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767994210913
我非常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開幼兒園家長會的時候,有家長甚至公開期望老師能夠教一教拼音或者數學等等,但是,我非常不贊成幼兒園的老師教孩子知識,我們說分工不同,術業有專攻,小學老師從上大學開始學習的就是怎樣上課、怎樣寫板書,每天教研的內容都是怎麼設計課堂吸引孩子的興趣,培養學習習慣;而幼兒園老師的教案都是圍繞孩子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展開的,你問我為什麼知道?是的,我是個小學老師。
那天我女兒上幼兒園回來告訴我今天吃柚子,我就多了句嘴問你會剝嗎?她說老師要給她們剝好。說實話就這個東西我自己都嫌麻煩不吃,幼兒園老師要剝多少柚子給30個小朋友去分,就這一項工作量我想想都頭疼,讓老師去備課給孩子講解知識我真是覺得不現實,因為幼兒園還是更偏向生活照顧,也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挺好的。
那可能家長也有質疑,現在大家都搶跑,這不是逼者我們出去報班嗎?同是作為媽媽,我覺得真的不用,小學一年級的那點內容,在家裡邊玩邊接觸即可。
怎麼邊玩邊接觸?其實我也正在摸索,家裡寶寶正好7月上學,想和我一起的話,關注我吧!
糕點美少女
教師組織幼兒生活自理。家長認為,幼兒園是學習知識點的,不應該做這些,其實
生活自理就是知識的一部分。
我們來看看那些考上大學後還不能自理的例子。
魏永康,13歲考上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勸退
魏永康出生在1983年,其父曾當過兵,因為經歷過炮火,他的身上落下了殘疾,退伍後一直收入不多,他媽媽工資微薄,起早貪黑才能勉強支撐起這個家的日常開銷。為了擺脫現狀,父母把改變命運的期待放在了魏永康的身上,媽媽想讓他通過讀書出人頭地,所以比同齡人更早教他讀書寫字。
很多父母在孩子還年幼無知的時候就對他設下了十分高的要求,不讓他做其他任何無關於學習的事情,然而培養出來的只是一個考試機器,除了考試根本無法融入社會的畸形產品,即使是天賦異稟的神童,受到父母如此對待,都很有可能變得不太正常,最後還會失去上天賜予他的聰慧,
魏永康也是天資過人,沒有辜負媽媽的良苦用心,年僅4歲就已經達到了初中學生的水平,他跳了好幾次級,13歲就已經成為了一名大學生,17歲的時候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家鄉當地人人都知道魏永康的名字,說他的腦袋簡直是給佛祖開過光的,轉得十分靈快,學什麼東西都得心應手,好像不用刻意記住,就可以倒背如流了似的,大家對他讚不絕口,還誇魏永康的媽媽生出了一個了不起的兒子
其母見此更加得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就讓兒子一門心思只放在讀書上面,什麼都不用管,連一日三餐媽媽都會主動喂到魏永康的嘴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魏永康漸漸更加離不開媽媽了,天氣變涼也不知道自己個多穿衣服,還得依靠媽媽貼身照顧。
慢慢地周圍開始傳出了流言,大家都說:“喝水都不曉得自個倒,這不是讀書讀傻了,是什麼?”中科院不光看成績,也看個人素質,見此就中斷了魏永康的課程,好好的神童,人人都以為他能闖出一片天,誰知他現在這麼大人了,連吃飯都不能自主。
魏永康被勸退回家後,其母才幡然醒悟,覺得自己對他太溺愛了,她馬上調整了自己的態度,讓兒子學著如何獨自生活,也讓他多去和朋友們一起玩耍,魏永康的心理這才真正的成長了起來,後來他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外面世界的風和雨了,還因此找到了生命中的摯愛成了家,擔負起了養育後代的責任。
所以上幼兒的孩子無需學習知識,主要是學習行為習慣和自理。
玲子的快樂生話
這個觀念我覺得太狹隘了,幼兒上幼兒園是踏進社會的第一步,需要學習的是怎麼融入這個集體,而基本的自理是融入這個集體的第一步,因為現在的小孩子都比較的溺愛,在家裡的時候都沒有自理的能力,所以才需要上幼兒園先補上這一課。
我寶寶去年剛上幼兒園,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不會自己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控制情緒,老師都是先給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小到教洗手、上廁所、教用勺子自己吃飯、教自己穿脫衣服,大到教整理玩具、書籍、教小朋友互相幫助、怎樣融入大集體。
我覺得教的這些都特別好,這麼小的年紀正是玩耍的年紀,讓他們規規矩矩的坐幾分鐘都很難,學的知識量也很有限,反而培養個好的習慣是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有個好的習慣後面年齡段的學習才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anny3113
您的問題應該在家長送孩子進入幼兒園前解決,應涉及更多方面的考慮:
第一:孩子為什麼要去幼兒園?
