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神州
不管是苏轼还是辛弃疾,实际上是不同的环境所造就的。
对于辛弃疾,清代一个文学评论家说的话,“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词发展到辛弃疾手里,气势纵横、境界博大,情感的抒发非常痛快,笔墨文采就像风雨纷飞、鱼龙百变一样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真是词坛的飞将军啊!
“飞将军”是汉代名将李广的绰号,他一生中跟匈奴打了很多仗,声威远震,匈奴称之为“飞将军”。辛弃疾在现实世界中间没有能够做上将军这样的人物,但是他在词中的表现却让他获得了“词坛飞将军”的称号。
把“词坛飞将军”这个头衔授给辛弃疾,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反对。词的世界本来就是由那种内容上以男女情爱为多,风格上讲究含蓄委婉的婉约词当家作主,基本上是一个女儿国。这种情况一直到苏轼那里,才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
苏轼以他开阔旷达的胸襟、超群绝伦的才气,把词当做诗来写,在词里面充分展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情感、还有他的理想。苏轼的一些词,比如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改变了词那种涂脂抹粉、柔媚婉转的女性气质。不过苏轼这一类的词,数量并不是很多,在他身后呢,很长一段时间里,词坛上基本的状态还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婉约的浅斟低唱压倒了豪放的慷慨悲歌。
辛弃疾和苏轼不同,从两个人的个性、气质来看,“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弓刀游侠”这个评价点出了两个人一个最大的差别:苏轼是文人士大夫,他的词在挣脱了“男女相思”这个传统题材的束缚之后,他尽情展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抱负。
辛弃疾虽然书也读得很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动乱的这个时代,由于他“将种”的家世,更由于他“少年横槊气凭陵”的那种尚武的个性,所以他对这个传统的兵家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喜欢钻研那些兵法韬略。
辛弃疾不像一般的文人只能够纸上谈兵,他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所以辛弃疾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个充满了野性和力量的武士的形象,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他是以一个慷慨豪迈的将军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像这样的一个人,当他闯进词坛这片“女儿国”以后,他自然不会循规蹈矩地去做什么“妮子态”,他自然会要高声歌唱,尽情地唱他英雄的情怀,唱他抗金恢复中原的理想。而当辛弃疾遭到弹劾撤职,被迫退居田园以后,他的词中仍然是保持了这种英雄将种的本色和豪情。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就是说我老了,本来应该是享享清福的,可是老天爷偏偏让我找些事来干,去检阅眼前这些身材雄壮的松树士兵。你看这个日常的风景,居然在他眼中都成了与军事有关的形象,经常让他在这个想像中,来过一过当将军的瘾。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5458507934553171"} --}
鄜延路节度使李
辛弃疾尽管文武双全,也是填词豪放派的大家,但是仍然比不过苏东坡。
苏东坡诗词、散文,画、字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为宋代四家之一,画也极出众。
在古文人中是首屈一指的全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多才多艺的佼佼者。
辛弃疾也是豪放派词人,与苏东坡并称为苏辛,并为词引入许多新题材,诗写的也很好,但纵观全体,不如苏东坡全面。
在政治上,两个人都受到排挤,不很得志。
但苏东坡尽管屡受贬谪,但一直牢记"不忘初心",在抗州,建立苏堤,在颖州,惠州又疏通水道,建了两条长堤,造福于民,晚年贬到儋州,仍旧不忘教给民众文化知识。
尽管一生不顺,仍尽全力为国为民。
辛弃疾也很了不起,在金国境内组织汉民族起义,并投奔南宋,但在投降派的压迫下,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
所以不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为官角度,辛弃疾的成就是不如苏东坡的。
旁观者岚
这个问题要看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其实用完美这个词,不如用均衡来得准确。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各方面的发展明显要均衡得多,就如题主所说的,堪称文武双全。但要是论文学方面的修养,辛弃疾与苏轼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毕竟苏东坡可是堂堂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辛弃疾到容貌……(皮色如关羽,面相赛张飞)咱们不以貌取人,不过辛弃疾这个容貌没有弃文从武也实属可惜。
如果从仕途上来看,两人都不甚完美,或者说很不完美。个中原因咱们一一道来,这里先表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祖辈辈世代当官。其实在新契机出生的时候济南已经被金国占领了,所以从现在的法律意义上来说,辛弃疾实际上是金国人,不过在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国籍制度。辛弃疾祖辈虽然世代为官,但当的都是大宋的官(虽然官很小),然而辛弃疾当的确是金国的官,而且还是三品正印开封知府。要知道在北宋的首都就是开封,辛弃疾等于是为金国管理宋朝被占领的原首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妥妥的汉奸。
虽然后来趁着金废帝完颜亮兵变被杀的时候辛弃疾举旗造反,投奔了山东当地的豪强耿京,后来耿京兵变被杀,辛弃疾更是玩了把当年关二爷干过的事,不满百骑数百里奔袭在金军营中生擒贼首张安国,替耿京报了仇。但是在金国做过高官的履历始终是他终生抹不掉的污点。如果不是金废帝自己把自己作死了,辛弃疾会来投吗?而且辛弃疾还曾经在诗中自比孙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权是哪位?吴国皇帝,辛弃疾自比孙权,这欲意何为啊?因此后来辛弃疾就落了个南宋不待见,金国不能容的尴尬境地。
讲完辛弃疾再说苏东坡。
苏东坡出身没有任何污点,乃是处唐名臣苏味道之后。一出道便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夺得了礼部会试第二名(不是榜眼),别小看这个第二名,当时的主考官可是著名的欧阳修,能被欧阳修点中第二,可见苏轼的能力之强。但是,没错,万恶的但是又出现了。但是苏轼在官场上多少有点出道即巅峰的意思,原因就在于苏轼的思想过于保守,而且还不懂得变通。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得势的时候,结果咱们苏大才子顶风上,跟着恩师欧阳修带一起带头反对新法,结果可想而知了,苏轼被贬出了京城(自请),欧阳修主动辞职,并且在一年后在家中逝世。
