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4474649658
在正史中,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而与司马懿直接交手的,就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两人第一次交手,曹魏自曹真病重后,西线与蜀汉交界的前线军事由司马懿负责,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抢收了曹魏在上邽的麦子,并采用诱敌深入的计策,不惜置自身于绝境的境况,故意让魏军断了蜀军粮道,以引诱司马懿交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叫卤城之城,此战蜀将王平在卤城南部抵挡住魏军张郃的进攻,诸葛亮在卤城北部大破司马懿,斩获魏军低级军官的首级就有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张、角弩三千多把。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粮尽退兵之时,还乘机射杀了魏国五子良将中仅存的张郃,经此一战,司马懿颜面扫地,畏蜀如虎,再也不敢和诸葛亮正面对决。
三年之后的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攻魏,蜀军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亦亲率魏军背水扎营与蜀军对峙。
在诸葛亮出征之前,已经联络了东吴的孙权共同北伐曹魏,诸葛亮出斜谷的同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新城,响应诸葛亮北伐,孙权同时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攻江夏,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南,攻打广陵,形成三路兵马北伐之势。
在五丈原前线,由于司马懿拒不出战,两军只能对峙,而在合肥前线,孙权率领的十万大军被曹魏将领满宠所档,孙权无法攻下,又因为自身士兵伤病缠身和魏明帝曹睿已经带领援军进发合肥,孙权于是退兵。
五丈原前线前线,蜀、魏两军已经对峙一百多天了,诸葛亮想尽办法想要引诱司马懿出战,甚至都给司马懿送妇人衣服,污辱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像女人一样畏缩,但是司马懿毫不所动,仍然固守不出战。
司马懿不为所动,可是司马懿手下那帮武将坐不住了,纷纷鼓动司马懿出战,怎么说也是魏强蜀弱嘛,现在强的怎么反倒怕弱的了,司马懿为了平息部下怒火,就玩了一套千里请战的把戏,向远在洛阳的曹魏皇帝曹睿上书:请求出战!
魏明帝曹睿也是一个聪明人,司马懿“明明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现在来个千里请战,这不明摆着,演戏给手下人看吗,于是曹睿将计就计,派出了辛毗持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辛毗来了以后,就下令不准出战。
最后诸葛亮没有办法,就派遣使者赴司马懿营中求战,司马懿见使者故意不谈军事,专门问使者诸葛亮生活起居的事情,司马懿问: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
使者回答说:三四升。
司马懿然后就问政事,蜀国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监督执行。
汉代的三四升米,大概就是今天的一斤米左右,于是司马懿就根据与蜀汉使者的交谈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
按照我们现代人来说,一天吃一斤米虽然不多,就算是在古代,辅食少,菜少,但是每天一斤米也是饿不死人的,也绝对不至于是去世前的征兆,至于说诸葛亮日夜操劳,连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监督执行也并不能说明诸葛亮要死了,诸葛亮一直就是这样的劳累的好不好!司马懿凭什么就断定诸葛亮活不长呢?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懿为稳定魏军军心,故意诅咒诸葛亮的话。
司马懿不是医生,但他是军事统帅,他最大的目的就是想要打赢与诸葛亮的对峙战,在军事力量上无法战胜诸葛亮,所以司马懿就采取了“坚壁拒守、以逸待劳、拒不出战、消耗蜀汉”的战略方针。
但是蜀军可是休养了三年才来的,而且诸葛亮还在前线屯田种粮食,粮食供应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估计供应个大半年没有问题,司马懿虽然拒不出战,可是他也担心夜长梦多啊,万一被诸葛亮找到哪里有破绽怎么办,于是司马懿就想到诅咒诸葛亮活不长这个办法。
以司马懿的性格来看,撒谎成章、出尔反尔、毫无原则贯穿他的一生,可以说为了达到目的,司马懿无所不用其极,司马懿这么诅咒诸葛亮,一是稳定军心,二是打击蜀汉士气。
可惜天不助蜀汉,诸葛亮真的病逝了,被司马懿瞎猫抓住死老鼠蒙对了,司马懿这么说并不是说他神机妙算,而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说辞。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米,他便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诸葛亮果然当月就病死了。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真的料事如神吗?
