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音樂劇:
- 它是目前百老匯最長壽的音樂劇 longest running show
- 於1988年在百老匯首演,30年經久不衰,至今依舊場場爆滿
- 1988年獲得7項託尼獎,共計獲得70項音樂劇大獎
- 迄今為止已有超過1.4億觀眾,票房超過11億美金
可能你已經猜到了,這就是《歌劇魅影》。那為什麼《歌劇魅影》會如此成功?
我打算以一系列文章來為大家解謎:跟大家擼一下《歌劇魅影》是如何從20世紀初的巴黎地攤文學,變身音樂劇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而續集又是咋變成八點檔狗血倫理劇的:
今天這篇是第一部分:
“少女大媽爭相付錢,30年捲走百億?”
“遊走在法律和道德邊緣的音樂家,究竟有何魅力?”
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今晚十點,走近假科學,為你解開史上最賣座音樂劇之謎。
回到1910年的巴黎,正是世界文化名流彙集的“美好時代”(Belle Époque)。一位讀了法律系的記者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勵志要成為作家。這本叫做《歌劇魅影》的偵探小說,就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小說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華美的巴黎歌劇院流傳著幽靈的傳說。真相只有一個:歌劇院地下住著一位面容醜陋的音樂天才,深愛具有歌唱天賦的純真少女。少女的青梅竹馬的貴族,為了救戀人接連冒險,身陷囹圄。而幽靈選擇了放手,成全他們終成眷屬,自己則心碎去世。
這小說雖是這位記者的寫作生涯裡最出名的作品,但在經典文學史上不配擁有姓名。而今天大家會關注這本小說,靠的是1986年改編的音樂劇《歌劇魅影》。
回溯《歌劇魅影》,史上最傳奇的音樂劇的起點,源於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想為新婚妻子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量身打造一部音樂劇,來展現她的天賦。瀰漫著戀愛的酸臭味。
BBC為此拍攝了一部紀錄片《Behind the Mask》,完整的解釋了“一個迷戀美貌女歌手的音樂家,如何把一個迷戀美貌女歌手的音樂家的故事,變成史上最賣座的音樂劇。” (讀了三遍沒毛病,八卦只服BBC)
回到上世紀80年代,大不列顛經歷著資本主義的動盪,而韋伯的音樂劇事業風生水起。當時倫敦西區正在上演他的三部作品《貓》《星光列車》《艾維塔》,口碑賺錢兩不誤。因為《貓》的選角,韋伯結識了莎拉布萊曼,並且愛上了她天籟般的嗓音,還有本人。
當時的布萊曼,是英國當紅女子勁歌熱舞團Hot Gossip的領舞,被稱為“性感女神”。對,就是2008年奧運會跟劉歡唱歌的那位布萊曼。
按照BBC的說法,他們之間只是有個“小問題”——就是他們都結婚了。1984年3月他們分別離婚又迅速低調的結婚了。
紀錄片採訪了詞作家Stilgoe,說他們急著結婚,一方面是因為真的愛對方,另一方面是在《星光列車》開演當天,他們得一起接見女王。
此時起,韋伯就決心把自己的新娘變為巨星。某個出差紐約的無聊的下午,韋伯走進一家“50美分書店”,看到了勒胡的這本《歌劇魅影》原作小說。韋伯買下並閱讀此書後,深深感到,這不是個偵探小說,而是個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陷入愛情裡的作曲天才韋爵爺,把一本偵探小說看成了愛情故事,還見到了捧紅新娘的契機。佩服,佩服!
