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李達康
吳起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改革家,可惜死於亂箭之下。
吳起是衛國人,他來楚國之前,都是被人排擠已經換了兩個東家了。第一次是在魯國,第二次在魏國,作為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軍事將領,吳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吳起到魏國受到相國李悝賞識而被魏文侯的重用。魏文侯、李悝都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李悝對內實行變法,吳起對外抗擊秦國,取得了河西之地。魏文侯去世後武侯即位,李悝去世了相國由田文擔任。吳起本來被看好的,希望落空後很是不滿,竟然找田文理論,後來被駙馬公叔痤擠兌而含淚逃離。
吳起在道德上是有汙點的,在魯國不奔母喪、殺妻求將,其實就是為了名利不擇手段。司馬遷評論說他“節廉而自喜名也”,司馬光說他“剛勁自喜”,不通人情自視清高不知道變通都是吳起致命的缺點,兩次出逃都是性格使然。在魏國,魏文侯、李悝、吳起形成了一個鐵三角,吳起有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魏文侯李悝可以容忍、制約的他的不足,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才幹。後來吳起在楚國變法,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只不過損害了貴族的利益而遭到殺身之禍,這是他性格悲劇也是歷史悲劇。
魏文侯晚死十年,也許吳起晚十年逃離,但是不是楚國就不一定了。歷史不容假設,由亂到治由分裂到統一是社會趨勢,吳起早點或晚點在楚國變法,甚至沒有在楚國變法,其實都不能阻止這個大趨勢的。
豫史臺
魏文侯,魏國百年難得一見的治國奇才。在位期間尊師重道,尊子夏、段幹木、田子方,三個貧窮,但學識淵博的人為老師。重用李悝,主持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位霸主。重用吳起領兵打仗,創建魏武卒,稱霸於諸侯。如果魏文侯晚死十年,吳起是不會出逃到楚國的,但十年之後就不好說了。
吳起戰國初期的優秀將領,先後到過魯、魏、楚三國。在哪一個國家領軍打仗,都是百戰百勝,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而身懷絕技的吳起,卻先後被魯、魏兩國棄之不用。
吳起之所以被魯國拋棄,是因為魯國君主的猜忌;而吳起在魏國期間,魏文侯時期混的風生水起,奪秦國河西之地,迫使韓、趙不敢對魏國動刀兵,擔任河西太守。
吳起是個好功名之利,卻有自知之明的人。魏文侯時期,能人過多,單是一個李悝就比吳起強。所以在魏文侯時期,魏文侯不把吳起封為相,吳起心服口服。
但到了魏武侯時期,魏武侯在朝堂上將田文設為相,而田文是一個在魏國的貢獻,無論哪裡都比吳起弱的人。
魏武侯封田文為相,令吳起十分不滿,是吳起離開魏國的主要原因。因為吳起在老家衛國的時候,曾經跟自己的母親說過,“此生若不為相,絕不回衛國”。說明吳起來魏國的目標就是為了相國一職。而現如今情況非常明顯,如果待在魏國,這輩子都不可能當上相國了,所以吳起才出逃到楚國。
“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總結
魏文侯看重的是人的才華,而不是人的身世。魏文侯的三個老師段幹木、子夏、田子方都是貧窮,但知識淵博之輩。魏文侯如果晚死十年,在沒有任何人比得過吳起的情況下,絕對會立吳起為相,但十年之後就不好說了。
永樂解史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即使魏文侯晚死十年,吳起一樣會逃楚,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因為吳起棄魏逃楚的根本原因就是鬼谷學派和西河學派之爭,鬼谷學派的全面敗落最終導致吳起逃楚。為什麼我會又這樣的結論呢?下面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魏文侯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開國國君,他在位期間魏國國力大增,率先稱雄七國,一舉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
吳起正是魏文侯在位期間來到魏國,被認命為大將,駐守河西地區,還與李悝等人一同主持魏國的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改革。可以說魏文侯之所以能傲視群雄成就霸業,吳起功不可沒,正是在吳起的連番打擊之下,秦國喪失了整個河西之地,戰略空間急劇縮小,被壓迫在洛水以西動彈不得,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新軍大破秦軍五十萬更是讓秦國雪上加霜。
吳起棄魏逃楚的深層次原因
早在魏文侯時期,魏國稱霸的同時,國內兩股勢力的爭鬥也隨之悄然而起,這就是鬼谷學派和西河學派之爭,其中鬼谷學派以平民出身之人為主,比如魏文侯前期深受重用的李悝、吳起、樂羊和西門豹等人就是出自鬼谷學派,而西河學派則由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國奪取河西之地並設立西河郡後來此講學而創立,他的弟子眾多,其中公羊高、穀梁赤和段幹木等人為其中翹楚,甚至魏文侯也拜子夏為師。
子夏雖是孔子弟子,但是他的思想和傳統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在主張恪守禮儀的同時,西河學派還融合了法家的權謀之術,它的核心思想是經世濟用和忠於君王。魏文侯前期用人只重能力不重出身,所以平民出身的李悝、吳起、樂羊、翟璜等人紛紛受到重用,可以說鬼谷學派成就了魏文侯的霸業,但是等到霸業初成,西河學派的思想卻極大地迎合了魏文侯的統治需求,如此一來,魏國國內兩種思想的碰撞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和鬼谷學派吸引平民不同,西河學派注重出身,為魏國培養了一大批公卿貴族出身的人才,其中以公叔痤和公子卬為代表人物,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扶持下西河學派出身的人才逐漸在魏國佔據了上風,反觀鬼谷學派,隨著李悝、樂羊、翟璜等人的去世,吳起一人獨木難支,在和西河學派的爭鬥中處於下風並逐漸衰弱了下去。
對於魏文侯和魏武侯這樣的上位者而言,爭霸和打天下自然要靠鬼谷學派,但是穩固統治卻是西河學派更符合自身的利益,何況鬼谷學派大部分都是來自魏國之外的人才,而西河學派培養的卻是出身於魏國的人才,自然更能得到重用。自此魏國朝堂平民出身的人很難再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吳起棄魏奔楚也是魏國人才流失的開始,其後商鞅、公孫衍、張儀等紛紛步其後塵。
總結。吳起被逼遠走楚國的真正原因在於鬼谷學派在魏國的式微和沒落,即使魏文侯晚死十年,只要這樣的政治局面不改變,不再得勢的吳起離開魏國其實是早晚的事。
以上是@公子靈均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喜歡,歡迎你在下方留言共同探討,更期待你的點贊、關注,謝謝!