司马懿说这句话时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另外和吴国约好同时出兵攻打魏国。诸葛亮到达郿县,在渭水以南驻扎军队。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他想用老套路打持久战,耗尽诸葛亮的军粮。孙权也响应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军亲征给挫败。
目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垒,司马懿对将领们说:
“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出师不利连连失败,大受打击,吃的自然少
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诸葛亮决定在这附近种地屯田。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场。他驻扎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他前四次伐魏都因断粮而失败,这次他准备做长期的战争,屯田而战。
司马懿一听诸葛亮驻扎五丈原仰天大笑和众将高兴地拍手欢呼。司马懿身边的名将郭淮也是个料敌准确的人物,诸葛亮5次攻魏,他参加了4次反击。
正在大家欢呼的时候,郭淮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众将士开始紧张起来。他说,咱得先去占据北原(岐山县西),诸葛亮一定会对这个地方先下手为强,他通过占领渭水沿岸两个战略高地,来控制水路交通线,断咱们魏国后路。 这样以来,蜀军首先可以从陇西诸郡夺取军粮和战略物资,还可以顺利地沿渭水把军粮运到前线,另外根据对他的了解他很可能会联络羌人起来反魏,建立根据地,然后东进攻入长安,到时臣民受惊,国家必乱,那就惨了!司马懿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郭淮前脚刚到不久,果然诸葛亮率领蜀兵就赶到了。因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几天后,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装西行实攻阳遂。可惜又被郭淮识破,被击退。
截止到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九日,诸葛亮和司马懿已经相持了100多天,这中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
诸葛亮用计不成,反而被使者泄密
诸葛亮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妙招,他派使者把一些女人用的东西:头巾和衣服之类的送给司马懿,讽刺司马懿就像个女人一样胆小不敢迎战。司马懿看到这些东西明知是计,又怕众将轻看。他假装生气,为了向众将表示自己敢于应战,故意上表魏明帝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为军师来阻止司马懿的“出战”。两军继续僵持。
对于那个使者,众将纷纷表示杀掉,但被司马懿阻止,司马懿笑着问他:
你家主公的睡眠可好?饮食和加班情况如何?
《晋书·宣帝纪》载: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使者见司马懿不仅不杀自己,也不打听蜀军军事机密,反而像老友一样,对自己主公嘘寒问暖。使者感动地答道:
“我家丞相起早贪黑,一天就吃三四升的饭菜。”司马懿心中大喜,吃那么少,还没我一顿吃的多。
接着司马懿问:“他起早贪黑,那么累,都是忙什么啊?你跟他说让他多保重。”
使者很感动,回到:“我家丞相,事必躬亲,只有是二十以上的杖罚,都会亲自过问。我家丞相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心中大喜,就让使者回去了。诸葛亮要哭了,他就这样被这个使者给“卖”了。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我的死对头诸葛亮,吃得少干得多,他这是“药丸”的节奏啊!”。众人听闻,大喜,大赞司马懿。
为什么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司马懿还说他吃的少呢?莫非古代人都是吃货?小姐姐想说的是那三四升不是现在的升而是古代升,古代的升很轻的。还记得老年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一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是不是感觉廉颇太大胃王了,简直很夸张,其实并非如此。先看几条文献。
山东博物馆藏东汉铜斗,实容小米2,000ml。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载:对出土的汉代各种“权”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等于235.8g,最重的1斤等于270g,多数为250g。我们来计算一下一斗、十斤、四升是多少吧。
东汉一斗是现在的四斤:2000毫升等2升等两公斤等四斤。
汉朝的十斤就是现在的五斤,原因除了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不同外,越是古代斤数就越轻。
四升也就是现在的八两。汉朝换算单位是一斗是十升。前边我算出十升才合现在的四斤,那四升也相当于今天的八两了。
因为战国的斗更轻,斤更少,故而廉颇吃的一斗米大概合现在三斤左右,十斤肉合两斤左右,也够大胃王了。
您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这么辛苦,一天才吃八两,他能不开心地说诸葛亮“药丸”吗?