《歌劇魅影》的小說在文學領域排不上號,但其設定和場景,卻被各位影視劇編導青睞有加。
歌劇魅影被多次改編搬上熒幕:包括1925年的默片,1943年,1962年,1990年和2004年多個版本。還有1995年改編版本《夜半歌聲》,由張國榮出演。
1976年Ken Hill版本的歌劇魅影音樂劇,改編自勒胡小說。加入了莫扎特、威爾第、古諾、奧芬巴赫等非常多的古典歌劇選段,並配上了英語歌詞。1984,韋伯在倫敦西區看了此版本,深受啟發。此處傳送門:https://b23.tv/av8100698/p1
看下韋伯的改編版本:
刪——
對情節大刀闊斧的刪改,一個成功的音樂劇,情節不能太複雜,不然三個小時演不完。愛情主題,重點保留了感情主線。警長、養母、波斯人、子爵親哥這些戲份統統砍掉,懸疑、歷險,這些地攤文學的吸睛元素也棄之不用。劇院經理也只作為插科打諢活躍氣氛存在。
留——
重組小說中的經典情節和場景。地下湖泛舟、假面舞會、吊燈事故、五號包廂、女高音發出蛤蟆叫等等,這些富有奇異戲劇感的元素統統保留下來,但是重新編排了順序,發展出一個個精彩的唱段,以及清晰有力戲劇化的情節推動。
一波操作猛如虎,也為整個劇最精華璀璨的部分做好了準備——音樂。
《歌劇魅影》本來就是一個講歌劇院和音樂天才的故事。不像其他音樂劇,情節和音樂似乎總是兩條線,可以說情節是為了串燒歌曲,也可以說歌曲是一種人物表達情緒的手段。而歌劇魅影裡,音樂、情節和人物渾然交融,無懈可擊。
比如音樂劇裡再套嵌的三部歌劇的操作,騷氣而迷人:
開場的《漢尼拔》本身講的是公元前古埃及勝仗歸來的宏大場面,美聲唱法的歌劇。而這幕達到了三個推動情節作用:魅影乍現,克里斯汀從無名伴舞一唱成名,拉烏子爵認出並追求她。
第二部是《啞僕》,典型的17世紀意大利式的歌劇,花腔女高音和芭蕾舞。這裡魅影捉弄了女主唱並出聲警告,魅影行兇殺人嚇到了克里斯汀,後來就有了克里斯汀在天台投向了拉烏子爵懷抱的一幕。
第三部是《唐璜》,是魅影自己創作的歌劇,本身風格現代許多。魅影冒險親自上臺演出,音樂的主題是《The Point of No Return》(大概就是越過臨界點,真愛不回頭的意思;我覺得翻譯叫“覆水難收”不準確,落足點並不在懊悔上)。這也是克里斯汀和魅影的狀態的寫照,而唱到最高昂激動之處,突然魅影暴露原型擄走克里斯汀,大吊燈砸下,也是全劇的高潮。
這裡一定要提的是,音樂劇史上的巔峰之作《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結合了搖滾音樂和歌劇唱法,管風琴一響哥特值max,汗毛根根豎起來,划著小船的面具幽靈嗓音低沉妖魅又充滿力量,克里斯汀就像傳統歌劇女高音越唱音越高。作為一個哥特金屬的愛好者,我才發現哥特音樂是90年代才開始興起的,想了想可能還真是韋伯開的這個先河——金屬樂隊和華麗磅礴的旋律結合,高音女嗓和死嗓的搭配。
其他部分的音樂,獨唱、對唱、大合唱,也堪稱首首經典,一聽上頭,百聽不厭。如此花樣百出的音樂放在一起,而不雜亂;音樂動機穿插其間,整個兩小時的音樂飽滿豐富,而又有極強的一致性。這也反映出韋伯強大的作曲才華,畢竟寫一首好歌容易,寫兩小時不間斷的風格迥異的好歌,還要是一個整體不能散不能亂,可以說難如登天。
韋伯爵士生於英國南肯辛頓的音樂世家,祖父是男高音,父親是英國倫敦音樂專校的校長、知名風琴演奏家,母親是小提琴家,姨媽是劇院演員,弟弟是著名大提琴手,也是皇家音樂學院鋼琴的教授。韋伯從小接受的是系統的古典音樂教育,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搖滾青年。這也許能說明了這位音樂劇作曲天才,為什麼能寫出跨越古典和搖滾的經典。
當然,還有特別的動力:愛情。
韋伯當時作曲,莎拉布萊曼就站在鋼琴旁。韋伯每寫一段,就讓布萊曼唱一唱,看看是否貼合她的聲線。而其中魅影在湖邊宮殿的獨唱《夜之樂章》,則是他們倆熱戀之時韋伯寫了送給布萊曼的。看,改改歌詞又用上了呢!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歌劇魅影》的成功,每個部分,都做到了一流。
當時導演找的是Harold Princeton,製作人 Cameron Macintosh,都是音樂劇上最一等一的配置。有些則是名不見經傳但被大膽啟用,比如場景設計師瑪麗比昂森,和他的助手一起,跑遍了地下室和屋頂採集資料,最終在倫敦的女王陛下劇院中複製出了巴黎歌劇院,以及那盞關鍵的水晶大吊燈。
遇到感覺不對的時候,韋伯還會厚著臉皮換人。
先換掉的是一直跟韋伯合作的詞作家Stilgoe,他的問題是隻擅長寫搞笑的歌詞,對於歌劇魅影,怎麼都找不到感覺。而他自己也說,當時寫的歌詞太羞恥,“感覺好丟臉”。這是屋頂上子爵和克里斯汀互訴衷腸的那一幕原歌詞,大家來品品:
後來他們想到了一個失業青年詞作家Charles Hart,給了他一段Think of Me的旋律,給了一天時間讓他隨意發揮。後來Hart把所有的歌詞都重寫了,這也是我們今天聽到的歌劇魅影裡版本。
Hart:“當時他們問我,你明天下午三點正式加入,你有時間嗎?我說:我有時間,我有一輩子的時間呢。” 詞如其人,浪漫至極。
現在歌詞過關了,接下來被換掉的倒黴蛋是誰呢?
