗位。”葛国兴介绍,“缓”的方面,允许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的方面,将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经测算,今年分别可为用人单位减负约125亿元、36亿元;“返”的方面,继续实施失业保险费返还政策,广东超过35万家企业可享受,惠及职工1160万人;“补”的方面,将给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并鼓励企业组织员工参加线上技能培训。

设计统筹/刘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