小姐姐讲史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三国演义】里蜀国丞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而且处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其实跟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那么牛,是罗贯中把他神话了。倒是司马懿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三国鼎立谁最大?当然是曹魏,人家占据的地盘最大。谁最弱?那就是蜀国。中国那么大,蜀汉只占了西北一隅,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
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就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吴国,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吴国虽然只是隔岸观火,等着坐收渔利,但吴国的存在曹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吴国可以牵制魏国不敢那么放肆。所以诸葛亮才敢肆无忌惮,出师北伐。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师不利,不但在秦岭迷路,还被连绵细雨弄了个落汤鸡竟然一命呜呼。
诸葛亮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进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挑起了阻击诸葛亮的重担,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正式开始。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围城打援,一环套一环。
司马懿果然放弃辎重,轻装上阵,前去上邽救援。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诸葛亮高兴太早。司马懿赶到之后也觉得没有辎重的队伍不是诸葛亮对手,命令部队坚守不出,任凭蜀国军队如何叫阵,司马懿就是不接招。
就这样双方僵持一个月,司马懿后勤也供应上了,蜀军在这收割的麦子也不少了,蜀军也累得精疲力竭,无计可施,只好悻悻而归,
本来诸葛亮以为这次北伐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谁知道蜀军一撤兵,司马懿就命魏兵追击,可把诸葛亮高兴得手舞足蹈,蜀军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诸葛亮带领收编的南蛮勇士,尽情吊打曹魏张郃军队;另外一路蜀军由魏延领兵,魏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魏军溃不成军。这场战斗蜀军大获全胜,还获得不少战利品。
司马懿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要追蜀军?难道司马懿没有料到蜀军有充分准备吗?
司马懿要是没有料到,那曹魏还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吗?,那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就是用魏军的追击失败来说明进攻蜀军是下策。他要让将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
司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劳,让蜀军攥起来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挫掉蜀军的锐气。
司马懿用曹魏军队的士兵性命为代价,以曹魏军队的失败为代价去换取将士的理解。不仅看大司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马懿的超人谋略。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蜀军掉头来追,蜀军来了,司马懿立马蜷缩起来。
因为有了上一次蜀军追击的失败,这回魏军将士没有人对防守再有情绪。
司马懿这种蜷缩战术确实让诸葛亮着急而无奈,然而更让诸葛亮着急的还是粮草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对诸葛亮不感冒,他觉得诸葛亮非常平庸,没有当统帅的资格,对诸葛亮在内心有抵触情绪。
在北伐中,诸葛亮前线指挥军队,后勤保障则属于李严负责,两人各司其职。
但是李严心想,你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国的英雄,一定会名利双收、出尽风头。李严我再怎么努力吃苦也是无名英雄,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李严心里一有怨气就闹情绪,但无论怎么闹情绪不能影响工作啊,这李严运粮的时候遇上阴雨连绵,索性就伪造圣旨把诸葛亮班师回朝。这下李严可闯祸了,马上就被撤销一切职务。
蜀军虽然撤兵,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甘心失败,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司马懿积极备战,未雨绸缪。在停战的三年里,司马懿屯田,造兵器,备足粮食,
关中是小麦主产区,所以司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产,开荒种地。
司马懿向曹魏皇帝建议,建造了几个兵工厂,夜以继日打造兵器,盔甲。
时间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军不甘失败出兵斜古道进犯中原,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后告别人生舞台。
接到蜀国入侵战报,司马懿立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迎敌对策。
司马懿神机妙算预测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蜀军一定会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进犯长安。因此司马懿大胆决定主动放弃渭水天险,后退过河背水一战,在蜀军穿过秦岭的时候,魏军已经各就各位,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要是蜀军先进犯长安,那就形势危急,如果诸葛亮行军路线是五丈原,那蜀军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国秦岭的蜀军遇到了曹魏军队的严阵以待,蜀军不得不转移方向往西挥师五丈原,
诸葛亮兴冲冲前去进攻,郭淮带队痛击蜀军,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诸葛亮故技重施,又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但没有料到又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又一次进犯。
诸葛亮速战速决不成,魏蜀军队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雨季到来,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队和大部队分割开。
司马懿抓住战机,突袭孟琰,司马懿觉得稳操胜券,却遇到孟琰顽强抵抗。另外蜀汉援军赶到架起舟桥,两路人马会师。蜀军随即反击,魏军遭受重挫,司马懿见大事不好,再次蜷缩。
任凭蜀军蜀军叫骂挑战,魏军就是不理睬。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费尽心机,最后竟然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去了一套艳丽的女装,说你不敢出战不像男子汉。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最损的,都这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大军那些铮铮铁骨的汉子哪能受得了这个,大家纷纷要求与蜀军一决雌雄。这让司马懿陷入两难境地,,战则必败,不战众将不服,恐阵脚大乱。
司马懿假装向皇帝申请出兵,曹魏皇帝心想军队的指挥权我已经交给你司马懿了,为什么还要请示我,看来里头有文章。所以,魏国皇帝曹叡立马对使者下诏书说:不准出战。
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转达了皇上命令,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对于那个蜀军那个送衣服的使者,魏国将军们都说要杀掉。但被司马懿摆手劝阻住了。司马懿对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给使者一百两银子的小费,接下来跟使者拉起家常来。
"你家诸葛先生身体咋样,有没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饭量咋样?"
