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 10 条建议
延期开学期间,教育部已就中小学如何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已行动起来,“停课不停学”工作正在平稳有序地推进之中。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张志勇组织十几位中小学校长,就中小学如何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进行探讨。在探讨中,感到以下 10 个方面对于中小学校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至关重要。
- 把抗击疫情作为一门特殊的人生教育课程
现实生活是最好的人生课程,经历和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按照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停课不停学”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经历这次全民抗击疫情的战争,是中小学生最难得的人生经历,将对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心灵上、思想上、价值观上,会打下深深的烙印。
- 科学组织安排延期开学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是明确延期开学期间仍然属于学生的假期生活。二是恰当安排部分新课的学习。三是充分发挥居家学习的优势。四是注意处理好延期开学教学与正式开学后新课程教学的关系。
- 紧紧抓住推进教育技术变革的特殊历史机遇
一是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二是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平台。三是要有技术应用集成意识 。四是教育技术骨干团队探索意识。五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体验意识。六是巩固推广教育技术习惯化。
-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供给上要保持学校主体性
一是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二是重视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三是建立教师课程开发共同体。
- 教学活动安排切忌照搬学校班级教学的做法
一是统筹好学校统一规定和学生自主安排的关系。二是统 筹好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两类课程的安排。三是尽量不要直接照搬学校学科教学的做法。
- 积极探索学生居家期间教师教学的有效方式
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笔者主张做到“四个不照搬”: 不照搬学校课程表、不照搬学校作息时间表、不照搬学校课时时长; 不照搬学校教学模式。为此,要深入研究学生居家学习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变革。
- 充分发挥学生居家学习的独特优势
一是具有更强的自学优势。二是具有更强的生活化优势 。三是具有更强的实践制作优势。四是具有更强的德育和劳动教育优势。五是具有更强的家校合作优势。
- 尊重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学习规律
一是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尊重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三是尊重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
- 高度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一是唤醒家长责任意识。二是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三是强化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四是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五是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做好规划。六是要做好榜样引领。七是要配合学校履行好管理责任。
- 要探索学生居家学习的有效管理方式
一是发挥团队管理的作用。二是发挥虚拟班级的管理作用。三是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管理作用。四是发挥家长管理的作用。五是要发挥 技术监管的作用。六是要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
来源张志勇思想会客厅 《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 10 条建议》
-2-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
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教育”
线上开学以来,据调查,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卡顿、掉线,技术上缺乏支持。由于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峰值,许多在线课程平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卡顿的现象;二是效果不如线下教学,大部分教师没有网络教学经验;三是家庭负担重,学习管理和监督“转嫁”至父母。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网络(远程)教育本身的问题,从技术支持、质量保证、管理监督来看,我们只要加快国家 5G 网络建设,加大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课程开发,上述问题也都有解决的可能。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我们如何看待新的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新技术改造传统教育,以更好地应对疫情这样的灾难,应对未来发生的变化。这次疫情,敲响了未来学校转型的冲锋号,也为“空中课堂”在未来的常态化提供了可能。
人类总是借助于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的发明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同样,教育手段方法的变革创新也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知识的积累突飞猛进,而且传播知识的方式也多次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按照法国学者莫纳科提出的观点,大约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的表演阶段,依靠语言文字间接传递的表述阶段,依靠声音图像记录的影像阶段,依靠人人平等互动的互联网阶段。
每个不同的阶段,教育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
教育手段方法包括三个维度:学即获得信息的手段、教即传播信息的手段以及教学互动的手段。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传播方式的变革都极大地改变着教育手段方法,促进着教育效率和教育品质的提高。
在表演阶段,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单一,完全依靠口耳相传;在表述阶段和影像阶段,因为有了文字、活字印刷和影像技术,教师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和学有了相对分离的可能性;在互联网阶段,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世界变成了一个家园,知识的传递更快捷平等,而且导致传授方式、模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
过去老师和学生之间居高临下、我教你学,现在完全可以颠倒过来,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懂得多,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可能超越老师;过去在学校上课学习,回家做作业,现在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在教室里解疑释惑;甚至,今后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家里、其他社区中都可以获得知识。
来源
腾云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教育” | 病毒与未来》
-3-
“话题教学”是特殊时期开展远程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当前的形势下,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网上”是无奈之举,也是应对之策。但是,我们仍然要向网络教学要效果,而不仅仅是要学生紧盯远程教学的屏幕完成每个课时。特殊时期的远程教学活动必须要从屏幕转向头脑,从 PPT 呈现转向学生的深度思考。
- 什么样的话题最值得教学?
