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汉史趣闻


上兵伐谋,这是做事的最优选项。能用智慧以平和方式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去靠强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这也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所在,有这么一部分人凭借着自己人高马大,做的一些事不怎么利己还损害别人,这就是缺乏智谋的一个表现。究其原因,除了智商因素外,与不学习经典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勤能补拙,多学习没有坏处。下面笔者通过一些事例来说明一下上兵伐谋的实际应用及其重要性。

说起谋略,秦国在这方面做得十分突出,把几个诸侯国玩弄于指掌之中。秦国想让闹事的楚国臣服,要怎么办?太多人想的就是要打服了他,不过大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在几大诸侯国争霸的情况下,任何两个国家火拼的话,无疑就是让其他诸侯国坐等得利,所以明智的君主会避免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秦国就是用的谋略与威慑让楚国臣服了十七年。

用谋略必须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显然秦国对此把握的十分到位。秦国警告楚国,在夏季涨水的时候,蜀地的军队乘船用五天的时间就能到达郢都,汉中的军队用四天的时间到达五渚,陆军在从宛东集结出发之下随邑。凭借着速度之快,你们楚国根本来不及准备抗击,现在还想着联合天下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这不是做梦呢吗?就是这样的一个战术透露,没有动干戈就让楚国认了输。

这威慑在哪?就是不告诉你什么时候打,让你天天的紧绷着弦,难受着你。因为每一个国家都不是跟一个国家作战,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一方,其他地方肯定会有破绽,会遭到别人的进攻。所以秦国这不战而让楚国臣服,这是相当成功的一个谋略。不只针对楚国,秦国也这么警告过韩国,告诉自己的作战方针,让韩国也臣服了;秦国也警告过魏国,把自己针对他们的作战方式详细说了一遍,魏国也侍奉了秦国。这些国家都老实了,秦国就开始蚕食天下,扩张自己的领土。

上兵伐谋事例,在当今就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而已。例如一国由于实力的原因,打架还不敢打,就只能整天的嚷嚷这,嚷嚷那的打嘴战,目的就是想用胁迫的方式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一看自己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好处,那就继续升级嘴战,让事态看起来有扩大的意思。但是他们也明白,如果真的做了,那只是两败俱伤的局面,所以那些狠话也就是说说而已。这就是上兵伐谋的应用,不过用的对象错了,所以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对那些弱小的国家,他们早就撸袖子干起来了,才懒得费口舌。

工作当中也有“上兵伐谋”类似的应用,一些制度的制定就是需要人们来遵守,但是会有一部分人不拿制度当回事。为了让员工避免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也就是明知故犯的错误,惩罚的对象不是犯错的个人,而是他所在的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好面子,不愿意牵连别人,但这个策略会让你打消“一人做一人当”的念头,从而让所有人都注意遵守这个制度。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上兵伐谋的重要之处。如果你也想应用自如,请多多学习历史经典。


老李淘书


上兵伐谋的战役,没有比得上毛主席击败前苏联的核讹诈最经典。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在“珍宝岛事件”中吃了亏,就想威胁、报复我国。

一方面,在中苏、中蒙边境,集结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和4个空军军团,总兵力100万人,几乎占到了苏军320万人的1/3。另一方面,还准备动用核武器,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为此,毛主席连夜召开军委会议,商讨应对之策。

军委领导纷纷表态,绝对不能惧怕苏联的核讹诈,如果苏联胆敢核攻击,就坚决进行核报复。

但毛主席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苏联人民对中国还是友好的,曾经给与我们大力援助。因此,我们不能伤了苏联人民的心。我们应该将我们的野战部队和民兵,全部集结在中苏、中蒙边境一带。如果苏联动用核武器,我们就大搬家,在苏联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毛主席似是开玩笑,又似是认真的。继续说:我不相信勃列日涅夫敢把原子弹投到中国的土地上。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

有人问:那我们搞的原子弹咋用呢?

