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湖岸边009
我是成长新视点,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交替,有生就会有死。中国是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丧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家里如若有老人过世,就需要做好祭奠等事情,而且非常讲究,不能随便来。
中国的丧文化:
中国的丧文化,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一整套的系列规定和程序。
新中国建立以后,一风一俗,丧事风俗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一定的程度上,比古代相较于简化很多。
但是现在,在一些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老人到了60岁以上,就准备寿衣寿材的习俗。
丧俗礼仪程序:
家里有老人病危时,就会请风水先生寻找一块墓地,如果以前祖宗的坟地有预留的,则会按照死者的身份安排。也就是说,他的身份是不是适合进入祖宗的坟地,否则就要另外寻找地方安葬。
老人过世之后当天,死者的子女就会到相关的亲戚朋友家里去报丧。丧事主要办事程序有报丧、告祖、入殓、祭奠、出殡、送葬和居丧等程序。
题主问到的摔“牢盆”,是在出殡的这个环节。一般的死者,在家里面放着1~3天左右,最后一天就会送上山。有的地方是上午送殡,有的是下午送殡。
准备送殡的时候,管事会安排人员开棺木准备出发,丧事的乐队也会奏乐。
这时,长子就会在棺木前面,手端的“牢盆”,也就是烧纸的盆,当场摔破,这个动作就叫“摔牢盆”。
“摔牢盆”,是长子做的事情。如果家里面没有儿子,是女儿招的女婿在家,那就是招赘的这个女婿“摔牢盆”。
假如老人的儿子已经过世,那么就是长孙“摔牢盆”。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女子“摔牢盆”的,也就是遵循长子长孙“摔牢盆”的风俗。
结语:
现在是新社会,一些古老的风俗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摔牢盆这个环节还保留着。这个算是破旧迎新的意思吧,也是预示着逝者到新的地方有一个新的开端。
成长现实点,有我更快乐。欢迎关注点评,谢谢。
成长新视点
在鲁西南,老人逝世的丧葬礼仪中,“摔老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谁来“摔老盆”,那是有一套祖传的严格的风俗习惯,每人都要认真遵守的。
具体要求是:
一、必须由逝者的长子来摔。如果没有长子,那就由长孙摔。
二、如果长子长孙都不在了,那就由次子来摔。(依次类推)
三、如果逝者没有男孩,只有姑娘,那就由逝者的亲侄子来摔。逝者的姑娘或者女婿是不能摔老盆的。
三、如果逝者无儿无女,那就由与他门第比较亲近的晚辈去摔老盆,所有遗产的大部分也有其继承。
四,如果逝者无儿无女,又没有很亲近的人,那就不用摔老盆了。后事有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办理。
老盆一般选择不大不小的瓦盆,由逝者的儿女每人在瓦盆底部钻一个眼,也有的地方统一钻七个或者九个眼的。出殡时由大执事的领着长子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把老盆狠狠地摔在预先准备的砖块上,摔的越碎越好。如果万一没有摔破,决不能在捡起来摔第二次。只能由大执事或者后边抬杠的用脚把它剁碎。
摔老盆的传说:老人逝世后,来到奈何桥,孟婆在此把守,必须要喝完迷魂汤后才能到天堂去。那迷魂汤其实就是洗脚水洗脸水,当然不好喝。逝者的子孙们为了让老人少喝一点,就把那盛汤的瓦盆钻上眼子,摔得粉碎。这也是儿孙们的最后的孝心吧。
半瓶茅台
丧事“牢盆”哪个摔?这个要看情况。
摔“老盆”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摔的,这是有规矩的。至于说由谁来摔,这个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个是逝者的长子还在。如果长子在,这个老盆则只能有长子来摔,其他的儿子是不能够来摔老盆的;
二个是长子也在,但因特殊情况不能i够回来。这种情况下,要由长子的儿子代替父亲来摔;长子没有儿子,则可由逝者的次子来摔。
三个是长子已先于逝者过世。这种情况下,应该由逝者的次子来摔。
四个是逝者无子仅有女儿。这很简单,就由女儿来摔。因牵扯到遗产继承问题,如果由逝者的某一个侄子来摔,则和其他侄子之间易产生矛盾,最后搞得家庭不和。这种情况在农村不乏见到,盖因为逝者有宅基地、承包地等。
五个是逝者是孤寡一人。如果逝者仅有赡养他(她)的家门侄子,那,这个老盆则只能由这个侄子来摔,无论多少遗产也都由这个侄子来继承了。
还有一种情况较为特殊,那就是逝者是个五保户。五保户是由国家和集体来扶养的,是保葬的,这个就牵扯不到摔老盆的问题了。但是,有时也有个别逝者的侄子辈愿意出殡、摔老盆。但因为逝者是五保户,已经没有了承包地,如果还有房屋的话,那,作为侄子的也只能得到房屋了,房屋倒后宅基地也将收归集体另行分配。
这就是人情事故吧!但在道义伦理上却有着铁的约束力!
