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白居易任江州司馬哭得青衫都溼了,真的有這麼慘嗎?

深山蓑笠翁


男人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白居易江邊送行對友人的不捨,又聽了琵琶女的苦難經歷,又想到了自己官場失意,生活顛沛,戳到了他的傷心事,固然哭得唏哩嘩啦。固然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感慨!


菩綈樹


啊,按《琵琶行》所記,白居易很同情琵琶女,以至於眼淚掉下來,應該是真的,是因為同病相憐的落淚吧,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夕始覺有遷謫意。於是哭啦,在大家都知道又都只能眼睜睜看著彼此一道沉淪,從而感到個人的渺小和天意的難違。

《琵琶行》裡,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真是在天偏地遠荒蠻處,大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激動。聽完琵琶曲互訴緣何來此,隨即在心裡彼此引為知音,於是就提出讓琵琶女,莫辭更作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因越位奏疏,觸怒權要被貶江州,說明白居易只是勤於做成事,卻不懂權力的遊戲規則,才幾遭打擊報復,所以白居易心情很茫然,窮其一生也沒弄明白咋回事兒。

雖然白居易和琵琶女互相勸勉,天大的事情也要暫時放一邊,咋可一失意就氣餒呢?但想想家人地遠天高,還是止不住眼淚啪啪啪地掉下來啦,曾經慈恩恩塔下題名姓,十七人中最少年時,是何等意氣風發啊。而今看到琵琶女,恍然昨世知音,把一生心血凝做淚,為其翻做琵琶行。

人是感情動物,所以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知冷知熱的貼心陪伴,因為感情是早春床前一片陽光,是盛夏海濱一季風涼,正因為人情比黃金貴重,所以才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寫實名句,這篇《琵琶行》也因此才被完好保存直到今日。



唐燏


白居易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文秉承“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創作思想,多揭露社會黑暗現實,關心百姓疾苦,因此在官場多遭構陷,一生命運多舛。白居易是個高產詩人,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詩作三千餘首,而最為膾炙人口的便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了。因為流傳深遠影響廣泛,以至於後世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說法。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坐,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馬的任上。元和年間,陪太子讀書(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職上疏言事,觸怒了統治者與權貴,被貶往江州任司馬。“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直言敢諫而被貶的白居易表面平靜,實則心底苦悶異常。

宦途潦倒,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寫下了無數詩作,雖然都是滿腹悲憤,滿目憂傷,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洩,作品一瀉千里,酣暢淋漓之極。許多人即使是熟讀這首《琵琶行》,卻沒有搞明白白居易為何會發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慨嘆。

其實,理解這首詩的重點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換個說法,如果換成其它樂器,白居易不會觸景傷情,寫下如此傳世佳作的。根據史料記載,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後人。但據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詩作自稱“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閣掌洪爐”,專家推斷白居易祖上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亞的龜茲。

說起龜茲這個湮滅於歷史長河的西域古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約就是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的飛天了。想到飛天,自然會想到她們手中的琵琶了。據史家考證,琵琶並非華夏本土樂器,而中亞有著豐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龜茲樂中。大唐宮廷樂工即設有龜茲部,而龜茲樂器琵琶是從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禮佛、中年皈依、晚年自號香山居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自然對琵琶這個自印度傳入的樂器十分熟悉。因此會有“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之句。聽到熟悉的樂器聲,已經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聽到彈琵琶的女子自訴身世,同病相憐,故此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當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將之引為知音,更與之淚眼人望淚眼人,自然願意為他“更坐彈一曲”了。

這一曲,“悽悽不似向前聲”,曲中的悲憤難平之意更加濃郁,聽得眾人觸動心底柔腸無不為之落淚,而座中流淚最多的,無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了。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音樂天賦也是出類拔萃的,屬於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詞,又可以譜曲的音樂人。白居易能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民歌,絕非偶然。他的詩流傳之所以最廣,“有井水處皆誦白詩”,正是由於他的詩作,既是詩、且是歌,可以歌唱(“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對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憐的原因,也有藝術上共鳴的一面。


唐明國亮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到“座中涕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不僅是對琵琶女悲慘身世的同情,更是由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聯想到自己的政治坎坷與宦海沉浮,在這兩種心情之下,白居易這位被貶的江州司馬淚如雨下,痛斷心腸。

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與劉禹錫柳宗元一起參與了唐文宗時期的政治改革,史稱“貞元改革”,改革的目的在於打擊宦官重振皇權,同時也是為了重振中央權威抑制地方割據勢力。可惜由於事情計劃不密,宦官勢力過大,最終改革遭到了失敗。八位主張改革的文臣遭到了貶官,史稱八司馬事件。

作為八司馬之一的白居易,從中央高官一下貶為江州(江西省九江市)的地方閒官,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熱切希望通過自己的改革再現盛唐氣象,可惜他的理想無法實現;江州位於長江以南,在唐代時還算是一個偏遠地區,一下子從京城流落到偏遠的南方,遠離家人與朝廷的孤獨也在折磨著他!

