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偏向于那么多留白?

逸心阁字画


留白在我们国画里位置是极奇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你看除工笔外,有大写意,小写意!这个意就是种精神,意境!中国画里比较推崇文人画,因为这些文人都满腹文章,诗词的功夫都很牛!看看那些诗词,野渡无人舟自横,千呼万唤始出来,半隐瑟琶半遮面等的,这都是文学里的留白,讲着讲着是不是偏题了,其实并没有,明四家里唐寅学沈周超过其师,沈师笑答唐生腹内多我百卷书啊!可见文学修养与书画多么重要,这就有了画匠与画师的区别,我们看看许多大师的作品,都很好的做到了计白当黑,惜墨如金!都是在作品中留下许多让人想象的空间,如画水,画天空等都不着一笔或画个小舟,你就能想象水面是多么的阔,天空是多么的高远!

国画的玄妙就在于意境美!


峰哥285246961


很多人对留白有误解,认为不着一笔的绝对空白之处就叫留白,这是不对的,道理很简单,中国纯水墨的绘画就像是西方的素描一样,是以单纯的黑白来描绘景物的,所以如果不画的地方就算留白的话,那么西画素描里也有空白,留白也就不算是什么“中国特色”了。

留白是一种构图法,是以一种无实际物相的方式去表达画面中的意境,以无相表达意象。其实就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古代雪景绘画中的留白,恰恰是画中“黑”的部分,如下图:

那么为什么中国画会有留白的美学,前面吴震先生说到道家影响,这点非常重要,道家出世,故思想中有很强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庄子》中说的非常明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些都是留白美学的精神内核,捻的是一个“无”字。在构图的经营上,又要说道周易对于中国画的巨大影响,《周易》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都是正反两面的,只有一面则另一面也不能成,“知其白”方能“守其黑”,所以中国画虽是在“黑”处着墨,但实际对白异常讲究,这里的黑白其实包含着虚实、明暗、繁简等等等等对立相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以黑白论之。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说的正是这种“计白当黑”的审美哲学。

其实每次回答中国画方面的问题,我都想强调一句,中国画不是简单的画画,它背后有强大的、饱满的哲学内涵,如果不懂这些,你甚至不会看、看不懂中国画,更别提研究了,所以看画先读书,不然题跋都读不懂。

另外,研究中西方绘画这样两极比较的问题,对于研究者两方面的素养都要求极高,而现代人想要专精一端已较为艰涩,即使能学贯中西,在表述时也会有立场问题,中立的天平一定会有倾斜,所以比较学研究没有上帝视角,对立相持是必然方式。随着全世界对于中国画的收藏和研究,以高居翰为代表的西方中国绘画研究者也逐渐展露头脚,形成较强的话语权,特别是在图像学的研究上,一方面图像学研究本身是西方思维,如此研究中国画确实是前无古人,较易出新成果。另一方面图像、媒介等研究无需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基础,切入门槛低,所以不论是研究者还是读者,都是比较讨喜的一种方式,而中国画的传统研究方式门槛高且“前人之述备矣”,加上现代人受的教育早已不是什么传统教育,所以从者寥寥。

我读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刍议》,老先生说:“学画人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这话是经验之谈,不虚言的。现在看这话,反倒有些道的意境了。

贵州美术网


中国画讲计白当黑,留白在中国画里是当一种颜色来处理。

对比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可以看出,中国画的白色是留出来的白,西画的白色是画上去的白。中国画唯虚、淡、静是最高境界,画中的虚和淡全靠留白反衬,白中的虚淡形成安静、宁静的气息。留白是中国画的构造经验,是传统精髓、传统文化的升华,是中国画的典型烙印。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留白多,画面显得空灵,留白少,画面堵的慌,会有种透不气的感觉。


任何中国画作者,提笔在手,首先会考虑到后面的经营位置,考虑留白的布局,留白是决定一张中国画气韵生不生动的关键。

白即空,空即虚,虚淡的笔墨写出来的中国画是最有品的中国画。留白多重要啊!


陈庄水墨画家


留白---是中国人独家创造的一个概念,在西方语境中应该没有这个概念。但“留白”在东西方绘画,音乐等许多方面都普遍存在,只是中国人不仅意识到了,而且用一个专门的术语明确特指。简言之,留白,即是一副绘画上某些区域的有意“不着墨色”,或一段乐曲中的几秒“戛然而止”,但这些“无墨”和“无声”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从此意义上,欧美或其他民族的绘画还没有达到中国画和书法达到的认识和表达高度。



