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念
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疫毒,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轻者:称“伤风”或“冒风”“冒寒”;
重者:称“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时行感冒。
二、病因病机
1. 风邪为六淫之首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三、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发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常达39℃~40℃,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可愈,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实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发病季节 四时皆可,以冬、春季多见。
四、鉴别诊断
五、辨证要点
1. 辨风寒风热
风寒感冒者,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阴虚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 症见: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 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2. 辨兼挟症
挟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症见: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痛,胸闷口淡或粘。
挟暑者,多见于长夏。症见: 身热有许,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
挟燥者,多见于秋季。症见: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少痰,口渴,舌红。
挟食者,多见于饱食过度。症见:身热,脘胀纳呆,恶心腹泻,苔腻等。
3.辨一般感冒、虚人感冒、实行感冒
感冒——解表达邪为原则;
风寒——辛温解表;
风热——辛凉解表;
暑湿——清暑祛湿;
有兼里证者———表里双解;
时行感冒多属风热重———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虚人感冒———扶正祛邪兼顾;
气虚——益气解表;
血虚——养血解表;
阴虚——滋阴解表;
阳虚——温阳解表。
治疗感冒,总以解表为法,不宜发散太过,耗伤津液。除体虚感冒外,不宜早进补益造成留邪,甚则内传于里。体虚感冒应标本兼顾,尤不宜单用发汗,重伤肺气。
七、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2. 风热犯表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尖边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金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3.暑湿伤表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
香薷——发汗解表;
厚朴、扁豆——和中化湿。
4. 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 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 舌淡苔白,脉浮而无;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党参、茯苓、甘草——补气扶正以祛邪;
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
桔梗、枳壳、半夏、陈皮——宣肺化痰止咳。
(2)阴虚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
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源;
大枣、甘草——甘润和中;
葱白、豆豉、桔梗、薄荷——疏表散邪;
白薇——清热和阴。
閱讀更多 醫學科普劉醫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