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為什麼那麼毒?

BoBo胡說


人類冠狀病毒有半數來自蝙蝠病毒,包括NL63、SARS-CoV和MERS-CoV,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也來自蝙蝠病毒。

蝙蝠能傳播的烈性傳染病還有感染後死亡率高達90%的馬爾堡病毒;感染後如果不接種疫苗,死亡率100%的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死亡率39%,存活者超過50%留下嚴重的腦部損傷的尼帕病毒等。

蝙蝠身上寄生著60多種可以導致人類生病的病毒,動物界裡能和蝙蝠相比的只有齧齒類動物。

齧齒類動物身上寄生的導致人類生病的病毒總數稍稍高於蝙蝠,但按單一動物計算,蝙蝠所攜帶的可導致人類生病的病毒高於齧齒類動物,因此,在動物界,蝙蝠是人類健康的重要隱患和嚴重威脅。

蝙蝠之所以攜帶眾多的病毒,是因為蝙蝠群居而且穴居,相互之間容易交叉感染環境,一旦某種病毒出現在某隻蝙蝠身上,就會很快被很多隻蝙蝠攜帶。

這些病毒對人類和其他動物有劇毒,但對於蝙蝠則往往沒有什麼影響,因為蝙蝠的體溫高,它們在飛行時體內溫度達到攝氏40度,換做人類的話,這叫發高燒。我們人類之所以發高燒,是因為致病微生物已經適應了人體的正常溫度,這種溫度適宜它們繁殖。當體溫升高後,致病微生物很難繁殖,人類通過發燒來殺死致病微生物。

蝙蝠飛行時的高溫也達到了同樣的效果,在蝙蝠體內的絕大多數病毒都被殺死了,只有那些生命力很頑強的病毒能夠活下來,能夠存活但不能致病。這些病毒感染了人體後也就不懼怕人體的高燒,所以其感染的後果往往是很嚴重,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薩斯病毒等之所以可怕,一大原因是它們不怕發燒。

此外,為了飛行,蝙蝠必須產生很多能量,也因此產生很多廢物,這樣導致它們進化出對廢物的防禦功能,很難被異物傷害,那些兇惡的病毒可以在它們身上寄生,但不能傷害它們。

蝙蝠能夠飛行,具備了快速傳播傳染病的能力,它們身上攜帶了很多動物病毒,一旦突破人獸界限,就會出現新的人類傳染病,甚至有可能導致大瘟疫。它們還能攜帶那些已經突破人獸界限、可以導致人獸共患疾病的病毒,所以蝙蝠是人類的大敵


京虎子


現在城裡很少看到蝙蝠了,我們小時候倒是常見。那時候窗戶不像現在封得嚴嚴實實,偶爾晚上有蝙蝠進到家裡來,大人說它們愛吃鹽,到家裡來偷鹽吃。有時候飛進來沒來得及飛出去就會縮成一小團,膽大的孩子把它拉開好長的翅膀,長相特恐怖。一般很少會傷害它,把它扔出去它會飛走。我們本地土話叫它:鹽老鼠。

那時候還不知道它有這麼多病毒,它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聽說它吸動物血。我姥姥村裡老人們講曾經有頭牛被蝙蝠吸血後死了,那家人捨不得丟掉死牛,就把牛肉自己吃一部分、一部分給親朋,結果吃牛肉的人都死了。小時候我在姥姥家呆的多,從聽了那個傳說後就對蝙蝠特恐懼。還記得老人們講那頭牛是因為被蝙蝠咬了鼻子才死的,要是咬了別的部位不會死。現在想起來還是特恐怖。

蝙蝠在地球上存在了八千多萬年之久,它是地球上唯一進化出翅膀的哺乳動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它的食物鏈不斷擴大,蔬菜、瓜果、昆蟲,吸動物血甚至吃同類。食物混雜以後自身攜帶的毒素不斷增多沉積,居科學家證實,蝙蝠身上攜帶博拉、馬爾堡病毒,SARS、MERS冠狀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眾多病毒,堪稱自然界的毒王。而它自身卻在漫長進化當中產生超強的免疫力,它體內的病毒對它自身並無感染力。

然而,蝙蝠卻是益蟲,在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各種食蟲類蝙蝠能消滅大量蚊子、夜蛾、金龜子、尼姑蟲等害蟲,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對人類大有裨益。

蝙蝠晝伏夜行,一般生存在野外,跟人類交集並不多。只要人類不去招惹它,它傷害到人類的幾率微乎其微。偏偏就有一些不知死活的人要去吃它,以身試毒,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害人害己的!