毛主席说:全部投到美军的基地上。

最后,主席交代周总理把这个决定同时通知苏联和美国,并且幽默地说:“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同志,让我们三更半夜睡不好觉,尽快把这个决定发给他们,臭臭他们。”

果然,苏联接到电文后,如热锅上的蚂蚁,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美国也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将军们一致表态:毛泽东向来用兵如神,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坚决阻止苏联的行动。

美国立即召见苏联大使,表明了坚决站在中国一边。如果苏联对中国动用核武器,美国将立即对苏联进行核报复。

其实,早在美国做出决定之前,苏联人已经做出了决定:不与中国开战,准备与中国全面恢复友好谈判。

当周总理辛苦熬了一夜,等到苏联的电文后,立即汇报毛主席时,却发现老人家在呼呼大睡。苏联几次催促,周总理就回了一句:我们在研究中。

就这样,毛主席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把不可一世的前苏联以及狂妄自大的美国,搞得团团转。

老人家这一逆天智慧,简直是无与伦比。世界上任何战略,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只能用绝无仅有来形容。

这既站在道义的高度,感谢苏联人民的援助,体现了中国人知恩图报的崇高境界,又展现出不以核污染破坏苏联人民生活的环境。

既体现了我们无法生存只能与苏联人民和平共处的智慧,又表明了完全占领苏联的巨大震慑力。

这是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略,把苏联的阴谋、威胁扼杀在了摇篮中。同时,成功地把另一个世界霸王美国拖下了水,借用苏联最大敌人的力量来制衡它。

本来苏联大兵压境,美国很可能背后对中国下手,帮助台湾的蒋介石反攻大陆,以此坐收渔利。

老人家此举,啥金蝉脱壳、借刀杀人、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李代桃僵、无中生有、暗度陈仓、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伐、反客为主、连环计、围魏救赵等等,都不值一提;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用不着。

更令全世界大跌眼镜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气定神闲,不仅忘不了幽他们一默,反而把这事当做一剂上等的催眠良药。

这境界、这智慧、这自信,简直就是神人哦。

中国人民有这样伟大的领袖,真是幸福无比,毛泽东思想能够保佑中国人千秋万代。


豹眼看历史


历史意义重大的平津战役,无论是实施过程还是战役结果,在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主席在此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举,也是其军事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作。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已发生了逆转,两个阵营的心态与士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已掌握了战争局势的主动权。

此时,主席的目光也转向了华北大地,“现在是解决华北傅作义集团的时候了”,有着无与伦比战略目光的主席做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对于傅作义的50万大军,主席并不放在眼里,虽然华北军区聂荣臻部只有40万兵力,且正在分兵作战,但东北林彪的百万大军正在休整,入关作战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担心的是傅作义不战而退,放虎归山必有后患,如何拖住傅作义成为主席面对的一个问题。

为了把傅作义留在平津地区,主席做足了瞒天过海的文章,他命令正在攻打太原的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暂停攻击,以免过早攻下太原使傅作义感到孤立,刺激他逃跑,同时命令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杨得志也暂时不要攻打保定,只留下少量部队包围监视即可。

傅作义在对方阵营中绝非无能之辈,他之所以能成为一方诸侯,是靠自己打出来的,现在蒋军一败再败,最终的结局傅作义心知肚明,权衡利弊之下,是走是留他还要看一下战局的发展。但精明的他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面想办法与我方联系,做和谈试探,一面又不断加强兵力部署,做两手准备。

论斗智,傅作义岂能是主席的对手,为了不惊动他,主席连发数封电报,催促林彪率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并命令部队夜行晓宿隐蔽前进,甚至在林彪出发一个星期后,还让新华社发了一条他在沈阳的新闻,一系列的战略伪装行动,让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毫无思想准备。

在主席“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终于形成了对傅作义的50万人马的包围趋势,准备对敌人实施战略分割,并切断了其南逃的通道。

其后,平津战役的发展完全是按照主席的设计进行的,在华北野战军攻下新保安、张家口之时,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的战略包围。