一株吊兰
我们当地叫摔“瓦盆”又叫摔“老盆”,依据传统习俗,摔瓦盆时讲究也比较多,听老辈人讲,瓦盆是死者到天堂的饭碗,摔之前里边可以多烧些黄烧纸,而且越多越好,因为那是到阴间需要用的钱。摔盆时,盆要摔的越碎越好,这样便于死者携带。
摔盆人应为死者的长子、长孙;如果死者没有后代,那么就需要让最亲近的家人来,像侄子外甥。但是在农村地区,大都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个事儿,毕竟也不是什么好事儿,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规定谁摔了盆子,死者的财产就谁来继承。据说摔“瓦盆"与孟婆汤有关,说人死后会踏上黄泉路,途中经过忘川河、奈何桥、望乡台等地方,望乡台旁有位传说中的孟婆,孟婆给每一位亡灵一碗孟婆汤,喝完就会忘记尘世中的一切。人们不希望死者把在世的亲人忘记,因此事先由子女在瓦盆底部钻上许多孔,这样不但可以把孟婆汤漏去,还可以让死者在冥冥之中庇佑子孙岁岁平安家旺业旺。
只有等摔完了盆子之后,才可以进行出殡的事情。一般来说,盆需要一次摔碎,如果第一次没有摔碎,也不能摔第二次。在正常情况下,摔盆的前面放上一块石头,将盆子直接扔到石头上,这样做的话盆子很容易就摔碎了,如果没碎的话也不用担心,抬棺材的那些人也会帮你把盆子踩碎,一直到盆子碎了之后就可以进行下面的事情了。
当然,不管怎样,最好还是一次摔碎,因为这样人们才会觉得吉利。这也是农村一些老辈人的说法。像这种习俗每个地方都会有,而且有的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种形式,我们都要尊重这些民俗,这些都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祭奠方式,一种对亲人的寄托和思念。
百姓杂坛
一般都是长子,在埋葬前一日的夜里十二点阴阳交界时,所有考子都要事先吃点东西,哭着到烧被褥的十字路口,长子把“牢盆"用力摔到一个石头上,一下要摔碎,然后全体孝子要把披着的孝帽全部盘在头上,所有人扭头向回走,不许回头,不许说话,径直进家门。摔了"牢盆"即告诉亡者,从此以后不吃阳间饭,阴阳两隔,亡人也从此知道自己已经死亡了。
兴旺国学讲师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到可以说说!
首先说这个“摔盆”吧,笔者小的时候乡俗有“摔盆”一说!人去世之后大家都会烧纸,所有的灰渣都在这个盆里,在人下葬的时候会由家中长子举起来摔碎,土话叫做摔“梓盆”。老人们有讲究说:“梓碰”代表这个家乡的饭碗,人去世了,这个饭碗就不能用了,摔了这个“梓盆”,投胎道别的地方换别的饭碗了!
不过现在好像都不摔了,这个“梓盆”随棺材埋进墓地了,至于什么讲究笔者也不清楚了,打听了一下解释道“这个里面烧的都是钱需要跟着下葬”!这样看来,所有的习俗都是随着时代不同都在变化!
小的时候,记得还又一个习俗,就是“领羊”!如果谁家有被“去势”的公羊买过来,拉到灵前,在羊身上稍微撒一些水,边上的人说一些逝者生前的遗愿,如果说的相投,这只羊就会抖动身上的水,说明就可以下葬了。如果说不准这只羊就不会抖动身体,笔者小时候就亲眼见过“领羊”,别说有时间也挺灵!
但是这个习俗,在现代社会基本上不进行了,逝者基本上停留三天,墓地修好就会在第三天一大早下葬!
总之,十里一乡百里一俗,土葬的习俗随着地域不同而差别!笔者也见过其他地方的乡俗,有请阴阳先生念经的,有请大仙做法事的........!
