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憂不報喜的人是什麼心理?

逗趣劇場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憂?憂就是憂慮,憂思,憂愁等,從屬性來看,就是帶有負面性的事物。一般來說,有正常和理性思維的人,不可能總是報喜不報憂,或者報憂不報喜,這是因人、因事、因時來表現的,絕對化的人是沒有的。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兩種類型的人是經常喜歡報憂不報喜的:一是憂國憂民的人,可以說是位卑亦敢報憂國,這部分人的心裡有著強烈的精忠報國情懷,敢於直言,敢於揭短,敢於堅持真理,這些人是民族的脊樑,是國家的良臣和良民,是多難興邦的風骨;二是有個別的人處於個人利益或需求,經常是八個不平十個不忿,對人對事橫挑鼻子豎挑眼,總覺得自己是諸葛亮,別人都是阿斗,挑毛病一個頂十個,幹事十個頂不了一個,這種人的心理是自私型、陰暗型、偏執型的。第一種人是我們敬佩和學習的,第二種人是我們鄙視和遠離的。


從心開啟1224


個人覺得,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我們這邊有個村支書,以前一直是副職,五十了才當一把手,領導交待任務總是先提出有多少不利因素,當然大部分是客觀事實,但是沒有什麼真克服不了的困難,努力一下或者請領導協調一下也可以完成任務。我和他處得不錯,多次指出來這個毛病,但已經形成慣性思維,一時半會改不了,我也就不說了。這是毛病,但是比報喜不報憂的人好多了,因為報喜不報憂的人考慮問題不全面,把事情辦砸了的可能性很大。


知恥567


大概率是:博取關注。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孩子捂著肚子跟媽媽說:媽媽我肚子疼。這時候媽媽會非常關切的蹲下,撫摸著小寶的肚子,嘴裡還不停的關心得問著:“是這裡疼嗎?怎麼個疼法啊?什麼時候開始疼的啊?你吃什麼東西了啊?....”媽媽還一臉焦急的頭上都沁出了汗珠。孩子這時候一臉的幸福,肚子就不疼了。


成年人習慣報憂,是一種心理成熟度不夠的狀態。可能當事人自己也未曾察覺,他是一種用孩子的心態來博取關注的行為。也可能是他成長環境不具備“表揚”和“讚許”的環境,習慣了對好事情的忽略,對壞事情的過度關注。


當然,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如果兩個人還不夠熟悉的話,通常人們是報憂不報喜的。對方信任度還不夠時,分享憂心事是安全的,分享喜悅事有可能帶來傷害。等雙方足夠接納和保守秘密,成為知己好朋友的話,也行分享內容會有所不同。



個人分享,歡迎討論。


一悟健康丁軍元


  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是指當人們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點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他們有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也就是說他們會很容易接受支持這個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這個信念的信息。甚至還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貶低與他們的看法相左的觀點。

  證實偏差導致個體過分相信自己判斷的準確性,評價一旦形成便不輕易改變。證實偏差其實是人的一種自利性傾向造成的,有選擇地去解釋並記憶某些能夠證實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圖式的信息,驗證自己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並由此獲得自信與自尊的滿足感。



沾沾心理學


報喜容易,報憂難。

好話容易說,也非常好聽,但好話解決不了實在的問題。

對外“報喜”是情有可原,因為你說自己多困難一點用沒有,別人反而會笑話你,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個祥林嫂。

對內“報喜”則是自欺欺人,這就叫驕傲自滿,“滿則溢、滿招損”,你就不會再有進步,就像那個喜歡自吹自擂的丁春秋,成為一個笑話。

而如果你是對內習慣“報憂”呢,這就意味著你一直在成長,“謙受益”,所謂生於憂患,你就可以不斷的取得進步。


手機用戶81182905331


那當然是仇富心理了。因為你過得比他好,他沒有什麼去炫耀的。他只能說自己的那些不開心的。不好的事。



蓮姐的生活


木子答題:我的認為報憂不報喜的的心裡反映就是:"對你叫苦、向你叫窮、讓你同情“,是典型的"憂鬱症“。(僅個人之見)


木子5064112120410


人生有喜有憂才是生活,生活那能事事如意,不想讓家裡人擔心吧,還有一種態度就是告訴家人只會徒增家人的煩惱,所以好的事情分享,不好的自己慢慢消化[捂臉]


淡淡0202


有的人是趨利型,有的人是避害型。

比如同樣你需要別人幫助做某件事情,

對趨利型的人,你要說“做了某事,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利好。”

對避害型的人,你要說“如果不做這件事,就會很...糟糕。”

對比一下不難發現,人的大腦回路不同,刺激反應也不同。

報憂不報喜的人與避害型的人類似,思維會比較考慮到負面的影響,也許本身並不是一個悲觀消極的人。

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當你更在意看到正面積極“喜”的好的一面時,同時也有人更在意背面的“憂”的一面

僅僅是更在意哪一面的區別,然後如實的投射反映出來吧


占星師愛米粒


分和誰報喜不報憂!如果是年邁父母必須點贊!其他的哥我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