此时傅作义己是焦头烂额,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心里还盘算着怎样讨价还价。主席一眼洞穿其伎俩,认为他缺乏诚意,无非是借和谈拖延时间索取条件,于是决定采取边谈边打、以打促谈的策略,一方面欢迎和谈,另一方面命令打下天津,迫使本钱越来越少的傅作义老老实实和谈。

天津在付出血与火的代价后获得了解放,这也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天津13万守军在29小时之内全部被歼灭,教训了傅作义,从而促进了北平问题的谈判达成协议,北平丝毫未损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主席指导筹划的平津战役,环环相扣,结局完美,生动体现了他作为卓越的军事统帅,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非凡胆略。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肯定是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

说到这样的战役,最被我们广大中国人民熟知的,就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

为何说这一战是最为经典的战役呢?

因为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次战役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

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胜利,这样的战争当然是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了。四渡赤水之战,被毛泽东视为此生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这一次战役,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打响之前,因为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指挥,让工农红军的数量,有原来的八万,锐减到了三万。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再不换领导人,工农红军很有可能就会面临灭亡的结局。

但是,还好经过遵义会议之后,所有的人都推举毛泽东为党和国家的绝对领导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开始交战的。

本来国民党之前打了几次胜仗,红军的数量只有三万人了,在蒋介石看来,在派二十万大军,剿灭工农红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就有了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向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围攻而来。面对这样的一种形式,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行走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的边界线上。他开始采用避开敌人的主力,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最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工农红军神出鬼没的四次出现在赤水河,歼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兵力,剩余的国民党最终不得不落荒而逃。

因此,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渡赤水之战,这一次战役,就是战争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一次伟大的战役。


不才讲史


说到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我觉得空城计是不得不说的。历史上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用过空城计,他大摆空城计之后,把司马懿的大军给吓走了。

可是,诸葛亮用的空城计终究是小说里描写的,当不了真的。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用过空城计的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的一生,总共用过两次空城计,也只有空城计可以做到不费一兵一卒,就吓退敌人几十万大军。

不得不说这样的战役,才是兵伐谋史上最为经典的。

我们直接说毛泽东第二次用的空城计吧,这一次是毛泽东和傅作义之间的较量。当时党中央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搬迁到了河北的西柏坡。

那时候国民党的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我党的重心迁移到了西柏坡。但是,这个消息被国民党傅作义知道了。

蒋介石本来是想让傅作义到东北战场上去作战。可是,傅作义不想去,毕竟他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说白了他不想丢了自己的地盘,然后去给蒋介石卖命。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去给蒋介石说自己不去东北战场呢?

于是,他就想到了进攻西柏坡打党中央的所在地。蒋介石一听,傅作义有了线索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傅作义还在暗暗庆幸,自己若是偷袭西柏坡成功的话,他不但能够立大功,而且还能做到不丢失自己的京津地区。

这真的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事呀,当然了这也仅仅是傅作义的想法。

当傅作义率领自己的军队,向京津进军的时候,毛泽东知道了这个消息。

不得不说,当时的西柏坡确实是一个空城呀,若是傅作义来了,真的会让党中央损失很大的。

那么,要如何不让傅作义来呢?

这时候毛泽东就想到了空城计,事实上他就是用空城计吓退了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的。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用的空城计呢?

其实说来也是很简单的,毛泽东仅仅写了一篇文章,然后登入到了报纸上,傅作义读了之后,立马就没有了主见。

毛泽东在报纸上到底刊登的是什么呢?