古典文学揭秘
丧事 “摔盆”的习俗在北方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人们对身后事的一种执念,《大宅门》是讲北京那边的风俗,白二奶奶死的时候白老七的摔盆情节也很完整。
在山东,农村人会对死后没有人去“摔盆”的人嘲讽,一般都是死者的儿子,所以重男轻女一直延续下来,如果没有儿子,一系列风俗仪式都没有办法完成,所以说消除男尊女卑的思想要连根拔起!
每日文鲜
“摔盆”,在葬礼上我们会经常看到。特别是在农村,这个行为更有“仪式感”。
在中国古代,对亲人的离世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亲人死去,是离开了人间,灵魂还活着,善良的人可以升天,行恶的人要下地狱去受苦难。
“摔盆”,(陶盆或瓦盆)俗称“丧盆子”,也称“聚宝盆”,起源无可考究,但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摔盆”得在起棺(要抬棺材去埋时)才能摔,惯例摔盆的是家里的长子,长子不在则长子长孙摔,若无长子、长子长孙则由次子,若无次子以其它各子长幼轮序,总之要直系亲属摔盆。
摔盆摔的越碎越好,也取义岁岁(碎碎)平安。主要意思是以破坏全部家庭财产来哀悼逝者,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也意味着死者的一生烟飘云散,灰飞烟灭。这一习俗最能体现的是,摔盆者就是遗产继承者。现在我们年轻人知道的少了,特别是生长在城市的青少年可能都不会知道这种习俗。
用户言午泽群
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婚丧嫁娶是人生最重要礼仪。丧葬习俗,不仅仅是文化,有时候会是谶语,不可不知,不可不懂。沛县小伙王书法致力于丰沛丧葬文化搜集整理,不可多得。丰县官网分五部分陆续推出,今天是最后一篇,敬请关注。
摔牢盆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后,棺前置“牢盆”,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块横砖上面,为何要用砖呢?据说可以避邪镇宅。重孝子及近亲属手持哀杖跪于香案前,大老执高喊“前后平起——”,众人抬起棺材,牢盆由长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长子已先去世,则由长孙摔,俗谓“小儿不赶长子孙”,因谁摔牢盆便意味着谁最有继承权,故本地乡民十分看重此仪式,如不合乎规矩风俗,这个牢盆是难摔的。
摔牢盆的传说有三:
1.人生在世,谁能无过,亏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别人不知道,那阎王爷可最清楚,死后到阴间要受酷刑。儿孙为了给老人赎罪,便置盆为牢,事先囚禁,多送纸钱酒菜,等盆碎开,阎王一看,牢已蹲过了,又有诸多钱财酒菜享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狱之苦。
2.人生在世,谁能不困扰于名缰利索,长此以往,便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于牢狱之中。只有在死后,儿孙为其置一瓦盆,征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于是在死者入土为安之时,由其长子把这牢狱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灵魂彻底解放!
3.据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丧家儿要准备有眼儿瓦盆,有眼儿的瓦盆可将迷魂汤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
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带不去,在阴间是要受穷挨饿的,牢盆摔得越碎,乡民就认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万不能抬起来再摔第二次,要由大老执用脚踩碎,如果趁无人注意时捡拾碎片渣子垫在自家的床脚,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等长子摔碎牢盆后,大佬执高喊“前后平落——”,棺材原地落下,重摆香案,开始路祭。仍用旧礼并配以哀乐,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长子带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缘关系和关系好的亲友分别行礼。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长子长孙应在棺前打幡带路,棺材后,紧跟女儿、儿媳、侄媳等亲属,众丧属随着喇叭声恸哭。抬棺材的仪杠在路上是不允许着地的,俗认为着地不吉,同时孝子频频回跪朝棺材磕头,感谢大家帮忙。
布棺
至坟地,按方向置棺于土圹内。如夫妻一方先去世,还要在两个棺材间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桥,谓之“仙人桥”,寓意着夫妻阴间相会之意。棺材入坑后,要摆正,调好走向。死者为男,要先请死者姥娘家人察看;死者为女,要请死者娘家人先查看。如有不满,再行调整,随后孝子再察看并认可。