使者见司马懿平易近人,非常亲和,没有打听蜀军军情,反而像亲友一样,对孔明先生嘘寒问暖。使者不禁感动万分:
"我们主公是个工作狂,经常废寝忘食饭量一天天减少,现在每天三顿只吃三小碗米饭,还没有十岁的孩子的饭量大。
司马懿听了心中暗喜。接着司马懿问:你家丞相每天咋那么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亲自管,举国上下谁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更是心里狂喜。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这诸葛亮不是治国材料,治国的只管动嘴不管动手,诸葛亮既动手又动口,好像整个蜀国就他一个人中,其他人都是饭桶。这诸葛连饭桶也不是,吃得少干得多,这是要牺牲的节奏啊!
历来现实
以前看过一本书说到,判断一个人的身体正常标准,就是“能吃、能拉、能睡”。在三国中诸葛亮每天只吃数升米,这就说明诸葛亮当时已经到了没有食欲的地步了。因此,司马懿才能断定诸葛亮的阳寿已尽。
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是: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事之繁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很对人对于“数升”没什么概念,这里先解释下。
三国时期的度量衡是沿用了汉代的标准,而汉代的一升大概为现在的200毫升,曹魏当时的一升为204,我们这里就按200来算。
再纠正一下,诸葛亮当时的食量并非一斤,而是数升,也就“三四升而已”。我们换算下,三汉升等于现在的600毫升,4汉升也就800毫升。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饭量,就是煮熟的米饭800毫升这里。
而米饭煮熟后的密度我们以0.8g/ml来算,那么800ml米饭质量应该在640g左右,根据我在某度上面的查找得知,普通大米的生熟比值为1:2.3。因此,640g米饭对应的大米为278.2g。
也就是说,当时诸葛亮一天的饭量,大米应该在278g这里,只有5两多点,而这是他一天的饭量。如果按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的话,那么每顿的饭量只有2两多点,这样的饭量就算是女生也不止这点。因此司马懿才会说“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再对比一下普通人的饭量,就能明白为什么诸葛亮的阳寿已尽。
我查找了1955年中国对粮食进行定量供应标准:
特殊重体力劳动者:四十五到五十五斤;
重体力劳动者:三十五到四十四斤;
轻体力劳动者:二十六到三十四斤;
机关、团体工作者:二十四到二十九斤;
大、中学生:二十六到三十三斤;
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二到二十六斤;
三周岁以下不满六周岁的儿童:十一斤到十五斤;
不满三周岁儿童:五斤到十斤;
上面具体为真实数据,而大米的斤数分配标准是每月供应量。
饭量等于3岁孩童。
我们看到机关人员这些用脑群体每月为二十九斤,差不多为一天一斤,这是九十年代脑力劳动者的口粮。
而诸葛亮作为丞相,一边劳心国家大事,一边领兵北伐,其用脑之力度非甚一般机关人员可比,在这样大量消耗体力的情况下,他才吃多少?
每天才吃五两大米,也就说一个月才15斤,十五斤什么概念?