大致就是关于傅作义进军西柏坡的一些情况,包括傅作义如今进军到了哪里,有多少人,配置了什么样的武器.......。

都是一些绝密的信息,傅作义对于这一情况,真的是害怕极了。

毕竟,毛泽东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不得不怕呀。而且毛泽东还说只要傅作义敢进军西柏坡,他就让京津地区附近的解放军拿下傅作义的京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不得不撤军了。就这样毛泽东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给吓退了。


史学达人


历史上兵伐谋的经典战役,可以说数不胜数。只有最为聪明的军事天才,才能够成就这样的战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天才有很多。但是,在如此多的人当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最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毕竟他们是为了人民而战。

这样伟大的战役,我们选择最为代表性的来说一下。

彭德怀指挥的抗美援朝战争

大家都知道彭德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去朝鲜对抗美帝国。要知道那时候的美帝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想要打败他们真的是太难了。

但是,彭德怀根据自己的判断,采用避开敌人优势条件,限制他们飞机、坦克发挥的威力,发动了长时间的夜战。

最终,美帝国主义被打的不得不坐在谈判桌上和中国谈判。

所以说彭德怀指挥的抗美援朝战争,也是最为经典的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

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打的孟良崮之战。

我们都知道,孟良崮之战是张灵甫发动的一场战役,本来张灵甫是想带领着七十四师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到孟良崮一举歼灭的。

但是,粟裕知道张灵甫的计划之后,将计就计,他带领的全部华野军向孟良崮围剿而来。

粟裕的华野军到了孟良崮之后,他们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拥有的七十四师全部给歼灭了。

这个结果肯定是在张灵甫预料之外的,正是因为在他的预料之外,所以,这才是最为典型的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

要知道当时的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是歼灭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师,他们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歼灭了这样的一支军队,不得不说这就是最为经典的一场兵伐谋的伟大战役。

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之战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一次战役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也是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当中,指挥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这一次战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工农红军最为危险的时刻,他仅仅用了三万工农红军,就打败了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

从此,让工农红军转危为安,不仅仅保存了工农红军的火种,而且为日后工农红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所以,毛泽东领导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最为经典的兵伐谋的伟大战役。


汉史趣闻


首先,上兵伐谋的意思是指:用计谋取得胜利,所以历史上最经典的奇谋都是不动刀兵而战胜对手。但是既然楼主限定了战役,那么我们就来说道说道,何为经典?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

一、这条计策前无古人。

二、战役获得了丰厚的战果

三、这条计策的实施是这场战役的决定性因素

原谅我对外国史不是很了解,只能说说中国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老板亲率大军20余万先取荆州,收编刘表部众,长坂坡击败刘备,此时的曹老板的大军只要渡过长江,大乔小乔就都进铜雀台了。可惜正要渡江的时候碰到小乔他老公——周瑜。你想人周瑜会乖乖把自己老婆送给曹老板吗?套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自己老婆被鬼子抓走了,咱屁都不放一个还算是爷们吗?于是抢先在赤壁给了曹老板一记闷棍,此时,曹军不吹不黑20万妥妥的,孙刘联军多少人?5万!不能再多了。当时是个什么形式?4-1的人头比,别说20万个人,就算20万头猪,周瑜抓三天也抓不完...呃,跑题了。此时曹老板内心真实想法搞不好是想架一座浮桥,让自己的军队骑马冲过去。当然史书上是说曹军不善水战,所以栓一起方便训练。

结果对岸的周瑜一看,“乖乖,栓一条绳上的蚂蚱没见过,栓一条铁链上的船今天倒是真开眼了!眼珠子一转就想到一条毒计:你说把这船点着了会怎么样呢?

曹老板不傻,我看着你来烧我船啊?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就有人来献计了

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为什么说赤壁之战是最经典的呢?因为这是一条连环计,连续运用到了物理学中的动能,势能,天气学以及心理学等等范畴的奇谋,你就说经典不经典?


戒饭君聊体育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

按照这一标准,我个人觉得毛主席的“三篇文章退强敌”就非常经典。

这事发生在辽沈战役期间。面对我东北野战军的攻势,东北蒋军是一败涂地。为挽救东北危局,于是蒋介石就来到了北平(现北京),想让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出兵支援东北。

傅作义怕出兵东北会变成“肉包子打狗”,于是就给蒋介石出了个“围魏救赵”的好主意。他说,根据他们的侦察,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总部就在离石家庄不远的地方。那里如今兵力空虚。出兵去救东北不是上策,正所谓“摛贼先摛王”,我们应该趁着石家庄兵力空虚,出兵偷袭石家庄,一举荡平共党首脑所在地,活捉朱毛周。