男主唱
劇組先琢磨著先把主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單獨拿出來拍了個mv試水,請了搖滾樂手Steven Harley和莎拉布萊曼對唱。結果反響熱烈,打榜衝到了第七。但這個蜜汁畫風。。。大家給品品:
搖滾魅影Harley勤勤懇懇排練了五個月,製片人Macintosh意識到他對錶演沒有經驗,於是偷偷的找到了Micheal Crawford(後面稱作MC)訓練了兩個月後,把Harley開掉了。Micheal Crawford當時還是知名的情景喜劇演員(就是憨豆那種),看到這個選角所有人都震驚了;而事實證明確實沒有讓人失望。當MC第一次聽到主題曲的管風琴前奏,就對韋伯說:
“我能感覺到魅影的靈魂。” 事實證明MC不餘欺也,魅影這個複雜而充滿魅力的角色,應該如何演、如何唱,他都有獨特深刻的見解:比如如何演出魅影非常深沉的性感呢?MC:“走的要慢像貓一樣,手的動作要大,袖子故意做的短一些,能顯示出手的修長。”
那如何唱呢?比如唱《Music of Night》的時候,MC說,“要非常深,感覺從靈魂深處唱出來的”。現在回頭再聽,MC的演唱版本,從骨子裡透出的無限寂寥、悲傷和絕望,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版本。(後來被大家吹爆的拉麵版本——Ramin karimloo,但我覺得也太軍歌嘹亮,一身正氣了???怕不是阿波羅搶了維納斯去見冥王哈迪斯??)
把單曲拿出來做先鋒部隊,去市場上探路,並不是只有《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還有克里斯汀和子爵的表白對唱《All I Ask of You》。這次成績更好,打榜衝到第二名。但。。。這個MV畫風也是一脈相承啊!
眼看著正式演出越來越近,劇組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每個人都覺得,演出在失敗的邊緣徘徊。
大家壓力越來愈大,越來越焦慮,韋伯甚至經常情緒失控,揚言要取消演出。而在韋伯狂躁得要撕毀樂譜的時候,機智的指揮就會把兩百多頁的樂譜扔給他,韋伯表示:真的太重了拿不動啊!!
導演在演出前四天砍掉了大量精心編排的芭蕾舞。而魅影的扮演者MC是完美主義,他越來越入戲,莎拉布萊曼說他是魅影上身了。每次演出犯了錯的人,都會收到他的通知:“演出後MC在化妝間等著你。” 然後這個倒黴的演員來到化妝間,就發現MC背對著你坐著,帶著魅影的妝在鏡子裡跟你咆哮!整個劇院都聽得見!於是走廊裡剩下的人就趕快再開一箱子香檳壓壓驚。
1984年10月9日,韋伯的《歌劇魅影》正式在倫敦的女王陛下歌劇院上演,而那一天,劇組的人們突然有了一種感覺,覺得一切都會十分十分的順利。當天戴安娜王妃也到了現場。當水晶吊燈點亮,熠熠生輝,管風琴響徹劇院,觀眾被完完全全的震撼了,他們尖叫著,站起來鼓掌,掌聲不絕,觀眾不散。看看這個小船滑行在水霧裡,亦真亦幻,魅影和克里斯汀對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恐怕是音樂劇史上的第一夢幻場景。記得在百老匯看演出的時候,這一幕震撼的美感,直擊靈魂,真的是隻覺得腦子轟的一下,整個軀殼都裂成了小碎塊。
這一幕印證了一句微商名言: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舞臺前美不勝收,攝人心魄;而臺後,就是火葬場了。後場人員手忙腳亂操作機關:
樂隊抱怨乾冰的霧氣都流進了樂池,就跟瀑布似得,伸手不見五指:
小船是遙控的,但是不聽話呀!因為小船的遙控頻段跟當地消防隊衝突了,每次一輛消防車開過,小船就自顧自扭頭就走。等到消防車開走了,工作人員趕快把船遙控回來,而魅影的演員MC呢,就要裝作什麼也沒發生,一邊唱歌一邊倒著撐船!最後MC把船拖到了位,下一首歌簡直沒喘上氣。