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環境分別是社會的環境,家庭的環境,再就是幼兒園。
早期影響更大的是在家庭和幼兒園環境下的教育。
很多家庭的寶媽們雖很操心,但系統掌握孩子的教育心理、規律和方法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家庭教育多半是在一種“自然狀態”下成長的,孩子3歲之前的家庭“早教”主要體現在生活照顧周到,部分語言開發,情感交流,簡單遊戲開發等階段。
年齡來到3歲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成長的高峰期,需要更廣闊、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環境和社群夥伴,去感知學習、參與活動、舒展大腦和身心。進入幼兒園就是必要的選擇了。
幼兒園在普遍科學教育理念的倡導下,一般均有溫馨舒適的環境和空間,豐富有趣的教學和大量的遊戲活動,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交往,健康成長;老師也會嚴格守候照顧孩子,幼兒園更像是放大的家庭,孩子在集體中學會寬容、禮讓和分享。
幼兒園的早期教育是一種科學的“啟蒙”,就是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抓住教育的“關鍵期”,發展孩子的智力(觀察力、思維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孩子身體和心理協調發展,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而所有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奠定良好的終身發展基礎。
第二,幼兒園自身應具備怎樣的教育理念、特點和價值?
家長在問題中提到:“幼兒園是學習知識點的,教師組織幼兒生活自理,不該做這些---”,在這裡我們就討論家長關注幼兒學習成長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家長應關注幼兒園教育理念,尤其是具體執行的園長的教育思想,她的責任就是選擇和培養與園和她理念一致的幼師。
1.幼兒園的教育願景是什麼?是否能夠幫助和促進兒童在智力、創造力和社交能力上潛力的激發。
2.在園所教育中兒童的發展過程是否是自然的、充滿活力的!知識點的填鴨式的教學已經被自我導向的教育方法取代。兒童是在遊戲活動中學習發展的,是在生活自理中構建意識、自信和良好的學習規範的。兒童都應被視為自身發展的創作者。
3.幼兒教育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很高,家長要主動和園長交流,針對孩子的問題分別請教園長和老師,觀察她們回答的教學理念是否一致?
4.在具體教學方面,園所提供怎樣的教學內容幫助兒童,並且是如何尊重兒童的選擇的?
5.在家庭教育和家校聯繫的問題上,有哪些周到之處?
6.兒童的學習評估均是以非考試模式來進行的,您關注的幼兒園又是如何評估的?
我們舉例:
蒙特梭利(Montessori)先生的教育法則:非常強調兒童的智力開發。教師引導兒童學習,兒童是不按年齡分組活動,而是混齡活動。蒙氏教育提供一整套獨有的充分的教具,兒童通過感官操作刺激激發內在潛能,以誘發自我學習的樂趣。所有教具的操作幼師都是嚴格經過蒙氏考核的。因為每一個教具,從形狀、大小、甚至顏色,都是有其背後的理念來支持,需要通過專業培訓的教師來引導兒童學習。反對填鴨式教育,而主張籍由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兒童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教師必須放棄傳統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動頭腦、有智慧。以兒童為主——為的是給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家長只有充分認知並認同了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後,才能放心將孩子託付給園所。現在您應該知道幼兒園的教學是一個綜合的整體,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與大象
我覺得幼兒時期生活自理比學習知識點更重要。
因為現在獨生子女佔大多數,在家嬌生慣養,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照看孩子一般都比較溺愛。孩子從小自私,挑食,不合群,隨處亂扔玩具……因此,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在幼兒園老師組織幼兒生活自理就是幫助家長改掉在家裡長期養成的毛病,和小朋友們一塊開心快樂地生活。
學知識的路還很漫長,只要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健康茁壯地成長,也必將在今後的日子裡幸福快樂,學業有成!