此处无声胜有声。懂音乐的人都知道,不论是演唱还是演奏一首歌曲中,尤其是那种感情充沛型的乐曲,都或多或少地有一处或几处有意识的停顿。这种停顿不是为了让演奏者或演唱者休息,而是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到此处需要停顿几秒,这几秒不是空白,而是乐曲的有机构成部分。它甚至比前后的音符更为重要,更为感人,也就是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中国书法是更为典型的例子,更为形象地使用留白之法。墨和纸共同构成了书法,所以说中国书法是黒白两色的艺术。大道至简,因此许多人说中国书法是黑白艺术,是世界上最高雅的艺术。用墨所写的字是这件艺术之“阳”,空白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是艺术之“阴”。空白与黑线融为一体,并对黑线产生明显的影响。黑白相间、虚实相生、阴阳相合是“天地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理念在中国书法作品中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真草隶篆,欧柳颜赵,均是墨在纸上留下的“图案”,那么一幅书法作品不仅是这些墨色图案,而是墨色图案与没有墨处的“留白”共同构成的。这恰如宝马车的车标,蓝色和白色的构图中,蓝色部分是图案,还是白色部分是图案?应该说,蓝色和白色一起构成了这个图案。中国书法正是如此。



中国的油画家也有人尝试留白画法,但至目前尚不成功。主要问题是,其一由于油画颜料的厚度,画面上如果大面积留白(不涂任何颜料),则会有未完成的感觉;其二与画面上其他区域的颜色没有了色彩关系,也就缺失了整体性和呼应感;其三是其他区域都有颜料,显得有立体感,而留白处没有了厚重,很单薄,也淡薄了油画的特殊美。



相比较于西方油画,中国画画家笔下的“留白”,就是整个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从中国画的构图特点来看,中国画更多选择“宏大场景”、“飘渺山水”和“遥远视角”,画面上足够的“留白”有利于表现这种“宏大”、“遥远”或“飘渺”。由此,留白成为国画、书法等艺术的重要技法,成为这类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摄影家们也从国画和书法中发现了留白,并成功运用到摄影作品,使这种东方艺术手法进一步开阔了其用武之地。


无中生有hz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把“温良恭俭让”的“俭”字用到国画里,省墨啊。一年下来,能多画出好几张画。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中国人如果喜欢传统,那么多少会学点书法、中国画。古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八样,这其中的这两样,比较配套,硬件容易准备。弹琴,古琴太贵;下棋,真干不过人工智能那个电脑了,也就不下了,生不起那个气。至于“诗词歌赋”,那就要看兴致了。跑调不要紧,只要心情高。没韵改打油,自在其中骚。

现在说画画。

齐白石大师晚年的画,把这留白的意境发挥到极致,省墨省到极致。惜墨如金啊。但是,只要你一看,却似什么都有,什么都画了。这就是意境。中国古人无论作诗、写书法、作画都强调这个意境。齐白石大师的留白,充分显示了雅、悠。不用画,雅就在里面,悠就在里面,什么都没有,内容却全在你的脑海中。

怀素的狂草,破笔、留白之处也甚多,充分显示了“狂”。留白处,意从未断,一气呵成。

中国古代的书、画都来自于甲骨文的象形意图的演变,因此,留白是一种简化,一种抽象的表达,从而达到意境中的、思想中的无中生有。下笔之前,意在先,无笔之处,意续连。

晚清的工笔山水,如虞世南等,可能是受西方油画影响,更在意细节,但是由于山水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而油画是焦点透视,结果学的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反倒还失了这种留白的意境。但徐悲鸿泼墨的马、齐白石晚年的山水又把这个留白找了回来。

西方近代出来的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等,颇得中国画这种留白意境的精髓。并把其夸张演绎到极致。一张白纸,不着笔墨就是一幅画,你可以随便想了。这也叫画,真是郁闷!就像赵丽蓉老师说的,“他也没画啊。”

至于中国画偏向留白这个问题,“偏向”一词用得有点过。从国画的发展来看,留白往往是很个性化的东西,并不是都这样。泼墨画中,留白较多;但是工笔画中,留白也就是天、水。没有偏向问题。


霹雳火76228767


谢谢约请,谈点浅見,不涉及其他,谈、一下传统国画留白的艺朮,


、一,思想依据是,一,中国哲学思想″气"理宇宙说,二,老子道家的美学思想,″气"",归道,而″道",为″虚""无",老子″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加之庄子的″扑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爭美,""谈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些观念无不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观观念,中国画留白,成长期是在唐朝,理论依据,张彦元《历代名画记》,主动意识并提到理论研究进行实践是宋朝,中国画留白成为意识中的美学高峰,理学观念起了一定作用,当时文人画家,马远独钓寒江图,是这一美学实践者,


,夏圭半角构图山水,

都从唐画整幅山水全景构图,作用到了以虚实间,求大自然中辽阔深远,而是在《一角》与《半边》经营位置,这种虚与实对比,在宋代的建筑有所体现,如,宋代民居,白墙黑瓦,无不诠释着这种《黑与白》虚与实的美学观念,历史上,受其影响并一生贯穿画面文人画家,首推,元,道家忠实弟子,倪赞

