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它的確立以及發展,是在奴隸社會晚期的周王朝,西周建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從而推出了禮,禮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則,更是一種文化,
百家爭鳴時期,孔子一直致力於恢復的,便是周朝時期的禮儀制度,他認為,禮儀制度是規範人與人之間的規則,以及各國之間和平共處的基礎。然而到了春秋時期,周朝的沒落已成定局,各國之間相互交戰,註定是不會太平,從而,孔子付諸於一生的理想,也終究難以實現,而古代,身為五禮制度之首的,便是國家的祭祀了,祭祀活動在歷朝歷代都有,尊孔祭天更是歷朝歷代君主們所心照不宣的準則,然而,若說起國家的祭祀制度,應該是元朝最具有時代特色了。
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在滅亡南宋之後,元朝就成為了一個,遊牧、農耕二元文化影響下的帝國,從而它與傳統的漢族王朝有著許多不一樣的地方,諸如在儀式以及祭品的細節上,元朝展現出的,都是一種包含著濃濃的蒙古、漢族兩種文化所結合下的多元特徵,就好比,漢族王朝的祭天大多數為郊祭,然而,元朝的郊祭是在忽必烈平定天下之後開始出現,並未得到廣泛的應用,到元仁宗時期,才漸漸地完備,從而開始應用於元朝的祭祀活動中。
一·元朝郊祭
元朝一開始從事的祭天活動,還都是典型的蒙古式的祭天,並不是郊祭,在元朝建立初年,雖然忽必烈定下了郊祭的制度,然而後世子孫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在元憲宗第二年祭天之時,依然只是部分採用了漢地的禮樂,畢竟,長期在馬背上打天下的蒙古人,對漢族的這些里約是有些抗拒的,從而只是,淺嘗即止,稍稍的體會一下。
1、制度建立
據古籍記載,在中統二年時,曾經舉行過一次祭天,那年是忽必烈親征北方,因祖宗傳統,從而必須要進行祭天,意在維護蒙古的習俗,根據《世祖紀》載:五月乙未朔,“以平宋,遣官告天地、祖宗於上都之近郊”。不只是元世祖忽必烈,一些投降的南宋君臣,都曾上表恢復郊祭制度,祖制而不可為,終於,在樞密院以及太后、皇親以及高官重臣共同的努力下,經歷三代君主,直到元文宗時期,郊祭制度終於正式確立。
2、郊祭年表
那郊祭所要祭祀的主要的神仙都是什麼呢?郊祭所要祭祀的神位,一般都是自上而下,最上兩層,最上層的是為昊天上帝,代表了成吉思汗,第二層共有九位,按照神話傳統,分別是五方帝,黑帝,白帝,清帝,凰帝,赤帝,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極等九位,每一位都有著相應的供品,以及神位圖,並且都有著使用的年限。
二·元朝時期祭祀太廟的演變
無論是王侯將相,又或是平民百姓,必須要遵守的一項禮法,便是祭祀祖先,並且在皇家,開國皇帝則是後世皇帝所學習的楷模,同樣在祭天之後,祭祀太廟也就是祭祀祖先,在祭祀體制中佔據著很重的一部分,同樣承繼了漢蒙兩種文化的元朝,他的太廟祭祀形式也是具有特色多樣化的。
元朝祭祀祖先的場所,大約為三個:一、太廟,二、影堂,三、燒飯院,在多種文化交融下,可以看出,沒有一種祭祀的形式,是純粹的漢化與純粹的蒙化,就比如:太廟、影堂等漢地傳統祭祀地點,也蘊含了一些遊牧文明以及藏族傳入佛教的因素,同樣,本身屬於蒙古文化的燒飯院,在秉持草原傳統的情況下,也受到了一定的漢地文化影響,在《經世大典·工典總序·郊廟》有云:祀,國之大事也,故有國者必先立郊廟,而社稷繼之。
1、以祭祀為中心
在封建帝制的國家禮制中,最為具有突出地位的便是太廟,,
