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说的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宫商角徵羽哆瑞咪发嗦


徐达北征1367年到1369年,两大军队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展开了一次大战,也就是徐达北伐。

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1369年到1424年是55年

也就是说朱棣9岁到10岁之间和徐达去北伐,这里大家要注意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朱棣是庶出不是嫡子,朱元璋都没把他当回事这是一种可能,就是让他和徐达去压根就没想让他回来,没想到他和他老丈人在一起还历练出来了,通过靖难之役看出他真的和徐达出征了,不然哪来的底气造反。




影库德康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些观众认为以看电视剧的方式了解那段历史既轻松,又能增长见识,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夜读史书今天要给各位纠个偏,与大家好好谈谈《大明风华》没告诉你的那些历史真相。虽然许多人认为没必要与电视剧太较真,但多了解点真正的历史知识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一、御史大夫景清和孙若微、胡善祥是什么关系?

按照《大明风华》的人物设定,女一号孙若微、女二号胡善祥是一对亲姐妹,而且她们都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儿。

然而在真实历史上,景清因刺杀朱棣失败遭酷刑迫害,他的全族都受到株连,整个景氏家族所在的村子被屠成了废墟,近亲更是无一幸免。事实上,历史上的“孙若微”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胡善祥是前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

她们一个自幼生活在河南,一个生活在山东,两人的关系八竿子打不着。

二、孙若微深明大义,胡善祥阴险狡诈?

看过《大明风华》的人都知道,女主角孙若微深明大义,而胡善祥阴险狡诈。

可在真实历史上,这两人的个性似乎得反过来看。历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是一位真正的贤后。

而“孙若微”(历史上只有孙皇后,名字不详)虽然没有被记载什么黑材料,但她能从贵妃晋升为皇后,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天上掉馅饼。

自古以来,后宫宫斗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以贤德著称的胡善祥无缘无故被废,孙皇后不可能没有干系。

而且历史上的胡善祥在余生中一直遭孙皇后压制,直到孙皇后去世,她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才给已去世许多年的胡善祥恢复了皇后名分,由此可见在孙皇后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放过胡善祥。

三、朱棣第五次亲征战败?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时候因刚愎自用,不听劝阻,结果遭致惨败。然而,真实历史上的朱棣一生五次亲征蒙古,虽然这五次亲征的功绩在史书中有所夸大,但有一点确信无疑的就是五次亲征都是以胜利收尾,无一败绩。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朱棣第五次亲征率领明军抵达开平以北,但没遇到敌军主力,一些将领请求带部分人马深入敌境,朱棣担心过于深入对明军不利,所以下令班师回朝。朱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之一,他怎么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导致明军主力身陷绝境的重大失误呢?

四、朱高煦造反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在《大明风华》中,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汉王朱高煦就开始着手造反,并在山东召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差点就颠覆了朱瞻基朝廷。

然而,历史上的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被朱棣打发到山东乐安(今山东惠民)就藩了,后来自然也不可能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起兵造反,打算重新复制当年的“靖难之役”。

可是这场叛乱却更像是一出闹剧,朝廷从出兵到平叛仅用了不到二十天时间,朱高煦的叛军仅做了象征性抵抗就全部举手投降了,朱高煦被押往京城,最后死于可怕的酷刑。

五、朱祁钰生母是胡善祥?

《大明风华》中,孙若微、胡善祥两姐妹各自生了一个儿子,分别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由此拉开两姐妹后半部分翻脸的情节。可在真实历史上,胡善祥被废的主要理由就是没给朱瞻基生下儿子。

《大明风华》编剧硬给胡善祥塞了一个儿子,又送给朱瞻基一顶绿帽子,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朱瞻基要废后,这就是严重扭曲历史真相了。事实上,朱祁钰的生母是朱瞻基的另一个妃子吴贤妃,与胡善祥没半毛钱关系。

六、孙若微以太后身份摄政?

