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銷量“腰斬”乳業求解疫情“大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作為春節走親訪友最常見的伴手禮,牛奶經歷了近年來最慘淡的一個銷售季。乳企大量噴粉(噴成奶粉,易於儲藏)、庫存激增、奶農倒奶……專家認為,疫情或將導致部分奶農退出市場,隨著疫情過後乳品消費快速恢復,原奶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加上國際“黑天鵝”事件頻發,世界一些牛奶主產區貨幣貶值等,我國奶業振興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銷量滑坡 全產業鏈承壓

據行業調查,近一個多月時間內,一、二線城市各大商超乳品銷量普遍同比下降50%以上。預計2020年上半年,全行業銷售額將出現大幅下降,部分企業存在資金鍊斷裂風險。

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維多利超市看到,乳品區的各種牛奶、酸奶產品摞成一座座小山,貼著“買一贈一”“特價”等促銷標籤,但購買者寥寥無幾,超市銷售人員將快要過期的酸奶免費送給顧客。

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說,春節期間乳業銷售約佔全年銷售總量的1/8至1/10,但今年春節期間銷售幾乎交了“白卷”。他說:“目前疫情仍然沒有結束,影響還會延續一段時間,預計各乳企一季度的成績單不會好看,上半年乳品銷量會下降20%到40%。”

從品類上看,保質期較短的巴氏奶和低溫酸奶受到的衝擊更大。一家以銷售巴氏奶為主的南方乳企表示,由於疫情導致交通受阻,鮮奶送不到鄉鎮商超,也送不進城市小區,目前銷量只恢復到4成左右。該企業負責人說:“前幾天一車鮮奶要送到一個鄉鎮,但鄉鎮幹部就不讓通過,整車奶只能在路邊倒掉。”

酸奶方面,除了商超的銷售低迷外,高端酸奶銷售的特渠(特殊渠道),如餐飲、電影院等,成績單幾乎完全掛零。內蒙古蘭格格乳業公司由於大量酸奶積壓,在網上發佈告急援助消息,並通過送貨上門、社群團購等方式開闢銷售渠道,想盡辦法消化積壓庫存。

“現在省內乳企庫存幾乎都是滿倉狀態,但奶牛還在不斷產奶。”遼寧奶業協會秘書長佟豔說,疫情前遼寧省日均噴粉200至300噸,現在已增長到1500噸,意味著遼寧省有近四成原奶需要噴粉。“但省內噴粉能力只有500噸,剩下的1000噸,乳企只能想方設法拉到外省噴粉”。

作為福建省唯一具有噴粉能力的企業,近期福州明一乳業公司接到了許多來自外省牧場的噴粉請求。明一公司董事長林強說:“噴粉請求達到日常的三倍,但實際上我們也是一點兒都沒有噴,因為噴粉了我們自己也消化不掉。”

為減輕上游牧場損失,伊利、蒙牛、長富等大型乳企做出不拒收原奶承諾,紛紛採取噴粉措施,維持收奶量,但噴粉成本高昂。“按照現有價格,每噴粉1噸損失近1.3萬元。”遼寧省瀋陽市一家大型乳業公司總經理說,該工廠每天噴粉70多噸,意味著每天損失80至90萬元。

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徐克表示,目前受人員出行的管控,部分企業崗位員工無法返崗,乳業產業鏈上的供應商、經銷商、終端零售商人員的復工率總體較低,嚴重影響了乳企生產所需的物料供給,“整個乳業的產品生產、銷售和配送體系幾乎停滯。1月末到2月初,幾家大型乳企的日產能利用率不足一半。”

據中國奶業協會公佈的信息,截至2月7日全國已有13個省份出現倒奶現象。佟豔說:“如果這種局面持續,就可能要影響企業不按合同收奶,到時就會有更多農戶殺牛倒奶了。”