開演以後,整個倫敦都瘋了。尖刻的腐國媒體好評如潮,各種溢美之詞蜂擁而來,搖滾青年都轉變了愛好,開始上劇院了。
評論和媒體經常嘲諷莎拉布萊曼實力不行,成功全靠釣了金龜婿。先不論莎姨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但有一點我們先要承認,韋伯這個龜是挺金的。歌劇魅影第一次試演片段,就是在他家自己的莊園裡,有一個教堂改的小劇院,請的觀眾就有包括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一眾名流。不光是出身傳統大不列顛上流社會,韋伯出眾的商業嗅覺,也讓他年紀輕輕就寫出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音樂劇,名利雙收。
我想這評論夠苛刻啊,莎姨的歌聲可是仙女一樣,如清晨水仙花的露珠落入湖水,蕩起漣漪,這還嫌不美麼?後來聽了現場錄音,我發現確實布萊曼並不適合音樂劇,她的第一個音永遠唱不出來,形成了人聲比樂隊慢半拍的奇特效果。就像紐約一位評論家Kissel說的,“聲音單薄,缺乏支撐。” 相比之下,25週年紀念版的克里斯汀演唱者Boggess,則是“開口跪”:未開口情緒已到位,一張嘴就抓住人們的耳朵,後面跟著她的歌聲百轉千回。1990年跟韋伯離婚後,沙拉布萊曼用美聲唱法唱流行音樂,形成了降維打擊的效果,也是十分合適了。
現在的莎姨看上去狀態很好。能感覺得到,對她來說,所有這些美好的糟糕的壓力重重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而她也完全接受和放下了,自己也已經是個開心的胖大媽了。
這裡必須要說說優秀文藝作品的力量。
你看同樣一件事情,要是上了《案件聚焦》、《今日說法》,這就成了:“經本市市民舉報,有一躲在公共建築地下室的黑戶口,誘騙囚禁少女,殺害劇院工作人員兩名,作案時常戴面具。如若有任何該嫌疑人的線索,請第一時間撥打110,向人民公安舉報!” 那要是上了新媒體,這就成了:“禽獸!他奇醜無比,竟然對少女做出這種事!”
但是韋伯的絕美音樂劇一來,就大不同了。
這音樂一聽就上頭,別說克里斯汀了,觀眾的靈魂也被吸引了!這佈景,充滿了哥特氛圍的獨特浪漫,愛了愛了!魅影帶著寂寞和絕望的歌聲,觀眾的心也碎了!
這大約是優秀的文藝作品的作用,在感受上打動人,喚起觀者的同理心,去理解和體會複雜的人性,而不是用大腦死板地去評價和批判。這在新聞裡是一個打上罪犯標籤的名字,好像跟我們“正常人”、 “好人”天生就不是一個物種,如此涇渭分明。而在韋伯的劇裡,這是亦正亦邪、亦真亦幻,活在黑暗裡的神秘音樂家,觀眾沉醉於他驚世的才華,也為他得不到的愛情心碎,為他悲慘的身世惻然,還有永世註定的孤獨宿命。
所以,音樂劇大家有機會一定要看現場,感受一下身臨其境的砸吊燈,以及魅影神出鬼沒,環繞著劇院的聲音!(倫敦西區和百老匯常年上演,偶爾也會來上海演)。
那現在在家想看怎麼辦?那就必須安利電影版本了。且關注我的頭條號,等我來給大家解析電影版本《歌劇魅影》。
·
·
最後,老規矩,不給資源和傳送門的安利,都是耍流氓。
這就來一波資源和傳送門合集:
1 電影版 歌劇魅影 2004 (騰訊視頻可看)
2 巴黎歌劇院建築設計介紹
https://b23.tv/av27396221
3 Ken Hill 版本的歌劇魅影(1976)
https://b23.tv/av8100698/p1
4 25週年紀念版《歌劇魅影》
https://b23.tv/av7631200
5 初演版錄音:MC和莎拉布萊曼主唱(QQ音樂可搜)
封面長這樣:
6 BBC紀錄片 《Behind the Mask》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05293/
牆裂推薦,吐血安利,這個紀錄片都有9.4的評分,你說香不香?
閱讀更多 德米安與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