蒋介石一听,这主意还真不错。双方一合计,决定出动五个师,采用闪电战法,偷袭石家庄,扫荡党中央。

但这个计划很快就被我地下党知道了,他们马上向中央报告。

于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就唱了出空城计,并且连发三篇文章,将敌人吓退。

第一篇文章发布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上,叫什么题目我忘记了,其主要内容是揭露蒋匪军偷袭石家庄并号召石家庄党政军民齐动员,粉碎蒋匪军阴谋的。意思就是告诉蒋介石和傅作义,你们那点小聪明我早就知道了,我现在号召石家庄党政军民一起起来粉碎你们的阴谋。

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对自己的绝密计划被发现而震惊,但他们哪肯善罢甘休啊!毕竟石家庄兵力空虚,这可是他们扭转战局的好机会啊。于是命令部队继续执行闪击石家庄的计划。

看着蒋介石和傅作义不退兵,毛主席一面命令华北野战军的郑维山三纵迅速回援,一面又命令东北野战军的程子华兵团入关,直逼平津。同时,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电台上发表。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我也忘了,但其主要内容是无情的嘲讽蒋介石和傅作义“东北已经完了,平津线上也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兵了,还在做偷袭石家庄的美梦。”“如今北平的兵力是这样的空虚,你们还要不要北平呢?”

这一下傅作义可就揪心了。是啊,如果北平丢了,自己也就完了。特别是他听说东北野战军程子华兵团已经入关并向平津地区开来的消息后,更是犹豫不决了。

在傅作义犹豫不决的时候,毛主席的第三篇文章又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上了。这篇文章明白无误的告诉傅作义和蒋介石,现在我们石家庄党政军民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华北野战军的第三纵队已经回防了,如果你们还敢来进犯的话,那我们抓住机会吃掉你一部或大部也是没问题的。是走是留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这一下傅作义可真的坐不住了。为避免自己的部队遭受损失,只好撤兵,放弃了闪击石家庄的计划。

毛主席靠三篇文章吓退敌人五个师,真是名副其实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血染战旗红


中国历史上是非常会使用是“上兵伐谋”的国家,从文仲忽悠吴国争霸,到隋文帝分化匈奴都是”上兵伐谋“的典型,而现在这种计策不仅仅是中国深得其道,美国使用起来也是颇有心得。

在近现代历史上,美国对“上兵伐谋”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星球大战”,拖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苏争霸是20世界后半叶的主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相互不服气,暗自较劲。在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时间里,美苏各有优劣,两个超级大国最紧张的时候差点引发了核战争。

“冷战”持续到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总统里根开启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若是此系统运作完成就可以对苏联的导弹进行全面防御,苏联将会在对抗中处于下风。苏联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也开始加大军费投入。

而实际上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已经赶上美国,到1977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0亿美元。现在继续增加军费投入,对苏联而言是力不从心。因为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

相比之下美国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所以苏联在进行与美国的太空竞赛的时候,自己国家的经济进一步踏足深渊,最终苏联在经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解体。而当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中情局曝光,“星球大战”计划其实是一场彻底的骗局,目的就是为了拖垮苏联的经济。

事实证明美国的这一场上战伐谋的“星球大战”计划确实很漂亮,苏联也因此解体,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经济制裁”,使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

日本在二战之后,得到美国扶持之后,经济快速增长,到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苏联,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石原慎太郎的一篇《日本可以说不》写出了日本人的心声,但是也让美国赶到了威胁,一直奉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准则的美国,开始对日本得打压。

1983年9月19日,《美元日元的矛盾——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案》报告书正式发表,文中指出:美元对日元明显高估是美国制造业萎靡的结症所在,美国必须促使日元升值。1985年9月,美国凭借着霸权地位,协调主要经济大国对汇率采取一致行动打压日元,成功实现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向——美英德法日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同时,美国也对日本抡起了301调查大棒,先后对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等多种产品进行贸易制裁。对日本的出口进行严重打击。要知道日本经济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出口,现在美国对出口进行限制,就是打压日本。