《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死后,孙若微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并以摄政太后的身份替幼帝处理国事。但在真实历史上,“孙若微”的存在感很低,真正在这一特殊时期扮演大明王朝实际领导人角色的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皇太后。

《大明风华》中的张太皇太后越到后期越疯疯癫癫,简直就像是一个糟老婆子。可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在朱瞻基死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把《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人物设定和太皇太后的人物设定互换,那就基本符合真实历史情况了。

七、王振跟朱祁镇年龄相近?

《大明风华》中的王振与皇帝朱祁镇年龄相近,这又是一个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地方。历史上的王振原本是一个儒生,永乐皇帝在位时期曾招一批儒家老师自愿净身入宫教后宫的太监们读书识字,王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王振在宫中的权势迅速上升,并逐渐表现出左右政治的能力。

朱祁镇童年时期,王振曾做过他的启蒙老师,所以朱祁镇对他非常信任。在“土木堡之变”出征前夕,王振已过了不惑之年,比少年天子朱祁镇年长二十来岁。

八、历史上的于谦有没有这么牛?

《大明风华》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那个永乐年间状元出身却被发配去军营养马的于谦。在《大明风华》中,于谦的戏份很多,而且随着剧情的深入,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于谦有这么牛吗?答案是有这么牛,但却与《大明风华》中存在很多出入。历史上的于谦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三甲第九十二名,离一甲状元还有不小的差距。

于谦的职业生涯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时期才真正开始的,他先是担任御史(正七品),后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明英宗朱祁镇执政前期晋升为兵部左侍郎。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以前,于谦在明朝政坛上并不起眼,并不像《大明风华》中那样整天能与内阁大学士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事实上,正是“土木堡之变”和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才真正改变了于谦的历史地位和人生命运。

除了上述这些硬伤外,《大明风华》中还存在许多“借尸还魂”的情况。比如朱棣第五次亲征讨伐的对象是马哈木、脱脱不花等人组成的蒙古联军,可在真实历史上,马哈木在朱棣第五次亲征时已死去多年,而脱脱不花在当时还只有2岁。

还有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大学士在“土木堡之变”时期依旧在出谋划策,张太皇太后仍在“作妖”,可真实历史的这个时期,这几人都已离世多年。类似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虽然《大明风华》只是一部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剧,但既然该剧是以历史为背景,那么在一些基本历史常识方面不该出现那么多硬伤,更不应该为了剧情需要颠倒人物黑白,混淆视听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小李找电影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随着《大明风华》的热播,男团“朱家五子”吸粉无数,正式C位出道,朱棣、朱瞻基两个“霸道总裁”更是成为亿万少女的梦。在《大明风华》中王学圻老师饰演的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十分谨慎,并且心机重重的人,但他也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但在历史上,对朱棣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家五子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他刚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忙着和陈友谅solo,没有太过于关注这个儿子。等自己成功登上皇位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都有了七个儿子,这时候朱棣都已经七岁了,朱元璋才给他起了个名字,并且册封他为燕王,在北平就藩。

王学圻版朱棣

朱元璋对朱棣进行的是正统的封建教育,什么父慈子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的,并且他也很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请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写字,学习兵法,并且经常让朱棣去民间调查民意,去军队磨练,练就一身本领。在他青年时期,率兵两次北征蒙古,生擒蒙古大将,在军队和朝廷中有很高的声望。虽然朱标当时是太子,但是身子太弱,所以很多官员都认为朱棣会继承大统,可是朱元璋和大家想的都不一样,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朱棣

朱棣登基之后,没有像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一样,对陪他造反的人赏以厚待,比他老爸强多了;但对于反对他的人,和《大明风华》中演的一样,宁杀错,不放过。但是,他当上皇帝之后却没有堕落,反而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他很勤政,没有把大权交给外人,并且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派郑和七下西洋,修著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

王学圻版朱棣

可以说,朱棣在位期间,大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有了很大提升;虽然他做了几件错事,但是他对于大明王朝的建设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法抹杀的,我认为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同志。不知道看官你是怎么想的呢?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周一聊电影


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些观众认为以看电视剧的方式了解那段历史既轻松,又能增长见识,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夜读史书今天要给各位纠个偏,与大家好好谈谈《大明风华》没告诉你的那些历史真相。虽然许多人认为没必要与电视剧太较真,但多了解点真正的历史知识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一、御史大夫景清和孙若微、胡善祥是什么关系?

