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找到撬動組織高效運營的槓桿,乾貨


管理者:如何找到撬動組織高效運營的槓桿,乾貨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企業經營是一個既複雜而又簡單的生態系統,複雜於細節(目標制定、文化建設、產品研發、部門協調等),簡單于目的(績效提升)。

系統性思維能力是找到撬動組織高效運營的槓桿所在,規避管理者陷入忙而無效的惡性循環(越無效——越忙——越忙——越無效),或感覺某方面(如產品等)做的很好,卻導致組織整體績效糟糕的不利局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談一談,培養系統性思維能力的三個層面:

一、問題的全面性:

從整體到局部駕馭組織。組織中的每個細節(局部)的變化,都會影響到組織另一個經營要素的變化,如:員工工作效率低下,就會導致產品生產成本上升;部門之間溝通不暢,就會導致客戶服務投訴率增加等等,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任何組織的問題都不是單一存在的,我經常講,

組織中一個問題的解決措施,可能就是組織另一個問題產生的因,這也是為什麼管理者永遠有解決不完的問題的根本原因(如:產品生產成本下降了,可能就會影響產品的客戶體驗感;客戶投訴率降低了,又導致組織部門間的溝通成本增加)。

其二,管理中,因和果在空間中不是一種線性關係,也可能是一種循環或曲線關係,所以我經常在課堂上講到“問題的發生,往往不在事情本身。”因此,管理者遇到問題,要多層面解決問題,即要考慮到問題的緊迫性(即短期利益),又要考慮到問題的重要性(即長遠利益),其中,危機公關管理就是管理緊迫性的考量。

全面性看問題,就是管理者不要簡單的用線性思維來看問題,而應把問題當作系統問題的一部分。我習慣把全面性看問題叫做“橫向”看問題。如:員工的執行力不強,管理者不能單純的認為,就是員工責任心不夠,也有可能是能力問題,也有可能是員工不知道什麼工作是最重要的問題,也或許是壓力太大導致晚上失眠,休息不好等等原因,當然責任心也是其中一種,在沒有經過調查取證之前,不要盲目下結論,否則就會導致你的管理措施無效。

全面性看問題,就是不要一葉障目,重要的衡量標準是:你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管理者:如何找到撬動組織高效運營的槓桿,乾貨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二、問題的辨證性:

企業的經營者要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問題,現象是多樣性的,而本質確是不變的

全面性看問題稱為“橫向看問題”,辯證性看問題稱為“縱向看問題”,縱向看問題就是深挖問題背後的問題。如:員工的執行力不夠(假如經過調查主要原因就是員工工作責任心不夠所導致的),那麼為什麼員工責任不強呢?是因為員工老認為是給別人乾的,所以多幹一點就覺的虧;為什麼員工老認為是給別人乾的哪?是因為員工在組織中看不到未來:為什麼員工看不到未來,是因為員工的職業生涯通道不暢所導致。。。。縱向看問題,就是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找到問題的根結,可能你找到的並非單一問題,但不要超過三個,因為導致問題的核心要素一般不會超過三個。

縱向問題分析:就是要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縱向分析可以更容易抓住問題的本質,一針見血的指出關鍵問題之所在,可以運用槓桿性事件撬動整體。

管理者:如何找到撬動組織高效運營的槓桿,乾貨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三、問題的動態性:

動態就是要發展的看待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隨時覺察環境的變化及對做事情時機的把握。

從動態看組織,有些刺手的悖論難題實際上完全不是什麼難題,它們只不過是由於放棄了“過程”思考方法,而用“拍快照”方法所形成的人為難題。

動態來看組織的經營活動,組織就是一個有生命的生態系統,而“拍快照”你的速度再快,也只是一張張僵硬的照片,是沒有生命力的。不能動態思維的看問題,在組織經營上就容易陷入被動管理;其一、管理決策沒有前瞻性的;其二、管理者只能針對看得見的問題進行決策;

引用第五項修煉裡的一句話,系統思考能力的修煉實質是心靈的轉變:

l 看清各種相互關聯結構,而不是線性的因果鏈;

l 看清各種變化的過程模式,而不是靜態的“快照圖像”。

決策管理:領導人的決策藝術

決策是管理心臟,是組織的命脈,一個好的決策可以拯救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一個錯誤的決策,又可以將一家企業推向萬丈深淵。

很多人認為是把‘策’放在前面,制定好多套執行方案,最後進行決策選擇其一,這是一種錯誤的決策流程,正確的決策流程應該是:

步驟1、判斷論證

很多人都認為決策的第一步是“先蒐集事實”,但是能做有效決策的管理,並非先從蒐集事實入手,而是先從其本人的見解入手。——德魯克

什麼是見解,就是“尚待證實的假設”。若見解不能獲得證實,則無價值可言。要確定什麼才是事實,必先確定事實的“適用性”原則,尤其是有關“衡量”的準則。

為什麼要從見解入手,就像科學家在做科學實驗之前,首先要有一個假設(對事物的基本判斷),有了基本的假設,然後開始求證,要不證明他是錯誤的,或是正確的,第三情況是尚未證實的假設。這種假設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是有實際意義的,至少指導了科學家下一步的行動方向,所以管理者要從對事物的基本見解入手,確定事實求證的方向。

管理者:如何找到撬動組織高效運營的槓桿,乾貨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步驟2、核心指標

確定核心考核指標,就是讓管理者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才能牢牢抓住決策的要點,辨識是原則性的問題(堅守原則),還是策略性的問題(靈活善變),根據不同的問題類型,在堅持與妥協之間進行取捨與平衡。

很多時候管理者之所以遲疑,就是因為拿不準,而針對於策略性決策,管理者必須清楚,很多時候的判斷,通常不是“是”與“非”之間的選擇,最多隻是“大概是對的”與“也許是錯的”之間的選擇。換言之,絕大多數的選擇,都是任何一項方案均不一定優於其他方案時的選擇,這就是管理多樣性的具體表現。

管理者:如何找到撬動組織高效運營的槓桿,乾貨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步驟3、“適宜決策”的衡量標準

這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難點,管理者既要考慮到決策執行方案的邊界條件(即適合原則),又要考慮確適宜決策的衡量標準,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會用多種衡量的標準。如:其一、衡量投資資金需要多久才能收回;其二、衡量投資的獲利能力;其三、衡量投資收益的“現值”等等多種衡量維度。

管理者和科學家最大的區別:科學家對假設的事實求證準則呈現出“唯一性”(只有三種答案:正確的、錯誤的、尚待證實),而管理者對假設的事實求證準則呈現出“多樣性”,如:你很難說哪一種管理方式就是絕對正確的,或另一種管理方式就是錯誤的,它會有很多種答案,而且一種衡量方式都只能呈現出管理的單一維度,而不是全部,所以管理不像科學那樣涇渭分明(對與錯)。

有效的決策,應以相互衝突的意見為基礎,從不同的觀點中與不同的判斷中選擇。所以,除非有不同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這是決策的第一條原則。也不能先有結論,而後再去搜集“事實”支持結論。為此,正確而有效的決策,必須要從正反不同的意見中才能得到。(本文閆明老師原創,勿侵權)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