1955年口粮定量中,三到六周岁的孩童都要吃十五斤,换句来讲,诸葛亮一天的饭量也就三到6六周岁儿童的饭量。
在这样饭量的情况下,我们都能猜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更别说司马懿这个老奸巨猾、机关算尽之人。
大国布衣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形容诸葛亮的结局是再合适不过了。诸葛亮原本隐居南阳,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夺得汉中后自己也被立为蜀汉的丞相。刘备去世时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依旧效忠刘禅和蜀汉。
诸葛亮一心想着统一中原,年迈的他举兵多次北伐,六次出兵祁山,可是狡猾的司马懿却闭门不出没有与他正面交战,还下令士兵不能主动交战。因为司马懿问了诸葛亮派去的使者一些话,当他知道诸葛亮一天食用一斤米的时候,就断定诸葛亮阳寿已尽,活不了多久了,自己根本不用吹灰之力就能灭掉蜀汉。司马懿为何这么说了?因为诸葛亮太累又吃的太少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北伐一心想着统一中原地区,但是司马懿最后却选择闭门不出,即使诸葛亮给他送女人的衣物羞辱他他也不让士兵出门迎战。诸葛亮忍不住了,派了使者前去查看情况,就这使者说的话却却让司马懿心情无比舒畅,因为他认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为何司马懿会这样认为了?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司马懿是个老狐狸,他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都是有根据的。
第一,打二十军棍的刑法,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批,事无巨细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认定诸葛亮每天肯定是劳累过度了。
第二,诸葛亮每天的吃的也就数升,使者搞不好还夸大了,即使没夸大吃的也很少了。三国时期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而一毫升大约是0.75克,诸葛亮一天也就是吃的是一斤左右了。在现在看也许不是很少,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这就是很少的饭量了。要知道证明廉颇未老的时候是说他”一饭斗米,肉十斤了“。
诸葛亮这么劳累,吃的却这么少,司马懿断定诸葛亮身体不行了,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234年,诸葛亮病逝。
司马懿这次还真的算准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去世前诸葛亮对朝中大事和军队都有安排,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遗言秘不发丧,整顿军马后从容撤退了。
诸葛亮为了刘备父子为了蜀汉是鞠躬尽瘁,油尽灯枯了,只是很遗憾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还是没有什么作为。263年,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了。要是诸葛亮知道刘禅这么无能,不知道当初还会不会这么拼命了?
湘西小木鱼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米,吃的不算少,那是因为,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会吃很多的菜,古代的时候基本只有主食,像诸葛亮这样的大官,应该还能吃点鸡腿、马肉什么的。正常来说,古代的人,吃的米饭肯定比现代要多一点,所以,一天吃一斤米放在古代肯定是少的。
至于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天只能吃一斤米,然后断定诸葛亮活不久也是有道理的,在古代缺乏医疗技术水平的时代,那是一不小心就死了,比如刘表就是在得知曹操要发兵后“背疽发作而身亡”,其实就是后背长个疮,一着急一上火,严重了就死了。
司马懿是“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典型代表,在三国时期,能够活到73岁,可以说是非常注重养生了,通过诸葛亮的饮食起居状况判断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能只是养生的角度去回答,更多的还是要从诸葛亮身上去找寻答案。
关于诸葛亮,我们需要摆脱《三国演义》等文学艺术形象,更多的还原他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前后五百年都了如指掌的神人,说白了,诸葛亮就是一个有点能耐的书生罢了,在出山投靠刘备后,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在赤壁之战中提出连吴伐曹,帮助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在宏观战略上的研究是有一定心得体会的,这也是刘备看重诸葛亮的主要原因,至于在具体带兵打仗上,刘备从来没有领过这位“军师”,都是自己去打架,诸葛亮在后方筹钱筹粮“运筹帷幄”。
刘备死后,由于法正等人已死,蜀中只有诸葛亮这个人才了,诸葛亮才得以掌管蜀国的军国大事,前面我们说了,诸葛亮是在宏观战略上有一定水准,然而开始管事后的诸葛亮一直都是着手于细微处,“事必躬亲”,使得诸葛体弱多病,未老先衰,干自己不擅长干的事情才是最劳心劳神的,诸葛亮本身就不擅长打仗。
六出祁山,效果越来越差,对魏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反倒是对蜀国来说,劳民伤财,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很多人在评价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能力时,都认为诸葛亮比司马懿更厉害一点,其实,诸葛亮纵然才华比司马懿高一点,但是司马懿却是诸葛亮的克星,而且是专克。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期间,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来,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体弱多病这个缺点,因此在对战中,司马懿采取了诸葛亮在对待南方夷族的策略“兵战为下,心战为上”,抓住这个弱点,避而不战,反而展开猛烈的心理攻势,然后从精神上打垮诸葛亮,很明显,最后诸葛亮是败给司马懿的。