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生靈,對天地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不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甚至是自取滅亡!人類是時候反省了……


幸福大姐


蝙蝠,老鼠可以歸為一類,有一些共同點。沒有人不討厭老鼠,看見活老鼠會驚嚇,想方設法把它打死。蝙蝠有著老鼠的模樣,只不過多了一雙翅膀,顯得更加邪惡,小時候聽傳說,蝙蝠是老鼠偷吃鹽變的,算得上是老鼠的近親。

人們之所以沒有像討厭老鼠那樣討厭蝙蝠,是因為蝙蝠不常見,城市裡到處是地下空間,地下室,地下管道,地下井,都是老鼠藏身之處。而蝙蝠基本上群居在人跡罕至的山洞,森林,廢舊的建築,懸崖周邊,在人類的生活中不常見到,互不打擾,所以就顯得不那麼在意。

蝙蝠,老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來活動,暗黑而邪惡,恐怖又討厭,應該要遠離人類的活動空間。





夏雨雪xyx


蝙蝠是出了名的多種人類病原菌及病毒攜帶者,蝙蝠在進化過程中似乎被設計成大自然微生物的完美載體,相當於自然界病毒的一個蓄水池。蝙蝠攜帶至少60多種影響人類的病毒,如狂犬病毒、拉沙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亨德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以及尼帕病毒等等,這些病毒都會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但是這些病毒對蝙蝠本身沒有影響。

蝙蝠的壽命相對較長,儘管蝙蝠體型相對矮小,但它們可以活10年以上甚至達20年。蝙蝠是唯一的飛行哺乳動物類,飛行的能力使其有機會與許多不同的動物接觸,這增加了它們接觸到的病原體的機會。此外,蝙蝠也喜歡在棲息時互相依偎,這讓病原體在彼此之間輕易傳播。

儘管有許多危險的病原體在體內繁衍生息,蝙蝠卻長期不會生病被病原體殺死,這主要是因為蝙蝠已經進化出了複雜的防禦機制對病毒產生抵抗力,目前科學家的解釋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蝙蝠的飛行能力導致了防禦機制的形成。飛行需要大量的能量,也產生大量的能量浪費,為了防止多餘的熱量破壞DNA,蝙蝠進化出了對自身攜帶的許多病原體的免疫力。因為病毒完全依賴宿主來複制和生存,這需要特定的條件才能完成。然而當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達到40攝氏,這種高溫可以殺死很多病毒,這使減少了蝙蝠體內的病毒丰度。

其次,與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其他動物相比,蝙蝠對感染的炎症反應較低。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感染引起高度炎症,炎症可以對抗感染,炎症的增加會導致內臟器官的損傷,加速衰老和與年齡有關疾病的發生。但是2019年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在蝙蝠體內的病毒水平很高,其炎症反應蛋白NLRP蛋白仍然相當不活躍。結果導致蝙蝠的炎症和內部損傷都減少了,對病原體有更高的耐受性。

越來越多的蝙蝠新型病毒正在流行,這主要是人類對蝙蝠原始棲息地的入侵的後果。由於經常接觸人類宿主,病毒突變跨越了物種屏障,從蝙蝠傳播到人類身上,然而考慮根除蝙蝠是不可行的,也是愚蠢的,蝙蝠是農業生態系統重要的害蟲捕食者和授粉者。


科學閏土


其實蝙蝠也很無辜,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哺乳動物之一,在美國發現的最早蝙蝠化石可以追溯到5000萬年前。優勝略汰適者生存,蝙蝠面對一次次自然災難,也練就特殊適應能力繁衍生存,如今除南北極外,幾乎遍佈世界每一個角落。

