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許多地方的教研部門和學校積極行動,號召廣大教師“停課不停研”,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與平時的網絡教研不同,此時的“不停研”要與“線上教學”相對應,應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那麼,教師“不停研”究竟要研究什麼?如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這些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災難”當課程開發
“災難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此次疫情對人類來說是一次巨大的“災難”,孩子應該在這次疫情中獲得更多的思考,收穫更大的成長。我認為,當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骨幹教師開發以“災難”為主題的校本課程,以此為“機”,在學生中開展“生命、生活、生存”教育,給學生上最好的“人生大課”。教師要尋找身邊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平民英雄的動人故事,給學生帶去更多的正能量;也要將那些在防疫中翫忽職守而導致工作重大失誤的人寫進教材,給人們帶來更多警醒;那些不懂得敬畏生命、沒有規則意識的人,給身邊的人帶來了痛苦和不安,教師要學會將“事故”變成“故事”,給學生以更多啟示。當突發的“災難”來臨時,我們如何保護自我,更好地呵護別人;懷有一顆悲憫之心,敬畏大自然中的生命。教師不僅是“災難”課程的開發者,更是實施者,要加強對這類課程的研究,從而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
“疫情”與學科融合
突發的疫情是學生成長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教師要學會將其作為重要的素材融入學科教學中——這應該作為“停課不停研”的抓手。因此,在備課時教師需要思考疫情與學科教學的融合點,在潤物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教育。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疫情,嘗試讓學生寫自己眼中的疫情;數學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繪製疫情數據統計圖,嘗試進行預測;科學教師可以開發拓展類課程,讓學生科學認識病毒;體育健康教師可以創編室內運動操,介紹衛生保健類知識,指導孩子進行自我防護;音樂教師可以創編謳歌白衣天使的兒童歌曲,讓學生在歌唱中受教育……同時,每一位教師還要精心備好學生返校後開學的“第一課”,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讓疫情自然滲透其中,既讓學生感受到學科魅力又能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此,師生遲到的見面就顯得特別有價值。
“引領”需要網絡研修
網絡研修是一種很好的研修方式,它可以打破時空的侷限,讓更多教師同步交流。當下,網絡上有許多專家高水平的課堂教學錄像,學校可以根據需求給教師提供培訓菜單,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內容,讓網絡研修具有引領的價值,讓教師“學有所得”。相關團隊還可以圍繞一些教學難點和熱點問題,帶領教師利用網絡開展大討論;利用空中課堂讓教師進行網絡評課交流,真實碰撞。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裡,教師反而能暢所欲言,大家一起進行深度的學習和研討,這樣的研修就顯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成長”要自我培訓
任何一位名師都不是通過外在培訓打造出來的,而是在自我研修中成長起來的。因此,教師需要有更多自我成長的空間。我認為,網絡研修只是輔助的教研方式。“停課不停研”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自主研修。首先,教師要讀書,利用漫長假期“以讀攻毒”;其次,教師要思考,教師不能成為一名“書痴”,而要有獨立的精神和批判的意識,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再次,教師要實踐,教師的生命成長在課堂,這段時間可以藉助錄音或錄像設備,將自己的課完整地錄下來,在“聽自己的課”中研究教學,不斷改進教學行為;最後,教師要寫作,可以將這段時間作為“學術長假”,利用閒暇時間反思課堂教學的得失,總結教育教學經驗,與更多同行在線分享研究成果。
在今後一段時間裡,我們還不能開展大規模的線下教研活動,如何創新教研模式,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我們期盼,有更多的教研活動能夠聚焦這場疫情,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研究資源,服務於更多師生的成長,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作者系特級教師、安徽省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南校教師)
《中國教師報》2020年02月26日第6版
閱讀更多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