按照《大明风华》的人物设定,女一号孙若微、女二号胡善祥是一对亲姐妹,而且她们都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儿。

然而在真实历史上,景清因刺杀朱棣失败遭酷刑迫害,他的全族都受到株连,整个景氏家族所在的村子被屠成了废墟,近亲更是无一幸免。事实上,历史上的“孙若微”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胡善祥是前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

她们一个自幼生活在河南,一个生活在山东,两人的关系八竿子打不着。

二、孙若微深明大义,胡善祥阴险狡诈?

看过《大明风华》的人都知道,女主角孙若微深明大义,而胡善祥阴险狡诈。

可在真实历史上,这两人的个性似乎得反过来看。历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是一位真正的贤后。

而“孙若微”(历史上只有孙皇后,名字不详)虽然没有被记载什么黑材料,但她能从贵妃晋升为皇后,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天上掉馅饼。

自古以来,后宫宫斗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以贤德著称的胡善祥无缘无故被废,孙皇后不可能没有干系。

而且历史上的胡善祥在余生中一直遭孙皇后压制,直到孙皇后去世,她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才给已去世许多年的胡善祥恢复了皇后名分,由此可见在孙皇后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放过胡善祥。

三、朱棣第五次亲征战败?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时候因刚愎自用,不听劝阻,结果遭致惨败。然而,真实历史上的朱棣一生五次亲征蒙古,虽然这五次亲征的功绩在史书中有所夸大,但有一点确信无疑的就是五次亲征都是以胜利收尾,无一败绩。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朱棣第五次亲征率领明军抵达开平以北,但没遇到敌军主力,一些将领请求带部分人马深入敌境,朱棣担心过于深入对明军不利,所以下令班师回朝。朱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之一,他怎么可能犯下一意孤行,导致明军主力身陷绝境的重大失误呢?

四、朱高煦造反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在《大明风华》中,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汉王朱高煦就开始着手造反,并在山东召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差点就颠覆了朱瞻基朝廷。

然而,历史上的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被朱棣打发到山东乐安(今山东惠民)就藩了,后来自然也不可能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起兵造反,打算重新复制当年的“靖难之役”。

可是这场叛乱却更像是一出闹剧,朝廷从出兵到平叛仅用了不到二十天时间,朱高煦的叛军仅做了象征性抵抗就全部举手投降了,朱高煦被押往京城,最后死于可怕的酷刑。

五、朱祁钰生母是胡善祥?

《大明风华》中,孙若微、胡善祥两姐妹各自生了一个儿子,分别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由此拉开两姐妹后半部分翻脸的情节。可在真实历史上,胡善祥被废的主要理由就是没给朱瞻基生下儿子。

《大明风华》编剧硬给胡善祥塞了一个儿子,又送给朱瞻基一顶绿帽子,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朱瞻基要废后,这就是严重扭曲历史真相了。事实上,朱祁钰的生母是朱瞻基的另一个妃子吴贤妃,与胡善祥没半毛钱关系。

六、孙若微以太后身份摄政?

《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死后,孙若微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并以摄政太后的身份替幼帝处理国事。但在真实历史上,“孙若微”的存在感很低,真正在这一特殊时期扮演大明王朝实际领导人角色的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皇太后。

《大明风华》中的张太皇太后越到后期越疯疯癫癫,简直就像是一个糟老婆子。可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在朱瞻基死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把《大明风华》中孙若微的人物设定和太皇太后的人物设定互换,那就基本符合真实历史情况了。

七、王振跟朱祁镇年龄相近?