俠女老師
幼兒園教師組織幼兒生活自理,這是一個正確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僅教給孩子生活技能,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還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飯前洗手的習慣、整理自己物品的習慣、不隨手扔垃圾的習慣、疊被子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安靜地吃飯習慣等,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幼兒園教學以活動和遊戲為主,著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動手能力、興趣愛好以及孩子的合作意識,而不是以知識點教學為主。
張老師談孩子教育
《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的任務,是要為孩子的一生髮展奠定基礎。”而孩子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習慣培養,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通常一提到“學習”,往往容易與讀書、聽課、寫作業等學業活動聯繫起來,把學習侷限於學業學習,這種看法是狹義的學習觀,適用於理解某些階段、某些類型的學習。但是如果這樣來理解幼兒期孩子的學習的話,則是不適宜的。實踐證明,如果成人把幼兒的學習僅僅侷限在反覆的練習認字、寫字、做算術題上的話,將對孩子的學習與發展造成極大的傷害。看待幼兒期孩子的學習,必須持一種廣義的學習觀,幼兒的“學習”,無論是內容還是方式,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幼兒的學習內容是廣泛的,包括與人的交往、和同伴一起玩、玩沙玩水、看螞蟻、捉迷藏,以及參與自己生存所需的所有活動,如穿衣吃飯洗手如廁等等,孩子的學習方式主要不是通過書本、通過記憶大量抽象的符號來學習,而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不斷積累經驗,逐步的建構自己的理解與認識。
《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目標要求:幼兒應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首先需要從學習生活開始,生活自理能力便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所以《指南》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上的典型表現包括:獨立進餐、盥洗、排洩後的自理、穿脫衣服和鞋襪、整理生活用品與學習用品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讓孩子終生受益。
一、是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需要。
孩子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置身到一個新的天地,擴大了生活圈,他們喜歡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但不會吃飯,不會穿衣、不會取放物品等生活自理上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二、 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自理能力,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自立習慣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學會自理能力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長,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漸漸的,就習慣自己一個人去完成某一件事,也就是自立。
三、能促進幼兒的大小肌肉群和動作協調性的發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每學一項動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動作協調性也將得到相應的發展。
四、有助於培養自信心,獨立的性格。
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幼兒教師Lily
什麼時候,學生在校或者幼兒園,該學什麼,該怎麼學,不按國家教育部的教育教學大綱執行,而是廣聽家長的意見、建議了?
這樣的家長有兩種可能:1、自以為是,習慣了不懂裝懂,或道聽途說,就來指導幼兒園老師。2、看幼兒園老師普遍年輕,好說話,就自說自話的插一腳。
作為幼兒園孩子,正是家庭教育的起䝉期,這時的教育十分重要,提出這麼外行話的家長,顯然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與方法。先虛心向幼兒園老師,好好學習一下。
然後再看看,自己的所謂認為,是多麼不合教育規律。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在幼兒園期間,老師組織幼兒生活自理的活動,是完全正確的,像我們家上小班的時候,老師就會組織各種各樣的生活自理比賽,比如穿衣服比賽,穿褲子比賽,扣紐扣比賽,穿鞋子比賽之類等等的,包括一開始去的時候,大便小便都要上規矩,也都是老師會教的,有一個專門的生活老師,就是教導他們這些,然後並幫助他們學習自理能力的老師。另外還會教他們一些控制自我行為的一些規矩,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歡調皮搗亂,前面老師在上課,後面他從教室裡溜出去了,這個都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事情,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把這些規矩全部都交會了,那麼才不至於以後出現不好的後果。老師除了這些之外呢,還會教一些生活的小常識,比如不能跟陌生人說話,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給的糖,還有小朋友的小秘密啊,之類的生活小常識,全部都是用寓教於樂的方式來教小朋友的,我覺得這些都非常好。當然,在幼兒園裡還會教一些數學,語文的基礎知識,但個人覺得不用太苛求。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我是恰依寶貝童裝田田。
\n{!--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7d000e22c9e60bda66\
恰依寶貝童裝田田
看新聞,老師體罰孩子,家長告到教育局,學校開除老師,家長不依不饒,狀告老師索賠30萬。老師委屈不委屈?剩下的千千萬萬老師要如何對待不聽話的學生?我們不支持體罰,可適當的罰站,多抄作業都是正常的懲罰,如果連這些都不可以,那我們的老師每天要活的多戰戰兢兢啊?
教師組織幼兒生活自理,不正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嗎?我們教的是祖國的下一代,不是隻會學習考試的機器。另外,能夠當老師的,基本素質品德還是有的,既然他選擇教孩子生活自理,一定是深思熟慮過的,如果連教什麼都要家長來指指點點,那家長去當老師好了,還送孩子去學校做什麼?
作為家長,我們要支持老師,在老師教育的範圍外,多給予孩子愛和溫暖,多組織親子活動,讓孩子有一個融洽的家庭氛圍,形成良好的性格,擁有獨立的生活能力。
如果孩子生活都不能自理,家長要反思,你到底在教孩子什麼?指責老師教學方式之前,先看看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是不是有失誤。
不要縱容孩子,讓孩子形成獨立堅強的人格,不僅僅是老師義不容辭,更加是家長們首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