也許源於蝙蝠生活環境陰暗潮溼骯髒容易滋生病毒,而且它們還喜歡群居擠在一起生活,也使其容易吸附病毒。甚至蝙蝠身上病毒,一半以上都是足以致人喪命的烈性病毒。

比如死亡率高達90%以上的埃博拉出血熱病毒。還有最近發現的冠狀病毒以及SARS病毒雖死亡率不高,可其超強的傳染性也足以使人望而卻步。

當然蝙蝠身上還有狂犬病毒、尼帕病毒以及中東呼吸症等近130種危及人類生命的病毒,我就不再一一列舉,簡單說蝙蝠確實是“病毒之王”,可其卻練就百毒不侵的功能,與病毒和平相處。

至於蝙蝠為何百毒不侵,其實皆源於它是唯一能飛翔的哺乳動物。

首先,蝙蝠飛行時,就比奔跑的哺乳動物消耗更多能量,由此就需要超強代謝率來維持飛行。而動物代謝率高,就要損傷動物本身組織細胞。於是蝙蝠為適應飛行要求,就在進化中逐漸形成超強修復DNA的本領,也就相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並時刻處於待命狀態。

蝙蝠這種自身免疫功能其實就是遇到病毒時,能在極短速度內釋放一種叫做α干擾素的信號分子,告訴其他細胞在病毒入侵之前“做好戰鬥準備”。蝙蝠免疫系統在將病毒拒之門外之時,又分泌一種可以抑制炎性反應的因子,使其遇到病毒很少發生炎症反應。

其次,蝙蝠抵禦病毒不止免疫系統一個高招,其飛行時高達40℃的體溫也足以殺滅病毒某些活性。還有蝙蝠睡眠時間長都是抗病秘籍。

不過蝙蝠雖說時刻待命與調節得當的免疫系統,可以抑制病毒,但它們也給了病毒一個適合的寄宿環境,練就了雙方共處能力。

由於蝙蝠亦是哺乳動物,與人類有相近的親緣關係,因而人類容易感染蝙蝠身上病毒。

可如果人類感染了這些病毒,只會臨時分泌干擾素啟動自身免疫功能,而人類免疫系統還在冷啟動中,病毒早已長驅直入使病情迅速惡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爆發尼帕病毒、2003年爆發SARS疫情、近幾年非洲頻發埃博拉出血熱,以及今年的新冠疫情,追溯感染源頭皆是從蝙蝠而來。

那我們要消滅蝙蝠嗎?可這一切並不現實,蝙蝠不僅數量繁多不易消滅,而且它們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特殊調解作用不容忽視,還有其吃蟲能力,不知可以讓我們節省多少農藥呢。

更何況蝙蝠並未主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只是默默的吃著自己喜歡的昆蟲與小型節肢動物。如果不是人類侵犯破壞了蝙蝠棲息地,又怎會染上致命烈性病毒呢?

我們還是對自然多一些敬畏,給彼此多一點距離吧。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蝙蝠為什麼這麼毒?毒的不是蝙蝠本身,而是蝙蝠身上攜帶的眾多的可怕的病毒,據瞭解,在蝙蝠的身上存在馬爾堡病毒、SARS、MERS、埃博拉病毒、漢坦病毒、狂犬病毒等一百餘種病毒,雖然身上攜帶了那麼多的病毒,但蝙蝠自身並沒有發病。據另一項研究報告,在全世界的200餘種蝙蝠身上共計發現了4100餘種病毒,這是非常驚人的,單從數據上來看,蝙蝠可以被認為是移動的病毒庫,蝙蝠確實非常的毒。

雖然蝙蝠攜帶了那麼多種病毒,但蝙蝠並不是害蟲,反而它還是益蟲,因為蝙蝠在吃害蟲方面食量驚人,蝙蝠有兩種,一種是食蟲蝠,一種是食果蝠,食果蝠專吃一些果實,食蟲蝠是食肉的,在食蟲蝠中還有一種吸血蝙蝠,吸血蝙蝠的壽命比較長,平均壽命可達12年,在一隻吸血蝙蝠的一生中,總計會吸食血液達100升左右。食蟲蝠會吃蚊子、夜蛾、金龜子等害蟲,那些食量大的蝙蝠在一個小時內就可以吃掉600只蚊子,在蝙蝠捕食的幾個小時裡,可以吃掉3000只蚊子以及其它害蟲。

蝙蝠為什麼可以攜帶那麼多病毒,自身卻沒有發病呢?

