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凡星
刘邦此人尽管并未受过多好的文化教育,也喜欢那骂人,但不可否定的是,刘邦是个英雄,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以一介草民之身起兵,后夺得天下,立不世之功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可以说,他是广义上的英雄。纵观刘邦一生,他赖以夺得天下的诀窍是善于用人,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一帮及其杰出的文臣武将在他的手下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其实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自己或许不太厉害,但是善于用人。第二点就是刘邦此人能屈能伸,不想项羽一样死要面子,最终落得个自刎下场,这正是刘邦的过人之处。所以在我心里,刘邦是一个广义上的英雄,善于用人,能屈能伸,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者。 项羽应该是狭义上的英雄,即勇力过人,不肯屈服,意气用事。这点或许很可贵,但是,凡事必有度,无度必然适得其反,很显然,项羽就是。因为他无度,所以勇力过人便成了凡事主张用暴力,其实他并不懂得,暴力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中最费力还最不讨好的事;因为他无度,不肯屈服便变成了孤矜自傲,刚愎自用,不肯听信别人的忠言,当初韩信这一不世出名将便是在他手下,但是由于他不能很好的利用人才,导致了韩信投奔刘邦,也导致了自己最后乌江自刎的悲剧,他若是听从范增的忠言,或许下场也就不把那么惨了;还有意气用事,这个完全不需要举实例了,太多了。 所以在我眼里,刘邦是真正的英雄,他可以善用人才,得到天下,这样的人才是最Nb的;至于项羽吗,说句实话,我并不喜欢他,身为一个领导者,他更应该做到的事应该是善用手下人才,从善如流,而非刚愎自用,崇尚武力,像项羽这样的人若是成功了,只能成为暴君!(不纳忠言,崇尚暴力,不是暴君是什么)而且人们同情他乌江自刎,我却丝毫不同情,这是他自取的,他当初若是用了韩信这一人才,或许死的就是刘邦了。 面对历史,我们要结合具体事实,对人物进行剖析,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一个英明的君主,并不需要多高的品行,需要的是杰出的领导才能与掌控局势的能力,面对事情的冷静,不意气用事,这样的君主便是杰出的
xuefei2020
刘邦是一个善于用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轻信多疑的悲剧英雄。
刘邦在称帝以后,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成功?他说,我之所以得天下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我能用之,此我所已取天下者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大家都知道一个有气度的领导更容易得到下属的拥戴,所以豁达大度的气度是刘邦事业成功的第二大关键。否则萧何张良,平等无数能人不可能聚集在他的周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一生只有一首诗,但却千古流传,因为这句话非常的磅礴大气,也表明了刘邦的非凡气度。不仅如此,刘邦也非常能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当年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的时候,他也想到长安城去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就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攻;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而项羽虽然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不听从范增的忠告,在新鸿门宴时,刘邦的几句辩护之词,几句看似甜蜜的言语,项羽为之喜悦为之兴奋。他原本对刘邦的怒气似乎在这一瞬间化为乌有,范曾的那意味深长的眼神他却置之不理,让自己迷失在刘邦的甜言蜜语和他自己与日俱增的狂妄心上。如此的刚愎自用,从而失去一统天下的良机。
然而他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20万,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掠夺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是对项羽的真实写照。
古语云,成者为王败者寇。滚滚历史长河水,不以成败论英雄。
阿彧说
一、白话项羽和刘邦
项羽和刘邦同绝对都是胸怀大志的顶尖人物。在历史长河中,中流击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的壮观场面,项羽看到后说:“老子一定能取代你。”刘邦当亭长时,一次到大秦王朝首都咸阳出差,见到秦始皇出宫时的壮观场面,羡慕地说:“我的娘呀,是爷们就该这样活。”
公元前209年秋天的一天,陈胜、吴广活不下去了,在今安徽省宿州(秦时叫大泽乡)打响了反抗胡亥的第一枪,一时,天下震动,一大群人撒着脚丫子跑去凑热闹。项羽与刘邦也趁机各自竖起项字和刘字大旗。后,陈胜、吴广失败先后丢了脑袋,项羽和刘邦成为抗秦两大首领。他们率军向首都咸阳进军。虽然,只有10万兵力的刘邦先进了咸阳,但不敢以老大自居。带着40万大军的项羽一来,刘邦乖乖卷起铺盖走人。项羽借着兵多,自然而然的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大。此时,天下都是他说了算!项羽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实和发配差不多。这时,项羽要多牛就多牛,刘邦要多孙子就多孙子。但,关键是刘邦不愿也不想当孙子,于是乎,随着“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楚汉相争”“一败涂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等成语不停的出现,刘邦终于获得了个“汉高祖”的称呼,开创了407年大汉王朝。而且,影响巨大。后来,“汉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因此应运而生。
二、对项羽和刘邦的看法
先说项羽:项羽肯定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他在推翻暴秦中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项羽的英雄气节为后人所赞叹。宋代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项羽的残暴也是令人发指的!坑降卒,杀降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捣毁始皇陵。把一个锦绣繁华的“八百里秦川”弄的“满目疮痍”,三秦大地的子孙们无不恨的牙根都痒痒的不行不行的。
再说刘邦:刘邦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写了这样一条批语:“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主席认为刘邦高明至少有四条:即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三、项羽和刘邦的对比