在這種孤獨抑鬱無法排解的時候,機緣巧合之下與琵琶女的相逢,讓他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在琵琶的音樂省中,白居易聽出了淒涼,更聽出了自己的相似身世,因此他要痛哭,他不僅僅是為自己而哭,更是為大唐王朝難以迴歸巔峰而哭,也是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大唐百姓而哭!





貓哥讀歷史


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我從初中一直到現在,吟頌不下千遍。幾達倒背如流。可以說詩已溶進生命中。我能理解白居易在官場漂泊的無奈。更理解他對琵琶女的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州司馬青衫溼,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更是對自己的懷才不遇的自怨自憐和控訴。他的情感發洩絕對是真實的。


我已不知我是誰


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馬的任上。元和年間,陪太子讀書(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職上疏言事,觸怒了統治者與權貴,被貶往江州任司馬。“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因直言敢諫而被貶的白居易表面平靜,實則心底苦悶異常。

宦途潦倒,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寫下了無數詩作,雖然都是滿腹悲憤,滿目憂傷,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洩,作品一瀉千里,酣暢淋漓之極。許多人即使是熟讀這首《琵琶行》,卻沒有搞明白白居易為何會發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慨嘆。

其實,理解這首詩的重點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換個說法,如果換成其它樂器,白居易不會觸景傷情,寫下如此傳世佳作的。根據史料記載,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後人。但據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詩作自稱“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閣掌洪爐”,專家推斷白居易祖上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亞的龜茲。

說起龜茲這個湮滅於歷史長河的西域古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約就是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的飛天了。想到飛天,自然會想到她們手中的琵琶了。據史家考證,琵琶並非華夏本土樂器,而中亞有著豐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龜茲樂中。大唐宮廷樂工即設有龜茲部,而龜茲樂器琵琶是從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禮佛、中年皈依、晚年自號香山居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自然對琵琶這個自印度傳入的樂器十分熟悉。因此會有“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之句。聽到熟悉的樂器聲,已經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聽到彈琵琶的女子自訴身世,同病相憐,故此有“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當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將之引為知音,更與之淚眼人望淚眼人,自然願意為他“更坐彈一曲”了。

這一曲,“悽悽不似向前聲”,曲中的悲憤難平之意更加濃郁,聽得眾人觸動心底柔腸無不為之落淚,而座中流淚最多的,無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了。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音樂天賦也是出類拔萃的,屬於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詞,又可以譜曲的音樂人。白居易能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民歌,絕非偶然。他的詩流傳之所以最廣,“有井水處皆誦白詩”,正是由於他的詩作,既是詩、且是歌,可以歌唱(“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對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憐的原因,也有藝術上共鳴的一面。






歪嘴說歷史


這個問題,既然能問到《琵琶行》最後一句,說明對作者有一定了解。我就事兒論事來說說:白居易當時雖位居“江州司馬”,但此司馬非彼司馬,江州司馬是朝廷為了安置被貶官員(尤其是京官)而設立的一個虛職,白居易當年高中進士,一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是何等豪邁,而如今不惑之年,卻一事無成(政治仕途),其內心的落寞,從《琵琶行》這句“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便可窺其一二……所謂知音難覓,潯陽江畔偶遇琵琶女,白居易彷彿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白居易青衫溼,原因無他,是終於敢直視此刻的自己了!


剛剛剛開始


白居易這兩句詩的原意是說:由琵琶女的述說再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所引發的感慨而淚溼青衫。我認為作者在當時有眾多官員的情況下,不可能這麼失態,要知道淚溼青衫,起碼要放聲大哭、號啕大哭,捶胸頓足,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而且得一段時間哭才能青衫溼啊!若白居易當時真要是這樣哭,別人還認為他精神不正常呢!最多就是嘆息而默默流淚,用衣袖擦眼罷了


一片丹心對待善良之人


吹牛逼的!

白居易哭泣如此這般慘,杜甫該怎麼哭?整個洞庭湖的水都是杜陵少的淚水!

信麼?

杜甫是窮死的!白居易是吃肉撐死的!


狼舞翩翩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白居易其人其志,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二十八歲的他一舉考中進士並且是最年少的,次年官拜左拾遺。大家試想一個人少年聰慧科舉順利官場得志這個時候正是大展宏圖、兼濟天下的好時機。可是元和十年恰恰因為他越權奏事觸怒當朝宰相被貶江州司馬,此事可以說是白居易人生的轉折點,從此所謂的兼濟天下就變成了獨善其身,自此白居易就開始了亦官亦隱生涯。

江州司馬傷心的並非自己的際遇而是滿腔報國熱血得不到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