這個還要從蝙蝠的演化過程中找答案,蝙蝠是哺乳動物,從不能飛到能飛是有一個演化過程的,而恰恰正是由於這能飛的本領才導致了蝙蝠可以攜帶這麼多病毒而不發病。

由於蝙蝠能飛導致了蝙蝠需要提高新陳代謝率以維持體溫,提高新陳代謝率之後導致的結果是氧化應激水平也會升高到很高的水平。氧化應激又是怎麼回事呢?氧化應激是生物體內氧化與抗氧化出現失衡的表現,生物機體表現出氧化,而氧化是生物機體出現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蝙蝠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為了對抗氧化應激,蝙蝠在演化路途上具有了DNA損傷修復能力,我們知道,DNA是細胞的基礎,細胞又是生物體的基礎,當DNA發生損傷時,機體往往就會出現毛病,比如癌症,衰老也是導致的結果之一。

當蝙蝠具有了DNA損傷修復能力之後,就像是增添了一個BUFF一樣,蝙蝠不僅很少很少得癌症,壽命也顯著地增加了,就蝙蝠這個種類來講,平均壽命可達10-20年。

由於蝙蝠的能飛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最終被DNA修復能力解決了,這時候蝙蝠也就沒有了負擔,體溫可以始終維持在40攝氏度左右,40攝氏度對於人類來說那就是發高燒了,應該緊急送醫的,但是對於蝙蝠來說,這就是家常便飯了,這樣對蝙蝠也是有好處的,因為那麼高的體溫對於病毒可以起到抑制作用。

不僅如此,蝙蝠還擁有超強的免疫應答系統,在微妙的平衡下使病毒存在但不會發病。

為什麼蝙蝠身上可以攜帶那麼多種病毒呢?

這與蝙蝠自身的特性有關,比如蝙蝠的壽命很長,又喜歡群居,一個山洞裡可能會住著成千上萬只不同種類的蝙蝠,種群間的交流以及蝙蝠還存在遷徙的習性,這同樣也導致了病毒的交流,這使得蝙蝠成為移動的病毒庫。

雖然蝙蝠是移動的病毒庫,但是蝙蝠是益蟲,它吃害蟲的本領就連殺蟲劑也比不了,而且蝙蝠也是食物鏈中不可缺失的一環,是生態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科學船塢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翼手目是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

當然,它最為人熟知的還是可被稱為“病毒庫”,據科學家統計,蝙蝠身上共攜帶有4100多鍾病毒,其中500多種是冠狀病毒。

蝙蝠有一份驚人的可怕病毒清單,包括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等。研究員們長久以來對蝙蝠這個特質感到疑惑不解,一直在試圖搞清楚是什麼機理讓蝙蝠超越其他可以傳播疾病的小動物,成為更高效的病毒儲存庫。

蝙蝠之所以這麼毒,和它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有關,因為飛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蝙蝠的新陳代謝很快,在飛行期間,蝙蝠的新陳代謝水平會增長15-16倍,相比之下,奔跑得精疲力竭的齧齒類動物新陳代謝水平只會增長7倍,而大多數鳥類在飛行期間新陳代謝水平只會增長2倍。

然而新陳代謝越快,壽命就越短,因為DNA出錯的幾率會更高,就很容易死翹翹。華盛頓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馬特·克貝爾萊茵介紹,有一種圓蛤的壽命達到了500歲,相當於秀麗隱杆線蟲的8500倍。這種圓蛤的大小與一個餐盤差不多。因此,這個例子再次證明代謝速率才有可能才是決定壽命的真正原因。

代謝速率在決定變溫動物的壽命時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一些壽命較長的變溫動物生活在冷水中,包括洞螈。這是一種生活在洞穴中的蠑螈,壽命可以長達100歲。生活在深海的大西洋胸棘鯛能活到150歲。還有行動比緩慢的格陵蘭鯊,其新陳代謝極其緩慢,壽命甚至能達到驚人的400歲。

可是蝙蝠的壽命卻很長,這是因為蝙蝠具備了DNA修復超能力。

這樣就保證DNA更新不會出錯,這也讓蝙蝠具有了超高的壽命,它們擁有不合常理的超長平均壽命——30年,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動物壽命長得多!