祭祀太廟,象徵著帝國統治權在家族內傳遞的合法性,同樣,太廟也一直是古代歷史祭祀祖先的主要場所,在統治中國2000餘年的禮儀制度中,太廟具有著豐富的政治內涵以及文化底蘊,元朝在統一天下之後,對根植於漢族文化中禮儀制度的太廟,也做了新的改變,也使得元朝時期的太廟深深蘊含著滿漢兩種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有著以和為貴的漢文化以及馬定江山的遊牧文化,然而,經過元朝末年,各地的混戰以及人們對於元朝的憎恨,如今對於元朝時期的太廟研究已經無從考證了,只有清初,繪製出的四副元代太廟製圖,使得能夠從始到終,全面梳理元朝太廟制度,然而,嚴格的史料以及記載至今沒有,也就造成了,如今的人們,對於這個距離現代並不太遠的元朝感到陌生。
2、燕京太廟
其實,並不是說在元朝沒有統一之前就不祭祀,不論是小農經濟為主的漢族,還是這些遊牧民族,都有著祭祀祖先的風俗,只不過相比於漢室的太廟祭祀,牧民族祭祀祖先的風俗沒有這麼複雜,在忽必烈繼位後,認為漢族文化博大精深,想要令國家長治久安,則必須要學習漢文化。
從而開始了漢化的道路,在中書省設立組織太廟,同樣修建太廟,此後,按漢族的儀式將祭祀祖先改為太廟祭祀,據史料《祭祀志》記載:當時所定的太廟七室之制:皇祖、皇祖妣第一室,皇伯考、伯妣第二室,皇考、皇妣第三室,皇伯考、伯妣第四室,皇伯考、伯妣第五室,皇兄、皇后第六室,皇兄、皇后第七室,凡室以西為上,以次而東。
此後,元朝一直嘗試著採用太廟祭祀,即便是生疏抗拒,可依舊按照,組織進行 並且歷朝歷代的君主們都嘗試著對太廟制度進行完善,終於憑藉著,三代君主以及能什麼的努力太廟制度終於晚上成功在元朝的前期歷史以及統治還算是穩定,從而太廟制度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3、大都太廟
之後便是大都太廟,元朝是第一個定都與北京的朝代,同時,他改名為元大都,大都建立以後,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不約而同的都遷往大都,太廟自然也是一樣,從而對於大都太廟的建造,修繕等也成為了元朝的重中之重。
三·最具特色的火祀和燒飯祭祀
相比於漢族的太廟祭祀,元朝在統一之前最具特色以及最為常用的祭祀形式,便是燒飯祭祀,這種祭祀的形式主要包括燒飯以及焚燒,用於祭祀祖先,同樣,將專門負責燒飯祭祀祖先的管理機構,命名為火祠。
1、火祠詞義
什麼是火祠呢,根據詞的含義,火古代行軍打仗,總會有火頭營,火頭營便是專門負責為軍隊燒飯的,燒飯自然會用到火,從而火的意思就是燒飯做飯,而祠顧名思義,就是房子的意思。
2、祭祖
元朝一朝終其98年,而它所使用的祭祖制度,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之後建造的,同樣在尊重爺爺成吉思汗的基礎上,忽必烈思考元朝的政治局面,從而改變了成吉思汗所定下的國家構造,他先將帝國的中心遷往到元大都,改用北方陵園,用於祭祀祖先,元人周伯琦記載:
“國朝歲以七月七日或九日,天子與後素服望祭北方陵園,奠馬酒,執事者皆世臣子弟。”北方陵園,即元朝諸帝葬地起輦谷,亦鄰真先生考證此地即《秘史》之古連勒古山,與顆顆腦兒、曲雕阿蘭相近。同樣,忽必烈在太廟之外也設置了一種火祠,適用於家廟,在這個家廟之中,有著忽必烈家族人的排位,像其他的一些表親,有資格進太廟,卻沒有資格進家廟,從而,忽必烈所祭祀的祖先翁袞(也就是漢族的排位),一定有的兩個人:先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另外一個就是,拖雷,在《射鵰英雄傳》中,就有拖雷這樣的一個人物,是為成吉思汗最為看重的一個兒子。
四·以設立八思巴帝師祭祀為,列舉元朝二元化祭祀原因