诸葛亮在军营当中,事必躬亲,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交给别人,当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的营中的时候,司马懿从来不提什么时候应战,反而是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这样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擥焉。”看到这里,估计司马懿放心一半了。
诸葛亮本身就体弱多病,然而率领数万大军征讨期间,连处罚士兵超过20杖都要亲自决断,可见诸葛亮平时工作量得多大,因此,诸葛亮拖不久已。
诸葛亮最大的心病,其实就是蜀军的粮草问题,这个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像诸葛亮这样连士兵犯点小错误都要合计半天的人,当然晚上急的都睡不好觉了。
当司马懿问及使者诸葛亮的饮食情况时,使者说:“所啖食不至数升。”也就暴露了诸葛亮的身体健康情况,正因为了解诸葛亮,再结合当时的情况,司马懿断定 “亮将死矣。”
与此同时,司马懿更是派出两千多人在诸葛亮的营寨外喊“万岁”,命不久矣的诸葛亮听到这样的话,估计就跟当时诸葛亮气别人一样,暴跳如雷,司马懿将诸葛亮曾经用过的下三滥手段也用到了诸葛亮身上,最终使得诸葛亮心力交瘁。
双方仅仅相持三个月,诸葛亮就“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史论纵横
因《三国演义》的精彩演绎,六出祁山不仅成了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攻守对决的别称。
事实上,诸葛亮真正从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数并不多。但这不重要,因为《三国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咱们通俗认知中的三国,所以咱们还是按《三国演义》的路子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问诸葛亮寝食、政事烦简与否,进而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这是诸葛亮五出祁山时的精彩一幕,咱们不妨从一出祁山开始,来简单聊聊这两位高手之间的攻守对决。
蜀汉建兴六年,平定南中,恢复与吴联盟后,诸葛亮首次兴兵伐魏。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亲率大军向祁山方向攻击。
起初的局面非常乐观,在诸葛亮的攻势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更大的收获则是收服了姜维。
一时间,诸葛亮威震关中。
只可惜,关键时刻马谡掉了链子,失街亭,导致原本的赢局陷入难赢局面,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
同年冬天,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击败魏军之机,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遗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杀到,诸葛亮半途而废,只好再次退回汉中。
一年后,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阴平,击败魏援兵,占得这两郡后,诸葛亮留兵据守,自己率兵回师。
怎奈老天不成全,连日大雨导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无法增援新占得的这两处前沿进攻据点,北伐又告失败。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率蜀军四出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一攻一守,棋逢对手。
诸葛亮欲决战,司马懿欲拖垮远道而来、军粮不多的蜀军。
诸葛亮有多神机妙算,司马懿就有多忍者无敌。
困局之下,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办法引诱魏军出击,但司马懿谨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军一停,他便扎营据守。
正当两人攻守拉锯时,受称帝谣言影响,诸葛亮只好班师回朝。
经过这四次北伐,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鞠躬尽瘁,再次出兵欲决战司马懿。
司马懿依旧想用持久守战拖垮诸葛亮。
耗不起的诸葛亮于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对司马懿来说就是小儿科的计谋,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妇人衣裙,企图以此激怒三国隐忍大师。
很显然,这不可能。
不仅不可能,司马懿借着被羞辱,来使心理麻痹松懈的契机,相反对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数。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军来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据《晋书·宣武纪》记载,他先问来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谋,实话实说,三四升。
司马懿跟着又问诸葛公政事烦累否?
来使有一说一,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
得到这两个答案,司马懿既而告诉身边人,诸葛孔明命不久矣。
这问题问的,意思是说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仅吃三四升米,就断定他活不长了,挺神的!