项羽总是孤军奋战,凭借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不是烧就是杀降,使人怕也使人怨。刘邦总是注意团结不同方面的力量,把武力与政治攻势结合起来,首选不战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项羽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则知人善任,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能用人之长。在刘邦帐下,不仅有精于政务、会搞后勤的萧何,有满腹经纶、善出计谋的张良,有善于用兵作战的韩信,还有陈平、周勃、郦食其、陆贾等各种人才。
项羽有的是“妇人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刘邦有的是“豁达大度”。雍齿封侯最为典型。雍齿是刘邦的同乡,是尿尿和泥的好友。但此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永远长不大的小人,项羽有一次要杀刘邦的老爸就是他出的馊主意。后来刘邦成为大汉皇帝,大封自己喜欢的人和同姓亲友,一些人就开始嘀嘀咕咕了,很多人不服,张良说他封分不均。张良问他最讨厌的,一生最恨的,群臣都知道的那个人是谁?刘邦说:雍齿啊。这家伙曾多次使我难堪,使坏,俺最想杀他。 张良说:好,现在当务之急是先封雍齿,以示群臣。于是,刘邦赶快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于是乎,嘀嘀咕咕的人立马没有了。
历史的必然:最后,项羽只能流着泪,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悲壮谢幕。刘邦则仰天大笑,吟诵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走上了大汉的历史舞台。
吴建彬626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用,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没有听从范增的话,放掉刘邦,以致放虎归山,导致最后得失败。本人不这么认为,他真正的失误不是没杀刘邦,而是失误在自己不能客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最后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识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不过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适合做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就是狡黠、油滑,爱吹牛,就像个混混。刘邦的出生非常普通,就连他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在这点上,当然比不了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注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中,刘邦更显得黯淡无光,这使两个人在各自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一套,狡黠、油滑自然不是一个领导者该有的气质,刘邦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从信陵君那学到了什么?本人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笼络手段高明,善于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自己所用。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没有什么才能,但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张良都忠诚效命。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混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自己效力,这岂是一般的手段所能达到的?
二:宽容、仁慈、有大量,与项羽相比,刘邦做事有分寸。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 不斗力、坚忍刻己。
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做成大事,刘邦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
总结起来,项羽和刘邦都怀有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的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分,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靠运气得来的。
潇氵西—人生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千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是非非争了多少个时代。
众所周知刘邦是胜利者,项羽是失败者。
刘邦戴着一代枭雄的光环,得意地唱着大风歌,开创了汉民族引以为傲的光辉历史。
项羽怀揣着未尽的梦想,悲壮地谢幕于乌江畔,伤别了美人虞姬和良驹乌骓。
项羽的失败源于性格和见识。出身名门,英雄豪气,勇力过人,万夫不挡。恣意妄性,自大狭隘,有勇无谋,专断短视。说白了,项羽可以是万马丛中取敌首级的飞将,确难成统御万军,经营谋略的雄主。凭一己之力要打出一片天下,当然是英雄主义思想作祟。
刘邦的成功始于包容和圆滑。草根出身,混迹于世,志大才疏,不拘小节。虚怀纳柬,机敏取才,张弛有度,天下景仰。刘邦虽然无一是处,但懂得尊重使用有专才的人,毛主席就说泥腿子皇帝能成事,既有阶级群众基础,又能处理复杂问题,视野开阔,目标明确,懂得反思自己,强烈渴求成功,总能胜人一步。
项羽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失败是必然的。
刘邦是一个奸诈的枭雄,成功有其所长。
笃实探路
说项羽是一位英雄一点也不为过,他27岁时就已经是一位锐不可挡的霸主了。在消灭秦国的战争中,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诸将皆慑服”,东救齐地,西破章邯,而在巨鹿一战中,更是置生死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气概可谓雄伟英武,声势如日中天。《史记》中记载说,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而刘邦也确实是个混混,年轻时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后人对项羽和刘邦的成败分析的观点有很多,对他们二人性格的评价也很多。很多人认为项羽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认为刘邦则狡黠、油滑,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项羽和刘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在项羽的心中,他一直都把自己看作英雄,他也一直以英雄的气概来要求自己。项羽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中,小时候一定听了很多楚国大将们的英雄事迹,而他本人也“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是名将后羿,可以说项羽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作为英雄人物的。长大后,他又取得了那么大的战功,有那么多人敬畏,因此英雄的形象在他内心深处就更加根深蒂固了。他排斥才华过人的韩信,因为韩信受过胯下之辱。他欣赏敌对的樊哙,因为樊哙忠勇豪爽,他认为樊哙是个壮士。这两个例子说明英雄在他的心中多么重要。但他内心的英雄,只是武力上的英雄,而不是知勇双全的英雄。