《大明风华》中的王振与皇帝朱祁镇年龄相近,这又是一个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地方。历史上的王振原本是一个儒生,永乐皇帝在位时期曾招一批儒家老师自愿净身入宫教后宫的太监们读书识字,王振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王振在宫中的权势迅速上升,并逐渐表现出左右政治的能力。

朱祁镇童年时期,王振曾做过他的启蒙老师,所以朱祁镇对他非常信任。在“土木堡之变”出征前夕,王振已过了不惑之年,比少年天子朱祁镇年长二十来岁。

八、历史上的于谦有没有这么牛?

《大明风华》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那个永乐年间状元出身却被发配去军营养马的于谦。在《大明风华》中,于谦的戏份很多,而且随着剧情的深入,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于谦有这么牛吗?答案是有这么牛,但却与《大明风华》中存在很多出入。历史上的于谦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三甲第九十二名,离一甲状元还有不小的差距。

于谦的职业生涯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时期才真正开始的,他先是担任御史(正七品),后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明英宗朱祁镇执政前期晋升为兵部左侍郎。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以前,于谦在明朝政坛上并不起眼,并不像《大明风华》中那样整天能与内阁大学士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事实上,正是“土木堡之变”和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才真正改变了于谦的历史地位和人生命运。

除了上述这些硬伤外,《大明风华》中还存在许多“借尸还魂”的情况。比如朱棣第五次亲征讨伐的对象是马哈木、脱脱不花等人组成的蒙古联军,可在真实历史上,马哈木在朱棣第五次亲征时已死去多年,而脱脱不花在当时还只有2岁。

还有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大学士在“土木堡之变”时期依旧在出谋划策,张太皇太后仍在“作妖”,可真实历史的这个时期,这几人都已离世多年。类似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虽然《大明风华》只是一部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剧,但既然该剧是以历史为背景,那么在一些基本历史常识方面不该出现那么多硬伤,更不应该为了剧情需要颠倒人物黑白,混淆视听。

难怪许多人在追剧追到一半后就果断选择了弃剧,不尊重历史可能就是《大明风华》最大的败笔。


fighting小薛


《大明风华》中,由于剧情需要,导演、编剧用创作想象力结合部分传说,将建文帝与朱棣的“见面会”搬上荧屏,不仅增添了文艺作品的艺术感,而且在逻辑上也能自洽,给人感觉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

“靖难之役”中,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城,宫中火光冲天。朱棣在宫中清剿数日,宫人、女官、内官皆被杀害,只有那些建文帝的政敌除外。朱棣最“挂念”的无疑是建文帝,但建文帝究竟何去何从,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有说建文帝已经逃之夭夭。

如果建文帝被火烧死,那朱棣可谓高枕无忧,也就没有见面的机会;如果建文帝活着跑走,那对朱棣的威胁就不小。

据说,南京失守时,建文帝看形势不妙,想到朱元璋曾经留下的一个盒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度牒和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朱元璋早就料到朱棣会谋反,朱允炆不是对手,因而为自己的孙子留下后路,让他出家当和尚。

于是,建文帝剃了发,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出宫。走到河边,这时正有一条船在岸边等候,撑船的是一位道士王升。他对建文帝说,朱元璋托梦,让他在此等候。建文帝上船后,暂时脱离险境,开始了流亡生活。此时,南京城虽然失陷,但大片河山依旧是建文帝的地盘,他没打算抢回皇位,却一走了之,所以,建文帝的逃跑也被称之为“逊国”。

建文帝一行人,奔波于滇、黔、川、鄂、闽、浙之间,打尖而食,建庙而居,既要躲避官府追查,还要防备盗贼劫掠。

在永乐朝,朱棣一直没有停止对建文帝的搜查,他派胡濙四处寻找。永乐二十一年,朱棣讨伐蒙古,驻扎在宣府。有天夜里,朱棣已经休息,听说胡濙从南方回来,马上起床召见。胡濙报告了建文帝的行踪,朱棣得知建文帝并无复辟的打算,也就放心了。

