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我們在看清宮歷史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說法。那麼在清朝歷史上,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鐵帽子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鐵帽子王”的說法其實從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指的是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但在皇權面前,“鐵帽子王”其實並不很鐵,一旦獲罪即行奪爵,但爵位本身不奪,以其旁支承襲。那麼,大清帝國這12位“鐵帽子王”都有誰呢?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1.和碩禮親王:代善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作戰英勇,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為和碩禮親王。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第六子,是12位“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非帝王直系的子孫。濟爾哈朗在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作出重大貢獻。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人襲爵,5人被奪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作戰智勇雙全,清太宗崇德元年晉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擁立順治即位,被順治尊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8人襲爵。

4.和碩豫親王:多鐸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是多爾袞幼弟,崇德元年晉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多鐸率部攻克揚州、南京,平定江南,剿滅李自成。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人襲爵,2人被奪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5.和碩肅親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晉封肅親王,後與多爾袞發生衝突,於順治元年(1644年)被奪爵,順治八年(1651年)恢復名譽和爵位。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人襲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6.和碩莊親王:碩塞

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曾配合多鐸在河南攻擊李自成,還隨軍攻克南京,活捉南明弘光皇帝。莊親王世爵共傳8世,11人襲爵,2人被奪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7.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作戰,崇德元年晉封為成親王,但兩度被降為貝子,後死於軍中,追贈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人襲爵,3人被奪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8.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薩哈璘第三子。勒克德渾於順治五年(1648年)晉封為順承郡王。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9.和碩怡親王:胤祥

清聖祖玄燁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四子胤禛繼位後便封其為和碩怡親王,輔佐雍正處理政務甚為得力。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人襲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10.和碩恭親王:奕訢

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即位後奉遺詔晉封為恭親王,辛酉政變後得到慈禧太后重用,為議政王,享親王雙俸,王爵世襲,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人襲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11.和碩醇親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光緒帝之父。咸豐年間晉封為醇郡王,同治年間晉封為醇親王,光緒即位後享親王雙俸,王爵世襲。醇親王世爵共傳2世,1人襲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12.和碩慶親王:奕劻

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嫡孫,也是清朝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1884年)年被封為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封為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賜王爵世襲。慶親王世爵共傳2世,1人襲爵。襲爵者為其子載振,於1917年經大總統黎元洪特批,承襲慶親王爵。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

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

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有錯必懲,動輒獲咎,親王、郡王的名號猶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其實一點都不“鐵”。

禮親王代善死後,其王爵初由兒子滿達海承襲,滿達海也是英勇善戰,功勳卓著,但順治十六年,在他死七年後被追論,原因是清算多爾袞時,滿達海佔有多爾袞家財物,被嚴厲追論,其墓碑被推倒,爵位降為貝勒,親王之封被削奪,轉給代善的另外一個孫子傑書。

嘉慶二十一年(1816),禮親王昭槤因為凌辱大臣,又在府內對下人濫用刑罰,結果被削爵,圈禁近一年。

崇德八年(1643),嶽託的兒子、襲爵的羅洛宏因為嗜酒妄議,及在皇帝宸妃喪期內搞絲竹娛樂活動,被削爵。

康熙二十一年(1682),嶽託後裔、平郡王訥爾蘇因為毆斃、毆傷無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轉給他人。所以鐵帽子是鐵帽子,那戴的人是誰就說不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