未來供需矛盾或將加劇

形容疫情對中國奶業帶來的影響時,專家表示“就像飛機剛剛升空,就遇到了雷暴”。

部分受訪養殖企業對未來表示樂觀,認為隨著疫情緩解,乳製品消費量逐漸回升,對上游養殖企業的奶量需求也會迴歸正常水平。加上2019年以來,全國產奶量原本就供不應求,後期原奶價格將恢復高位,養殖企業也可快速恢復正常的經營狀態。

然而,宋亮認為,隨著奶牛進口增加以及牧場效益回暖,奶牛存欄自2018年起才開始恢復,目前仍然元氣不足。“新進口的奶牛還要約一年的時間才能正常產奶,如果今年疫情造成部分中小牧場殺牛退出,奶源將會出現一段青黃不接的現象。”

“疫情過後,奶價將呈現先降後升的趨勢。”宋亮分析,疫情過後乳企將通過促銷和增加使用復原乳等方式消化噴粉庫存,造成市場上短期內供過於求,奶價下跌;從長期來看,由於一些奶源在疫情中退出,市場消費逐步恢復後,下半年會出現階段性供不應求。

奶價過快上漲對中國乳業整體而言也絕非好事。徐克認為,如果前期疫情導致奶農退出過多,將導致奶價上漲並維持高位,加大乳企運營壓力。“一些中小乳企有可能出現資金鍊斷裂,出現被迫停產甚至關門的局面,這又會反過來衝擊上游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宋亮分析,正在肆虐的蝗災將會造成非洲甚至南亞地區糧食減產,全球糧價上升,也會帶動苜蓿、玉米等奶牛“主糧”價格上升,增加養殖成本,增加我國奶業振興的不確定性。

林強等企業家擔憂,國內奶農和乳企受到疫情衝擊之後,暫時退出的市場份額將被進口產品侵佔。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乳品297.3萬噸,同比增長12.8%,其中進口液態奶92.43萬噸,同比增長31.3%。

“2020年,除了嬰幼兒配方奶粉外,成品液態奶,包括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中提到的‘超巴氏奶’的進口量都將全面增加。”宋亮說,國內對進口乳製品需求快速增長,加上澳元和新西蘭元貶值等因素,進口乳製品將對疫情後的中國乳業發起嚴峻挑戰。

奶農乳企抱團取暖 新業態或加速“破繭”

專家認為,中國乳業從本次疫情中反思兩點:一是深化利益聯結機制,二是倒逼消費渠道變革。

“現在倒奶殺牛的,多數是沒有和乳企形成穩定利益聯結關係的中小牧場。”宋亮說。戰“疫”期間,行業呼籲多年的利益聯結機制開始發揮關鍵作用:各大乳企不僅“咬緊牙關”對過剩奶源應收盡收,而且推出各種舉措保障奶農和牧場共渡難關。

其中,蒙牛集團宣佈加大對合作牧場資金扶持力度,一方面,扶持資金給予2至3個月降息並緩扣,另一方面將適時啟動提前支付奶款、擴大授信規模等幫扶措施;伊利集團開通綠色融資渠道,疫情暴發至今已拿出6.7億元支持牧場渡過難關。

專家普遍認為上下游“抱團取暖”大幅度減少了疫情帶來的衝擊,將加快國內進一步深化落實利益聯結機制的步伐。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建議,應藉此契機推動中小養殖企業與抗風險能力強的大型乳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對於行業不合法、不合規的奶販子或中間商給予嚴厲打擊或依法取締,規範奶源市場。

此外,業內認為疫情還將促使乳製品銷售渠道發生變革,電商、新零售等創新型銷售將迎來春天。

疫情發生後,蒙牛與京東、天貓、盒馬等電商平臺密切合作,滿足消費者的“無接觸”配送需求。此外,蒙牛攜手阿里巴巴成立的“天鮮配”智能訂奶平臺採取的“線上平臺訂奶,樓下冰櫃取奶”新模式,也在疫情期間很好地保障了部分城市鮮奶日常供應。

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認為,本次疫情正在倒逼國內乳品企業對銷售渠道進行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革新,推動訂奶渠道、供應鏈、配送方式全方位提升。“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各乳企不斷融合創新,以轉危為機的思路、用科技發展的新舉措不斷開拓新業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