,黄公望,以清秀笔墨构筑,天真幽谈,逸笔草草画面。这段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是最成熟期,可以说,他俩的画把这个″留白"美学的观念推到极至,加入画家极強的主观色彩,抛去实体描画物象的表面,揭示物体本质性格特性,这点区别于西方三维空间,带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这种美学观念是天人合一,突出整幅画面的给观者带来的″意境",用人生的感悟,用生命思索诠译的留白意意识,这种美学画风影响了几百年,尖端如清朝,八大山人,近代如齐白石,张大千山水构图布局,等等的,现代大家,在如吴寇中大师黑与白美学理念,更是这种美学观念的倡导者,

如,包扩艺朮受中国唐朝影响的日夲,现在室内的装饰,断,舍,离极间主义,都受到这种传统回归夲真生活的影响,


二,传统画方面,中国文人画结结合以诗为魂,加以自己对生命感悟,以清谈笔墨《逸笔草草草》独特运笔方式,用留白而隐喻了天地万物,时空的顺序和联想,构成画面独特的生命夲质意义,如,清,八大山人画,



作用到山水画的″留白",近代大师张大千,陆俨少给留白作了最好解读,陆俨少大师,丰富了山水留白的画面,在古人基础上增加墨快面,加強了云与水,风产生作用的动势!

山体中间的"留白",在画面中调解了,虚与实的对比,高与远的意境体现,空白处使观者,产生自然丰富联想,这种留白不是随意而为之,是画家苦心经营的理念,阐述了,画面黑与白构成的主观美学意识。使画作在素扑中达到了“无色之色",并求得画面艺朮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1,布白要从全局出发,经营好位置,贯穿整幅画大的气势,笔笔生发,画面构成是个大的正体,不要注意局部的虚实,造成画面支离破碎,从而失去整体画面美感,

2,“布白"要依据画面要求,要付合生活中"象"的逻辑和艺术规律来进行,贯穿留白保持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艺朮效果,


如果中国画没有完全放弃笔墨,还是祟拜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留下这,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朮形式,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维空间中,感受带有哲学思维的,诗一样情怀″隐显"的艺朮手段,那么,就领略下华夏民族理念所营造的"神妙"景致,美的风采吧!!以上浅見,不当谅之,文原创,图来自网络,侵权,刪,



袁铁贵


1、首先,传统的中国画并不都是留白的,只不过几乎没有“黑底”。像赵佶的《瑞鹤图》、赵昌的《岁朝图》就是没有留白的。其实北宋院体的工笔画很多都不是大面积留白。这一时期绘画材料主要是绢,白粉加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墨与较深的颜色,所以有瑞鹤图中白色的仙鹤,丝毫不受背景色的侵染。




2、在纸上作画是从元代开始盛行的。古代的颜料不像我们今天常见的管状颜料,那时候都是用矿物、植物研磨成粉,需要加胶加水,层层积染。也是因为加水的原因,它只能稀释颜料使之附着在纸上,而不能像西方油画那样将浅色直接堆加在深色背景上。

3、文人画也是从宋元时期兴起的,文人作画更喜欢大面积留白,用留白的方式表现一种“意境”。

“意境”这个概念最先出现在诗论里,然后被引进了画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表达方式是很含蓄的,能不直接说出来的绝不直接说。比如古人写诗喜欢用意象,月亮表示思乡,杨柳表示惜别,有时候整首诗都在写离情愁绪,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愁”字,但是我们一看到“月亮”、“柳枝”、“杨花”就知道他有这层意思。

画面留白也是这个道理,没有画的地方不代表没有东西,空白处有的是水,有的是云雾。比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上就一只小船,一个人在钓鱼。但是你看了也知道船之外没有画的地方是水,你不会觉得这船在陆地上或是其他地方。



有时候墨色浓淡配合留白,能表现出一种微茫渺远的情景,这也是古代画家追求的一种效果。

像米芾的云山,没有被云遮住的地方墨色浓,隐约遮住的地方墨色就淡一点,云雾比较厚、完全遮住景物就用留白的方式表现。

所以中国画中留白的表现方法,一方面跟中国画所用的材料工具有关,另一方面和古人的表达方式、思想内涵各方面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民国画事


你们注意过中国汉字吗,大家都知道中国汉字是象形字,有的是意形字,历史也争论不休,”书画同源,如这种字,困,囚,固“。这种形体的字,都有一种禁固的意思,它外面的□就是限制空间的作用。

在中国画中,留白的大小与这些字意差不多,留白少就好象很困,被囚禁住了,不透气,有压迫感。我们住家也一样,如果天花板比较矫,住进去,就不舒服,与囚牢差不多。



所以画家老早就很注意构图的留白,留白就是留大量空间。在西画中,留白被景深代替,留白大,背景开阔。中国画的背景比较单调,但中国画家注重的是意,在意不够明确时,再提些字或配点小诗加以说明,这些东西也需要空间。我这样解答可以吗。欢迎网友提意见互相学习。


曾宪全110401818


顺良于己亥年冬写於成都



顺良9


这张照片留白也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