苏轼这一去便沉沉浮浮,直到14年后才再度被召进京,官职更是逐步提升直至知贡举(当年欧阳修的官职)。事情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有句话叫“文艺青年别当官”(我说的),更别说文豪了。苏轼赴任之后没多久便发现旧党打压新党手段的龌龊程度,与当年新党打击旧党没什么区别,于是奋笔疾书提出进谏,对旧党包括腐败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抨击。后果又可想而知了,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再度被贬出京城(还是自请)。虽然后来他又被召了回来,但很快又被踢了出去,最后在徽宗继位之后再度掉苏轼进京,结果在苏轼在途中不幸卒于常州,享年65岁。可以说苏东坡天生就不是个当官的料。
最后小总结一下:此二人论才能可以说都是治世之能臣的料。一个文武双全,一个学问拔尖。但是官场比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情商,这二位在情商上全都不及格。所以两人落了同样一个下场,里外不是人。
人世绘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2]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蒂姆维奇
其实在我看来,他俩都完美,只是时代背景不同,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字幼安,我们比较熟知的是他的词,却不知道他是南宋将领,他出生在金国,可以说是长在敌后,见到了汉人受尽欺负,压迫,造就了他一生的性格,所以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武双全的人
苏轼,北宋,最响亮的名号,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既不属于改革派王安石,也不属于保守派司马光,所以政治上受尽排挤,诗词成就巨大
所以我认为他俩人都是完美的
it从业
刘金瑞15
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均走出了书斋,把生命置于山河当中,历练出了生命的情操。二者各极其妙,简要梳理如下:
1.从时代背景来说,苏轼值北宋中期,朝廷表面一派繁荣,实则三冗危机,变法运动此起彼伏。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北方久陷于金,朝廷偏安一隅。不同的社会、政局背景,在这些背景的交互作用下,二者的文风、际遇、心境必然受到影响。苏轼政治上的失意,下放、坐牢、被贬官等人生大事件,使得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体现“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南宋时,辛弃疾跟随祖父辛赞,留在北方,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南宋大的主题是“国破家亡”,辛弃疾努力北伐,是朝廷中主战派的代表,他的文学与其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然终其一生,辛弃疾未能实现北伐,其作品是对他现实世界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
2.从思想而言, 苏轼幼学承其父苏洵,儒学之外旁及老庄,后又研习道教。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入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宦海浮沉、历经困顿,尤其是两次遭贬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苏轼一生融合儒释道,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3. 从文学成就而言,苏轼是开先河者,其文风一扫唐代贵游文学之风气。(1)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3)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如欧阳修所言苏轼文章“独步天下”。从文学作品的复杂和丰富而言,在中国的文学创作史上,很少有人比得上苏轼。文学史上苏轼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个性,活出自己,他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悦,可忧伤,从美学角度而言,苏轼成就最高。苏轼建立了北宋另外一种豁达,可谓北宋文艺的颠峰。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他沿续了苏词的方向,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辛弃疾的作品有很多面貌,有国破家亡的主题,也有对青春的眷恋,老年历经沧桑的无奈,有非常柔软的部分。但辛文学作品的底色以悲壮为主,用极大的热情去碰撞他所认为社会里不义的东西,去完成自己生命的悲壮。他相信人与人之间那种侠客般的肝胆相照,这是他要完成的。
4.从书法成就而言,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
辛弃疾存世有《行书去国帖》,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
个人浅见,纸短意长,欢迎交流 资料参考:《宋史·苏轼传》《宋史·辛弃疾传》《苏东坡传》(林语堂)《蒋勋说宋词》(蒋勋)
花园小火车
辛弃疾文武全才,武跨马抗敌,立功保国。文在诗词上有很高评价。苏东坡在诗词中成一大家,
有很高的书法作品。在作杭州知府任上,修西湖堤为苏堤。两人的各有特长,才能不分上下。
郑四爷明舟
辛弃疾,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的全能人才。苏轼大文豪,一门三进士,不可多得的文化世家。
辛弃疾,从军入伍,自身武力颇高,曾带手下百人,冲入数万敌军阵营,活捉叛将而归。吹的厉害点就是,“入百万军中取敌主将如探囊取物”。简直就是古代版,有个文人叫“顺溜”!
苏轼,进士及第,入朝为官。虽然没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辅。但苏轼在宋朝文化界的地位,数千年后也无人能及。苏家本就是“文化世家”,一门三进士更是无与伦比。苏词基本就能代表整个宋词,在华夏文化传承上也是唐诗后又一个高峰。用现代话说,就是“牛B托拉斯”的代表。
如果这俩人比较,论武那肯定是辛弃疾更厉害。论文,那肯定是苏轼更高。
赤诚子
一脉相承,各显豪迈,没有谁比谁更完美。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苏轼创立了豪放词,辛弃疾继而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们的豪放词都打破了男女柔情、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写男儿情怀,苏轼在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在豪放中倾尽悲壮。千年宋词,两人同是耀眼的光辉。苏轼以豁达的胸襟与超脱的人生观来感悟人情世故,从而令自己归于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是英雄的豪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一位是豁达乐观近乎全才的词宗大家,一位心怀抱负豪放慷慨的词中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