“不允许教授新课”的远程教学,最适合的基本模式是开展“话题教学”。特殊时期以话题教学模式开展远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把“已知的知识”放在现实的情境中去解决某个现实问题,尤其是将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知识置于全球化、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情境中,从而找到“已知的知识”的缺陷,通过深入的探究、对话与分享,可以清晰地发现所谓的“已知”仍然还是“未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深入探究貌似“已知”的“未知”。
例如,关于“英雄”和“勇敢”的话题,针对当前防控疫情时期被称之为“逆行英雄”的医务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货车司机、志愿者,原有课本内容中有许多“已知中的未知”可以拓展、深化,这是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也是教学过程的新挑战。
- 能让学生学到什么?
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现实,与学生自身世界有着强大联结和影响力的话题,才能被学生认为是有意义的。因此,需要采取更好的方法来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改变,主要包括:
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呈现,挖掘教学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例如,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所思所想,由于“独居”引发自己对于现实生活、家庭亲情、同伴友情等方面原有所持观念的冲击,以及疫情带来的恐惧及对社会稳定与动荡的讨论,特别是那些父母在抗疫第一线的同学,“大家”的责任担当与“小家”的亲情离别所带来的情绪纠结。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以触发学生持久的学习激情,深入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寻找“与更大的世界”联结。一个现实的、本土的话题,与未来社会及当今时代的全球化存在着多个维度的连接,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探寻与教学话题相关的各种文化变量。
以我校的外语学科为例,可以借助对于这次疫情发生后世卫组织的紧急决定、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以及这些国家对于本国疫情风险的处置措施,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的全球性解释”或“全球政策对地方问题的影响”的话题,这些话题对于学生将会有特别的吸引力。
以强大的学科支撑来展开教学。我们应当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当前的中小学校没有抽象的教师而只有具体的学科教师,客观上必须考虑“教学话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科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于解释情景和创建解决方案是非常必需的”,高质量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事实,而是让学生了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及其复杂性,这一点,必须要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例如,化学学科可以讨论“消毒剂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此去讨论科学防疫的现实话题。
来源
人民教育 《林卫民:“话题教学”是特殊时期开展远程教学的基本模式 | 关注》
-4-
停课不停教背后,更需凝聚教师群体智慧
- 第一步:分析特殊时期核心需求
学校均有共性的“停课不停教”需求:
1)疫情时间,帮助教师提前做好更充足的教学准备,以备疫情结束时快速实现教学进度赶超追;
2)利用假期时间辅助教师自我提升,将教师“被困在家”变为“闭关进修”,以“满电状态”迎接开学;
3)以网络研修、线上辅导和在线视频的形式组织教师线上教学培训;
4)留存教师网课资源,沉淀优质校本知识。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变革。
- 第二步:升级教师工作发展平台
面对特殊实情,学校联系果之教师工作发展平台的客服人员制定了疫情期间体系化解决方案,包括:协同备课、混合教学、校本培训、校本科研、资源留存五大场景。助力广大教师群体在疫情期间做好远程协同备课、线上混合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支持学校开展在线教师培训、项目研究等专业发展工作;帮助教师和学校留存电子成果,为“停课不停教”做好保障。
- 第三步:方案落地实施
1)做好教学预备,疫情期间跨空间协同备课;
2)实施混合教学,帮助教师远程为学生答疑解惑;
3)休假不掉队,在线校本科研,教师互助发展;
4)实施校本培训,针对疫情特殊需求精准提升教师素养;
5)沉淀校本内容,打通数据闭环,持续利用资源。
来源
果果科技 《停课不停教背后,更需凝聚教师群体智慧》
-5-
李镇西:非常时期,给教师的六条建议
第一,足不出户。最近别出门,就是对国家抗疫最大的贡献。钟南山院士反复呼吁,每一个人都不要出门,自我隔离,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就是对医务人员最大的支持。
第二,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平时大家都说“很忙,没时间读书”,这也不完全是借口,确实平时大家很忙。那现在突然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自己支配,不正好可以把应该阅读的书好好读一读吗?