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稱,最長壽命的蝙蝠顯示出與DNA修復,自噬(損傷去除),免疫和腫瘤抑制相關的獨特的,與年齡相關的基因表達模式。

這在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中未觀察到,並且可能驅動其延長的健康跨度。

這表明了蝙蝠限制了它們隨著年齡增長而受到的DNA損傷水平,增加了它們的DNA修復和損傷去除水平,這部分是由新的調節基因介導的。

而這樣為它們具有24小時免疫系統全開的能力做了鋪墊,因為隨著新陳代謝水平的提升,體溫也會升高——這就像發燒一樣可以縮短疾病的存活時間,增加大多數動物存活的概率。而更高的體溫可以激發許多免疫反應,包括產生更多抗體。

但是除了蝙蝠以外,所有的生物都不能處於常態發燒階段,只有蝙蝠可以說永遠處於40度發燒狀態。因為它們都不具備蝙蝠的DNA損失修復超能力。

當我們的身體遇到病菌或病毒入侵時,會啟動一系列複雜的免疫保護反應。干擾素是細胞受到感染後首先產生的物質之一,具有抵禦病毒感染的作用。

結果發現,蝙蝠體內有三種干擾素,僅為人類的四分之一。儘管數量不多,但蝙蝠的干擾素“工作強度”更高。比如,即便沒有感染任何病毒,蝙蝠的Iα干擾素也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24小時“待機”。

對於其他哺乳動物來說,長期開啟免疫系統是危險的,比如可能使健康組織和細胞中毒,但是對於具有DNA修復超能力的蝙蝠來說,24小時免疫系統全開並不會帶來什麼威脅。

所以蝙蝠免疫系統防禦策略的進化和蝙蝠的生物學特徵密切相關:會飛的哺乳動物、壽命長、多種病毒的宿主。

為了適應飛行,蝙蝠的先天性免疫和 DNA 損傷修復基因可能會出現正向選擇,導致某些抗病毒通路(STING通路,干擾素通路等)活性被改變,進而使得蝙蝠成為良好的病毒宿主並與之平衡共處。讓蝙蝠成為了病毒的理想寄主,因為病毒無法對蝙蝠造成傷害,而蝙蝠也無法消滅病毒。

而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如果免疫系統對病原體和其他致病病毒的反應過度,可能引發嚴重疾病。 例如,抗病毒免疫信號通路——STING通路——的激活與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所以就不具備蝙蝠這樣成為移動”病毒庫“的條件。

雖然是移動“病毒庫“,但是在正常情況下,蝙蝠的病毒是不會感染人類的,因為病毒如果要感染人類,它就必須找到合適的活體細胞作為“宿主”寄生於其內部,在分子水平上,病毒侵入細胞並操縱細胞進行復制,存活並引發疾病。由於它們依賴於人體細胞的生命週期,因此病毒共同選擇細胞機制的一種方式是通過細胞宿主內的蛋白質 - 蛋白質相互作用。同樣,細胞通過啟動控制和限制病毒複製的免疫反應來應對感染 - 這些也依賴於蛋白質 - 蛋白質相互作用。

病毒是一種比真菌和細菌小得多的感染性微生物,但在這場較量中,一旦被寄生的宿主細胞“戰亡”,在其體內迅速繁殖的大量“寄生”病毒便會傾斜而出,重新踏上新的“寄生”之旅,感染更多健康細胞。

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蝙蝠的病毒是無法在人類身上找到合適的活體細胞的,因為蝙蝠的病毒很難在人類身上找到合適的活體細胞,一般都是要通過中間宿主來傳播,也就是蝙蝠的蝙蝠到中間宿主再到人類。


胖福的小木屋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蝙蝠上了黑名單,成了萬惡的小動物。

其實不然,蝙蝠並不壞,也不是什麼有害的小動物,恰恰相反,打從小時候開始,我就知道蝙蝠是一種歸類算得上好的小動物,因為它可以吃害蟲,可以吃蚊子。在我們老家,蝙蝠和燕子一樣,是堅決不能吃的東西,我們老家的老話講,吃了這些東西會“傷天理”,就是因為它們是有益的,它們不禍害東西,而且還吃老鼠吃害蟲等。