同樣,在元朝的祭祀中,還有著一個特點,那就是將一位少數教義的僧人,例如國家的祭祀範圍之中,要知道這是亙古未有的,國家的祭祀:一祭天、二祭祖,這都是符合現實,同樣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然而,八思巴帝師祭祀卻不被後世的文人所認可,認為它們是行天下之大不諱,更是不尊祖制,然而,無論這些文人怎麼說,天下還是帝王說話算,從而,這些文人也只的是將自己的不滿,宣洩與文筆之中,而最值得諷刺的是,元仁宗是元朝王傑中最推行儒治的皇帝,然而,八思巴帝師祭祀恰恰是他所創造推行的。
1、祭祀代表人物的個人魅力
八思巴帝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元朝皇帝如此的推崇,也是有一部分的原因的,儒學的影響在南北朝時期有所鬆動,因為時局動盪,從而促進了思想的自由化發展,再加上佛學的傳入,使得一些地方政權十分信仰佛學,對儒學的權威性地位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南北朝時期,雖然被隋文帝楊堅所結束,然而思想與信仰,卻不會隨著統一而消散,
佛學的影響力愈加深遠,在元朝時期,佛學更是除儒學之外的第二大宗教。而元朝統治者採用儒學卻也沒有抑制佛學,反而是推崇,而八思巴帝師則是做了以下三點,使得能夠得到天下通祀的待遇,這三點就是:
第一八思巴弘傳佛教,有助於國家穩定,佛教“去殺勝殘、躋生民於仁壽”
第二創造八思巴字,“以資文治之用”。
第三,招撫、統治邊疆民族,兵不血刃達到效果。
2、元朝統治者的立場
元朝統治者之所以將八思巴帝師,這位少數教義僧人列入國家祭祀的行列中,也是有其他原因的,第一是佛教的影響力,加之元代的統治者尊崇佛教,在宣政院中,藏傳佛教僧人佔據著重要的席位,而這也就是它們的提議及推動下做的決策,當時的元朝統治者元仁宗對於佛教也頗為了解,在很早的時候就曾受過佛教的薰陶,從而對於馬上民族的元朝,元仁宗是頗為仁慈的一位,從而他的諡號才會被稱為仁。
另一方面,則是與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相同的含義,那就是書同文,元朝時期的詔紙公文,所用的國字就八思巴帝師所創造的,同樣說元朝的複雜性強,在歷史上的漢族王朝,他們所尊的一定是孔子,一定是儒家的正統思想,然而元朝則不同,他沒有否定孔子的貢獻以及地位,然而,巴斯巴因為具有少數民族的身份。
並且藏蒙文化的親和度十分高,加之本身原因,元朝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從而在孔子與八思巴帝師上面,他們更加傾向於八思巴帝師,所以在袁仁宗上位後沒多久,文化層面上便刻意將八思巴帝師的高度放到與孔子相同的高度,而繼仁宗之後的英宗,更是讓八思巴帝師的地位高於孔子,從而開闢出一種具有元朝特色的祭祀。
它不同於漢朝的傳統祭祀,可若說他是藏族,蒙古族的祭祀,也不像,翻閱之前的記載,從未有過這種祭祀的內容,也就是說,八思巴帝師是一個多元文化因素,揉和多種文化組合而成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祭祀,它距離漢朝傳統祭祀,藏族佛教祭祀以及蒙古傳統祭祀,都有著很遠的距離,
然而咋一看卻發現在八思巴帝師祭祀中,還都有著這三種祭祀的影子,令人琢磨不透。而元朝一朝統治98年,,所開闢出的這種祭祀制度,一直是令後世致力於研究,卻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的狀態,這也就體現出了這個疆域空前遼闊,並且人權極度不平等的短命王朝所顯示出的意識形態獨特性。
閱讀更多 劉小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