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师父”和“师傅”有何区别?你怎么看?

Y616388166


一、先说师父。

古时候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便是师父的来历,意思是亦师亦父,又尊必从,有是一家人的意思。是过去对老师的普遍称呼,两者有深厚的感情。比如:在《西游记》中,沙僧对唐僧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几无怨言,这是徒弟对师父态度的典范。

二、再说师傅。

师傅是既是老师又是帮助你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师亦傅,尊而或从,有点象“外人”的意思,是现代人对老师的普通态度。比如:现在的人对老师,尊而不肓从,有一定的反对余地。

综上:“师父”既是老师又是一家人,必须服从。“师傅”既是老师又可以不肓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争论。前者相互感情或许较深,后者相互感情或许稍浅,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大才21


我父亲是个木匠,姓邓,因为拥有做木工活这个技术,所以走到哪,村里人都会说邓师傅。

后来收了一个徒弟,跟师学艺三年,吃喝住行都在我家,学成后,每年过年都会来拜年,称呼我爸为邓师父。

我朋友是居士,有一个云游四海的师父,还有一个寺庙住持的师傅。从他的言行举止中,感觉对师父更加敬和推崇。

由此看来,师傅,师父,在各个行业都存在。

而且,师傅,师父,自古历史就有记载。

随着朝代的更替,使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调整

在古代,更多使用的是师傅,师父是唐朝才出现的词。

以前帝王的老师叫太师,太傅,这也是师傅的由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师傅专指帝王的老师。后来逐渐对平民百姓的老师,也称为师傅。

师父的由来是,父生之,师教之。古代尊师重教,把老师看得和父亲同样重要。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有情感的成分。元明时代,师父专门指和尚和道士。

我们现在,把师傅的范围扩大了,成了一个职位的代号,比如修车师傅,做饭师傅……已经失去了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本来意义。

而师父,在现代,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郭德纲收徒,赵本山收徒,这一类型的师父。但是,对师父的那种父爱如山敬重,貌似没有那么浓郁了,因为教出来的徒弟,之前偶尔就有分道扬镳的!


陪菡宝读古典


现如今,师父有师者如父母的分量,对于传授自己技艺、知识的老师,师生情谊深厚的,用“师父”这一称呼。“师傅”使用的范围则比较广,对于陌生中年人可以用“师傅”来问候,称呼有技艺的人或向自己提供服务的人,也用“师傅”,但这个称呼也有不太被接受的时候,我讲一下我的亲身经历。

我第一次去一家重工企业时,事先做了很多功课,唯一忘了了解下该怎么称呼在这家企业工作的人。我最初遇到的几位正好是有职位的,科长或部长,这个我懂,就冠姓称为某科长或某部长。紧接着被他们带着去分厂,要听一位专业人士讲些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位专业人士姓王,我听着和我同去的人说起他时叫“王gong”,我大概感觉“gong”是“工”,自作聪明地想这是不是工人的意思,同去的几位因为都有职位在身,所以称呼那位为“工人”也没什么不妥,我作为小辈这么叫可不太合适。大概是有点年代的书看多了,我很死板的觉得叫“师傅”是尊称。于是见面后很恭敬地称呼这位王先生为“王师傅”。话出口自己没觉得不妥,但站我旁边的一位抽了个空把我拉到一边说:“不要叫王师傅,要叫王工。”

后来我才知道,称呼“师傅”不礼貌,“工”可能更接近于工程师的意思,是对于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尊称,与职务或职称无关,有的人是纯操作性质的,并未获取“工程师”的职称,但一律称呼为某工是妥当的做法。这是一家大型国企,也是我唯一接触过的生产型企业,见识有限。所以,不知道仅这家企业在称呼上是这样的还是所有都是。欢迎有懂的人文末评论处指点。

“师父”的用法基本没有异议,大家都懂。感觉有师父的人都是幸福的人。想想啊,除了父母,还额外有人如父母那般指点自己。再幸运点,有师父还会有师兄弟师姐妹,这个小小团队会带给人家庭般的熏陶。其实,如今人们学习的方式比较多样了,传授技艺的老师也很多,多是好事,把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项功能做得更纯碎了,但感情上的链接也被弱化了。古人那种拜师的仪式感,师徒间如父如子的相处模式,徒弟吃住都在师父家,很多年后才能出师等等师徒文化的显著标签都难寻其踪了。


张晴柔


在现代汉语词汇里,“师父”和“师傅”在读音上完全相同,都读作“shī fù”,但在释义上却大有讲究。

首先,这两个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师”字,就限定了这两个词的释义都是对老师的通称。两个词语的区别在于后缀“父”和“傅”的不同。

我们搞清楚了两个词语的共性之后,再来看看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虽然两者同指老师,但涵盖的外延有很大的差别。

“师傅”可以指“师父”,也可以指“师父”之外的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熟练工,如工程师、技师、车床师傅、汽车师傅等,也可以泛指成工人师傅;旧时还可泛指寺庙里的和尚和尼姑;而到了现代,尤其是南方更是宽泛到对任何一个不熟识的人的尊称,如“师傅,请问去××怎么走?”所以,“师傅”一词到了今天,已经相当宽泛了,可以涵盖一切不熟识的人,当然也包括了“师父”。