其实真正神的是司马懿能寻机这么问。
诸葛亮已经是老对手了,出来坐着四轮车,满身沧桑病态,有这些基本情况,再加上这两个关键信息,一天三顿吃不下多少东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样子,在古代的军营中,这样的饭量实在算少,70多岁的廉颇一顿还能吃10升也就是1斗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无巨细,忧心忡忡,这样的老对手怎么不垮掉。
一个情急激将,一个不动声色探得虚实,这一轮攻守对决,应该算司马懿赢。
难得他在极度受辱下还如此淡定,淡定下还如此具有小处见真知的大智慧。
黑句本
诸葛亮吃的是数升,未必有一斤米这么多。
首先,关于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这个事情,最早的出处是《魏氏春秋》
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后来《资治通鉴》引用了这段,并且加上了司马懿的解释,说诸葛亮“食少事繁”,工作太多,吃的太少,这样时间一长肯定营养跟不上,而且身体机能也会衰退,所以活不下去。
再后来,《三国演义》也用了这个段子。
题主问这个问题,应该是觉得疑惑。数升好像不算少啊,为什么诸葛亮吃了这么多,司马懿还说他食少?
实际上,诸葛亮每天吃的“数升”,肯定没有一斤米这么多的。
秦汉时候的一升,只有现在的200毫升左右。数升,按照3升计算,就是600毫升。600毫升的水是1斤2两,米的比重比水要小点,600毫升的米,大约确实有1斤左右。
古人没有副食,所以吃的饭量要大一点。比如廉颇顿餐斗米,相当于3斤米做成的饭。邓艾在计算屯田军粮的时候说了一句: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唐朝之前,一斛=10斗=100升,3000万斛是10万人5年粮食,那么每人每年60斛=6000升,换言之,每人每天吃20升。当然,这里不是纯米,而是带壳的粮食。去壳体积算占一半的话,大约是每人每天10升,相当于3斤左右,和廉颇一顿的量相当。
而诸葛亮吃的“不过数升”,就是说只有普通士兵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确实就更少了。
进一步的,诸葛亮吃的这个数升,还有可能并不是数升米煮成的饭,而是指煮好的米饭。一般米煮成饭,重量大概会变成原先的2-3倍。密度假设差不多,那么数升饭的话,只相当于半数或更少的米,这就更少了。
也难怪司马懿会得出这个结论。
巴山夜雨涮锅
有书君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这个桥段的时候,当时就觉得司马懿真是神乎其神,两三句话就断定出诸葛亮活不长了。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想要激怒他引他出战。
可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问了蜀国使者丞相的近况,“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又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懿顾谓诸将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下的这个结论呢?请听有书君一一道来。
一,通过正面的问话。
关于司马懿看似无心的问话,实际上是司马懿的别有用心。他在闲谈中得知对方两个情况。
从饮食上了解到诸葛亮一天吃不完三四升米,古时的三四升米就是现在的一斤米。
乍一听一斤米这么多,当然不是现在的米饭再配上蔬菜水果和汤一起吃,只是单纯的干饭而已,就是所谓的“粗茶淡饭”。
当年的老将廉颇七十了,为了表示自己还有能力打仗,故意在派来的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十斤肉,而十升为一斗,可想而知诸葛亮吃的并不多。
看来胃口好、食量大是当时身体强壮的标准。
诸葛亮一个统帅又从事脑力劳动,一天吃不到一斤米,只能说明他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了。
再者“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二十仗以上的责罚都要亲自去批阅。
蜀军十多万兵马一天上下多少大事小情需要他去操劳,耗费多少精力,定是早起晚睡,日日的费心劳神。
通过正面了解到诸葛亮是干的多吃的少,长此以往,再强壮的人也会生病的。
二,侧面的深入了解。
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司马懿料定使者回去面见诸葛亮必定会一五一十的汇报这里的情况。
本来想引诱司马懿出战的,结果让对方知晓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势必会影响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士气低落,无疑是雪上加霜啊。
这次北伐,十万大军哪里经得起长期的消耗啊,只要闭守不出,诸葛亮必定急火攻心,心力交瘁,是击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正是看到了这些,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