公子靈均
吳起逃楚是由於魏武侯的不信任,君疑臣則臣必有禍。
魏文侯時期,選賢任能,對內先後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大力推行變法改革。由於魏文侯帶頭遵守,變法得到了很好實施。
對外任用樂羊,吳起為將不斷對外擴張。樂羊攻取中山國,而吳起不斷蠶食秦囯土地,使秦囯多年不能對外發展。
魏國國力的強盛是魏文侯大膽用人大膽改革的結果。
魏文侯若不死,吳起肯定不會逃楚。
第一,樂羊攻打中山國食其子,魏文侯曾經懷疑,但樂羊並未逃走。
第二,前幾任宰相相繼離世,但改變的甜頭魏國既然已經嚐到,有什麼理由不繼續。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文侯年事己高,要留有用之才給後世之君。可惜武侯沒有父親的英明。
第三點,吳起的才華文侯是瞭解的,即使不用吳起,以文侯之英明會像魏惠王放走商鞅一樣放過吳起嗎?
封建社會雖然逃不脫大的趨勢,但國家命運是取決於國君的。
普通男人29251927
首先說個觀點 吳起 商鞅 張儀 范雎的投奔他國並非歷代魏王不重視人才所致
且其中只有吳起對魏國有傷筋動骨的傷害,公孫鞅趁火打劫而已且頗為剋制,張儀在秦國挾魏自重,范雎更是有魏國間諜之嫌
魏國地處中原,本身大量產士。而官位就這麼多,必然造成大量士人外流,權力的金字塔從來只可能被一兩個人佔據。
那麼這就涉及魏君的眼光問題,但更多是他能否平衡好廢相後對其身後利益集團的彌補。從魏武侯時期魏國開始變得雜亂的戰略來看,魏武侯可能的確沒有足夠的手腕控制群臣(有些軍事行動是迫於群臣壓力,並不一定是君主昏庸),他或許不是不知吳起大才,但是沒辦法給予吳起足夠的王權支撐。
但是文侯時期,從已知歷史事件來看,魏文侯的手腕可以說和秦始皇不相上下,如果他還在位那麼調整一下人事結構給吳起騰一個位置,的確是有這個可能的。
當然我們考慮到魏文侯逝世時可能已經七十餘歲,多活十年確實難為他老人家啊...
魏國第一次危機
吳起到了楚國幫助楚悼王變法強軍,雖然我們要認識到,“變法”這一過程需要至少五十年的過渡,秦國其實從秦厲共公就開始實行官僚化改革(為此得罪舊既得利益者得了這麼個諡號)到秦簡公基本實現官僚化,秦獻公和秦孝公進一步變法,商鞅變法等於是和舊貴族攤牌逼迫他們承認既成事實。
但吳起不同,他要完成的是變法的中前期階段。因為主要針對舊貴族的政策往往是變法中前期的特點,以楚肅王輕輕鬆鬆收拾七十餘家的結果來看,吳起變法不能說失敗而是卓有成效,其後楚國的變法應當是由楚肅王和楚宣王最終完成。(很多朋友認為楚國變法不徹底,更多其實還是史記關於此失載。且受大秦帝國影響認為楚國停留分封制秦國一定郡縣制,其實秦國封君叛亂次數局六國之首)
個人之所以認為楚國的變法沒有人亡政息來自己宣威盛世乃至懷王前期楚國展現的強大力量。
說回到楚魏戰爭
吳起的攻魏行動徹底切斷了魏國啞鈴版圖的中間段,使魏武侯陷入了徹底被動,若非上天垂青魏國,魏國百年霸權至此休矣。
此戰後如楚悼王不死 楚國可能佔據的魏國土地
楚國佔據中原後也會更多的參與中原事物,而以楚宣王韜光養晦的耐心,楚威王徐州之戰戰勝後及時收手的智慧,再加上遠強於魏國的地緣優勢,楚國的霸權應當比魏國更為持久。其後因為楚國在中原有領地信息接受更快,楚國在縱橫活動中的反應就不會總是慢一拍,楚懷王的失誤或許會少一些。不過其過度自信的作風正如秦昭王晚年的瘋狂 其後是否會引來“合橫攻楚”就不得而知了。
其他可能帶來的連鎖效應過幾天慢慢寫。有精力的話以韓趙秦齊的角度分別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