我曾经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学校发展是真正的威胁。”老师们一片叫好。随即我又说了一句话:“教师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不读书,这对教师发展是真正的威胁。”
第三,写作。优秀教师的自我提升,除了上面说的阅读,还有就是写作。每天的忙碌中,有多少教育素材供我们思考、提炼、总结的啊!现在闲下来了,想想过去的一学期、一年中,有哪些教育故事值得珍藏?有哪些课堂精彩值得追忆?有哪些教育思考值得记录?有哪些工作教训值得汲取?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文字凝固下来。
第四,整理。这里说的“整理”,是指整理和教育有关的资料,包括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资料。平时每天都在往前赶路,好多资料比较凌乱,现在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清理清理,归归类,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查找。
第五,健身。这次新冠病毒感染的对象,据说主要是免疫力相对比较弱人群,这对我们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平时工作量很重,好多老师都是超负荷工作,甚至带病工作,想健身也难以有时间。这次在家里,一定要安排出时间锻炼身体。虽然不能去户外锻炼,但在家也有健身的方式:俯卧撑、仰卧起坐、健身操、太极拳、跳绳、举哑铃……都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第六,酝酿教育。最近老师们可以从容细致地构思一下,面对我们国家史无前例的“抗疫战争”,如何搞好我们的开学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如此丰富的抗疫经历和素材,没有理由排斥在我们的教育之外。
来源
镇西茶馆 《非常时期,宅在家里的老师如何为国家的抗疫做出贡献——?我的六条建议》
-6-
校园公共建筑如何安全防疫?
校园公共建筑如何安全防疫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公共建筑防疫运行技术指南,可作为正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在传染疫情防控时期运行管理的参考。以下内容选自该指南的“建筑”、“通风”和“空调供暖系统”三个板块。
- 建筑
1)防疫期间,公共建筑出入口宜设置疏导,设置只进和只出的门,采用人流单行进出的方式。
2)多层公共建筑的电梯宜停止运行;高层公共建筑的工作人员建议尽量采用走楼梯步行方式,尽可能不使用电梯。有条件的公共建筑可分开设置上行和下行楼梯,避免人员交叉。
3)防疫期间,公共建筑宜根据建筑物实际使用功能、使用人员和使用时间临时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相对稳定的使用区域,对于频繁流动变化的人员,宜设置独立的空间区域,如在其入口附近设置访客区且采用预约访客制,避免同一时间人员聚集。
4)防疫期间,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剧场、大报告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宜停止使用。公共建筑宜进行使用人数总量控制。
5)防疫期间的会议应尽量采取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公共建筑中的各类会议室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
6)公共建筑的人员停留区的空间布置应考虑人员相互交流空间距离 1m 以上。公共建筑中庭、公共休息区等人员停留区,应减少或不布置桌椅等家具,尽量避免停留接触。
7)公共建筑的空调机房内应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存放无关物品。
- 通风
防疫期间的公共建筑日常通风应按以下原则运行:
1)公共建筑中,每 2 小时应主动开窗通风 1 次,每次 15 分钟~ 30 分钟以上。开窗通风宜在上午 10:00 至下午 16:00 之间室外温度较温和时。
2)公共建筑中,所有平时用送排风机均应启动。
3)公共建筑中有外窗房间,在空调运行期间宜保持外窗一定的开度(高层公共建筑随着高度增加,开窗开度可以适当减小),确保空气流通;若外窗与空调设置窗磁联动控制,建议在传染疫情防控时期取消联动。
4)公共建筑中无外窗或固定外窗房间,在空调运行期间宜将房间门保持一定开度,使房间与其他非人员停留空间保持相同。
5)公共建筑夜间无人期间,在确保室温不低于 5℃ 的防冻值班温度前提下,应关闭所有制冷供暖设备,开启外窗,启动所有排风系统进行通风换气,换气时间不少于 2 小时。对于无外窗与固定外窗房间,应设置临时移动式风机对房间向公共区域排风,并通过公共区域与室外换气,避免通风死角。
6)公共建筑的厨房通风与餐厅食堂通风时,应识别气流组织与正负压方向。厨房通风时,应通过室外补风,不应通过公共建筑内其他区域负压渗透补风。餐厅食堂通风时,若原有排风口设置于售卖区,且售卖区处于负压区或回流区,不应启动原有排风系统,可在餐厅食堂设置临时移动式风机从人员停留区向室外排风。
公共建筑自净通风可采用下列方式:
1)公共建筑通风换气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启动排风系统,外窗自然进风的混合通风方式;对于无外窗房间或大开间内区公共区域,可同时启动排风与新风(送风)系统机械通风方式。
2)对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且未设置较大排风量措施的区域,可在征得物业允许的情况下,临时采用启动排烟风机排风,加压风机送风的方式定时送排风。