随着朱棣、朱高炽的去世,建文帝的境况有所好转。到正统五年(1440年)时,建文帝因一个和尚出卖,被逮至京城。

此时,靖难之役已经过去40年,建文帝也遁入空门,对明英宗没有任何威胁。因此,朝廷对建文帝以礼相待,他被迎入西宫。建文帝入宫后,宫中人都称他为老佛。后来,他在宫中安享晚年,圆寂后葬于北京西山。建文帝的墓地,既无封土,也无植树。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在西域、福建、云南甚至南洋,都流传着建文帝的传说,但都没有确切证据。在明帝王世系中,建文帝也一直没有正式地位。

不论建文帝当时是否逃走,他跟朱棣的血海深仇已经结下,即使活着,两人也几乎没有见面的可能。

第一,朱棣与建文帝虽是叔侄关系,但在权力斗争面前,亲情与人性经不住考量。

龙椅只有一把,它是天下排他性最强的神器,谁都想坐上去,但坐上龙椅的人一定会千方百计排斥他人。为了龙椅,手足相残,亲人相互猜忌的案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秦有胡亥诛扶苏,唐有世民杀建成……

建文帝即使被拉下马,但他却是合法皇帝,只要他在世,就是一面旗帜,尤其在朱棣继位初年,有相当的号召力。朱棣要坐稳皇位,必须将建文帝除之而后快,管你跑到天涯海角还是遁入空门,只要你朱允炆活着,叔叔我的皇位就成色不足。

以朱棣杀伐决断的个性,以及对带有建文标签之人的处置手段来看,朱允炆的行踪只要被他知道,必然难逃一死。

第二,建文帝不敢。建文帝皇位被抢走,他若活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他逃命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有胆量,再入龙潭虎穴,去见朱棣叔叔?

第三,正史记载上面,建文帝下落不明;民间传说、野史笔记上,各有各的说法,但都是建文帝云游四方。

在不确定建文生死的前提下,朱棣肯定是找过建文帝,甚至传说连郑和下西洋都与之相关。如果朱棣真的找到,那些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传说,早就烟消云散。

秋媚说:当建文帝开始削藩,朱棣准备“清君侧”时,叔侄两就注定了你死我活,即使相见,那也是阴曹地府。建文帝一日下落不明,朱棣心里就是虚的,谁要他的皇位是篡的呢?






秦家老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在大家的印象中,皇位传承似乎都应该是父传子,子传孙,朱元璋为什么要隔代相传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朱元璋的皇长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

朱标死后,许多对皇位有觊觎之心的皇子可能在心底里暗自高兴,因为他们觉得朱元璋必定会将皇位传给他们中的某一个。可是令所有皇子都倍感失望的是,朱元璋却毅然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之子朱允炆,即后来的建文皇帝。

建文帝登基后很快就面临着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当年他爷爷朱元璋分封各地的明朝藩王们。这些藩王都是建文帝的叔叔,无论是辈分还是资历都超过了建文帝。虽然建文帝是君,藩王们是臣,可大家内心显然不怎么服气。更麻烦的是,藩王们在各自的封地还拥有武装部队,虽然人数与京营的中央军无法相抗衡,但要是全加到一起还是一支规模相当庞大的军队。自古以来皇权都是需要高度集中,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迟早会出乱子。当年西汉的“七国之乱”,唐朝的“藩镇割据”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于是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建文帝决定削除藩王势力,将大权收归中央。

建文帝的削藩步骤是先捏“软柿子”。他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相继削去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的封地,然后将这些被削藩的王爷们废为庶人,发配到各地。建文帝的这种削藩举动令各地的藩王们人人自危,其中最担心的就是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由于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都已离世,所以按辈分和年龄来排名的话,朱棣就是朱家皇室的大家长。朱棣的就藩封地在北平(今北京),由于这里靠近帝国北部边疆,所以朱元璋当年授权他可以配备远超过藩王标准配置的兵力。此外,朱棣手下的军队常年与北方的蒙古人作战,个个身经百战,兵员素质极高。

建文帝知道燕王朱棣实力最强,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而是先找其他藩王下手。可事实证明,他这一削藩策略却是大错特错。