1987年10月,美国决定向日本发动第二场金融战役,汇率定价权大战。要求日本银行的资金借贷利率降到历史的低点2.5%。于是乎,日本制造业纷纷向银行借出低利贷款,然后,炒楼炒股,造成日本资产泡沫迅速膨胀。

1989年前后,美国继续对日本政府施压,并达成《日美构造协议》,并开始对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资壁垒、土地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最终炸毁了日本资产泡沫,让日本陷入了20多年的萧条。

日本经过美国的这一番修整之后,国内经济长期低迷。非实体经济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资产又过多集中于非实体经济,社会资本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经济乱成一片,并最终影响了日本未来几十年发展。这不得不说又是美国“上兵伐谋”的高超技术体现。

从苏联和日本的失败或者说教训中,作为崛起的中国,现在对美国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对美国也必选加强防范,防止中了美国“上兵伐谋”的计策。


帝国烽火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说一说上兵伐谋这个词,上兵伐谋这个词的出现时出现于孙子兵法之中, 其意思很简单,就是最高的用兵之法就是只用谋略,而不需要作战,上兵伐谋的提出,也为后面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出了铺垫。

对于上兵伐谋的经典战例其实在历史上并不能算是多见,因为绝大多数的战例即便运用了无与伦比的智慧,但最终还是刀兵相见,和上兵伐谋中的不作战的意思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上兵伐谋,需要很多的其他因素做辅助,而这一最大的辅助就是以强大国力作为后盾。

不过不多见,也不等于没有,我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觉得算的上是上兵伐谋的一个典范。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军事家,他的一生中辉煌的战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平定中原的作战咱们就不说了,我最为欣赏李世民的作战策略是他对于少数民族的边疆战略。在我国的历史上,对外远征的战略很多,汉武帝,汉宣帝,包括李世民自己也亲征过高丽。但是李世民对突厥的政策,却是有着不一样的方式。李世民这个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于忍耐与等待。从宣武门之变上其实他的这个特点就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不是重点。在李世民对付突厥的策略中,他可以很理智的看出突厥内部的不和谐因素,而不去发兵攻打,等待他们的内部争斗,然后再坐收渔翁之力。不过这些都不是他上兵伐谋的典范,他上兵伐谋的典范之作是他对薛延陀的策略。

李世民刚当上皇帝后不久,突厥和薛延陀便开始崛起,虽然李世民早就有心征讨这两个公国,但是为了避免对国力消耗得太厉害,李世民于是只好采用拉拢薛延陀的方式来对突厥形成打压。在唐朝的支持下,薛延陀猛攻已经如今已经开始呈现颓败之象的突厥军队,最终顺利得将东突厥给彻底消灭。这个时候,其首领夷男的野心膨胀,他向李世民提出和亲,他想娶一位唐朝宗室的公主。见到这样的夷男,李世民是很不痛快的,无论他再怎么表现的有包容性,但内心里还是对他们要看低的,而这个薛延陀的实力也不能再小看了,于是李世民想了一个很阴损的招数,他给夷男提出了一个很苛刻的彩礼要求,夷男费力送来的彩礼,李世民并不满意,而拒绝了夷男的和亲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薛延陀的国力。同时李世民大力扶持东突厥,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授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赐姓李)为乙弥泥孰可汗,使其率领十余万突厥之众重返白道以北。唐太宗的目的,是要在薛延陀和大唐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使薛延陀不能直接攻击中原。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遣使备礼册命夷男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表面看这一举动是对薛延陀的优崇,实则就是分裂薛延陀的势力。

在一系列的组合拳下,薛延陀最终发生内乱,大唐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他。当然这里面也有邦交,有战争,但他们都是辅助性的措施,对付薛延陀唐朝基本上就是,动了动嘴,封了封官,让他们跑了跑腿,几乎没有耗费任何国力,就解决了一个潜在的边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