3)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需要注意运行的时间,保证室内无人期间的室温不低于 5℃ 的防冻值班温度。
- 空调供暖系统
防疫期间的公共建筑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室内空调供暖温湿度宜按以下原则设定:
1)运行使用时空调供暖温度宜设定为 20℃ ,有条件时可以适当提高室内的设定温度。当室外温度达到 20℃ 以上时,宜停止使用空调供暖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全新风直流通风方式。
2)室内湿度不宜过大,不宜大于 50% 。
公共建筑中央空调供暖系统宜按以下原则运行:
1)当公共建筑采用风机盘管(或者 VRF )+新风系统时,其新风系统应全部启动投入正常运行并宜 24 小时运行。
2)当公共建筑采用全空气系统时,宜关闭回风阀且封闭回风口,采用全新风运行。
3)公共建筑的新风应直接从室外清洁处取风,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垃圾排放点和其他污染源,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
4)公共建筑中空调供暖送风风口叶片角度可调时,应调整叶片角度;叶片角度不可调时,宜调整人员停留区位置,避免向人体直接送风。
当公共建筑中发现疑似病例时,应采取立即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停留空间的空调系统宜停止运行,并对其停留的空间及空调系统相关部件消毒后方可使用。
有条件公共建筑宜配置空气净化器,但空气净化器不能替代自然通风。
来源
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 《疫情当前,校园公共建筑如何安全防疫?》
-7-
让教育督导“长牙齿”——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意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 20 日围绕这些问题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 围绕教育督导“长牙齿” 致力于解决 4 方面问题
这次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紧紧围绕教育督导“长牙齿”,致力于解决 4 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教育督导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不严格。
二是在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督导定位不够清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督导工作重点不突出,督导方式方法仍比较落后。
三是在结果运用方面,主要是督导报告缺乏权威性,督导意见常被“束之高阁”;整改问责不力,没有真正形成震慑。
四是在督学队伍方面,总体上人员严重不足,各级督学都面临专职少兼职多、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水平不高、条件保障不够、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 督导“长牙齿” 问责须有力
《意见》在强化督导问责方面提出了 8 大举措:
一是完善报告制度。二是规范反馈制度。三是强化整改制度。四是健全复查制度。五是落实激励制度。六是严肃约谈制度。七是建立通报制度。八是压实问责制度。
-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
《意见》提出了 4 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一是配齐配强各级督学。《意见》明确提出了国家督学的基本素质要求,即讲政治、敢担当、懂教育。同时,对督学的数量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是创新督学聘用方式。《意见》要求,要结合教育督导职能和当前实际,探索从退休时间不长且身体健康的干部中,聘用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经历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督学,专门从事督政工作;从退休时间不长且身体健康的校长、教师、专家中,聘用一批业务优秀、工作敬业、有多岗位从业经验的督学,专门从事学校督导工作。
三是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完善督学培训机制,制定培训规划,出台培训大纲,编制培训教材,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开展督学专业化培训,扎实做好分级分类培训。另一方面,强化督学实绩考核,对认真履职、成效显著的督学,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激发督学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同时,着力优化队伍结构,逐步扩大专职督学的比例,并建立督学退出机制。
四是严格教育督导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对本级教育督导机构的监督制度,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完善对下级教育督导机构的监督,健全教育督导岗位责任追究机制。
来源新华社 《让教育督导“长牙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解读》
閱讀更多 教師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