因为在项羽的内心中,他早已把自己定位成英雄,于是他不爱学习,也不喜欢总结自己,他的才华只停留在带兵打仗的层次上。而且,他放纵自己的情感,凭自己的喜好奖罚部下,凭自己的喜好杀人。他没有把心思放在国家的管理上,没有把心思放在招揽人才上。
项羽的人生一直都很顺,似乎没受过什么挫折。当他经历人生中的挫折时,就是乌江兵败,而他处理这次挫折的方法却是采用了自刎。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很悲的结局,但项羽却死得很有英雄气概。也许在项羽的内心深处,他的英雄形象是不能受损的,他不会象韩信那样能忍受胯下之辱,也不会象刘邦那样鸿门宴上请罪,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是上天要他灭亡。
刘邦是个草根,是个混混。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他一定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他在与人打道的过程中,也一定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刘邦似乎没有什么经典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有斩白蛇、鸿门宴和不拿一钱,却以名义上的“贺万钱”进谒吕公,并得到吕公的女儿做媳妇。从这几个故事中,看出刘邦的魄力,看出刘邦是个心理承受力强的人,而且不感情用事。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更加说明了这点。
御前带刀侍卫
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他们都参加了反抗秦朝起义,灭亡秦王朝的战争。两个人后来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开始的时候是兄弟,后来是死对头。
一个是失败的英雄,一个是成功的小人,一个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地道的无赖。或许很多人都有这种评价,但是我不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来看看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项羽有了极高的评价。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鸿门宴可以看出)
项羽是一个残暴之人,在入关的时候竟然屠杀了20万秦国军队,使秦国上下没有人不恨他的。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也就说项羽恭敬慈爱。
项羽功绩累累,杀敌无数;英勇无畏,身先士卒;急中生智,破釜沉舟,为破秦立下了汗马功劳。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起了妇人之仁,又念起了旧情,这恰恰被刘邦利用了。
在看看刘邦的评价
刘邦入关灭秦后,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而且还与民约法三章;百姓持牛羊酒食犒劳,刘邦也婉言谢绝。这些举动,赢得了民心。项羽入关则杀死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了王宫,将金银财宝和美女搜刮一空。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
得到天下后,害怕功臣谋反,夺了他的大汉江山,利用了各种借口除掉了异姓功臣。有难同当,不能有福同享。
人谁无过,可以看出刘邦并不是想象中的小人,而大英雄项羽也并不是没有缺点。
小史微课堂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两位大佬一个成了帝王,缔造了一个伟大的王朝,至今我们的中国梦复兴中华还要参照汉朝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一个似乎是虽败犹荣,人们对项羽之爱到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地步。无论是街头巷议、对弈手谈,还是知识分子参照古今,两位的斗争还在延续,似乎并没有结束。
- 刘邦拥有政治家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正如曹操所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刘邦多了咸阳,又让了咸阳,忍声吞气的接受了封地,并且烧毁栈道,可谓是卧薪尝胆。
- “约法三章”得以出炉显示出刘邦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思维,秦灭只因促成了汉长存之果,江湖有“秦做衣裳汉来穿”之喂,从此刘邦得了天下之人和。
- 韩信评价刘邦带兵了了,善于将将。所以刘邦手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也就是说他拥有集团内部之人和。
- 项羽更像是侠客,英雄气短,垓下一战留下千古绝句“无颜见江东父老”,引剑自刎。就这样快意恩仇的结束了他壮怀激烈的一生,宁折不弯。
- 项羽单兵作战能力太过强大,完全掩盖了手下将士勇武的光辉。
- 项羽没有政治家的深谋远虑,致使张良等贤才弃他而去,范增也怒其不争“竖子不足与谋”。
个人浅见,欢迎斧正。
中原一条虫
刘邦,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而已,最后成就帝业,建立汉朝。一句话评价:基层出身,了解民苦;知人善任,善于团结;民主集中,决策得当。
项羽,楚国贵族,出身高贵,最后霸王别姬,自刎垓下。一句话评价:贵族出身,不解民苦;孔武有余,谋略不足;乾纲独断,刚愎自用。
导致刘邦和项羽最后悲喜结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两人的性格迥异。刘邦喜欢结交朋友,为人豪爽。据《资治通鉴》记载: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由此可知其为人性格。项羽出身贵族,不善与人好处。据《资治通鉴》记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由此可见,项羽为人小气,吝啬。
二是两人的行事风格不同。刘邦从谏如流,对好的意见都能虚心的采纳。项羽总是在凸显自己,不善于团结人,被困垓下时,他曾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看看此时的项羽还没有从失败中觉醒,依然把失败归责于天,其实这个“天意”就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三是两人的政治手腕不同。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汗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由此可见,项羽不懂政治,只会一味的杀伐,政治手腕远低于刘邦。
读史可以知兴替,了解历史人物可以学习为人处世,可以提高自己,减少失败。
峰仔日记
《自由体诗》
——(刘季与项羽)
评价没有项羽高,却因逼死项羽骄。
小儿出身虽市井,终究登上帝王宝。
——(项羽)
失败英雄是霸王,刘季只宜站一旁。
各种情怀悲中劲,虞姬虞姬此生伤。
——(刘季)
初本无意去当头,奈何众人齐肩溜。
暂且代领大哥位,幸来竟将天下收。
——)后人皆仰慕项羽,而毁谤那刘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