与初出茅庐的建文帝相比,朱棣就是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江湖”了。他自然知道建文帝的削藩“大刀”迟早会砍到他的头上。于是他一面装疯卖傻,以蒙骗建文帝派往北平的使者;另一面积极扩充军队,打造武器,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原本按照朝廷的规定,藩王儿子都要生活在京城,其目的自然是作为人质。可建文帝听说自己的四叔疯了,以为是自己逼得太急,所以心里过意不去,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放了回去,这就为朱棣解除了最后的枷锁。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装疯的把戏被看穿,于是他干脆破罐子破摔,立即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起兵造反,一场为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就这样打响了。《大明风华》的故事主线也就是从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拉开了序幕。


河南熙凡


为了稳定北疆,明成祖朱棣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先后五次亲征蒙古部落,无一败绩。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成祖率军亲征蒙古瓦剌部(朱棣第二次亲征),这次皇太孙朱瞻基随行。同年六月,明军大败马哈木率领的瓦剌军队,马哈木率领残军败将向北逃窜,明朝大军班师回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马哈木派使者向大明朝谢罪,并进贡称臣。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马哈木被北元“鞑靼”太师阿鲁台率军击败,过了不长时间,马哈木就去世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阿鲁台带兵侵扰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再次御驾亲征,阿鲁台因为对明军的恐惧,已经早早的逃走,于是朱棣班师回朝,这是朱棣最后一次亲征,在班师回朝途中因病驾崩


杨千嬅喜欢打篮球


大家好,首先呢,在这里我非常荣幸可以有这个机会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这让我感到十分开心,下面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人的天职就是打仗。而朱元璋把皇子们派到边境,并不是想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当王爷,而是要他们挡住蒙古军队南下的企图,甚至把这帮家伙彻底打服,能像卫青、霍去病当年打败匈奴那样,当然最好。到了边关,还愁打不了仗吗?机会马上就来了。朱棣刚到北平的第二年正月,元将乃儿不花在西北抢掠,朱棣也领命跟随岳父出征。二十一岁了,这是朱棣第一次真正上战场,其心情是既激动又担心。激动是因为自己生平第一次有了与蒙古人真刀实枪比拼的机会;担心是如果战场上受挫,会影响自己在父皇眼中的形象。

不过岳父并不想让朱棣亲自冲杀,只把他留在中军帐中,做点辅助工作,也就是说,带他出来开开眼,见见世面,仅此而已。傅友德身为这次行动的先锋,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快速行军,渡过黄河后,蒙古主力已经事先得到情报,使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逃跑,而且也不打招呼,挺不厚道的。眼看这一次要空手而归,也许换了别人,就得大老远白跑一趟了,但傅友德是谁?那是明初战神级别的大将,别人办不成的事他能办,别人立不了的功他能立,别人做梦都想不出的阴招,他都能使出来。

这一次的目标很明确,把云南变成大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傅友德也果然不辱使命,第二年正月,明军占领昆明,梁王自杀,整个云贵就全部控制在了大明手中。过了几年,当傅友德重新回到北平的时候,他还送给了朱棣一份神秘礼物。不久,更大的遗憾又出现了,老岳父徐达出事了。洪武十七年,徐达突然得了怪病,背上生痘,朱元璋听说之后,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前来探望,不久又下诏,让老将军回京城养病。次年二月,徐达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和见解,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工作开开心心,生活快快乐乐,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胖嘟嘟说电影


热播的古装影视剧《大明风华》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其讲述了明朝初年,经五帝六朝,国家开创盛世的历史故事。

在剧中,我们会发现,由王学圻先生饰演的朱棣和由梁冠华先生饰演的朱高炽充满了冲突,这父子二人完全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前者英武霸气、睿智深远,而后者胆小懦弱、憨厚宽仁。其实,这基本上是符合他们的历史原型的。


广西南山小伙


《大明风华》第1集后半段是朱棣远征蒙古阿鲁台部胜利后班师回朝,历史上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在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可是之后几集中,朱棣却又一方面命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让解缙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这两件事情分别发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和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这是穿越了吗?类似这种时间轴对不上的情况在该剧中比比皆是,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