而“师父”涵盖的范畴就狭窄得多了。“师父”从古到今,都是徒弟对教授某种特定技艺的老师的尊称。虽然一个师父可以同时教授多个徒弟,一个徒弟也可以同时拜多个师父,但旧时这种特定的师徒关系是通过严格的程序确立的。旧时,一个徒弟想真正拜个师父,并能得到师父的接纳,必须通过师父严格的考察,然后烧香、磕头、献茶、献红包、做进师酒等等好多繁冗的仪式,才能确定师徒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确定下来了,就成为终身不可更改的。这种关系由于双方相处甚密,有时候甚至超出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这种关系确立后还没完,经过若干时日后,这种技艺日臻熟练,并得到了师父的严格考核之后,师父才准许徒弟出师。真正确立了出师后,还必须摆出师宴,在同门师兄弟、师姐妹中成为独立门户的一个新人。至此,师徒关系仍然延续下去,见面徒弟仍然要叫“师父”,直至离世。

“师父”的称谓发展到今天,虽然没有旧时的繁琐复杂,但这种既定的师徒关系还是延续下来了,还是仍然讲究“师徒如父子”的真挚感情。所不同的,更多指的是工厂里的师徒关系,以及农村里的一对一教授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仍然延续到徒弟日后学成出师,独立门户又成为一代“师傅”级别的技工之后,对教授自己技艺的恩师还以“师父”相称。

这种师徒关系讲究的是尊师爱徒,尤其是旧时,师徒关系融洽的,师父对徒弟视如己出;如果徒弟欺师灭祖,必将遭到同门,乃至社会的围攻谴责!如果背叛师父,师父有权清理门户,宣布逐出师门,甚至取其性命!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两者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混用了,也没有这么多讲究。但实际上,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听雨轩TY


亲切的程度不一样。


民工作者


“师父”一词或自唐代起流传,基本含义即老师,也可用于对出家人的尊称。“师父”一词在感情色彩上要强烈得多,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

“师傅”一词更早出现,本义即老师。但自秦汉时期起,“师傅”一词演变为专指帝王之师,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所谓“身为师傅,贵极人臣”,“师傅”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


惟妙惟肖1980


师父和师傅这两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为发音相同,所以大家平常很少去分别判断,但有时候需要写出来的话,就真不知道该用哪个了,所以今天末学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总结一下,看看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

一,师父。

师父,在古代是对老师的通称,也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尊师重道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在古代,师生之间情同父子,老师是真教,学生是真干,老师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学生则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子孙、家事,学生会帮忙照顾,学生家有什么困难,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帮忙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甚至有些行业,一旦拜了师父,就得全面由师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预,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子女见面。到了汉唐时代,为了体现出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的重视,逐渐形成了正式的拜师礼仪,叫做拜师礼,弟子拜师时要给师父行三拜九叩大礼,并且要跪献红包和拜师贴,以及其他具体礼仪,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读《论语》,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真的是亦师亦父,很让人感动。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贫寒的很多,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学们接济,死后的葬礼,还是同学们凑钱帮忙置办的。孔子去世后,子贡和同学为孔子守丧三年,然后子贡在孔子坟前盖了小屋,又独自守墓三年,一共六年,这是多深的师生感情呀!

到了现在,师父这个词基本上就只用于对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了。

二,师傅。

师傅,在古代是徒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感情在内;也是对一些有专业手艺的工匠的尊称;到了现在,我们对普通的男性劳动者,也习惯的尊称为师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师,就叫做太师、太傅、少师、少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对某些有专门技艺的也称师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机师父、木匠师傅、修鞋师傅、修电动车师傅等等。

总结:

一,因为师父后边有个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亲一样的对待老师,相较于师傅,关系更亲近,更真挚,感情色彩更浓烈一些。

二,徒弟对于传授技艺给自己的人,可以称师傅,也可以称师父,看关系亲密程度而定;没有师徒关系的时候,只适合称师傅,不适合称师父。

三,对于出家人,只适合称师父,不适合称师傅,否则就显得不尊重。

四,有技艺的人称呼自己的时候,用师傅比较合适,比如:我这个徒弟很厉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已经超过我这个做师傅的了。


韦氏天星风水


师父,具体给你亲自传授本领的师傅,你跪拜的师傅。所以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傅,一般是一种礼貌的称谓。比如需要求助陌生人帮助,你可以叫声师傅。例如:师傅你好,请问那边的瓦房店轴承怎么走?就是这个意思。


禾川5


师傅是一个白话文的称呼,和师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於我国 文化在父权社会的发展,把“父”作为一种近乎崇拜意义对象看 待,所以父也表示了一种地位。

师父这个词类似于“尚父”。由於我国文化对师德尊敬,认为一 日为师则终身为父,所以尊师为父,称为“师父”,当然这样称 呼也是为了和自己的父亲的称呼区分开来的缘故。


和谐号专列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佐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虽然有数百次的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败之后,他向观众赔礼致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北宋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秃厮,皆呼师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老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师傅”和“师父”最基本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混用。如《榖梁传》中的“师傅”,在《白孔六帖》和《渊鉴类函》中就写作“师父”。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师傅深怀敬意,师傅的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当,他就完全可以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