蝙蝠和其它的野生動物一樣,它們自身就會攜帶大量的病菌,並不是說蝙蝠這種動物本身就毒性大,而是有些病菌喜歡侵入它們,就像登革熱喜歡依附於蚊子,鼠疫桿菌喜歡到老鼠身體一樣。只要是野生動物,都是病菌喜歡藏匿的溫床。非典選擇了果子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選擇了蝙蝠,未來或許還會有新病毒選擇其它小動物,這個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說,為什麼我們提倡不要食用野生動物,原因也是基於此,食用野生動物,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範疇來講,是一種不文明的表現,從健康的角度來講,它也潛伏著大量的風險,和人相比,野生動物更容易被病菌感染,更容易傳播,因為它們不像我們,可以有醫療保障,可以有免疫檢疫,防範新型病毒的能力強,野生動物永遠是不會有檢疫的,因此風險性就大。


元芳有看法


蝙蝠是最古老的哺乳動物之一,在大約500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

而蝙蝠所攜帶的一些病毒,如亨尼帕病毒、狂犬病毒等的起源可以推測到那個時候,這可能意味著,蝙蝠與這些病毒抗爭和共存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它們彼此之間有了很好的適應。

同時蝙蝠是一種群居動物,且種群數量非常巨大,這種高密度的種群之間的接觸也使得病毒在蝙蝠之間能夠迅速的傳播,而由於數量巨大,在淘汰了對病毒比較敏感的蝙蝠之後,依然會有很多對攜帶的病毒具有耐受性的蝙蝠存活下來。

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約140種蝙蝠病毒,尤其是2009年以後,新發現的蝙蝠病毒更多,涉及了21個科23個屬,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狂犬病毒屬、亨尼帕病毒屬、冠狀病毒屬等,還有蝙蝠肝炎病毒、逆轉錄病毒、瘟病毒、輪狀病毒、流感病毒等等。一種蝙蝠不僅能攜帶多種病毒,而且一種病毒可以存在於多種蝙蝠體內。

蝙蝠作為自然界巨大的病毒儲存庫與公共衛生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SARS以及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生,大家在遇到新型傳染病時都會聯想到蝙蝠。的確,我們也在蝙蝠體內找到了這些相關病毒,但蝙蝠在這些病毒的傳播和儲存上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十分明確,也就是說,傳播鏈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不清楚。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

其實很多蝙蝠的自然棲息地原本同人類距離較遠,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但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無限延伸,人類不斷的探索和開發自然使得蝙蝠棲息地不斷縮小,甚至逐漸融入人類的活動範圍內,這種交叉和融合,毫無疑問的增加了蝙蝠病毒散播的機會。

不僅僅是蝙蝠,我們應該始終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保護自然環境的平衡,還蝙蝠一個自然寧靜的棲息地。


謝謝,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


咚咯隆咚


哺乳類動物給人的印象是不會飛。

但知道這個冷知識:蝙蝠屬於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後,應該改變這個印象了。

蝙蝠有哪些毒?

第一毒,有眼睛但幾無視力卻能“看見”,這個其實不是毒,而是蝙蝠的生物特性。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的基因在進化中對病毒有天生的免疫能力(機理複雜不贅述)。

第二毒,由於蝙蝠棲息在陰暗潮溼角角落落,這些地方極容易滋生病毒和細菌,蝙蝠自身具有天然的免疫抗菌能力,但同時也成了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而自身幾乎不受感染。

相對於人類健康來說,這是對人類健康有危害的真正的毒。

2017年12月7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稱,蝙蝠是SARS病毒源。

新近發生的新冠病毒(2019-nCoV),有研究人員發現其進化鄰居和外類群都在各類蝙蝠中有發現,由此推測2019-nCoV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蝙蝠身上的毒不會直接傳給人類。傳給人必須要有中間宿主,這個中間宿主就是與蝙蝠經常生活在一起的某些野生動物。

這些感染了蝙蝠身上某類病毒的野生動物,在感染後還可能導致病毒發生變異。

帶著病毒的野生動物與人接觸,就會讓人發生病毒感染。

蝙蝠有毒,但並不直接危害人類,而是通過與蝙蝠共生一起的野生動物與人類接觸,再傳染給人類。

蝙蝠有毒是天然的屬性,這也是廣大科研人員在對蝙蝠的深入研究後獲得的認知。

我們老祖宗由於認識能力有限,把蝙蝠當作“福星”吉祥物。

現代人類在上世紀研究蝙蝠,雖沒能發現它帶毒,但發現它有利用回波探測距離功能,根據這,發明了雷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