没有异议后,将“蜂蜜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里,长子(或长儿媳)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着,大声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余粮!”然后用"刷帚"从棺材前头往后一扫,棺材上剩余少数,大量的五谷均被"刷帚"扫落在簸箕里。无论多少,只能刷一次,要干净利落,不可犹豫缓慢。这样的葬仪其中隐藏妙义:“五谷”者取其音乃“无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着死者遗留给子孙的福泽越多。五谷杂粮回到家后,做饼子给死者的长子吃,表达了乡亲祈愿亲人灵魂保佑后代的愿望。
祭典
此时,边里有祭典的风俗,族家、姥娘家人等逐一祭典,如果立碑,这时还要祭碑。祭毕,众人准备封土。丰县、边里不用大红公鸡滴血;边外则用一只大红公鸡,铲去头,让鸡血围坟坑洒三圈。
大老执将一领用铁锨铲破四个角的苇席盖在棺材上,在棺材盖上正中位置放上三个生面捏成的小鸟,小鸟上覆小瓦,小瓦上写着“敕令斩鬼”字样;小瓦上压弓、箭,弓、箭射西北方,因为西北方是兽道,箭射猛兽,庇佑护卫死者平安。弓身由柳木、苹果枝等柔韧的枝条制成;弓弦则是苘绳编绕;箭身由杨树枝等直条子修成,粗如筷子;箭头由高粱杆子制成,箭身插在箭头里。
封坟
封坟不准挖新土,如是新陵地,妇女不能进去,只能在大路旁等候。死者的长子先铲第一锨土埋葬,接着姥娘家人(死者为男)或娘家人(死者为女)铲第二锨土埋葬,然后众人帮忙,即为封坟,坟为圆形,堆好以后,要在坟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埋上预先在家煮熟的大甜糖饺子,有手掌大,一个方位埋一个,有几个儿再多包几个大饺子,一个儿吃一个;再按照死者的岁数包小甜糖饺子,手指头大小,死者多大岁数就包多少个。小甜糖饺子埋的歌诀云:“前七后八,胳肢窝夹仨”,也是埋在四方。余下的则有早早在一旁等候的小孩争着分食,民间讲吃了这个糖饺子,牙不疼痛。
殡葬毕,从林地回去后,三日后圆坟,三十五日烧五七纸,一百天烧百日纸。每逢周年祭日要备好祭品去墓地祭奠哀悼,一直持续三年。以后就顺着平常的节日烧纸纪念。春季是清明节(寒食节),夏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秋季是十月初一(寒衣节),冬季是正月初一(春节),这四个日子也叫做“四大鬼节”。
丰县、边里当天晚上有送面灯的风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状,上锅蒸熟,内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于油中,点燃后由长子送到坟上,放下不准回头,直接回家。
圆坟,是一种祭奠形式,在葬后三日内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谓之“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边里圆坟,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娘家人、女儿、女婿都到坟地,在坟前摆上供品,痛哭一番,用擀面杖将坟整圆,越圆越好;边外圆坟,只有家人到坟地,也只须焚烧纸钱,将坟整圆即可。此后三年不可动坟头,怕犯重丧。
出殡
出殡是指对死者夫妇甚至及其上代、上几代共同进行的祭奠仪式,比一般的丧葬活动更加隆重。丧葬与祭奠伴生的活动,这一出殡形式被称为热丧;而仅仅对已去世的先祖们进行的怀念性祭奠活动,则被称为冷丧,其较之热丧更不多见。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搭设灵棚,安设灵位。孝子用手扶着纸扎的小房屋,房屋里正当中贴着死人牌位,到坟头上烧纸祭奠圆诣,然后抬着纸扎屋子围着坟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并念“点香神知,闻香神现,请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等语圆诣,谓之“上灵”。
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祭拜者需从新近死亡的灵位开始拜起,谓之先拜“热丧”,然后逐一拜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出殡发丧的时候,再一起抬送到坟地,抬着纸扎屋子围着坟头反转三圈、正转三圈,抖抖屋子,谓之“送灵”,然后把屋子随着纸扎焚化。
特殊丧葬
婴儿夭折,称之为”殇了”,俗以为是催索前辈旧帐的“讨债鬼”。以谷草裹尸,于夜间抛至乱尸岗或荒郊野外,踅身疾走,须绕道辗转回家。
少亡,也无停尸丧葬之仪,于午后由叔伯埋葬于林地角落,亦无棺木;成人后未婚而亡年青者,有棺木。
中年人死亡,上有尊亲,丧事从简,停于偏房,仅送信不发帖,三日便葬。旧时,也有侯尊亲故后合并发丧者,谓之“发老丧带少丧”。
白开水的张
丧事“牢盆"哪个摔?
在豫北地区大部分都是长子来摔,当地的说法是"老盆",如果逝者的长子去世了,就由长孙来摔,长孙还小不能完成就由他叔叔或者姑夫帮者他来摔,由于我们这里的习俗是把棺材抬到家门口,用绳子拴好把棺材抬起来,孝子把"老盆"照着棺材前头摔,摔碎以后人们抬着棺材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